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作者:小小5895678时间:2022-02-05 11:13:32)

中国城市的竞争正在由资源投入的竞争转向品牌、质量的竞争,品牌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战略。打造“品牌济南”,是适应这一趋势要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抢占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本调研重点研究产业与产品、文明与文化品牌的培育建设问题。

一、我市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济南商标品牌历史悠久,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商标就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白兔儿为记”标志。厚重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宏济堂、福牌阿胶等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号品牌,以及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鲁菜文化、曲艺文化等源远流长的文化品牌。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市从推进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高度,全面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培育、发展、评价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创建体系,逐步建立了市、省、国家三级品牌建设梯队,涌现了重汽、浪潮、济钢、山水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我市品牌建设工作步入快车道。

(一)推出了一批产品和服务品牌。品牌产品主要分为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行业品牌三大类。驰名、著名商标方面,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山东著名商标153件、济南著名商标107件。在市级以上著名商标中,服务类产品38件、农产品35件,分别占13.5%和12.5%;工业产品居主体地位,共206件,占73.3%,其中重化产品80件,轻工产品103件。名牌产品方面,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16个、济南名牌产品9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部集中在制造业。行业品牌产品方面,先后争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服务品牌方面,共创建全省服务名牌17件,其中商贸类3件、住宿餐饮类5件、物流类5件,阳光大姐获家政服务品牌,并被授权制定全国家政服务业质量标准。

(二)创建了一批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品牌企业264家,其中驰名、著名商标企业222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98家。分行业看,工业领域拥有品牌企业202家、服务业17家、农业26家,分别占品牌企业总数的76.5%、6.4%和9.8%。同时,一些企业在本行业创优评比中获得荣誉称号。农业领域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服务业领域创建省级重点企业29家;信息产业方面,浪潮集团是中国IT产业综合实力两强企业,中创集团是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流通领域争创国家金鼎百货店3个、双百市场2个、国家级酒店酒家106个、中国餐饮连锁品牌企业1个,拥有中华老字号企业6家、山东老字号13家,创5A级物流企业2个、中国最佳会展中心(场馆)2个。在品牌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我市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0个、省级服务业重点园区5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1个,尤其在信息产业方面,我市是“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城市,并获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4块国家级“金牌”。

(三)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方面,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57处、市级87处、县级316处。1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省以上40项。鼓子秧歌5次获全国民族舞蹈大赛最高奖,商河县和历下区姚家镇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闫千户舞龙队、章丘芯子分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文艺品牌方面,长篇小说《骚动之秋》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件文学作品、4部电视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儿童剧《宝贝儿》获国家级奖项20余个,京剧意象杂技秀《齐风鲁韵·粉墨》赴北京奥运会演出。文化载体品牌方面,每年举办的“荷花奖”新人新剧新作评比展演、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等50多个展节,初步形成了有规模、有影响的地域文化品牌,特别是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等活动,成为全省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

(四)涌现了一批精神文明品牌。济南交警、济南民政、济南工行、济南公交、书记大姐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享誉全国,“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济南交警精神成为全国交警系统乃至各行政执法部门倡导的工作理念。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有困难找政府”的服务品牌在全国形成良好影响。“泉城义工”积极开展常规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服务活动,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做出的突出表现,为济南赢得了荣誉。

品牌创建活动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13.7%的品牌企业总资产达到163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90亿元、利税166.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9.6%、42.9%和46.1%,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品牌创建活动为建设文明济南、和谐济南,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品牌建设纵向比成效显著,但跳出济南横向看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09年9月,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列第12位,国家级名牌列第13位;在全省17城市中,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分列第5和第6位,国家级、省级名牌分列第7和第5位,省服务品牌列第3位,总体处于中游水平。品牌培育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品牌发展水平不高。一是品牌经济规模小。全市264家品牌企业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0亿元,而青岛的海尔、双星、海信、青啤、澳柯玛五大名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即超过1400亿元。二是品牌价值不突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超级名牌”尚未形成,达到世界知名品牌评价标准的企业还处于空白。三是发展后劲不足。从摸底情况看,全市符合申报省级以上品牌的后备企业只占10%左右,已有品牌创更高一级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均显后劲不足。四是区域品牌发育滞后。有龙头无产业和有产业无龙头的问题同时存在,品牌集聚和带动效应不强,代表产业集群发育水平的区域品牌尚未形成。

(二)品牌结构不尽合理。从分布领域看,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很少,尤其是进行市场化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更少。从产业品牌看,一、三产业品牌少,全部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九成以上驰名、著名商标集中在二产领域。从引进品牌看,外来知名品牌落户济南少,我市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241家外资企业和1845家内资企业,分别只有15家和33家引进品牌。

(三)老字号品牌和部分品牌企业经营困难。据对全市88家有据可查“老字号”的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已名存实亡,剩余的生产经营也十分困难;80%以上的老字号商标或未注册或被外地抢注,真正属于济南本土企业的只有15个。改革开放后培育的一些品牌企业,如小鸭、轻骑、康巴丝等,一度是国内同行业领头羊,而今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已极度萎缩,曾经名噪一时的三株集团已经退出市场。

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品牌意识相对滞后。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没有真正将品牌建设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缺乏创建品牌的强烈意识,有高达43%的企业属贴牌、无牌生产加工,仅有1.5%的企业进行了国际商标注册;有的只重视品牌的外在形象,忽视品牌的内在建设,重申报、轻培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品牌生命力不强;对品牌营销普遍重视不够,部分企业甚至从未做过广告。13家国家级名牌企业2008年广告投入3.45亿元,还不到海尔广告投入的一半。

