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热门42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2篇《钓鱼的启示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钓鱼的启示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钓鱼的启示 教案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陈开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培养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读故事,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上课是出省接班上课,对于山西太原三附小的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质疑引入
1、读题目:《钓鱼的启示》。
2、读词语:晚霞辉映、银光闪闪、月光皎洁、月光如水
3、读句子:三十四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什么事?启示?】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括故事,找出启示
1、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钓鱼、放鱼】
2、那个夜晚,给我留下的终生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启示】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初悟启示。】
三、品读故事,体会心情
1、体会钓鱼时的“得意”
A、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翕动着。
B、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得意之情。
2、体会放鱼时的“沮丧”
抓住我和父亲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弄清父亲放鱼的理由、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4、品读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A、读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B、同桌讨论:此时,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我钓鱼、放鱼的不同心情,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诵读涵泳、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读“启示”,深化感悟
1、结合故事内容,生活经验,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评价父亲的做法。
3、理解“鱼”的含义。
4、写自己的启示,全班交流。
5、小结。
【设计意图:理解启示,突破难点,写启示,深化感悟。】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什么事?
放鱼 沮丧
启示 ? 自律 诚信
[钓鱼的启示 教案]
篇2: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戒、实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2、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3、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理清课文条理。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戒、实践、不容争辩”等词语,理解了小心翼翼、不容争辩、诱惑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我”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理清课文条理
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回忆11岁时和父亲去钓鱼,按规定将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去。(1―9自然段)
第二部分:34年过去了,作者牢记着钓鱼的事,在生活中严格实践道德的是与非。(10―11自然段)
(3)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朗读展示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感受。
3、朗读了《钓鱼的启示》,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创作。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为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2、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并说说体会。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1)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小组展示,互相补充)
A、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2)体会父亲的情感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融入感情,注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部分,通过朗读来展示每一个人的思想。)
4、小结写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句子和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展示搜集到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展示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5、展示搜集的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篇3:钓鱼的启示教案
设计理念:
大写意的语文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不是“深挖洞”,而是删繁就简,求一而舍全,腾出时空于核心问题。《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课堂提问杂而碎的现象,以“作者多次写到‘月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永久的回忆和终生难忘的启示?”这一问题贯串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感悟。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正确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联系实际,受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4、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环境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意境美、行为美、心灵美,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从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鼓励学生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2、引导学生读有关诚信的文章。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3、回忆或收集生活中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能净化人的灵魂。
在我语音未段的导语后,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突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情地欣赏着皎洁、清柔似得月夜图,自然陶醉其中。
2、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咱们跟随主人公来一次情景再现。――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3、读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初读课文领略美。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2、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3、整体感知。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发现了,课文多次写到月光。现在请你再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看月光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1)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第二次,“我”得意地欣赏钓到的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时: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第三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是: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第四次,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时: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2)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3)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划分层次。(钓鱼――放鱼――启示)
(4)刚才大家欣赏着描写月光的优美句子,心中一定有话想问吧?
4、老师小结。是啊,多么美好的月光啊,它常常能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借月抒情。那么,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什么作用呢?
三、深入品悟感受美。
(钓鱼部分)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出:第一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二处描写则衬托了作者钓到少见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是欣喜、兴奋的心情。
3、进一步深入品读。
同学们,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请同学再逐句品读第3自然段作进一步的体会。
4、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感悟出:
(1)直接表达内心惊喜的句子,如:“啊,好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
(2)对“我”钓鱼的动作及鱼儿挣扎的情景的细腻刻画,如:“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迅速拉上岸、得意地欣赏”;“鱼儿不停地甩动鱼尾并跳跃着,在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不少水花……”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此时惊喜的心情。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表达美好的心情。
假如你就是作者,听着鱼儿甩尾时发出的“啪啪”声,看着鱼儿跳跃时溅起的水花,心情该是何等兴奋啊!那么,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此时兴奋的心情呢?(先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可自己边品味边读,可同桌互相读,可小组成员齐读;再指名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或范读、领读。最后齐读。)
6、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美好的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了钓到鲈鱼时的快乐,特别领略了作者独到的表达方法。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酒令作者三十四年间回味无穷?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二、继续赏文感受美。
(一)(放鱼部分)
1、自由读课文4――9段。了解父子二人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2、分角色读。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如镜,体验面对难题,“父亲”和“我”态度又和不同,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交流体会。(边谈体会便出示相关语句,进一步引导理解感悟)
父亲:态度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你猜, 父亲此时在想什么?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父亲说这句话时语气会怎样?你能试着添加一个提示语吗?
(3)“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你从爸爸的平静中读出了什么?
“我”:不理解――难过――哀求――依依不舍――沮丧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从“我”的质问中,我似乎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让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鲈鱼放掉,你理解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查阅的相关资料回答)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觉得委屈,与父亲大声争辩着,可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我”跟“父亲”争辩的内容,你能想象出他们是怎么争辩的吗?请同桌扮演分别扮演“我”和“父亲”,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当时争辩的情景,看谁能找出最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双方辩论)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时,“我”没有再争辩什么。我们知道,一定是刚才的争辩“我”没能辩过“父亲 ”。可“我”还是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你想像一下作者还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尽管我是那样的舍不得,我还是把鲈鱼放回湖里。假如时你,心里当时会是什么滋味?)
4、再次分角色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5、师质疑:读到这段课文时,老师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没解开:在“我”和父亲争辩不休时,作者却插入了这样的描写:“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处描写起什么作用?你能告诉老师吗?
(1) 引导学生感悟到:父亲是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教育我自觉遵守钓鱼规则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父亲的行为就像这皎洁的月光一样美好。
(2)出示孟得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它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齐读)
6、小结过渡。
(1)小结:尽管只有两个小时就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尽管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不会再有他人知道他们钓到鲈鱼的时间,尽管詹姆斯是那样的舍不得放掉那条少见的鲈鱼。但是,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他还是把鱼放掉了,遵守了钓鱼的规则。当鲈鱼游走的一瞬间,“我”怅然若失。
(2)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当时明明很沮丧,可在结尾他却写道――(出示第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究竟是什么,这么值得他难忘?
(二)(启示部分)
1、请仔细品读第10段,看谁能解决老师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
虽然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34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崇敬之情。因为父亲当年的劝诫给了“我”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师导引:下面咱们就跟随作者,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投影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到的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就 “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原因――它往往需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这么难以抉择的事情,我还是做到了。这得感谢谁?
(2)当年“我”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更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3)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这段话。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引导体会)
(1)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3)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再次读父亲劝诫自己的话)
(4)“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放鱼”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4、老师小结。
作者正是因为这次不同寻常钓鱼,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才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说――
(1)(引读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2)、师质疑:最后这段,作者又一次写到“月光如水”,这里的描写又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感悟:那个晚上,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获得了终生受益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每当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美好。同时,它贯穿全文,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1、同学们,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生活中,你也很可能遇到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选择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是否也像作者一样乐于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做法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共享。)
2、总结。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四、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环境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3、文中描写美丽月夜的句子,进行摘抄积累。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
钓鱼――放鱼――受益
“我”(惊喜)――(沮丧)――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篇4: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教材简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钓鱼的启示》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最后一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篇课文的作用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
2.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活动是移位上课,对该学校四年级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及学生学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在我的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预定本课的教学课时为三课时,现在,我注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完成以下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③、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来达到以读促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导扶放和角色多角度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4.精读句段,情感升华。
5.知识延伸与拓展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预设目标。
四、资源准备
计算机、投影仪、文字画面、图片。(在我的教学流程中将展示出来)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识。因此我以《小猫钓鱼》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直奔主题,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不让把课堂还给学生只留于形式,真正把课堂建立在平等、自主、角色多角度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大胆地为初读课文提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汇总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要求,这里体现了我的放,但也要注意引,所以在这里我设定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中提到要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通过扶的方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感一感。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参与。
4.精读句段,情感升华
以读促解、以读悟感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再通过读一读、评一评、感一感等来突破难点。
5.知识延伸与拓展
为了让学生情有所余、意有所余,我采用资源的整合,教材的整合。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结束课堂。
六、简述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七、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多法品读,内话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样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评委专家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篇5:钓鱼的启示教案
【课前谈话】
1、学生介绍自己。
2、了解学生学情:
你读了几篇课文?
