大张家镇常庄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大张家镇常庄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大张家镇常庄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我这次通过与村支部书记以及两委干部座谈、个别农户走访的方式,对常庄村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主要经济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尤其是对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今年开始成为大张家镇常庄村主任助理,我村已多次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并深入户农户进行走访,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本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问题,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在自己作为镇建设办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力求加快该村的基础设施和新建工程项目的进程。
二、常庄村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常庄村有村干部8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1人。全村269户,户籍人口1044人,其中劳动力832人。全村共有1100亩土地,人均1.1亩。我村近几年,响应上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除了发展传统种植业外,还新建温室大棚100余亩,引进高科技技术,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尽早致富发家。另外,我村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有陈龙食品厂、鑫达塑钢有限公司、服装厂、编织袋厂、机械加工厂等5家中小型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所以我村与其他村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较少。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反映良好。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 98%以上,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村里建有自己的电视、广播网,有2个医务所、3处文体活动场所和1个村委会图书室。我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不惜自己投资,大力支持村小学的教育开展,重视教育事业,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造福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我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好范文网 www.Haoword.com)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二)、招商引资不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意向多于合同,合同多于审批,审批多于开工。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使内容更扎实、更丰富。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每个区县市每年能够洽谈4-5个项目,审批2-3家三资企业,开工1-2家三资企业,就可以说在实效上下了功夫。
(三)、 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农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四)、 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但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有待加强。
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农民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举办一些类似“科技之冬”活动。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
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
(三)实现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
我村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走在我镇前列,我们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引进外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我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乡镇企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但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是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全面开花。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小企业偏移,发展这些小的行业可以节约资金、解决就业,也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五、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基本掌握了我村的社会经济情况,摸清了农民的经济来源,分析了我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总结,为我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篇:×××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村产业结构发展调研报告
一、 ×××村的自然环境和基本情况。
×××村位于金峪镇所在地以南4公里处,地处渭北高原,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90米,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年日照2400小时,年降雨量500毫克,无霜期190天。交通便利,王皇公路、黄侯铁路穿境而过,通村路基本覆盖全村。
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辖5个村民小组,306户,1151口人,耕地面积31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养猪、牛为主;年外出务工人员150人次。全村共有大小运输户8户,个体工商户10户,民营企业两家。2014年人均纯收入5526元。
二、 产业发展现状。
×××村的产业结构以典型的传统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中全部为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基本空白;在第一产业内部,畜牧业产值占15%,种植业占85%;在种植业内部,传统玉米种植业占84%以上,经济作物比重很小。
在2014年以后,我村的产业结构才了有明显的变化。至今,在果园建设方面,杂果林樱桃、核桃栽植已初显成效,但苹果树的面积逐年减少,花椒成为退耕还林又一经济效益。其次农田和蔬菜发展方面,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已成为副二代的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以背河大葱辐射带动的蔬菜也成为我村发展的一个方向。更多的还有一些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产业也在零星散落,同时在全村的经济指数上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
来源。
三、 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在近一两年内,我村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品牌,没有抓住从根源上栽植优质产品的意识,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村虽然已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牵头,乡镇相关站所、中心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 68.5%,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手段落后,全村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4名。另外自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全村农业技术推广
体制不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调到其他部门,无法开展农业专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近几年来,我村着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五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村虽然有两个厂带动村经济,但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还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 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建议及规划。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
要在全村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三是提高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以正确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2.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总结我村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可试行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即:广开劳动力资源市场,放宽土地使用范围,取消一切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投资方向上,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3.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
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4.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我村地理位置优越,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10~ 30%。
5. 运用和推广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变“要我种”为“我要种”,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推广适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我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乡镇关于开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大讨论大论证报告
×××乡关于开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大讨论、大论证的报告
我乡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的高效性日益凸现,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总体形势良好。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
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乡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模式,从发展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入手,再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规模。在大的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方向上,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牲畜品种改良入手,大力发展品种改良和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变相的为发展设施农业作铺垫。现将此次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大讨论、大论证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步伐
