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动发展景德镇工艺美术陶瓷的建议范文
关于大力推动发展景德镇工艺美术陶瓷的建议
一、当前景德镇工美陶瓷业形势
1、呈现三种生产模式,向艺术陶瓷转型。
三种生产模式即工艺美术陶瓷规模化生产(简称规模类)、大师艺术品生产(简称大师类)和普通艺术品生产(简称普通类)。前者以景德镇瓷厂、佳洋陶瓷公司等为代表,中者包括景德镇艺术研究院、省级以上大师和众多高级工艺大师等,后者为小规模的中低层次工艺美术生产。规模类大部分企业兼具工艺美术、文物仿制品和非遗手工生产性质,大师类产品实质上已完全由工美产品转型为艺术品生产,因此,原有定义的工美产品大部分已转型为文化系统业务管理范围的艺术陶瓷,全国产瓷区工美陶瓷门类转型为艺术陶瓷的趋势也较明显。对应文化系统国家管理法规,艺术陶瓷主要分文物复仿制品、非遗手工产品、以艺术家作品为主的陶瓷美术作品三类,其中三类又有互相交叉。
2、景艺术陶瓷业持续高速发展,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基础城镇化构成景艺术陶瓷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坚实基础。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生活新的重要理念,大大推动了艺术陶瓷业进发展。自古以来,景德镇就以高档日用瓷和工艺美术瓷著称于世。明代以来至1970年代的数百年间,景德镇陶瓷产值高达全国陶瓷产值30-40%,出口值更高达全国陶瓷出口总值的近40-50%。当代景德镇瓷业已经渡过最困难时期,逐步振兴。景德镇2011年的陶瓷产值220亿元,含艺术陶瓷80亿元,分别占全国3400亿元的7%和18%。,陶瓷产值由全国第四上升为第三,艺术陶瓷产值居全国第二(列潮州之后),成为江西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最大和最有特色的门类之一,也是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中华特色鲜明、国际影响巨大的重要门类之一。更可喜的是,近几年景德镇陶瓷包括艺术陶瓷年增长率是全国各省最高,达50%以上(远高于其它产瓷区年均32%的增长),2012年居全国第三,增长40%,并缩小了与第二位湖南的距离。2008年至2011年,景德镇国家级大师平均每人年产值由约1000万元升至约2000万元。按陶瓷业年增长40%、艺术陶瓷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五至六年之后,“追一赶二”,以艺术陶瓷著称的景德镇将重新成为全国产瓷第一,重振瓷都雄风。
3、景艺术陶瓷人才队伍发展迅速,未来空间仍然很大。
景德镇艺术陶瓷人才总量全国第一,超过全省文艺、文博等任何一文化门类专业人才的总量。(请勿抄袭好范sss文网:Www.HaoWord.COm)景直接从事艺术陶瓷业人员2-3万人(不含在校美术专业大学生),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60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00多人(含省级、国家级大师180多人),还有一批未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但技术高超的老艺人200多人。因此,景高级美术人员队伍近千人,算上景高校美术类大学生则有3000人以上。近几年,外地、外省美术工作者不断加入其中,古时“工匠来八方”转为当代“名家来八方”。 随着景市着力打造“艺术陶瓷之都”战略成功实践和景陶瓷产业“追一赶二”全面振兴,愈来愈多的艺术人才聚集景市。数百年来,景德镇的瓷业工匠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占全国同行业的1/4至1/3。2004年时,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数量仍然占全国的1/4,2012年底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数量占比降低到全国的1/9。因此,当前景德镇大师数量并不是过多,而是不足。伴随景德镇陶瓷加快全面振兴,将诞生一大批高级艺术陶瓷人才。
二、三个主要问题
1、管理职能不明。景艺术陶瓷业及其人才未正式纳入国家、省和景市文化系统行业管理范围。当今艺术陶瓷业实际上已脱离工艺美术及其轻工业属性,但作为文化系统行业性质还不明确。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历史原因,中老年艺人大多属于国有工艺美术单位,没有作为文化系统的人才。近十几年来,因我省大部分工艺美术企业破产或转制为民营企业,现有民营艺术陶瓷规模远超国有规模,而大多数艺术陶瓷青年人才或散于非工美国有单位,或属于民间人士,其人才界别归属游离于工美和文化艺术之间,有待明确和转化。以上情况全国也是如此。