(大部分学生说6~8遍)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指名读,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质疑,了解学习需求:
(师导:有位人曾说过:有大问题有大的进步,小问题有小的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
你提了什么问题?
4、研读品味,聚焦核心问题:
为何作者记住了34年前的那个夜晚?
(这次钓鱼和以前钓鱼有何不同?)
⑴ 学生默读思考,播放音乐。
⑵ 反馈。
研读重点句: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⑴ 你觉得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学生朗读
⑵ 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干什么?
⑶ 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样?
板书:
遇到鲈鱼,得意洋洋。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⑴ 父亲让我把大鲈鱼放掉,我愿意吗?从哪里看出我不愿意?
⑵ 朗读指导,抓住“大声争辩”。
⑶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跟父亲说,来留住这条鱼?
⑷ 在作者的大声争辩下,在作者的苦苦乞求下,父亲同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父亲肯定不同意?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⑴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⑵ 反馈交流,板书:
放回鲈鱼,得到诚实。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中。
⑴ 朗读指导,读出作者的依依不舍。
⑵ 你就是作者,你得到了什么?
⑶ 作者的选择题有没有做完?
学生板书:
面对选择,进退两难。
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5、写读结合,内化学生行为:
⑴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做?
⑵ 出示父亲曾告诫我的话,学生朗读。
6、课堂延伸:
⑴ 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⑵ 什么叫启示呢?
【点评】
精湛的艺术作品讲究“泼墨大写意,留白小题诗”,此语今天正写照于王老师精彩的课堂。
1、泼墨大写意,浓墨重彩“求一而舍全、笔简而意宽”:
课堂要大写意,就要能删繁就简,腾出时空于核心问题。王老师紧抓“今晚的钓鱼和以前钓鱼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组织课堂,此问题涵盖面广,串起了点,改变了课堂的单一程序,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多元解读,张扬了学生个性。正如老前辈周一贯先生提倡的弹性设计。
2、留白小题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节体现了精彩。留份空白给学生,画出精彩一刻。
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曾说过:如果课堂没有预设,老师不够负责;如果课堂没有生成,老师不够机智。从这种角度来说,王绿明老师成功的预设,丰富的机智,不愧为一位出色的的语文教师。
篇6: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超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述,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明白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明白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能够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明白。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明白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明白“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透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潜质、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明白“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资料。(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明白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明白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刻,……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取。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取?(父亲)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十分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明白
读句子:“父亲!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但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明白“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因此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主角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资料。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明白。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明白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取,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明白“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爱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正因这样,因此——(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能够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正因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此刻的选取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正因——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资料,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述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点评:
本文的教学,首先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抛开了以往逐段阅读的教学设计,发奋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其次,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默读自学、小组合作、用喜爱的方式交流、进行超文本解读,这些丰富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结果不断完善。
教后小记:
透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明白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透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能够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但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明白,学生体会到了难受、悲哀、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用心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明白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因此然,由于时刻关联,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明白走出课堂。就应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篇7: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美国有个叫詹姆斯的建筑师,他被我们中国人所熟悉,并不是因为他在建筑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2.揭题,齐读课题。
区别“钓”与“钩”,(“钩”像鱼钩挂鱼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划记不理解的词语以便交流。
2、检查生字词语。(出示课件)
出示词语,指读,齐读。
理解不懂的词语,文中还有什么不懂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是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字词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弄懂,这才是学习语文该有的态度。
3、再次读题,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质疑(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钓鱼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启示)。
4、课题是“钓鱼的启示”那么作者到底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先找出来读一读。(课件打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启示)
5、为什么钓鱼会给作者带来这样的启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经历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是按什么线索写的。)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在美丽的夜色中,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去,可是我却不情愿,我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着,请学生们再读课文3-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如果课文中有合适的词语你可以把它圈画出来,用它来概括,如果没有你可以自己归纳,把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钓鱼的启示优秀教案设计
学生自学圈画。
2、交流反馈:我钓到鱼后,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知道的?我为什么得意呢?(一,很难钓上来。二,很大,很漂亮。三,花了很长时间。)再读句子。
3、这么难得钓上一条大鲈鱼,爸爸让我放生,我的心情又怎么样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4、“我哭出了声”,可是父亲依然坚持要我放生,此刻,我的心情又是?你从哪感受到作者的“依依不舍”?
(再次,慢慢的。)
四、课后练习,复习巩固
学到这里,你能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吗?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爸爸要“我”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
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事情过去34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课文,引起下堂课。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两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怎么样影响我的成长?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篇8: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得意
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抛(出去)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沮丧纽约抉择
曾经实践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篇9:钓鱼的启示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
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⑴ 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⑵ 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4~9自然段:
⑴ 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⑵ 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⑶ 比赛读:
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⑷ 讨论: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⑸ 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
(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3、学习第10自然段:
⑴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⑵ 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⑶ 讨论:
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⑷ 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
(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⑸ 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⑹ 教师点拨:
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⑺ 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⑻ 开展全班讨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钓到大鱼→ 兴奋→ 得意
放鱼回湖→ 沮丧→ 急切 争辩 哭 企求
受到启示→ 感激→ 依依不舍
道德:是与非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篇10: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支配、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同学的语感。
3、教育同学遵守社会公德,做老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俺”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俺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绩,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俺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俺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俺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身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支配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同学学习。
2、局部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俺们还必需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同学可能说不出来。在同学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俺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俺”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俺”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俺”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俺”的情感变化?
(同学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俺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俺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俺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俺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俺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俺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俺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俺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俺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俺”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俺:“小朋友,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俺们,更无人知道俺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俺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俺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扮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俺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俺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俺的生长?俺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俺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局部,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俺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支配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局部的体会。
师:从“俺”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俺”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局部
(一)默读考虑: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同学读书考虑,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同学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俺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俺”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身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方:
在家里:家长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助,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身喜欢的玩具,你……
……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掌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同学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同学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幼稚。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别。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俺”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同学理解。
(3)同学的真实起点
同学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同学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逾越同学心理特征,同学学起来肯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同学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俺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俺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同学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同学来说,要理解笼统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笼统的概念具体化,才干化难为易,同学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篇11: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篇12: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鲈鱼的图片和有关鱼类禁捕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和发现,而钓鱼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设计理念】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文中情景,为下文的学习的内容作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一然段告诉了我们。(明确:第10段)
2、读第10自然段,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完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设计理念】以提领子的方式,从后文的启示入手,让学生先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以此展开探讨课文的内涵。
三、贯穿全文,重点把握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体会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小黑板出示)
师:同学们都很棒,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我们先来学习句1,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也可和同桌讨论。(生读。)
师进行教学提示(此环节可展开小组讨论):
(1)从字面意义上讲,“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明确:对与错!)
(2)联系课文来说,这“对与错”又是指什么?(明确: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的,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
(3)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后查找的资料。明确(根据学生汇报):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和生长,鲈鱼产卵期禁捕,而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有两小时,所以在开放日之前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是不对的,也是不合法的。
【设计理念】首先让学生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与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有利于展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可以利用此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然后带出问题“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原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养成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思考。
(4)“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文中是指(作者放鲈鱼很难)。
【设计理念】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欲望。使课文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
2、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放掉鲈鱼很难,并用“ ”画出有关语句。
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一下句子:
①我从来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很大很美。)
②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拉上岸来。(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鲈鱼。)
③我抬头看了看,到处是静悄悄的……影子。(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
【设计理念】读课文,归纳放掉鲈鱼很难的几个原因,以此带领学生理解了解放鱼“难”的根本原因,突破教学难点。
3、师:是啊,面对这么诱惑人的鱼,“我”选择了什么呢?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3—9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生自由,指名汇报)
①指名回答句子,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总结: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板书:得意、高兴、兴奋)
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板书:委屈)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处插入思考:想想当时的“我”会对爸爸说什么?而爸爸又会说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和老师提示明确:
“我”可能会说:爸爸反正周围都没有人,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小时,我们就留下这条大鲈鱼吧,好吗?爸爸,我求求你了!
