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求实创新加压奋进
全力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教育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上一学年的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安排部署全市新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中心议题是“求实创新,加压奋进,全力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结合我市实际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求实创新,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实现了新提升
上一学年,全市基础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提升。
(一)推进课程建设,育人特色逐步彰显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课程育人功能。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德于教。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了课程育人效果。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有效性研究。加强了对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统编教材的教师跟进培训和教学指导,组织587人参加了全国新教材远程直播培训研讨会,举办了“鹤壁市2019年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会”等,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价值导向,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准备,迎接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举行了普通高中新课标培训,邀请原浙江省教研室主任、副总督学、特级教师缪水娟等3位专家分别从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重构、新课标下的高中课程理解与实施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全市普高校长、业务副校长、各学科教师,市、县(区)教研室教研员共52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为我市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各高中学校聚焦新高考、新课程,也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多方面研究和准备。
(二)深化教学改革,内涵发展提质增效
推进特色学校和特色学科建设。通过特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名师引领等活动,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和特色学科建设。举行了全市教改成果展示交流暨教育科研论坛活动,邀请了省基础教研室专家汪豪浩,作了《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审视及培育》专题报告。浚县教研室、鹤山区中新小学、淇滨区福源中学、市综合高中、市淇滨小学、市兰苑中学、市第二中学、市外国语中学、市高中等9个单位,分别在论坛上进行了展示交流。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21项成果通过展板进行了展示,1000余人次参加了报告会和分论坛活动。特色教学教研丰富多彩。如淇滨区在全区组建了11个城乡教研共同体,总校与分校统一安排教学教研活动,促使城市和农村学校同发展、共提高;示范区教研室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精心制定教育科研规划,8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浚县一中全面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激发了教学活力,提升了教学实效;淇县一中注重探询高中生学习规律、高效课堂规律,学生成绩明显提升;开发区松江小学在校内地砖上镌刻了2500个汉字,指导学生进行地书临摹,让孩子们领会写字的要领,传承传统文化;市淇滨中学探索的“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班主任组合制”班级管理模式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师生负担;市鹤翔小学以自主学习“1+5”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生本愉悦、智慧高效的课堂;市实验幼儿园立足园本,开展多元教研,让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指向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县区、各学校还有很多教改教研特色,不再一一列举。
(三)加快教研创新,教师素质切实增强
举行了全市基础教育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去年10月中旬,在市湘江小学、市兰苑中学、市高中三个会场同时举行了全市基础教育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21个学科52名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分别作了示范课。全市5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听课观摩,名师还对展示课作了点评,这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开展了名师引领活动。组织19个学科45名名师、教研员,举办了名师大讲堂、专题讲座、观摩研讨课,3000余人次参加了观摩研讨,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远程教研工作成效突出,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参与省远程教研互动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基本做到了全学段、全区域覆盖。市级学科网络教研活动顺利展开,全市共计3.7万余人次参与了网络教研。小学教研联盟工作取得新进展。市第四小学、市师范附小成立了教研联盟。两所学校围绕教学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定期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教研工作水平,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开展了送教下乡,助力精准扶贫。通过教研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师专业素质显著增强,在省幼教、心理健康和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优质课评比中,我市9名教师获省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中,我市6名教师获一、二等奖,市教研室获优秀组织奖。
(四)强化教育科研,助推教学更加有力
认真做好省市教科研课题立项、结项评审工作。省级以上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效。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中,我市12项成果获省一、二等奖;2020年度市级立项课题182项,结项课题199项。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有了新起色。山城区第五小学、市外国语中学等市直及县区14所中小学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实验学校。目前,各学校已按照实施方案,启动了实验研究。
(五)开启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扎实有效
按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出台了全市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推荐9个免费线上教学平台,指导学校因校制宜开展线上教学。同时,加强指导,确保效果。组建了由160余名教研员、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线上教学指导组,分学段分学科指导教学。还组织了全市2100余名教师、11000余名学生参与的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情况在线调查,及时反馈到学校,进行沟通指导。复学后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指导严密无缝,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了针对性复习教学,巩固了线上学习效果。
(六)统筹推进工作,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依托“鹤壁市学前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加强了对全市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我市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考评机制,强化分析与指导。开展了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各年级质量检测,加强了中考研究与指导。通过强化反馈分析和指导,优化了教学,提高了教学实效。克服疫情影响,精准抓好高中教学。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普通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均比上年又有提升。
还有,我们的教育学会工作、语言文字工作等都扎实开展。如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2019年二级乙等以上等级人数达到90%以上。2020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教育部“诵读中国”评选中,我市4篇作品入围,作品入围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市基础教育教学又取得喜人的成绩,是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计划落实不够到位,有的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如书法及英语、科学、劳动等课程,有些学科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上,没有落实到教学中;少数单位教学改革喊得多做得少,县区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改革还不平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指导、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在工作实践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自我加压,争先晋位,强力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学年,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大会提出的“三个率先”目标,以提高教学教研信息化水平为抓手,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高质量促进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来讲,要凝心聚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课程建设再加强