2、缺乏规模和产业品牌。2011年我国艺术陶瓷年产量达50多亿件,产值近500亿元,年出口达22亿件,出口额15亿美元。景德镇艺术陶瓷有鲜明的大师特色,但80亿元的规模总量不足。景德镇有众多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但不能替代规模化生产,因为整个陶瓷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手工熟练的美术大师,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化产业。规模类、大师类、普通类产值分别约为40亿、30亿、10亿,规模类占比偏低(规模产业应占比80%以上),低散小的普通类产业占比偏高。规模不足主要体现于缺乏龙头企业和一批骨干企业。全国最大的十家艺术陶瓷企业中仅景德镇台资法蓝瓷业一家(年产值2-3亿元),名列景德镇第二的纯本土艺术陶瓷企业佳洋公司年产值0.6-0.7亿元。景德镇艺术陶瓷中没有一家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佳洋公司的皇窑只是个省著名商标。广东、福建、湖南各省均有艺术陶瓷数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国内陶瓷企业纷纷上市,而景德镇无一家。景德镇艺术陶瓷艺术陶瓷出口严重不足。明清之际四百年景德镇陶瓷出口一直占总产40%-50%,海上“陶瓷之路”和官窑瓷业成为造就瓷都辉煌的两大支撑。当前景德镇艺术陶瓷出口还不足景德镇陶瓷产值的10%。入选2011-2012年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中,有广东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四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潮州市庆发陶瓷有限公司、潮州市泽洲陶瓷有限公司湖南港鹏实业有限公司、湖南醴陵陶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等八家外省艺术陶瓷企业,景德镇仅一家企业(台资法蓝瓷业),景德镇纯本土企业无一家入选,纵比横比差距很大。
3、文化行政部门主导意识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文化产业应以国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家、省、市文化行政部门对艺术陶瓷行业还只是面上指导,未进入主导指挥、举办建设、行业准入、行业规范、行业执法、行业考核等较深层面。近十多年,全国含景德镇的民营艺术陶瓷高速发展,但国有的艺术陶瓷销售分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文化系统的艺术陶瓷产销不足。中国工艺美术馆已划归文化部管理四年,著名的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已划归市文化局管理七八年,但景德镇市文化系统的国有艺术陶瓷销售严重不足(占全市艺术陶瓷总量的0.3%以下,其中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年销售约600万元)。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艺术品大规模销售形成较大反差(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艺术商品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景德镇艺术陶瓷行业准入、行业规范、行业执法、行业考核等管理力度不足,造成先进示范单位引领不足、价廉物美产品有限,部分艺术陶瓷产能过剩、质量低劣或价格虚高,专业和经营人才不足等市场问题。美术是文化系统专业技术职称,景德镇艺术陶瓷业的美术技术职称人才严重不足,获得各级文化系统培养、表彰的景德镇艺术陶瓷人才极少,文化部和省内文化系统举办的专业和社会影响大的艺术陶瓷展览和评比也不多,除了近一年陶瓷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认定外,专业和社会影响大的艺术陶瓷人才荣誉称号制度在文化部和省内文化系统中还是空白。以上情况与国家和省工艺美术系统展览评比热烈的情景形成很大反差。#####
三、十点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职能。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尤其是省文化厅和景德镇市文化局应认识到景德镇艺术陶瓷是全省文化产业的重头和全省艺术品产业的核心和最大特色,进一步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宣传和管理。应分别报请省政府和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艺术陶瓷行业管理和加快发展艺术陶瓷的文件,明确文化部和文化厅的行业管理主体定位。