爸爸可能会说:孩子,爸爸知道你钓鱼的不易,也知道你很喜欢这条鱼,其实爸爸也很喜欢,爸爸也很难割舍,但是我们每个人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接受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啊。爸爸希望你从小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吗?)
师:爸爸说他也喜欢这条鲈鱼,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根据生回答总结句子并分析:
l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l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明确:依依不舍)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明确:无可奈何)
②齐读这5个句子并且读出作者的心情变化。
【设计理念】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情感朗读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理解句子2(小黑板出示)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看,把鱼放回湖中,“我”经历了一个多么困难的心理历程啊!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此处提示学生找出这句: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进行对比分析。)
l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指真正的鱼。)
l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不是指真正的“鱼”。 )
引导学生回答分析:
师:“鱼”指的是什么?
明确:这句子中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金钱、地位、荣誉,以及暂时带来方便和一点好处的事。)
师:“我”可能遇到哪些“鱼”呢?
明确:可能遇到过的“鱼”可能是:我当设计师可能会有人出高价钱钱收买我,让我把我设计的东西挖过去……
师:“我”遇到了“鱼”后会怎样做呢?
明确:我是不会为这些“诱惑”而动心的。
师:为什么能这样做?
明确:因为父亲当年对的教导我永远铭记于心,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2、师小结,齐读第10自然段!
师:是啊!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一起再读第10自然段吧!
【设计理念】通过读,以及词语的分析,教会学生通过重点词语去理解句子理解课文。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分析。
四、拓展延伸
读者
留言
小练笔: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也可以选择生活中你遇到的类似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写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成为我们自己的座右铭。
明确: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设计理念】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齐温道德名言
读者
留言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来看看名人又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齐读名人名言。(小黑板出示)
1、“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
2、“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
3、“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
【设计理念】齐读道德名言,深化课文道理。
六、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3、钓鱼的启示,知道了“我”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时心情非常的得意,但当爸爸说要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变得急切了,我恳求爸爸留下大鲈鱼,但爸爸却坚决要我放鱼,这时我委屈极了,只好依依不舍的把鱼放回湖里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终于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设计理念】重温课文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消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布置作业
读者
留言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放鱼——启示
高兴得意严格教育道德实践
【设计理念】通过简洁、形象、生动而又突出重点的板书,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用小黑板出示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量个句子的学习,贯穿全文,条理清晰。
篇13: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释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钓鱼的启示
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那“启示”是什么意思呢?(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启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二、抓“启示”的句子。
1、通过钓鱼这件事,作者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答案就在文中,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
2、谁愿意把找到的句子与大家交流呢?
a、课件出示: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b、你们都觉得这句话是钓鱼给作者带来的启示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板书:是 非
你认为“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在钓鱼这件事上,怎样做就是对的,怎样做就是错?板书:放 不放
面对这样一条大鲈鱼,作者与父亲的意见一致吗?他们的意见是什么?
板书:父亲 “我”
找启示的句子,目的是解决两点,一是通过找反义词让学生是与非的意思;二是在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明白我和父亲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三、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1、为什么作者不愿意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呢?能找见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吗?
课件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阳光下轻轻翕动着。
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能把作者这种得意的神情读出来吗?
2、同学们,从哪些句子也能看出作者舍不得把鲈鱼放回湖里呢?
3、交流,谈理由,并引导想象作者的心理活动,指导读。
4、出示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5、师:发现了吗?你们找得这些句子,有的是描写作者的(生补充:语言、神态、动作)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快速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急切)――(伤心)――(乞求)――(依依不舍)
6、师:(指板书)作者的心情由捕到鲈鱼时的“得意”,到父亲要求放掉鲈鱼时的急切、伤心,以至到舍不得放掉鲈鱼时的乞求,依依不舍,心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7、我们看到作者对这条大鲈鱼实在是太喜爱了,但因为喜爱就能占为己有吗?为什么?(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来两个小时)
8、师:这就是道德的抉择,面对这样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只是放与不放的问题,可作者做起来却很难,作者不想放,不愿意放,而父亲却――(坚持要“我”放),老师相信你们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9、再次出示启示的句子齐读。
10、从哪儿看出父亲坚持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呢?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a、引导抓词体会“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
b、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c、那么,你们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抉择),但父亲最终选择的还是“放”。
(2)、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引导理解:不容争辩
看插图想象:父亲会“不容争辩”地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11、师:孩子们,此时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到处都静悄悄的,除了天知、地知、父亲知,“我”知外,根本再也没有人知道“我”没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可父亲却坚决让“我”放掉鲈鱼,这是不是不爱我呢?(生谈)
12、师:这就是爱,他不是溺爱,而是一种严厉的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道德实践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在作者11岁的人生旅途中,父亲给他上了一堂道德课,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是在人生旅途中,作者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面对这诱惑人的“鱼”,大家猜猜作者会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个加引号的“鱼”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儿有两种答案供同学们选择:
(1)、捕捞指作者到诱人的大鲈鱼。( )
(2)、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
师:作者之所以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是非分明,一切都因为――
出示父亲的话(生读):作者也深深明白:是父亲让作者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作者后来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课件出示(生读):
一个人要是从小……力量。
通过找具体的句子,使学生明白我之所以不放鱼的原因和父亲坚持要放鱼的做法是正确的,让学生对是与非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文中的“我”做法错在哪里。
四、德育渗透
1、师: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
�~、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你会怎样做?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怎样做?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你或怎样做?
2、师: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看到了你们在道德面前,是非分明的表现,这就是《钓鱼的启示》一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相信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澎湃着千言万语,那你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3、交流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数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这句话吧!
出示 :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得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也让我们记住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这句话吧!
出示: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生活中怎样对待形形色色的诱惑,道德的遵守主要依靠自觉。
篇14: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1)讨论:这“鱼”指的是什么
(2)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在设疑引题后明确学习目标: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的含义以及从钓鱼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明确目标后运用已学过的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以及了解叙述的顺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课文,理解“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篇15: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本周教学内容:
本周我们学习一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通过讲述父子俩钓鱼的经历,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另一篇略读课文《争吵》,讲述了两个小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明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学好这两篇课文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另外为同学们设计了综合训练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做好。
二.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将对他终生受益的道理。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培养知错认错的美德。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要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受到启迪。大量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是课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们要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表言行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
四.学习过程:
《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课文讲了“我”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先记叙后议论。记叙部分可分三段。第一段(1-3自然段)讲“我”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第二段(4-9自然段)讲爸爸让“我”放掉鲈鱼。第三段(10-11自然段)讲爸爸的严格教育对“我”的影响。记叙部分“放鱼”是重点内容。为什么钓了鱼又放鱼呢?焦点是要不要遵守鲈鱼捕捞的禁令。议论部分是体现课文中心的内容。“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的“鱼”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我为什么因此而终生感谢父亲?”正因为父亲的严格教育,使作者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时,他都能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本文在写作上除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先记叙后议论以后,还采取篇末点题的方法,结尾点明题意,与课文题目相照应。
词语注释:
启示:启发、提示。
沮丧:灰心失望。
抉择:选择。
告诫:警告,劝告。
《争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两个小同学为一件小事争吵、反悔与和好的事,表达作者对知错认错,主动请求原谅的做法的肯定,说明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互相理解。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大量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我”小心眼,爱面子的弱点,突出了克莱谛得理让人、待人宽容的高尚品格。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1-4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为一件小事吵架了。第二段(5-8自然段)写“我”后悔、羞愧、担心的复杂心情。第三段(9-13自然段)写克莱谛主动与“我”讲和,我们又成了好朋友。第四段(14自然段)写回到家里,爸爸对“我”的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时,着重体会父亲说的这段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父亲的话是说,一个人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篇16:钓鱼的启示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钓鱼的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3课(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上节课,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一条鱼(板书:鱼)来展开,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词语,看能不能用上它们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复习词语:得意地欣赏 大声地争辩 乞求的目光 依依不舍地放回 终生的启示
2.学生用词说话,师相机补充。
3.是的,这正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说的:“三十四年前和终生的启示。”(示句子,生齐读) 二.讲读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月光如水)这么美的夜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2.抽生汇报,并示配图与句子。 ①如此美好的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齐读句子)。这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皎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融进这醉人的月色中吧(配乐读句子)。 3.这美好的夜晚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故事发生的时间恰好是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引导生齐答)围绕着这条鱼(指板书)发生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4,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5.抽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留 放。
6.围绕着“留和放”,我和父亲展开了一场争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生自由读)
7.(示争辩句子)师生分角色读争辩部分。
8.你看,儿子觉得应该“留下”,而父亲却觉得应该“放了鱼”,是留下还是放了,咱们先找找理由,你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我把鱼留下的理由是什么?