要坚持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加强课程管理与指导,开展课程育人研究,推动课程全面实施。一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线上线下,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丰富中小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要规范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出现“两张课表”。落实国家关于校本课程有关规定,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指导,引导学校构建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制定出台《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对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统编教材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坚持“五育”并举,补齐短板弱项。要突出德育实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加快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全面轮训思政课教师,成立思政课骨干教师工作室,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深挖理论“源头”,引入实践“活水”,深化思政课改革,建设一批思政课精品课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要提高智育水平。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因材施教有效路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体验、感悟、创造,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要强化体育锻炼。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开齐开足体育课,结合实际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切实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定期举办运动会或体育节,在教会、勤练、常赛上下功夫,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完成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肥胖率控制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要提升美育素养。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园艺术活动,鼓励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主导作用和支持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四要积极做好迎接新高考、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教研部门要积极介入,加强学习,及时了解新高考、新课程的相关信息,帮助基层学校学习相关政策,领会改革精神,为我市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确保国家的课程设计理念在我市落地生根。各县区、各高中学校要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优化学校学科教师结构,聚焦课程有效实施,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素质评价等难点问题提前介入研究,提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策略,确保顺利进入新课改。
(二)激发教学活力,教学改革再提速
要聚焦课堂,突出主体,大胆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学为中心的绿色生态课堂。一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教学管理特色。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不得随意改变难度、调整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抓好备、讲、批、辅、查等教学环节,注意发现教学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要及时总结反馈。特别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二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要优化作业设计,统筹调控作业总量和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反对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加班加点,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好成绩的做法。教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名师引领、基础教育优质课教学评选等活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三要切实提高学科教学信息化水平。落实我市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信息化工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行动计划,学校要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努力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新模式,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总结推广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推进信息化融入教学、培训、教研、管理全过程;创新网上教学教研活动,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网络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推动“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常态化,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继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三)立足学生发展,评价力度再加大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各级教研机构、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价工作,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研究国家考试改革有关政策,把握改革方向,加强研讨交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和评价改革持续、健康开展。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要突出重点,规范过程,增强可操作性,强化激励、诊断与改进功能。要加强质量监测评价。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倡导“绿色评价”“增值评价”,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疾。严禁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严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各县区、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调研测试活动,市基础教研室要认真组织好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要强化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程序,规范考试过程,确保考试的严肃性、有效性、科学性。要从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入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深入学习、认真研究高考改革政策,积极探索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教学工作。加强高三教学的指导和管理,突出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改进高中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努力实现普通高考成绩再创新高。
(四)增强研究合力,科研效益再突出
要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突出教研、科研两位一体的优势,加强教科研力量,推进全市教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一要明晰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科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县两级教科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学校领导特别是业务领导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注重增强教师即时研究问题的意识,努力形成随时发现、随时研究、随时解决的良好科研习惯。二要提高科研效益。各级教研部门要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课题的规划工作。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紧密联系的核心课题。实施“教育科研下乡活动”,支持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把教育实验、成果推广与农村学校“科研兴校”结合起来,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村学校借助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要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教科研机构、学校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
(五)服务实践需求,专业支撑再加力
要紧紧围绕“聚焦教改关键领域,破解教学主要问题”开展研究,指导教学,引领教学,服务教学。一要健全教研机构。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校教研体系。二要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通过招聘遴选等多种途径,市、县两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有条件的应分学段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实现学科教研全覆盖。各级教研机构可在中小学或其他相关机构聘请若干名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要加强教研员培训,促进其专业发展。三要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形成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加强领导,提升站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教学教研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支持。要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投入到位,奖励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教研人员、教师,要积极投身教学教研工作,激发工作热情,鼓足工作干劲,提高工作实效。
二要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要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区、各单位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教学教研专项经费,为促进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学校要根据实际,健全机构,充实教研队伍。在制度上为教学教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教研人员成长的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多出、快出科研成果,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大力倾斜。努力形成工作上向教学教研倾斜、用人上向一线倾斜、表彰上向优秀倾斜的明确导向,着力形成凝心聚力抓教学、群策群力提质量的强大合力。
三要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我市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新举措新成就,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营造全市关心支持教育教学教研的良好氛围,推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进程,激发教学教研活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教研改革与发展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解决。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真抓实干,为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