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案【多篇】范文

(作者:纯情小火鸡时间:2024-03-05 23:00:30)

【导语】对外汉语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对外汉语教案【多篇】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篇一

关键词:歇后语 对外汉语 偏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3-03

作者简介:刘(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常对一些歇后语的用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语境下用歇后语,特别是当一个歇后语只给出“谜面”后,对于“谜底”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对于外国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成为摆在所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问题。

一、关于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对于歇后语,学界诸多学者,如温端政、马国凡、高歌东、黄华节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并得出结论: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

(一)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情况有二:

(1)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直接的,不需要联想、揣测或绕弯子。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转义。如:没有骨架的伞――支撑不开,这里的“支撑不开”并不是单纯指伞打不开,而是指它的转义“维持不了”。

2.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效果。如: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表面上是说莲藕着火了,实际意义却是“事理上不会发生而事实却发生了的”意思。谐音歇后语也有两个小类:

(1)音同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均相同。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音近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近的部分。如:酱萝卜――无缨(因)。

(二)歇后语的构成

构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部分用事物或故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1.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

(1)喻体是一件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想象虚构的事情: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2)喻体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用历史故事作比喻: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神话故事或传说作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喻体是一种或几种事物

一种事物:铁公鸡――一毛不拔;几种事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歇后语的解释部分即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关于歇后语后部分的构成可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上看,选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如:扁担上做梦――想得宽;书面语如: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选用不同关系的词语: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叠词关系。

同义关系如: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反义关系如:豆腐炖骨头――有软又硬;叠词关系如:小孩吹喇叭――哪里哪里。

(2)从结构上看

用词充当:筷子搭桥――难过。

用词组充当:偏正词组:猫不吃鱼――假斯文;动宾词组:蚂蚁搬泰山――下了决心;联合词组:白糖拌苦瓜――又甜又苦;动补词组: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

用句子充当:单句:老鼠爬秤钩――自称自;复句: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3.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的关系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

(1)从语义上看

说明结果: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说明态度: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明性质、特点:铁公鸡――一毛不拔;说明作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2)从方法上看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性质的一种概括、归纳: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所表达的意思的继续阐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从态度上看

表示肯定:河里的螃蟹――横行;表示否定:灯草打鼓――不响;

二、留学生歇后语偏误分析

歇后语在对外汉语中的出现,往往使外国学习者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和运用,更难以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在使用上会出现一些偏误。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偏误,并作分析:

(一)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歇后语的意义与所表达的对象不相符。

(1)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真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句中的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贬义的用法,指的是钻牛角尖、知错不改的人。而句中说做事不懂得变通,所做的事不一定是错事,很可能是指这个人讲求原则,按章办事。

2.语义不明:歇后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2)他弟弟非常喜欢大米的弟弟――小米。

(3)他什么都没有,真可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句中小米在现实生活中既是一种粮食又是一款手机的名称,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弟弟喜欢的是手机还是小米这种粮食。(3)句中的一清二白指的是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而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穷的什么都没有,显然不够恰当。

3.语义抵牾:表意明确,但句子前后存在矛盾。

(4)他现在每天都在刻苦学习,真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4)句中前部分已经说了他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后半部分装象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与前部分意思不符。

(二)结构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的结构较为固定,但是外国学习者在现实使用歇后语时会出现加字、减字、语序颠倒等方面的错误。

1.加字

(1)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可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无能)之后背(辈)。

外国学生主要受汉语数次+量词+名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影响以及受中国人日常口语化交际色彩所影响,出现以上错误。

2.减字

(3)你这个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人心。

(4)老鼠过街――人人打。

外国学生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注重“引”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注”的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出现了“减字”现象。

3.语序颠倒

(5)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可别汽车放炮――气泄了。

(6)他这是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语序颠倒的偏误主要是受汉语正常语序的影响。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在语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这种特点是由歇后语起语的生动比喻或具体的表述使得比较抽象概括的注释语得以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体现的。而语用方面的偏误就表现为所使用的歇后语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符合。例如:

我和同学上课说话,老师批评我了,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老师这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1)句中的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应该是对方说出的,而不应该由说话人在本句的语境中使用。(2)句中的好大个掸(胆)子,不应该是说话人对自身行为的评论。