▲第3自然段:(时间长、好不容易钓到鱼——通过动作描写表现、鱼儿非常漂亮)
▲第4自然段: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第7自然段:四下无人。
9.是啊,这鱼儿太诱人了,捧着这条大鲈鱼,我真想
。(学生补充)
10.既然这么想留下这条鱼,我们再试试用上关联词,把理由向向爸爸说清楚吧。(师每一生说都讲: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虽然但是
11.可是,面对着儿子的苦苦哀求,父亲只是说:“(引读)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12.咦,这难道父亲一点儿不喜欢这条鱼吗?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 此时,父亲盯着鲈鱼,他在想:(虽然大,但还有两个小时才到捕捞时间;尽管无人知道,但这是个人人知晓的道德公约。)
13.(师生引读,读出争辩的语气)想到这,父亲把目光转向了我,我急切地问道:
14.是的,尽管心里有多么的不舍,心里有多么的不忍,父亲还是要求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从哪个词看出父亲的坚决?
▲这句话中的“得”可以换成什么词?
▲文中同样表达这种坚决的词还有哪些?(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亲为什么这么坚决?
15.创设情景,反复朗读:
▲虽然自己和儿子一样喜欢这条鱼,但父亲还是不容争辩地说:
▲虽然儿子在乞求留下这条鱼,但父亲依然不容争辩地说:
▲尽管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但父亲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说:
▲尽管此时无人知晓,但父亲最终还是态度坚决地说:
16.这有大又漂亮的鱼儿又走了,带着我的不舍,带着我因它而产生的梦想又走了,所以说(再出示最后一段)引导读。
17.年少的我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直到成年后,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师配乐读启示段)
18.成年后,我才知道父亲坚决要我放鱼是为了告诫我:“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
19.引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并理解。
▲就放鱼这件事来说,留下鱼是(不对的),而放了鱼是(正确的),(边说边说边完善板书)。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坐起来却很难,你说难在哪?(难以判断对错,做事不够冷静,不想后果。克服占有欲,自我约束)
▲是啊,真难。看来道德二字(板书:道德)不仅仅是是与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你看这“德”字,中间的这一横就像一把丈量自我的尺子,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这尺子始终要放在心上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描红一横) 20.这尺子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也碰到了许多诱惑人的“鱼”,这鱼是什么?(金钱、荣誉、利益)
▲当我面对“金钱”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当我面对“权利”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21.那么今天,我们同样会面临很多诱惑人的“鱼”,如
▲面对家中开放的电脑,
▲在没有老师在场的课上,我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怎样才能抵制诱惑人的鱼?) 22.是的,当我们每一次遇到诱惑人的鱼的时候,我总会告诫自己:“道德只是个简单勇气和力量。” 三、拓展升华 1.三十四年后,还是那如水的月色,我和父亲又来到了这湖来钓鱼,父子之间又产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请你展开想象,写下来。 2.是啊,从同学们的回答了让大家懂得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所以说:“
“三十四年前和终生的启示。”
四、作业
1.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用心感悟,你便会有所收获。生活中发生的哪件事使你得到启示呢?到生活中去发现吧,然后把它写下来,这样你的体会会更深刻。 2.课外阅读语文书第 页《剥豆》一文。
篇17: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掉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 “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清晰的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在参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表达都有很大的一部分欠缺,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在教学围绕启示,深入感悟的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读思画结合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流程
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围绕启示,品读感悟。
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十、教学过程
(一)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那是一个月光明媚,四周静悄悄的夜晚,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和爸爸跟往常一样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偏巧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太喜欢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儿子最后依然遵照爸爸的话,放了那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儿子当时才11岁,当然也就充满了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过去了,那个捕捞鲈鱼的夜晚却让作者终生难忘。他就是现在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以口述的方式把整个故事融入课题导入,直入启示环节,使学生在文本的更名中得到初步感知,对作者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的同时,更对这个钓鱼的启示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二)围绕启示,品味感悟。
1.细品课题,课文的那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学习第11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读并且体会。
4.渗透写作方法。
5.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探究学习。
6.资料引入:鲈鱼体长(可达60多厘米),口大,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又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鲜美,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美国政府规定,在开放日之前不允许捕捞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来渗透“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同时以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钓鱼的启示”来揭示学生思考的点,同时还通过适当的资料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1.体会作者经历钓鱼时的情感变化?
2.出示课件: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和(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
3.指名读3至10自然段。
4.学生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得意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委屈 )和(沮丧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感激 )
5.渗透课文表达特点。
6.深入学习父子对话内容。
7.师生合作读书感悟。
8.指导读书。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父亲的心理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能力。语文味就在这品词品句中升腾、飘荡。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9.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3至9自然段。
思考: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1)理由一: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理由二: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3)理由三: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10.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具有整合教学内容、深化理解的作用,学生的角色表演中自然引用文中语言,从而达到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语言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1.学习第9自然段的内容
2.感悟启示。
3.学习第10自然段内容。
4.教师小结。
5.读句子,体会“鱼”和“渔”
出示句子1: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的鱼。
出示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6.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童心是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首先是想在文章的结尾分析完后,给学生一个强化主题的思想意识,其次是想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心中牢记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以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拓展主题,做好积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文章: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两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书本中汲取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阶段,老师通过学习典型的文章,然后适当做到拓展延伸,既为学生很好的提供了读书的素材又让学生读后所获,真正的让语文课做到活学活用,老师的受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就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了。
篇18:《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
13、《钓鱼的启示》教案 五(4)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道德抉择的难。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做守纪的人。 4、学习文中抓住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道德抉择的难。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教学方法:读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3、初知课文大意,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1、板书:启示(齐读)“启示”是什么意思?(启发,明白了什么) 2、总结:人们在生活中总会获得一些启示,从而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13、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轮读课文,要读通顺、流利。 2、生字词检查,重点指导: 读音――(沮(jǔ)、漪(yī)) 字形――钩 翼 诫 3、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4、哪些段落写钓鱼?哪些段落写放鱼?剩余的段落写什么呢? 钓鱼(1-3);放鱼(4-9);启示(10――11) 三、初读感知 1、钓鱼给作者留下哪些启示?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钓鱼启示的句子。开始吧! 2、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课件出示) (1)是――对的;非――错的。 (2)谁能联系捕捞鲈鱼这件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所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四、质疑。 梳理问题: 1、“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为什么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3、文中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课后作业 1、预习作业2(以上梳理的三个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道德抉择的难。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做守纪的人。 3、学习文中抓住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钓鱼的启示〉〉。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引导思维,深入探究 “不放鱼”、“放鱼”这个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实践起来真的很难吗(板书:难?)?请大家细细默读课文。会读书的孩子能透过文字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你读出了那个“难”字没有? 1、体会儿子放鱼难。 A、鱼大。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鱼大?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鱼吗?谁能将这条鱼读得更大,更有诱惑力?好大的鱼!我都已经怦然心动了。咱们班上有爱钓鱼、钓过鱼的孩子没有?谈谈。如果你好不容易钓起了这样一条大鱼,你会怎样?让詹姆斯放鱼,难不难? B、无人知道。鱼大,放它难,这是其一。还有什么原因使他不愿意放鱼呢? C、心情。从钓鱼到放鱼,詹姆斯的心情岂是一个“难”字了得?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用你的心去感受他的心。找出描写詹姆斯的心情的词句,并划上波浪线。 汇报、板书。(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这份心情实在难以言说,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用读来诉说吧! D、分角色朗读 小结:读懂了儿子,我们由此明白了:(指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体会父亲“放鱼”难。 看罢儿子,我们再来看父亲。“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听起来是多么的不近人情!可是这位父亲的内心真的跟表面一样平静吗?“盯着鲈鱼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怎样读? 小结:读懂了父亲,我们更加明白了这则启示:(指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体会人生旅途放鱼难。 1、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在人生旅途上,“我”可能遇到是哪些“鱼”? 3、是哪儿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拒绝诱惑,选择道德? 小结:他因此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指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拓展 1、老师讲《三次逃票》的故事。 一名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成绩优异,毕业后他希望留在法国求职。拜访了很多家大公司,却都不明缘由地被拒绝。于是他狠狠心,选了个小公司去应聘。没想到,还是一样遭到了拒绝!忍无可忍的他,终于拍案而起。对方请愤怒的留学生坐下,然后从档案袋里取出一张纸放在他面前―――这是一份诚信记录,上面显示他乘坐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时曾经3次逃票被抓。 2、你们呢,可曾遇到过诱惑人的“鱼”?是怎么做的?(师随机总结**的启示,特意提到学校玻璃被损坏一事,假设你是那个踢球者,你会怎么做?) 3、同学们,有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感悟,你也能得出受益终身的启示,并且也能写出发人深省的启示! 推荐阅读:《中彩那天》、《五次、七遍》、《金牌的诱惑》、《规则名言》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难 道德的抉择 钓鱼――――――――――――――――――――――――――――放鱼 得意 ―――――― 急切 ―――――― 乞求――――――――依依不舍篇19:《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课型: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中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篇20:《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篇21:《钓鱼的启示》教案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理解:启示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在钓鱼和启示中间还写了什么?):放鱼
