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引言]输出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探索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调研报告
探索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开展“探索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通知要求,xx市就业办拿出专门人员,认真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调查,xx市现有人口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5.9万人,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县级大市之一。其中,农村劳动力39.8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9.5%。城镇劳动力9.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47%。我市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存量4.4万人,这4.4万人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35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靠进城当季节性临时工,一部分在家务农,真正可利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少。据初步调查,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5800多人,其中,新长劳动力4200多人,城镇20xx多人(含大、中专1000人,职校、高、初中1000人),农村20xx多人,复转军人200多人,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其他人员1600多人。据统计每年企业用工将在15000人以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近年来为保障用工单位招聘和求职者充分就业,市劳动就业办公室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4-6次,开办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90多次,市场成交近6000人。
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用工仍缺口较大,每年约1万人左右。目前,劳动力短缺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企业表现在设备闲置,大宗订单不敢接,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水产加工、塑料加工、建筑业、机械制造的铸造工等行业。缺口较大的企业有晟鼎服饰、绮丽制衣、永丰塑料、鸿源台钳、汤姆水产、北海食品、东天革皮革等企业,用工缺口大约6000多人。
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及管理情况
截止到8月底,有外来人员2.4万人,其中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范围的有1.96万人,主要集中服装及工艺品加工3185人、建筑装饰2692人、商品零售批发业20xx人、水产加工23500人、机械制造业2615人、石材加工1768人,其他行业6990人。
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凡是外来务工人员到市打工,必须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登记证》和其他有效证件,到我市劳动力市场办理求职登记,劳动力市场为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监督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放率达到100%,签订《劳动合同》率96.8%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镇街、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摸底,加强动态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同时,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有关部门出台了xx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部门职责分工》、《xx市农民工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筹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定期研究农民工工作,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
三、对口援助西部就业情况
20xx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西输东接”工程号召,援助省西部地区就业,满足市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组织部分企业,在定陶和单县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全市8家企业参加招聘会,主要招聘机械制造、缝纫、水产养殖加工、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提供招聘岗位1500多个。两地共招聘工人554人。此次“西输东接”招聘工作,不论是参加企业、招聘岗位和人数,还是招聘成交人数,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下达的任务,招聘后组织运输人数列烟台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20xx年以来,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为做好嘉祥县的对口援助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劳动力输入方案。我局主要负责人在市五大班子领导带领下,赴嘉祥县进行了帮扶对接,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我市绮丽制衣公司、晟鼎服饰公司、东天革制品有限公司、忠耀机械公司、鸿源台钳公司、开发建设总公司等6家企业,提供用工岗位1380个,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达成了用工协议,并在嘉祥县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从嘉祥县收进农民工100多人。
四、影响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因素
一是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有岗不上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20xx年以来,在西部地区举办企业用工专项招聘洽谈会,将用工岗位直接送到西部地区农民家门口。招聘岗位3000多个,但招聘会市场成交率不高,最低只有几个人。成交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是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愿离土离家的传统思想,不愿外出创业。
二是岗位适应性差。大多数企业反映农村年轻劳动力、职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差。有尽管学历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体质差,不能胜任机械、服装行业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三是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定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动强度现象。
五、加强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建议
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东西就业交流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通过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拓宽了市企业和劳动力的用工、就业区域,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场就业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要充分发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证等窗口的服务作用,积极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搞好信息搜集发布和就业组织指导,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要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有场有市,供求两旺”的大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引进外地劳动力,弥补企业用工缺口。要搞好与西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接,加强联系,设立劳务输入工作站,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
三是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建立起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督促企业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用工特别是使用外来务工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约定工资发放数量和发放形式。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等为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和日常巡查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管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培训,在西部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东部企业要利用西部地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培训力量,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把劳动力输入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2篇】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_____位于_____省_____走廊最西端,地处_____、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3万余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种好自家土地基础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共识。为了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安全稳妥的迈出家门闯市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输转工作,_____妇联对全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的思考。
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24068人,其中农村女性7981人,占输出总数的33%。_____妇联把输出的农村女性各方面情况放在全市大局中进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概况。
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6380人,占80% 左右;36-46岁的1601人,占20%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占10%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占90%左右。从是否掌握技能来看,有技能的2474人,占31%,没有技能的5507人,占69%。从务工地域分布来看,乡外县内6543人,占82%,县外省内558人,占7%,全国其它地方879人,占11%。
