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二组全体学员经过认真研究,选取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文化自觉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经统计,目前全省共有文化站1264个(其中乡镇、街道文化站1238个,农场、开发区、管委会等文化站26个),实际使用总建筑面积67.15万平方米,平均每站实际使用建筑面积531.25平方米,与2013年的实际使用总面积54.28万平方米、平均每站面积430.78平方米相比,分别增加了23.7%和23.3%。其中,部分文化站公共服务面积大、各种配套设施完善。如:当阳市育溪镇文化站实际使用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除具备“三室一厅”基本服务功能外,还建有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等设施。同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上每个乡镇(街道)都有1至2个面积不等的文体广场、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1个文体广场,有的文体广场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文体广场配有文化宣传栏和体育设施,少数文体广场建有“百姓舞台”。这些文体广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成为群众使用率最高的文体设施。
二是文化队伍进一步稳定。加大改革力度,省两办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15〕62号),在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基础上,提出通过“县聘乡用”、“派出制”等形式加强乡镇文化工作力量的政策,目前有13个县(市、区)行了“县聘乡用”机制。同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积极采取其他形式充实和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队伍。如:镇委宣传委员兼任文化站站长、参照事业单位待遇配备文化站工作人员、聘用临时人员弥补工作人员不足、发展志愿者参与服务等等。目前,全省文化站工作人员身份共有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享受事业编制待遇、“以钱养事”、临时聘用、志愿者6类,共2769人,平均每站人员配备达到2人以上,人员待遇有明显改善,上访、信访事件明显减少。
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各地文化站在做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和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调查统计,平均每个文化站每年组织举办4次以上超千人参加的大型综合文化活动,12次以上数百人参加的单项小型文化活动,开展6次以上农技科技、党员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健康等培训。在各地举办的活动中,有大部分乡镇的大型综合文化活动,是多年来连续举办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活动。如:利川市建南镇针对外来避暑人群举办的“候鸟文化节”、恩施市龙凤镇举办的“山民歌比赛”、郧西县上津镇举办的“火龙灯会”、竹溪县蒋家堰镇举办的“农民读书节”、孝昌县季店乡举办的“留守儿童阅读比赛”、蕲春县漕河镇举办的“蕲艾文化节”、麻城市福田河镇举办的“映山红节”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和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强政策引导,省两办转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各地探索出一些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好做法,如:竹溪县敖家坝镇与企业共建的文化大院;利川市白鹊山村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的白鹊山书舍和灯歌口述博物馆等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弥补了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拓展了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大力引导基层群众参与,目前平均每个文化站指导社会文艺团队10余支,并为他们免费提供文化器材和活动、排练场地等服务;每个行政村(社区)一般都建立了2至3支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文艺团队,他们经常自发开展活动,积极参与文化站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与党和国家对基层文化工作的要求、与广大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文化发展中的最大“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不够。文化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调研中发现,湖北部分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指标,比非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指标还要高。部分地区党委政府文化自觉不够,主要体现在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和改革推进力度不够。
二是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在现有的体制下,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主要有专项资金和活动经费两个方面,但均没有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如:2007年,省两办印发《关于巩固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若干意见》(鄂办发〔2007〕17号)规定,“省财政从2007年起按农村人口人平10元的标准安排‘以钱养事’补助资金,其中10%用于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县(市区)财政按照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落实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2008年,省财政将“按农村人口人平10元的标准”提升到15元,以后再也没有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利用率不高并存。近年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租赁、划拨等方式,解决了一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问题,但仍然还有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地面积不达标,不能满足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的基本要求。同时,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文化站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场地开展阵地服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富余的场地也没有利用起来开展其他的新的服务项目。
四是供需关系不平衡。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亲民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新要求。但目前向基层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手段不够新颖,主要还是读书、看报、上网等传统服务项目,像广场舞这样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还不多,供给侧和需求侧,都需要深入改革创新。
三、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切实增强文化自觉。要从党的宗旨上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内容。要从国家战略上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从法律法规上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二是切实加强建设力度。要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实现基层文化设施“三个全覆盖”,即文化站建设全覆盖,尽快消灭“空白点”;文化室建设全覆盖,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全覆盖,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
三是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县聘乡用”机制更能够调动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更能够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更能够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要在“以钱养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文化管理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县聘乡用”机制在本地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增加“三区”文化工作者数量,完善文化志愿者工作机制。力争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文化站公益性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都达到2名以上。
四是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项目,是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其改革的重点是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如果这篇“文章”做得好,就可以统筹解决文化站当前存在的人员不够、经费不足、设施不全、活动不多、人气不旺、效能不高等一揽子问题。因此,要大力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发挥效能的建设模式,推动形成“小中心”整合“大文化”的乡村文化工作生动局面。
五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要将乡村文化建设和运行情况,纳入县、乡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围绕乡村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长效监管机制。要加强督办问责,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树立先进典型,处罚反面典型,切实整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