这些偏误的出现,多在来华高年级留学生汉语使用中出现。因为高年级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和中级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学习“地道”的汉语,留学生们试图从汉语熟语入手,对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形式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汉语熟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只是词语的表面意义,这也造成一部分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一、歇后语所蕴含的内容及意义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还不够好,所接触的中华文化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现阶段所开设的文化课特别是传统文化课较少,从事文化教学的汉语老师人数和总体从业人员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也阻碍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者的学习。二、课堂上对歇后语这类熟语重视不够。现阶段的汉语学习往往只关注教材,对歇后语等其他熟语形式的涉及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现有的HSK考试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HSK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使得外国学习者在歇后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这也促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意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从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大歇后语等熟语形式在课本及考试中的力度的必要性,成为推动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教学的内推力。

三、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歇后语

课堂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第一课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急于习得汉语知识。此时适度引用歇后语可以使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记牢,并把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歇后语

日常生活也是留学生在华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丰富的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当留学生学习做一道中国菜并且味道还不错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对中国友人或者其他外国学生说:做XX菜对我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看似简单的一句歇后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更不易忘记。

(三)增加课内外中华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外国学习者来华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留学生们急于了解中华文化也急于揭开东方文明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样,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有利时机,需要我们在课内外汉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从语言的角度将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外国学习者输入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从而加深这类语汇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对外汉语教学教程范文 篇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电视宣传;教学作用

电视宣传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在当今社会对于外语教学,思想理念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意义非同凡响。就目前为止,我国电视在对外汉文化宣传中已经有十几年的经历,为汉语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外推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电视传媒应当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这一问题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起来。本文意在通过介绍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现存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关意见,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电视宣传教学起一定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电视宣传包括:1、自1998年开始,由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联合组织编制的一系列以《中国全景》(chinapanorama)为代表的专门针对海外的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大型电视系列教材。2、各类汉语学习节目,或双语教学模式下的汉语学习节目,如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栏目《快乐学汉语》。3、在汉语〈WWW.BAIHUAWEN.CN〉教学课堂上作为范例使用的经典规范的汉语影视作品。

一、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目前伴随着卫星通讯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经能够覆盖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达到了98%,而电视宣传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那么,电视宣传对外汉语的学习功能的加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积极作用呢?

1、利用电视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使简单枯燥的汉语言学习变得丰富而有意义。语言种类虽无优劣之别,却有难易之分。汉语有着与外语不同的发音规则,汉字又是与多数外语文字所属的表音文字不同的表意文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单从书本字面上学习汉字,是晦涩难懂的,他们区分不清楚汉字的形和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更记不住汉字那么多的偏旁部首,又谈何熟悉的运用成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呢?但电视教学能够形象地为汉语教学提供视频资料,使图像视觉,文字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增加了汉语学习的趣味性,让汉语学习者们耳目一新,增加对汉字的了解和热爱,更好地学习汉语。而《大宅门》等范例影视作品也让学习者对“牙龈咬肥肉――肥(谁)也别说肥(谁)”等包含谐音双关修辞的歇后语如何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传播。语言从属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才能更好的学习汉语。例如,《全景中国》通过视频对中国从古至今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旅游、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化背景,其内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87版《红楼梦》则使书本中的利益文化跃然于学习者眼前,让学习者能更充分的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礼仪和文化。

3、推动中国式思维理念的传播。一种民族的思维理念和其语言的学习密不可分。利用电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孝敬老人、爱国敬业等精华价值观念,对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学习语言,意义深远。

二、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1、电视宣传选材的不适当:利用电视教学,必须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在语词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应当选择制作严谨、语言难度低、语速适中、编排有一定科学性且配有解说词的电视素材;而在语言应用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应选择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带有大众普遍性的电视场素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在文化知识研究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则应当选择具有广泛历史、政治、艺术和民族风俗的电视素材。让初学者过早的接触87版《红楼梦》,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效果,还会损伤初学者的信心,而流行的《甄执》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历史现实,不能因为其受众多而盲目作为选材。