从输转渠道看,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三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择业。从输出人员从事的工种来看,多从事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和一些工厂的简单劳动。目前,通过妇联系统输出的人员占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妇联自20xx年以来,每年都与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联合,输出培训农村未婚女青年,免费培训3个月以后,推荐到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美容美发、餐饮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训输出有技能人员200余人。
外出务工的妇女,不仅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时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熏陶,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个女性在外打工,不仅带动了一个家庭,同时也逐步影响了村镇的发展,进而加快了_____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想查看更多相关信息,请上好范文网范文网。
【第3篇】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__位于__省__走廊最西端,地处__、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3万余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种好自家土地基础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共识。为了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安全稳妥的迈出家门闯市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输转工作,__妇联对全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的思考。
一、__农村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现状
20__年,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24068人,其中农村女性7981人,占输出总数的33%。__妇联把输出的农村女性各方面情况放在全市大局中进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概况。
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6380人,占80% 左右;36-46岁的1601人,占20%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占10%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占90%左右。从是否掌握技能来看,有技能的2474人,占31%,没有技能的5507人,占69%。从务工地域分布来看,乡外县内6543人,占82%,县外省内558人,占7%,全国其它地方879人,占11%。
从输转渠道看,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三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择业。从输出人员从事的工种来看,多从事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和一些工厂的简单劳动。目前,通过妇联系统输出的人员占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妇联自20__年以来,每年都与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联合,输出培训农村未婚女青年,免费培训3个月以后,推荐到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美容美发、餐饮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训输出有技能人员200余人。
外出务工的妇女,不仅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时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熏陶,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个女性在外打工,不仅带动了一个家庭,同时也逐步影响了村镇的发展,进而加快了__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__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特点
(一)、就地转移多。据统计,外出务工女性82%在乡外县内打工。究其原因,一是__乡镇距市区较近、交通方便,家庭方便照顾;二是__旅游业的发展,服务行业人员需求多,就业、务工、选择较为容易;三是特殊的地域特征。__农村与城区亲属关系较密、务工工资有保障、不存在拖欠,便于自身利益的维护。
(二)、年龄在35岁以下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人员多。外出务工女性多年龄轻、文化程度不高,有技能及专业等级的人员少。多从事简单劳动,报酬一般。
三、__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小农意识在__农村还很普遍。小富既安,温饱既满,怕担风险,缺乏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加之担心妇女外出的安全问题,致使女性劳动力输出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已婚农村女性,受家庭束缚较重,顾及家中老小、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输出难度大。
(二)、农村女性文化素质较低,可供选择的工种有限。在输出的农村富余女性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0%,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5%,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没有其它专业技能,在工种选择上不好定位,只能从事一般服务和体力劳动,导致酬劳低,外出积极性不高。
(三)、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__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为企业和个人搭线牵桥的组织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包括信息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健全劳动力市场,影响了农村外出务工妇女的积极性。
四、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宣传和教育力度,转变观念。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举办外出技能培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外出务工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谋富路;二是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典型,以点带面,扩大典型的辐射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外出务工女能人报告会等,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农村妇女切身感受到劳动力转移的好处。引导她们开阔视野,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打消顾虑,谋求自身的发展。三是大力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教育,提高妇女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群体意识和责任观念。
(二)搞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加强外出务工妇女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加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宣传力度,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必备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文明服务、计划生育方面的知识及城市生活的常识,使她们懂得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谋求发展,增收致富;二是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妇女开展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对就地务农妇女,要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对外出妇女,要进行多门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输出妇女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适应能力;三是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需要,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伤保险条例》、《行政诉讼法》等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她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认识到位,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__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增收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有效地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一半,有效促进农村妇女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动力输出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为农村妇女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保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__妇联也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推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再上新台阶。
【第4篇】县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推动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摘要: 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
x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兴农强工”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大抓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输出,致富,创业”的良性循环路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眼里的“铁秆庄稼”,劳务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摇钱树”,劳务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聚宝盆”,劳务输出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盘点xx劳务输出成果,xx年有这么几组数据: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4万人、品牌项目培训30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员1450名;输转各类务工人员10.16万人,其中输送拾花工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劳务输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了全县经济,特别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贡献突出,锤炼了“三类人才”,即:致富能人、企业高管、企业家,务工多年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从打工中走向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枚不胜举,经劳务拼搏成为企业家的佼佼者甚多,“输出一人,带动百人,创收千万”的劳务输出理念深入人心,劳务输出成果辉煌。同时,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户依靠劳务增收高、脱贫快,整村扶贫推进依靠劳务反弹小、见效快,“增收抓劳务”已形成共识。