2、突出优势,重点发展三类产业。景德镇城市主要特色和优势是最为活跃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最为丰富精美的陶瓷文物艺术品遗存和庞大多样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为持续发展非遗手工陶瓷生产、陶瓷文物复仿制品与现代陶瓷美术等三类产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经验证明,非遗手工陶瓷生产、陶瓷文物复仿制品与现代化社会文化需求是有机统一,有相当的市场,既使在西方发达的德国、意大利等国,非遗手工制瓷业和文物复仿制品业也是十分发展的。应积极发展景德镇的非遗手工陶瓷生产、规范发展文物复仿制品生产、大力发展现代陶瓷美术生产。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要打造数个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一批全国性骨干企业。省市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全力支持景德镇古窑瓷厂、佳洋公司、景德镇诚得轩、景德镇官窑文化公司等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企业超亿,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降低普通类占比,大大提升规模类占比。合理提升大师类占比,做优大师类生产,形成以规模为主,以大师类为特色的产业内部分工格局。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或文物复仿制企业(如景德镇古窑瓷厂、景德镇佳洋公司,景德镇诚得轩瓷业)中择优上市。力争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在2014年前成为申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实现2015年其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达到4家,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营销。成立省文化厅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文化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意见》,推动以景德镇艺术陶瓷为主的全省文化名牌产品建设。2015年,实现景德镇艺术陶瓷产值170亿元以上,景德镇艺术陶瓷产值过亿的企业5家以上,省级以上的文化名牌产品30个以上。
4、突出政府主导,建好示范基地和重点项目。走改革创新之路,发展示范性国有企业。借鉴省轻工部门和省美术出版社在景设立研究和生产基地,以及恭王府博物馆的纪念品销售经验(2010年销售3000多万元),省文化厅联合景德镇在景成立厅直属的省艺术陶瓷公司,联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博单位、省书画院、省美术馆、省艺术职业学院及全省各级文化系统有关单位经营主体,进而全国布网,运用经销、艺术工作室或公司加个体生产户式等多种经营形式大力发展景艺术陶瓷生产销售,迅速做大。切实推动景文化系统现有5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和古窑瓷厂,单独或与有关公司合作生产、销售艺术陶瓷。同时加强省市文化系统艺术陶瓷单位责任和激励制度建设,力争省和市文化系统的艺术陶瓷年销售均尽快实现过亿元,双双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借鉴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园区模式,以景文化局为项目主体,依托国家御窑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湖田窑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御窑复兴”文化产业园区和“湖田窑”文化产业园区,并借鉴历史经验,实施“御窑复兴”项目,向社会推出一批最精湛高档、年营业额过亿元产品。即由文化厅、景市政府、景陶瓷学院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中国美协共同发起,由国家级艺术专家和名家“放样”,组织景德镇高超艺匠制作,通过公司运作,打造顶级陶瓷艺术商品。借鉴“中华善本再造工程”经验,实施“中华名瓷再造”项目,由省、市文化部门为项目主体,由景市知名艺术陶瓷单位承接,申请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共同立项投入1亿元以上,传承弘扬传统精湛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再造中华名瓷,并展藏于全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