×××乡地处高原山区,立足自身实际,深化发展改革,加快全场现代畜牧业建设,促进传统畜牧业发展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一)优化畜牧品种改良,立足场情,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乡基础设施差、底子薄,存在着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资金匮乏、自然环境差等不利因素。但大力推进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围绕畜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提高优势产品竞争力,瞄准高原有机牦牛、有机羊优势品牌,带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围绕“苏巴什”和优质绒山羊等畜牧主导品种,做大畜牧业,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搞好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提高母畜比例,推进畜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目前,×××乡只有高原草场,由于受草场质量和水源的制约,传统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推进轮牧、休牧和禁牧,要发展规模,又要适度,使高原草场畜牧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以转移富裕劳动力为抓手,实施走出走和引进来相结合,促进农牧民增收
×××乡人多地少,草场载畜量有限,经济发展缓慢。根据农牧民思想滞后的实际情况,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转变农牧民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一人务工,全家致富”的现代意识,做到输出一批、带动一批,使牧民走出大山,学习先进经验,回报家乡。能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关系着农牧民的前途,也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本着劳动力转移目标,不断加强对农牧民的双语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一是通过县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内地转移就业;二是通过本地致富能手,组织带动外出务工就业;三是通过驻地企业就地转移就业。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稳步发展高原蔬菜瓜果业和家禽养殖业
×××乡地处高原山区,耕地较少,只有零星小片土地,由于乡政府与县城相距210公里,牧民吃菜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乡探索发展高原蔬菜种植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乡上以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高原土豆,长势好,产量高,味道特别,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乡适度发展蔬菜瓜果业,对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稳步推进家禽养殖业,创造性地吸纳了富余劳动力。由于牧民长期在高原过着游牧生活,加之交通、信息闭塞,很多没有技术、专长的富余劳动力闭在家中很难走出去,因此高原家禽养殖成了牧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由于采用野外草场放养,鸡的个头虽然不大但肉质鲜嫩、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价高达20元/每公斤。
四、坚定不移的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路不动摇
人多地少一直是阻碍我乡农民增收的一道难关,为攻破这道难关,我乡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有效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规划,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狠抓设施农业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实施设施农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乡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许多农牧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乡将根据市场行情,有选择性的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努力提升设施农业在全乡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我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要达到800亩。
五、鼓励、培植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纪人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乡是
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农民思想较为淳朴,但不少农牧民在政策的宣传下,都积极做起了农村经纪人,但由于这部分人缺乏组织、经营水平低,没有较好的发挥农村经纪人应有的优势,只是作为“二道贩子”就近解决少量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为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优势,缓解农产品难卖,解决人多地少的压力,我乡将把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
任务来抓。一是针对农村经纪人无组织协调的问题,我乡利用已成立的协会,组织动员经营同种类农牧产品的经纪人挂靠协会,互通信息,增加农村经纪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文化、有经商头脑的农牧民从事经纪人活动。一边搞农牧业生产,一边搞流通;三是引导经纪人发挥信息传递作用。让农村经纪人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及时把自己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他们调整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营效益,让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起来。
六、抓好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效益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在大的农业种植方向上,我乡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入手,大力发展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
“多熟制”套种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它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利用率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多熟制”套种在当前农业生产方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推广“多熟制”套种技术实际上就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我乡计划到2014年我乡的套种面积要达到900亩,(其中:套种玉米600亩、青稞400亩、小麦300亩)。
七、强化农业科技培训,解决农民种田难和不会种、不懂技术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种植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已全面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发展,但农民的接受能力有限,在先进的种植技术取代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的交接之际出现了断点,一边是用了大半生的传统种植方法,一边是先进的种植模式,心里也知道新的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好,但在种植中又习惯性的运用传统的种植技术,致使先进的种植技术的优点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出现了农民种田难、不会种、不懂技术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求技术人员签订包村负责农业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将农民种植效益与乡科技人员的工资挂钩,要求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农民种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种田难、不会种、不懂技术的问题;二是从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入手,在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农民夜校在农闲时向农民传授讲解现行的种植技术要点。通过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但解决了农民种田难、不会种、不懂技术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乡设施农业推广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14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14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14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第五篇:桥头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桥头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落实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打造我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月29日,我乡召开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大摸底、大调研、大讨论”动员大会。组织30名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填写《万泉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摸底入户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定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干部组成调研队伍前往桥上村驻村入户走访,通过大力宣传、召开户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了解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万泉乡西南方向,孤峰山阴坡,海拔800余米,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组, 1
250户,950余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共有深井4眼。
二、摸底汇总情况
桥上村总户数250户,入户183户,占73.2%,并户17户,占6.8%,无劳动能力(常年在外)50户,占20%,从事农业生产476人,占63.47%,经商打工63人,占8.4%,旱地2575.4亩,占总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亩,占50.74%,蔬菜724.9亩,占28.15%,粮食474.4亩,占18.42%。在你认为种植什么作物效益高,见效快问答中,同意种植西红柿133户,占72.68%,大葱7户,占3.83 %,苹果40户,占21.86 %,梨1户,占0.55%,玉米1户,占0.55%,桃1户,占0.55%。通过调查,76.51%同意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在你认为制约发展农作物的主要原因问答中,认为缺水179户,占97.81%。缺技术144户,占 78.69%,缺资金98户,占53.55%,缺市场30户,占16.39 %,缺组织10户,占5.46%,缺地1户,占0.55%。通过调查,认为缺水和缺技术是制约该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从哪及方面予以扶助问答中,认为需要灌溉179户,占97.81%,技术指导144户,占78.69%,小额贷款101户,占55.19%,拓展市场29户 ,占15.85%,劳动力32户,占15.3%。通过调查,认为政府应从灌溉、技术、小额贷款几方面进行扶助。
在你愿意加入哪种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从事生产销售问答中,同意加入西红柿合作社110户,占60.11%,大葱10户,占5.46%,苹果51户,占27.87%,梨1户,占0.55%,养殖7户,占3.83%,桃1户,占0.55%,蔬菜1户,占0.55%。 通过调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在你认为在农村发展、和谐、稳定上存在着哪些问题问答中,通过调查,认为
三、效益分析
通过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调查,桥上村主要发展蔬菜,其中以西红柿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发展的西红柿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万斤左右,以去年平均价格0.6元/斤计算,年收入1.2万元/亩,除去投资3000元,纯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术措施能跟上,我们的发展前景会很乐观。
四、前景规划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西红柿发展将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按人均0.8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计算的话,人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这样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调研员:李英丽 郭晓红二〇一四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