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重要关口,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农民增收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治安维稳日趋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一、我区农村社会治理现状
(一)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区委成立了以XX书记为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基层防控工作体系,加强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目前,全区镇级综治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挂牌运行,全部村(社区)综治中心建成并挂牌运行。通过综治中心的建设,搭建起政法综治工作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纵贯全区三级的综治中心网络体系。搭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将社会管理服务有关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全区城乡网格化管理服务,全区共划分网格11个,配置网格员805人。其中农村网格8个,其中农村网格8个,网格员641人,城市社区网格3个,专职网格员164人。
(二)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高。我区建立了维护稳定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社情民意收集与研判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了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特殊人群管理、校园周边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严打整治不放松,上半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XX起,破各类刑事案件X起,抓获作案成员X人,抓获各类网上在逃人员X人。深入开展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成功破获跨区域系列盗窃电缆案X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X人。立各类经济案件X起,打击处理X人。破获各类涉毒案件X起,缴获毒品X克,打击处理吸毒人员X人。受理查处治安案件X起,打击处理X人,其中行政拘留X人。对“黄赌毒”、“食药环”等治安突出问题全力打击整治,共查处涉黄涉赌案件41起,打击处理137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二、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国家出台了种粮直补、农村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导致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上访问题突出。从信访局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我区涉及农村各类上访件X件,其中涉及宅基地纠纷X件,土地承包X件,土地流转X件,退耕还林、林权问题X件,扶贫领域纠纷X件,农资补贴X件,水利纠纷X件,其他68件,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区农村地区仍然是信访的重灾区,农民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基层治理力量薄弱。基层一线警力不足,从政法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区各基层派出所平均只有5个正式干警,像X、X、X派出所正式民警才只有3个、各镇、街道司法所都是1个人,不利于执法办案,也对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带来严峻考验。
(三)特殊人群管理难度较大。来X打工的外来人员,有少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所不固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我区目前有X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虽然都落实了监护人责任,但是个别农村的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家庭困难得不到有效治疗,流散在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地区相比较城区,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较少,视频探头少、投入警力少,再加上“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从公安系统掌握的情况来看,截止9月底,我区城区治安案件发案X起,乡镇发案X起。其中侵犯人身、财产权利案件城区X件,乡镇X件;妨害公共安全案件城区X件,乡镇X件;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件城区X件,乡镇X件;扰乱公共秩序案件城区X件,乡镇X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乡镇相对于城区治安案件发案率较高,这和城乡视频探头数量、治安巡防力量强弱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五)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我区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这些人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 ,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对村集体这个大家庭事务关注度不高, 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既可能是稳定的根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一)深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和创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所以必须首先把在基层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放在首要的核心位置。基础环节就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成果的取得和整个农村面貌的改善,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领导。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明显与否,取决于当地党组织尤其是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一名优秀的村书记,可以带动一个高效的基层党组织,进而引领整个村级自治工作走向良性运行。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又是村书记的作用。无论是从当地推选任命还是上级组织下派,前提都是要能够找到一个切实为村民着想为村民办事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来担任村书记。还要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中坚力量,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引导,让更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加入党组织。
(二)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农村社会的法治氛围较城市有很大差距,群众没有形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用法治方式解决的思维习惯,甚至一些干部也没有以法治思维开展工作的自觉,再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相对较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采取什么样的最贴近农村现实的宣传教育方式就特别重要。可以引导村干部有侧重地利用农村文化广场等平台,适当加入一些以法治宣传为主要内容的节目类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这样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逐步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从而使群众逐步形成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
(三)扶贫坚持“志智双扶”。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问题,在脱贫攻坚阶段,怎样在思想上改变贫困状态是一个难题。所以必须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要努力让贫困群众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从贫困走向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实现自立、自强。必须要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尤其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这样的农村也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动力。
(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五)着力打造农村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一是实现社会治理四级联动,在城区所有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全面推行网格化建设,充分运用和发挥综合治理信息平台的作用,逐步实现服务管理农民群众事项达到“小组—社区 (村) —镇(街道) —区级”四级互动响应。二是强化网格员责任意识。以“动态采集信息、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健全完善网格员职责、考评办法、业务技能培训等体制机制,避免网格工作“一张皮”现象,确保网格工作规范高效。三是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将公安、消防、信访、卫生、计生和水、电、气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系统、行业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所有工作自觉进网格,所有服务管理居民群众事项“一盘棋”。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良好格局。
(六)提高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号召村组热心公益活动的人员,组建治安巡防队伍、政策法规宣传队伍、“红袖章”志愿队伍等,最大限度凝聚和发挥农民群众力量,使其积极有序地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二是积极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随着农民利益日益多元化,要充分构建多层面的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化解农村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