5、文化部门主动作为,大力推动艺术展览和评比。借鉴中国轻工联合会、省轻工办和省旅游局每年各自举办数次全国、全省展览的成功经验,实施全省“艺术陶瓷展示工程”,每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省文化厅承办一次全国艺术陶瓷展览评比,每年由省文化厅举办至少一次全省艺术陶瓷展览和评比,其中一次与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融合。每两年举办一次以陶瓷为主的省文博纪念品展。建设文化部进一步提升陶瓷艺术在全国美展中的分量,支持更多优秀的景瓷艺术品参赛。发挥文化系统展览阵地优势,不断举办高端展览。省文化厅与文化部所属艺术展馆如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以及各省文化系统的高端艺术展馆签约,实施景瓷艺术精品巡展战略合作。推动构建景美术馆(博物馆)之城,促进常态化艺术陶瓷宣传、展示、培训和销售。建立由市文化局申报、省文化厅审批的美术馆准入、授牌、年检和评级制度。规划构建以民营为主,国有美术馆为龙头,以艺术品生产为重要工作内容的景美术馆体系(20-30个)。积极鼓励成立民营美术馆,支持中央和各省级美术单位在景设立美术分馆(合作基地),要求景德镇市珠山区和昌江区尽快设立公益性美术馆。借鉴有关部门设立中国陶瓷业协会、中国古陶瓷学会并多年成功运行经验,以文化厅为主、省、市文化部门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陶瓷艺术协会(学会)”,开展常态化权威性艺术陶瓷培训、宣传、展览、评比、评定活动,可避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由非艺术类的陶瓷工业协会评定的尴尬。
6、完善经纪、拍卖等现代市场中介机制,规范和促进艺术市场。通过在全国和全省文化系统及其社会人才中,签约10名以上知名艺术家、造就20名以上有潜力的中青年陶瓷艺术人才和一大批精品力作,以2016年营业额过亿元并力争尽快上市为目标,国家、省和景德镇市文化部门等联合筹资(或融资、引资合作)投入500万元以上,成立权威性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经纪公司,同时成立权威性厅属国有艺术拍卖公司,支持发展一批民营陶瓷艺术经纪公司,形成引导性的国有市场主体和活跃的民营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现代市场中介体系,使更多的艺术家从找销路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专心艺术创作。
7、实施“陶瓷之路工程”,扩大艺术陶瓷出口贸易。借鉴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经验,由省、市文化部门发起,有关陶瓷单位筹办,请文化部外联局和各驻外使馆文化处支持,向国外推出一批多档次艺术陶瓷展览,促进文化贸易。
8、实施“陶瓷艺术人才工程”,壮大文化系统的人才实力。 逐步调整完善景艺术陶瓷人才结构,实现文化艺术人才与工美人才比翼齐飞。通过关心、服务、组织好原工艺美术系统中老年人才和景德镇文化系统原有人才,壮大文化系统专兼职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造就省市文化系统四类专职人才。力争在2016年,使景德镇省级和国家传承人分别达到100名和20名,使省和景德镇市文化系统的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达到10人以上。借鉴宣传系统文化名家工程实践和山东省文化厅经验,省文化厅每三年命名推出20-30名“省陶瓷艺术名家”和20-30名“省传统(手工)技艺大师”。省市文化部门宣传、鼓励、支持景德镇国有和社会的中青年艺术人才申报文化系统中高级美术技术职称,2018年实现“212”目标,即新增200个三级美术师、100个二级美术师、20个一级美术师。省艺术职业学院在景德镇建立陶瓷艺术分院,培养青年专职人才。
9、加强统筹协调,加快艺术陶瓷生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景市古窑民俗、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御窑厂遗址公园、官窑博物馆、民窑博物馆等文化系统单位均是旅游景区,要率先垂范,借旅游之力进一步开发艺术陶瓷产品,力争创出全国一流成果,推动文化系统企业旅游资源整合、集团化和上市。景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省文化部门仅有的创5A景区,力争在2015年实现年艺术陶瓷销售5000万元,总产值过亿元。巩固完善依托建国瓷厂等老国营瓷厂厂房的陶瓷创意产业园区。
10、加强行业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启动实施文物复仿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陶瓷美术品企业的行业准入、规范管理、税收优惠、年检考核和先进评比。加强省市文化系统艺术陶瓷单位责任和激励制度和全行业先进激励制度建设。成立省市文化部门共同发起的省陶瓷艺术行业协会,促进陶瓷艺术行业社会化管理,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完善打假、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等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