二是行政联动推进乏力。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推动不力,政府有关部门缺乏配合联动。特别在政策推动方面,仅限于对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政策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执行力尚显欠缺。这些都与先进城市形成了缺位和不到位的鲜明对比。青岛澳柯玛集团生产经营一度出现较大困难,青岛市政府动用各方面资源联合行动、救市保品牌,企业很快转危为安。而我市相应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优势资源整合阙失。品牌效应开发利用不够,主导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各自为战,企业素质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区域品牌的提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特别在品牌整合、资源共享方面缺乏力度,如二机床集团技术领先、产品竞争优势强,但企业单体规模小、生产能力不足,而其他弱势机床企业的生产能力则长期大量闲置浪费。前些年与“济南机床”水平相近的“沈阳机床”,经过兼并重组后迅速成长壮大,其销售收入目前已数倍于我市。

四是企业家队伍建设不力。企业家选拔任用、培养培育、奖励激励、监督管理、人才流动等一整套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有敬业精神、相对稳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部分优秀企业家或被提拔为行政官员,或因监督管理不够而中途落马,对一些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五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全市研发投入仅占生产总值的2%;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短缺和流失严重;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抗波动、抗风险能力差。

六是文化品牌机制不活。文化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新闻舆论、网络媒介、市场推介进行有序推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打造“品牌济南”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品牌济南”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创新创牌机制,整合创牌资源,加强品牌推广,努力推进品牌扩张和集聚,着力打造四大品牌系列、五大区域品牌,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考虑现实可能,我们认为,“品牌济南”战略的实施应分为全面培育和重点突破两个层面。

在全面推进层面,2012年以前,应着力培育四大品牌系列。一是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的工业品牌。争创省以上品牌企业230家,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品牌企业10家,过10亿的100家。争创驰名商标(产品)30件,省著名商标(产品)200件;中国名牌产品30个,省名牌产品200个。二是推出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着力打造30处城郊型特色品牌基地,建设专业村1500个、专业乡镇30个。围绕建设“一圈、一带、三区”,着力打造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科技设施型、物流会展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200个。四县市和历城、长清区分别至少注册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争创省以上品牌农产品20个。三是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服务品牌。规划建设大学城商业园、山大路科技商务区等30个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的重点服务业园区,积极培育齐鲁银行、济南日报集团等100家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服务企业,培育形成100个省级以上服务品牌。四是创建一批优秀的文明品牌。加大泉水保护工作力度,加强泉文化整理挖掘,打造泉水文化品牌。加强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10个公益文化品牌。加强传统工艺、民间小戏等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积极申报60件省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创作推广与济南地域文化相结合,打造20个演艺文化品牌。加强精神文明典型培养宣传,打造一批政务服务、英模人物和先进单位品牌。

在重点推进层面,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可行性研究,2012年要实现打造五大区域品牌的重点突破。

1、“重卡之城”。目前,我市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近30%,产品产量和技术水平稳居全国第一。尤其重汽集团与世界重卡巨头德国曼公司的战略合作已进入实施阶段,重汽集团在国内重卡产业的行业领头羊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打造“重卡之城”具备良好条件。要以建设国内最大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国际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重卡及零部件配套协作, 大力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重型卡车研发体系,在东部建设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产业园以及孙村、临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到2012年,实现重型卡车年生产能力15万辆以上,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年均增长21%;新增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品牌4个、省级品牌10个,进一步提高济南在国内重卡产业的领军作用。

2、“阳光之城”。2008年,我市太阳能产业经济规模达到80亿元,稳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力诺、华艺、桑乐三大龙头企业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要加快东部、商河、章丘三大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济南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太阳能研发、生产、科普、培训、服务、检测基地之一。到2012年,全市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规模以上太阳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60%。同时,建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100个、城市光伏景观照明示范项目20个、太阳能利用示范村100个,太阳能城市建筑普及应用率达到50%以上。力争培育国家级品牌5个、省级品牌10个,使太阳能产业成为济南一张新“名片”,成为济南经济一个新“泉眼”。

3、“软件名城”。我市软件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近年来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5%,产业整体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稳居全省首位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是国内重要的软件生产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我市被列入省部共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政策优势,全力打造软件研发生产核心区、市场推广应用示范区、产业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区,壮大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的6大园区,突出行业应用软件等七大重点领域,完善企业联盟、知识产权保护等产业支撑体系。到2012年, 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30%;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口3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培育1-2家万人软件企业;争创国家级名牌3个、省级名牌10个,使济南成为全国知名软件业发展基地。

4、“动漫泉城”。济南拥有三大省级以上动漫产品产业基地,集聚研发制作企业140多家,2008年动画片制作能力超过1万分钟,到2009年9月末达到1.1万分钟,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前列。要加快动漫游戏产业教育培训、研究创作、产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动漫游戏体验和交易等基地和平台建设, 着力构建集创意、研发、制造、推广为一体的动漫游戏市场运营体系,全力突破一批重大优秀动漫游戏产业项目, 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泉城风格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品牌,带动软件开发、影视制作、教育出版、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动漫游戏产业成为济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2年,动漫游戏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0亿元,“动漫泉城”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5、“数字泉城”。我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化社区、城市一卡通、数字化城管等信息化应用扎实推进,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要进一步加快实现城市基础信息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数字化四个“数字化”,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主干网覆盖全市、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覆盖全市、城市无线宽带网覆盖市内五区三个“全覆盖”;探索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提供高清晰度电视、交互数字视音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商贸、餐饮等传统行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word该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全文共有618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