盘算通渭劳务发展历程,可谓艰苦爬坡,蜕变成型。最初劳务输出者,源于耕地少、饥荒频发之因,迫于口粮不足、添饱肚皮之窘,被动地输出搞副业,这种现象尤为在南部乡镇突出。经多年发展变化,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量变和质变,输出人数逐年增多,输出主因已从“食”转变到“创”,务工人员不再为“吃饱渴足”奔波,而为“创业兴体”奋斗,创办经济实体的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被动输出走向主动输出,形成“十万劳务大军”闯天下的壮观情景。潜析通渭劳务发展进程,可概括为“三个拓展”:输出领域由矿山采挖、建筑打杂拓展到电子制造、综合服务等行业,覆盖全国各行各业;输出地域由本省务工拓展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一线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输出人员由身无一技的苦力型务工拓展到身怀多技的技能型务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盘查劳务输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约和阻碍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三低一弱”:一是劳务培训率较低,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输出人员中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上岗技能缺乏,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输出有难度;二是就业稳定率较低,由于专业技术缺乏,导致部分务工人员在技能含量低的企业间来回寻岗位,月头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无活就窜”的现象,外出就业不稳定;三是劳务收入比较低,因输出人员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岗位中拿着最低档的劳动报酬,劳务总收入增幅小,劳务收入增长比与劳务人数增长比不同步,与兄弟县区相比人均劳务收入较低;四是维权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劳动保障政策知晓、务工环境等因素影响,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何处维权申诉,个别务工人员采取忍让、等待、求情、诉苦的办法化解,自身维权能力较弱。
xx劳务输出发展至今,成绩斐然,问题犹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关乎到群众的冷暖安危、安居乐业;扩大劳务经济效益,关系到全县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如何将劳务输出这项“大就业”转化为“收入大”,实现倍增效应,成为支柱产业,是人社部门思考的又一新课题。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在新时期做好劳务工作,应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电子网络媒介,在信息宣传上求突破。人力资源与劳务信息供需不对称,致使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据自身特长找工作,影响务工收入。在劳务信息宣传媒介上,要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网站,顺应手机、电脑的普及和上岗功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劳务用工信息,让远在千里的务工人员通过上网浏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开展应聘对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劳务培训上求突破。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有岗位,稳就业、有保障”,着力抓好技能、普法、维权等环节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当地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侧重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三是个人维权常识,主要是预防侵权、侵权后的维权,让务工人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
第三,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在劳务基地上求突破。根据劳务用工市场需求,按照 “北上南下,东进西入,遍及全国”的工作思路,主动洽谈对接,创建适合本县务工人员就业的劳务基地。在常年性输出上,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劳务基地,即:京津地区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为主的劳务基地,东南沿海地区以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务基地,西北地区以建筑、采矿、运输为主的劳务基地;在季节性输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让务工人员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在外务工,做到农业生产与务工挣钱两不误、两结合。
第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劳务收入上求突破。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大市场,多输出,高收入”的意识,既要拓宽县内劳务市场,又要发展县外劳务市场,关键点放在务工人员的收入上,确保输出人数与劳务收入同步上升。在输出方式上,着力畅通输出渠道,采取“多轮驱动”: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品牌促动,亲友发动,劳务中介机构拉动,使劳务输出进一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在增加劳务收入上,引导务工人员转变“单干”的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向“合包”方向发展,通过小股人员的承包揽活,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第五,鼓励引导返乡创业,放大劳务输出效益。坚持“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输出”与“回引”两篇文章,积极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实体,大力发展劳务“回归经济”。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资金、用工、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积累资金、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清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干扰创业的行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使农民工创业者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在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过程中,抓好“四项环节”(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五大难题”(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广泛调动农民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
【第5篇】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2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
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2022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6篇】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_____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二、我乡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三、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的建议和对策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_____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第7篇】精选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2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
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2022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8篇】精选劳务输出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
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2010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9篇】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位于**省**走廊最西端,地处**、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3万余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种好自家土地基础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共识。为了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安全稳妥的迈出家门闯市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输转工作,**妇联对全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的思考。
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24068人,其中农村女性7981人,占输出总数的33%。**妇联把输出的农村女性各方面情况放在全市大局中进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概况。
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6380人,占80% 左右;36-46岁的1601人,占20%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占10%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占90%左右。从是否掌握技能来看,有技能的2474人,占31%,没有技能的5507人,占69%。从务工地域分布来看,乡外县内6543人,占82%,县外省内558人,占7%,全国其它地方879人,占11%。
从输转渠道看,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三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择业。从输出人员从事的工种来看,多从事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和一些工厂的简单劳动。目前,通过妇联系统输出的人员占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妇联自20xx年以来,每年都与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联合,输出培训农村未婚女青年,免费培训3个月以后,推荐到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美容美发、餐饮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训输出有技能人员200余人。
外出务工的妇女,不仅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时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熏陶,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个女性在外打工,不仅带动了一个家庭,同时也逐步影响了村镇的发展,进而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输出调研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