3、浏览全文,根据板书,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
师:34年前的一次钓鱼的经历,至今让作者难以忘怀,那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板画:鱼)它魅力何在?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我喜欢这条鱼,父亲呢,他喜欢吗?何以见得?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投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投影:对话的内容)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3、研读“启示”部分:
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我最后的选择,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那天发生的事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课件:视频回放钓鱼的故事)
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你从哪里读懂的?
师:老师发现,这一段又提到了当年钓到的那条鱼(投影)
生反馈,理解“鱼”的含义及启示。
四、小结:
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投影:“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五、作业布置:
这条诱惑人的鱼,我们且随它去吧!美味的鲈鱼的大餐是不能享用了,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作业自助餐!(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做作业!)
篇22:《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篇23:《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
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漪。
易错形:距(拒)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篇24:《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小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让我们一起到《钓鱼的启示》这里去寻找答案。
齐读课题
生齐读:钓鱼的启示
师:回顾昨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詹姆斯小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还没到钓鲈鱼的时间,爸爸叫他把鱼 放掉,他不情愿地把鱼放了。他从这件事中受到了启发。
师:归纳得非常完整。初读课文后,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生:当时四周都没有人,爸爸为什么不让他把鱼拿回家呢?
生:为什么他的脑中一片空白?
生:他放了这条鱼后,后悔没有?
生:为什么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他骄傲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产生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时,是一边读一边思考的,真能干!下面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想知道吗?我钓到大鲈鱼后,我和爸爸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根据。
生:( 默读,思考,勾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自学的情况。我钓到大鲈鱼后,我和爸爸的态度各是什么?
生:我不情愿放鱼。爸爸坚决让我放鱼。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不情愿放鱼?
生:“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从这里看出: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生:“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这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生:“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周围没有人,就是拿回家也没有人知道的。
师:从哪儿看出爸爸一定要我把鱼放掉?
生: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得”是一定、必须的意思。从这儿看出父亲非常的坚决。
师:爸爸为什么要让我放掉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生:爸爸是要我从小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师:詹姆斯后悔吗?
生:他不后悔。我是从“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他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看出来的。
师:为什么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他骄傲的是什么?
生:他为自己有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爸爸而骄傲。他还为自己自觉遵守了规则而骄傲。
师:说得非常好!一起读读这段。
生读:(略)
师:“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
生:做人的道理。
师:他告诉给他的子孙后代的道理是什么?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 …… 都 …… )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 …… 都 …… ”这组词语。生:(略)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师: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生:(写话)
请两三位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写的话。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放鱼--------------------启示 自觉遵守规定
高兴
紧张 不情愿 骄傲
激动 悲哀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25:《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像鲈鱼一样的诱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给文章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3.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人钓过鱼吗?谁来讲一讲自己的钓鱼经历呀。(请一到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钓鱼经历)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知道钓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看看他是如何钓鱼的?在钓鱼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三、学习生字
捞 饵 溅 钩 翼 纵 啪 鳃 皎 唇 沮 诱 诫践
四、划分文章段落
一(1——3)“我”和父亲去钓鱼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二(4——9)“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经过
三(10—11)这件事对“我”的启示
五、课文分析
1.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信息:文章开篇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信息:
a.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b.周围环境 c.钓鱼的地方景色如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五彩的晚霞,粼粼的湖水,初升的月亮把月光洒下湖面,就像洒下了无数细碎的银子……在这么美的环境下钓鱼,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d.读课文,把这么宁静的美的气氛读出来。
3)分析第三自然段
a.这条鱼是不是我一下子就钓上来的?你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不是。“过了好长时间”和鱼在不停的挣扎。通过对钓鱼的细致描写,明白鱼来之不易及鱼很可爱。
b.这鱼怎么样?这是条多么可爱,多么漂亮的大鲈鱼啊。
c.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得意
(过度)我真得意,真兴奋啊,但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我从快乐的云端一下子跌进无底的深渊。
2.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有关作者的语句并体会其心情
a.“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急切、不解
b.“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难受
c.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乞求
d.我慢慢的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的把它放回湖里去。——依依不舍、无可奈何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并体会父亲的态度
a.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态度坚决
b.“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态度不变,仍然坚决
c.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不容争辩
3)文中父与子的对话一共有几组?两组
a.父:“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子:“爸爸!为什么?”
b.父:“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同桌分角色练习并请同学展示。
5)父与子之间还会说什么呢?发挥想象力思考一下,和同学组伴表演展示。
六、课堂小结: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作业布置:
1.生字本上写本课生字
2.预习文章第三部分
板书设计:
一、钓鱼鱼:大、漂亮人:得意
(1——3)
急切依依不舍
二、放鱼“我”的态度:——难受——乞求——
(4——9)不解无可奈何
父的态度:坚决不容争辩
三、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0—11)
篇26:《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课型: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篇27:《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启发,明白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这个人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钓鱼
得意,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篇28:《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而这种抉择的勇气和力量需要从进行培养。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过程]
直接引题:
板书课题,并齐读。
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初步理解课文
小组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好后,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的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指导、交流。
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钓到鱼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紧张、激动的心情。
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逐句朗读指导,在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二)父亲的情感。
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女从钓鱼到放鱼的情感,父亲呢?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交流、指导
把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有什么不同?
理解“得”字,你从“得”密切协作了中体会到什么?
讨论:父亲要把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他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
(三)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学生读思考,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交流指导。
出示重点语句,体会“鱼”是指什么?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小结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这时,你怎么做?比如:
父亲不在家,电视节目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休养的名言警句。
篇29:《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⑴ 讨论:
这鱼指的是什么?
⑵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急切 道德:是与非
哭出声
乞求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依依不舍
篇30:《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学习过程
三、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四、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五、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六、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篇31:《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来表现心理变化的方法。
3、理解“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钓过鱼吗?你钓到过最大的鱼有多大?当你钓到这么大的鱼,心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如果要你必须放回去,你会怎么样?今天,我们要学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要面临这样一个抉择。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开始自学课文。(计划3分钟)
二、新课
1、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细致的句子,以及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
(2)提出疑惑以备小组合作时提出解决。
(3)感受深刻的句子做上批注。
生开始自学。(计划8分钟)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交流自己的划出的词语、句子以及批注。
(2)提出疑惑小组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来。
生展开交流讨论。(计划8分钟)
3、探究学习计划(12分钟)
(1)我不愿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2)父亲要求我放鱼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带引号的“鱼”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一说。
(4)体会“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总结:(计划6分钟)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是 非
五、当堂作业:(计划3分钟)
1、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第一个“鱼”是指:
第二个“鱼”是指:
2、从钓到鱼,到放鱼,我的心情变化用词语概括为:
(得意)——( )——( )——( )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重难点虽然把握了,但却饶了很大的弯路,效果也不佳。
1、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智慧解读文本的过程。自学要求:(2)提出疑惑以备小组合作时提出解决。小组合作要求:(2)提出疑惑小组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来。
看似这样的要求很连贯,解决起来有层次,但小组合作中,没有将真正值得交流的问题明确提出,供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普遍存在过偏或过窄,不适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作为重点一起讨论,既浪费时间,真正应该讨论的问题又没得到体现。造成了小组合作的低效。小组讨论环节,还是要给出明确的讨论方向才好。
2、没有灵活机动处理课堂,唯“教案论”.当授课到“探究学习”(1)(2)环节时,学生已经将“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有了较好的理解,却过于拘泥课堂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在后面的讲学中,又重新提及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致使课堂时间不够用。
3、想得太多,改变了原计划教学内容。在计划中,学生对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的掌握,以及指导朗读,本设计在“探究学习”(1)(2)环节中,并在当堂作业中加以巩固,但唯恐学生不明白,在小结之前,又一次进行“挖掘”,造成小结及拓展过于仓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上好一节课,在备课上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虽然这仅仅是一节年级公开课,但这样的失误却不应该。如果这是一节参赛课,那将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果这是一节面试课,那可能影响到的就是自己的一生前途。上好一堂课,定要从“备课”上起。
篇32:《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小结导入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一)出示小黑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师: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①生汇报句子,看出鱼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鱼的大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钓到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肯定很高兴,书上有个词就能看出。结合文中的词语谈一谈。读出作者钓到鲈鱼后的惊喜、得意。(板书得意洋洋)
还可以怎样读呢?
③除了看出这条鲈鱼大,还能看出什么?说说。
(鲈鱼鲜美,营养丰富。《江上渔者》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带着轻松愉快的语气再来读读。谁再过过钓鱼的瘾。
③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得轻短、活泼。
2、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生说难题。
②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爸爸:坚定,从哪儿看出?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a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b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读指导。
③分角色朗读。
3、父亲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学们,我到底该不该放回去呢?讨论:
要求:小组内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谈,结合实际或者自己的经历,或者结合自己听说过的小故事,要说真心话,不要说大话,空话,假话。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待会儿还要在班级里发言。
3、小结升华: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附: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有道德的
篇33:《钓鱼的启示》教案
这是第5单元规则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备课时要以规则为主题,联系第二篇主体课文《谁说没有规则》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设想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为了遵守规则,有时必须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人人维护规则,社会才会有良好的秩序。
这一篇课文可安排3个课时。第一课时,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第一、二部分,重点让学生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体味主人公当时的复杂心情,深入理解主人公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部分,回顾全文,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提示的细节,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钓鱼须知。
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浏览《谁说没有规则》一课,回答两个问题:①举例说一说,文中写到的内容有哪些属于规则?②文中主人公哪些行为是违反规则的?然后简介《钓鱼的启示》,引入新课。
(2)教师举例说一些具体的规则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规则,再引入新课。
(3)以学生平时做的游戏和游戏规则为例,说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理解新词。教师适时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然后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然后分小组学习,一是互相检查,帮助识字。二是通过自读课文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在小组讨论,归纳小组的问题,在全班交流。然后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大略地读第一部分,了解与故事有关的背景后,精读第二部分。重点抓住父子俩的对话,感受父亲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体会詹姆斯当时复杂的心情。
(2)精读第二部分,辐射回第一部分,让学生理解第一部分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①詹姆斯家住在哪里,有什么爱好?
②詹姆斯钓到那条大鱼用了多长时间?
③詹姆斯父亲为什么叫儿子把鱼放回湖里?
④詹姆斯钓到鱼时心情怎样,放鱼时心情怎样?放了鱼后心情又怎样?
⑤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再读课文,设身处地体会詹姆斯的心情,感受父亲自觉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老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如紧张、激动、大叫、大声抗议、悲哀这些词语就反映了詹姆斯的心情变化,又如抓住父子俩的对话来品味,体现父亲的品质和儿子的当时的复杂心情。
4、精读第三部分,组织讨论,将学文与导行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思想教育。
(1)复习第二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回答:这件事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然后组织讨论:
①在这个小岛钓鱼有什么规则?
②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总结全文。做好摘录笔记。
(2)复习第二部分内容:
①你从第二段知道在这个湖钓鱼要遵守什么规则?
②詹姆斯当时为什么不愿放掉这条大鱼?后来为什么又放了?再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三部分:那次经历对詹姆斯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总结全文后组织讨论:
①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②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遵守规则?最后进行拓展延伸:给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
《谁说没有规则》备课思路:
这一课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抓住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诉说生活中有规则,但有的人不能自觉遵守。诗歌通俗易懂,因此,教学的重点不要放在理解这个层面上。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可采用读——议——创——评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读要让学生注意文中违规人的态度,了解这些人的心态。议要让学生懂得规则的制订是为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共同利益,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制订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而且要互相监督。这样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创就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评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主题,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自己知道的社会有关规则,对自己,对同学,对社会现象进行监督评价,使学生自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设想:
本文授课时间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读与议。由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识字问题,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想像出文中描写的场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或自制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
①文中主人公的言行会带来什么后果?
②你还发现社会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不良现象?
③联系《钓鱼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
①规则体现人们的共同利益是为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安全而制订的,因而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
②遵守规则,从自己做起,主动抵制违反规则的不良行为,才能形成个人的良好品行。
③遵守规则是人之美德,不能因环境改变而丧失美德。
④只有人人遵守、互相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课时重在创与评。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节诗的结构:是由两组设问句组成。第一个设问句说明规则的内容,第二是写人物的言行。然后利用文中列举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联想,以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先分组说一说社会上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再各组汇报,打开学生思维,然后各自进行仿写。每人仿写一节诗。
写好后再分组讨论、修改、补充,把几位同学的仿写,合起来就成为一首诗。最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主题,结合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议。促使学生自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4:《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要注意里面是一点,要注意和鱼钩的“钩”相区别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是一个月光明媚,四周静悄悄的夜晚,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作者和父亲跟往常一样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偏巧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太喜欢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儿子最后依然遵照爸爸的话,放了那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儿子当时才11岁,当然也就充满了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过去了,那个捕捞鲈鱼的夜晚却让作者终生难忘。
二、围绕启示,品味感悟
1、课题是钓鱼的启示,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钓鱼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3、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是什么?(预设答案:是指正确,对,应该。)
“非”又是什么呢?(预设答案:非指错误,不对,不该。)
谁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道德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对和错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
4、我们就“钓鱼”这件事情来说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放掉鱼是正确的“是”,留下鱼是错误的“非”。
为什么作者好不容易钓到的一条大鲈鱼,为何非要放回湖里呢?
5、资料引入:
鲈鱼产卵期禁止捕捞,鲈鱼一般是在秋分以后才靠岸生长。休渔期在每年的六月一号至九月十五号左右,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三、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1、作者愿意把这条鱼放回去吗?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谁能读出词语的情感我们带着这种情绪,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巴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2、默读思考勾画: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理由一: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体会到这条鱼是作者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理由二: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怎么样的心情?(高兴、得意、大喜过望、喜出望外、欣喜、惊奇)
钓到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我当然很得意。齐读——“啊……”
教师随机过度:(学生齐读古诗)难怪范仲淹在《江上渔者》写下了这么美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里。
理由三: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孩子们,你就是那个孩子,为留下鲈鱼,你会怎样乞求父亲呢?发挥想象,同桌互相说一说。
出示范例:
师:爸爸,求求你了,把这条鱼留下吧?
生:不行,还没有到捕捞鲈鱼的时间呢。要遵守规定。
师:爸爸,求求你了,让我把这条鱼带回家吧。
生:不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次不能被发现是侥幸,久而久之呢。
师:爸爸,求求你了,反正也没有人知道。
生:孩子,别人不知道,可是我们自己知道啊,我们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对,就一定要坚持啊!
师:孩子,这与爱没有关系,正因为我爱你,所以要让你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生:爸爸,求求你了,难道你不爱我吗?不就一条鱼吗?放与不放有什么关系呢?
3、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鱼,父亲却让我放掉,难道父亲不喜欢这条鱼吗?
4、(指板书)作者的心情由捕到鲈鱼时的“得意”,到父亲要求放掉鲈鱼时的急切、伤心,以至到舍不得放掉鲈鱼时的乞求,依依不舍,心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3——9段),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5、教师小结:出示名言,大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四、揭示启示,明理做人
1、你们看,作者把鱼放回湖里,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2、孩子们,你认为作者放掉了一条鱼,获得了什么?请用第10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来回答。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是啊,放掉了一条鱼,我获得了勇气、获得了力量、获得了诚实、获得了做人的品格。
4、课件出示: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里有两个鱼,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个指钓的鱼,第二个指形形色色的诱惑,物质的或者精神的。
5、是呀,34年过去了,作者已经人到中年,45岁的一个年纪会在社会上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又会经历些什么诱惑呢?(偷工减料……贿赂)
6、提问:在我们身边同样会遇到诱惑人的“鱼”,你会怎样做呢?
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工作时……都可以说一说。
(1)在学校,老师多给了你分数,你会……
(2)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3)在公共场合……
(4)在马路上……
你毫不犹豫地选择告诉老师,你就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你义无反顾地选择完成作业,你就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在人行横道路口,对面红灯亮起,左右无车辆驶过,此时你选择了耐心等待,你就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4、推荐阅读
谈谈感悟得到更多的启示拟个题目
《修车》《信得过的维修店》《诚信的呼唤》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左右为难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写一个片段。
要求:注意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篇35:《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支配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局部的体会。
师:从“俺”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俺”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局部
(一)默读考虑: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同学读书考虑,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同学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俺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俺”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身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方:
在家里:家长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助,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身喜欢的玩具,你……
……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掌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同学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同学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幼稚。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别。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俺”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同学理解。
(3)同学的真实起点
同学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同学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逾越同学心理特征,同学学起来肯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同学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俺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俺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同学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同学来说,要理解笼统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笼统的概念具体化,才干化难为易,同学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篇36:《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支配、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同学的语感。
3、教育同学遵守社会公德,做老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俺”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篇37:《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情分析: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罗继鹏的学生拾到一台手机,主动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这一机遇恰可用于教学。结合这件事教学,能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生活读懂课文,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3、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精读课文: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和批注笔记;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继续学习解答自己的提问;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
4、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或有关规则的文章。
教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一、再读课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师:上一节课重点体会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动,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写“爸爸”的句子,细心品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鲈鱼,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又会是怎么想呢?
2、重点阅读第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共享成果。通过交流,点拨、指导以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当时可能会想:这条大鲈鱼固然十分宝贵,但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规定时间,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加重要。因此,必须让儿子把大鲈鱼放掉。
3、师: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作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这样的人你看到过或接触过吗?
二、结合实际,引发讨论,加深理解,渗透品德教育:
1、师:前天,罗继鹏同学拾到一台手机,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罗继鹏同学到讲台上来说说拾到手机和把手机交给老师等的经过和想法。
2、师:罗继鹏同学拾到的手机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却毫不犹豫交给了老师,他这种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不是都能够像罗继鹏同学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样去自觉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规则呢?我就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我到昌明集市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忙中出错,多退了4块钱给爸爸,我正准备提醒小贩,爸爸却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这件事,真叫我为爸爸的行为感到羞愧,也为自己当时不能勇敢地抗议爸爸而感到深深遗憾。
同学们,像这样的事情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你自己当时的行为?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现在的认识。
4、齐读课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加深理解,建议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引导学生小结:我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写“规则”《钓鱼须知》
1、师:近几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煤冲水库(这是本镇离学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学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个地方。)那里的鱼不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但那里又是钓鱼爱好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请你为这座水库写一个《钓鱼须知》。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可仿照《小学生守则》写成条款式。
2、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钓鱼须知》整理成文。教师参与学生一起完成。
3、展示写得好的《钓鱼须知》,给予鼓励。要求学生互阅稿子,互提修改意见,认真修改《钓鱼须知》,改定后抄正。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读课文,查资料,问别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教学思考: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这样的父亲能有多少?读到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到市场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多退了4块钱。我正想提醒小贩多退了钱,父亲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开了。到了家里,父亲还为他的“聪明”自鸣得意。我虽然有些反感,但却无可奈何。我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村农民,他平时也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可面对4块钱的诱惑,他便忘记了对我们教育。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别人退错了钱,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他将多得的钱据为己有也就理所应当。
回想起来,我的父亲与詹姆斯的父亲确有很大差别,但是,环视周围,我的父亲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父亲”中普通的一员罢了,他所犯的错,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对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正为此而感到困惑?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会、身边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许多时候,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们往往容易分清楚,但当一己利益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许多人都选择了利益,而把社会规则暂时放到了脑后。在教学中,现实生活与文本中的生活的这种反差,我们究竟该视而不见,绕开走,还是面对现实,引起学生的思考?绕开,无疑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省下许多功夫,但这样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处呢?
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又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类似的问题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自己当时的行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些回答或许并不完全发自内心,有的或许只是随声附和。不过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类似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尚不成熟,或许不能马上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但他们一定能通过这样的思考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养成在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必定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开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篇38:《钓鱼的启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明白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日志伤感
2、过程与方法: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坚持的名言
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述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明白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三、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明白起来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明白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述,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因此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策略:
品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启示”二字用红笔写出。
齐读课题,教师问道:这个课题与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启示是红色的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
学生汇报。
师: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那么这启示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不能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样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
2、词语:我们俩看本课的一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新汉普斯涟漪
鲈鱼——鱼鳃——翕动
争辩——不容争辩
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指名朗读词语。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后,教师指导:你能快速而清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学生读词。教师小结方法: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顺了。
(3)指导明白词语的含义:
①涟漪:什么是涟漪?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时教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的涟漪具体指什么呢?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2自然段),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道: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是涟漪。
②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教师小结:鱼鳃是鱼的哪一部分?生回答。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师做动作)的样貌吗?这个动作就叫做······翕动。再读“翕动”一词。
(4)齐读这些词语。
3、概括故事主要资料:
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这三个词语后教师趁机说道: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语的哪一段吗?(10自然段)指名朗读10段,师:这三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情绪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令我兴高采烈?(课件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之后又发生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呢?(课件同上)最后怎样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了?(课件同上)请带着这3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学生回答。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学生回答。最后我是怎样做的?生回答,师:此时我的情绪可真是······沮丧之极了。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钓鱼”这件事的主要资料,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资料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资料了。那么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11段,教师相应出示11段中的重点句子。
(三)、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
教师出示(11段):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师:那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不是,鱼字加了引号。但故事中那条真正的大鲈鱼也十分地诱惑人,对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条鱼十分诱惑人?
生可能:鱼大。
(1)感受鱼大。
师: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个性大?生:3段。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个性大就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并品读3段中的重点句:
句一:过了好长时刻,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必须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为什么这句使你感到鱼大?当生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师:把“剧烈地”换成“强烈地”或“猛烈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生:剧烈地。
师: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生: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个性大吗?
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调了,以此来指导朗读。
齐读。
句二: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哪些词让你感觉鱼个性大?生可能:不停地、跳跃、“啪啪”的声音、不少水花······
教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然后问道: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若生模仿不到位,教师指导:这但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生可能:“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
教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读让我们看到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吗?
指名读。
(2)感受我和父亲对鱼的喜爱。
师:我和父亲喜爱这条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师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欣赏”一词是红字)
师: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很个性呀?哪个词?欣赏,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
生汇报,师问道: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一幅画得个性好的画、一张奖状、打了高分的试卷······你会“看”还是“欣赏”?为什么?生汇报:欣赏,正因很有成就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读该句。
师:应对自己个性喜爱的东西时,新书包、新衣服、新鞋、新玩具······你会“看”还是“欣赏”?生汇报,并让其带着喜爱的情绪读。
齐读,教师小结:“欣赏”一词用得多生动啊!表现出了我和父亲应对钓鱼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喜爱之情。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人物的情绪选取恰当的词语。
(3)还有哪一点也构成了这条鱼对我们的诱惑?
生:周围没人。让学生具体解释为什么周围没人也能对我们构成诱惑。
2、揣摩父亲的心理,明白父亲放鱼的动机。
(1)师:是啊,应对种种诱惑父亲为什么仍然让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读读课文的哪些地方?生:父子的对话。
师:找一找,从哪段到哪段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生:4—8
师:默读4—8自然段,把描述父亲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所画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
(2)4自然段:课件出示此段,师:这段的开头有一个细节,“父亲看了看手表”父亲看表仅仅是为了知道时刻吗?还有没有别的目的了?联系后文想一想。
学生汇报。
师: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父亲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定,很讲道德的人。板书:自觉遵守讲道德
师:此刻是几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刻还有······两个小时,言外之意就是······生:此刻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刻呢。
师:此刻捕捞鲈鱼是不贴合规定、不讲道德的。
师:我们再看后面父亲说了什么,出示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父亲是立刻就做了这个决定吗?他犹豫了吗?从哪看出来的?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课件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状况呢!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主动给他人让过坐?让过的同学请举手。
请让过坐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把座位让出来?生交流。
师:如果公交车上人个性多,很挤,而你又很累,这时你旁边刚好站着一位老人或一个抱小孩的人,他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你在让座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这个座位让给他吗?
请想让座的同学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是你的良心,你的道德之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对吗?
如有时刻可再举一例:你有过拾金不昧的时候吗?捡到了钱财或物品主动归还失主?请拾金不昧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交出钱财或物品呢?
师:如果捡到的钱财数额比较大,几百元甚至更多,而又没有人看到你,你在归还钱财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钱归还失主吗?
仍然请想归还的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
教师小结:“公交车上的座位”,“捡到的钱财”都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着我们,是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取,那么父亲盯着这条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是什么使他做了放鱼的决定呢?
学生交流父亲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读父亲的那句话,师:假如你是父亲会怎样说着句话?指名朗读。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务必读好,哪个字?生:得。(若生挑不出这个字,教师可范读;若生挑的是其它的字,理由充分也要给予肯定)
师:“得”还能够换成哪个词?生:务必。
师小结:“得”字证明了父亲坚决的态度。
再指名读,透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
齐读。
(3)6自然段:往下看,儿子说了什么?父亲是怎样说的?6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师:应对儿子急切的问话,父亲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平静呢?父亲的平静中还透着点什么呢?学生交流想法,并相机让其读。
指名分主角朗读4—8自然段,一人读描述父亲的地方,一人读描述儿子的地方。
当生读到7自然段时,师:尽管此时我大声争辩着,但是父亲却用它的声音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继续读文。
(4)读完后出示8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沉着脸,没有看我,也没有再说话。
师: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学生汇报。
师:父亲呢?父亲为什么没有看我?生汇报。但是父亲却沉着脸,也没有再说话,这说明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想法。
师生分主角朗读,师读描述儿子的地方,生读描述父亲的地方。
(5)小结:此刻大家明白父亲的做法了吗?你喜爱这样的父亲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
师:儿子当时明白父亲的做法吗?不明白。之后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生交流。
师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课件出示)齐读名言。
师:让我们一齐发奋,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期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明白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篇39:《钓鱼的启示》教案
【设计思路】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生: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师:课文读得不错,把主要内容说出来了。
生:我还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理清课文。)
师:课文内容了解了。预习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课文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你会从课题入手去想问题。
生: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了?
师:是啊,为什么要放了呢?
生:父亲盯着鱼看了好一会,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师:你会从细节入手,读书真仔细。
生:课文写钓鱼,怎么后面又写了“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说明在读书的时候,思考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同学们再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加细致地读书,更深入地思考。)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我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我钓到了一条从没有见过的大鱼。
生: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了。
师:说得精彩极了,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生:高兴。
生:得意。
生:大喜过望。
生:喜出望外。
生:欣喜。
生:惊奇。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心情,可见语言能力较强。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生读这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体会我得意的心情,更能表现出大鲈鱼的诱人。为下文“我”放鱼时的不舍做好了铺垫。)
师:我正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时候,父亲却让把它放了,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标画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生:急切、难受、伤心、依依不舍、沮丧。
(读书有自己的理解,既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又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师:我心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请同学们练习一下父子的对话,体会 “我”的心情。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表现我对大鲈鱼的不舍。)
生:自由读,展示读,男女生读。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我把乞求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的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生:爸爸,求求你,把这条鲈鱼留下吧。
师:孩子,还不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啊,不能留下。
生:我们什么时候钓到的,又没有人看见,还是留下吧。
师:天知地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父亲这样做,对吗?
生:对,因为还不到捕捞鲈鱼的时间。
生:因为他父亲想教育孩子按规定做事。
师:父亲不喜欢吗?
生:父亲也很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
生:从“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知道的。
师:刚才有位同学问“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明白了吧?
师:我尽管依依不舍,但是还是把这条鲈鱼放回了湖里,同学们,这时他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
生:舍弃了鲈鱼,得到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你会联系下文来说,什么是道德实践呢?
生:就是去做。
师:说得很好,就是按照正确的去做。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的抉择,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道德实践的认识。)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他会遇到哪些诱惑呢?
生:金钱。
师:对,这里的鱼可以指金钱。
生:职位、小便宜。
师:说得不错,能联系他的职业来说说吗?
生:比如说,他在给别人搞设计的时候,两个公司竞争,一个公司给他很多钱,让他给自己的公司设计的好,而故意给另一个公司设计的不好。
师:这时,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不会要那个人的钱。
师:他会想起父亲的话。刚才有个同学说“钓鱼这件事和他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现在想一想,有没有关系?
生:哦,我知道了,因为父亲的教育,才使他严格按正确的去做,才最后成为了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师。
师:是啊,当他一次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我们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不放,就不对,但是真正让他放的时候,他却不舍得了。
生: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终于比同桌高了,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的分数就比同位少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诚实了,我很矛盾。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生:我有一次,借了同学的橡皮,我看到他的橡皮很好,就自己留下了,不想还给他了。
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尽管知道,但是看到那么漂亮的橡皮,还是不想还给同学。
生:也就是说的时候很简单,做的时候就不舍得了,就很难了。
生……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父亲的话理解得较好。教师应该做一个小结,突出舍弃个人利益的困难,突出主题。)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仅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也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端起书来,再次回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生:配乐朗读课文。
(创设的情景非常好,学生在月夜背景的衬托下,倾听着舒缓的音乐,仿佛在慢慢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我都被陶醉了。今天同学们提得问题我们读懂了,但是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帮助。
篇40:《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的:
1、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父亲我
钓鱼得意
放鱼不容争辩依依不舍
启示严格教育道德实践有道德的
资料提供者:
篇41:《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2、做摘录笔记
篇42:《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