2、教学模式运用的灵活性:单纯的观看影视宣传作品和教师讲解并不能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国内外学者因观察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应避免以单一教学模式包打天下,向多样化灵活运用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实际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方法调整,以体现对课程特点的主动适应,例如引入情景模仿,经典片段背诵和有影视作品和文字版本对比等教学模式

三、针对如上问题给出相关意见

1, 对外汉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专业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学会自觉弘扬主流文化,中东宣传精华文化,对电视宣传选材严加甄别。

对外汉语学习篇三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带动了国内外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空前高涨。北语社、北大社、华语社等多家出版社不断推出各类对外汉语教材。这些教材中不乏精品,以适合欧美、日本和韩国学习者的教材为主,且多是面向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面向海外的对外汉语教材,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汉语教师以至学习者的诸多批评。大量的研究表明,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仍然不能满足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对外汉语教材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习对象的研究,缺乏“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编撰教材。不少学者深入地揭示了国内编写的教材到国外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结,即我们不区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教材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和汉语作为外语的教材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CFL)

目前我国国内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都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探讨,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比较少。“第二语言教学”与“外语教学”这两个术语在很多文献中被看作是相互替换的概念,但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应加以区分。Stern指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是用来指一个国家内学习和使用的非本族语,而外语通常指的是学习和使用一个国土疆界之外的言语社团的语言”[1]。第二语言是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习得和使用的语言,例如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就是第二语言学习,针对这类学习者的教学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如果学习者在其本**语环境中学习外国语言,我们就称之为外语学习。因此,我们在海外所推广的汉语教学严格地来说属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对TCSL和TCFL加以区分。有学者不主张区分TCSL和TCFL,认为应该把第二语言和外语看成是一种包容关系,而不是对应关系,即第二语言教学也包括外语。有的学者虽未明确地就“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这一概念进行论述,但从其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对TCFL,包括TCFL教材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朱志平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曾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这是个从产生的时候即已引起争议的名称,因为所谓“对外”,是与“对内”而言的,这个名称表明,教材的立足点在国内。它显然不易为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一些学习对象和海外的第二语言教学所认同。刘珣认为“囿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所表现的内向型的视角和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好我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而不注意、不研究学习者的人数数百倍于来华留学生的海外汉语教学。赵金铭则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外(境外)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2]。

(二)TCSL教材和TCFL教材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TCSL和TCFL教材的区分更缺乏重视。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多为通用型,教材编写的主要着眼点比较一致地指向班级课堂教学,其所针对的学习者也是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国大陆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基本上能满足国内教学上的需要。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展开,国内教材不断输往海外,然而这类TCSL教材并不能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要求汉语“本土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国外,与TCSL受到“冷落”相比,受欢迎的教材多是具有明确的学习者、中外合编的教材。如白乐桑和张朋朋主编的适合法国学习者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是法国最近十年来最畅销的基础汉语教材。再如,吴勇毅和刘虹为法国学习者而编写的《汉语入门》、任远和玛格·阿比提女士合作编写的供意大利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汉语》、中塞合编的《汉语教程》,还有中越合编的《越南大学中文专业系列》等。

二、TCFL教材的特点

与TCSL教材相比,TCFL教材能更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的内容和表述语言

TCSL教材的适应面广,但缺乏针对性。教材的内容很少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国别、母语、文化特点、学习目的等。如果教材内容远离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等,教材就会失去吸引力,学习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当前国内很多的对外汉语教材多为汉语,偶尔配为双语(多为英语),“鲜有配上当地通用语,即使配上也是相当粗糙的直译体”[3]。有的学生和外籍教师反映教材的外文注释看不懂,我们的教师也发现学习者学习中出现的某些偏误,其根子在外语翻译上。TCFL教材一般都是用学习者的母语来注释和说明的,这些语言很自然、地道,是学习者更容易接受的。参看为外国人学英语编写的《新概念英语》和《走遍美国》,这两套教材展现的是本国的真实的生活,使用的是地道的语言,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成功的教材编写范例可以为我们编写TCFL教材提供一定的启示。在2002年,国家汉办计划在两年内编写出世界主要语种国使用的汉语教材;华语出版社也以小语种为切入口,在以英文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小语种的发展,如该社出版的《互动汉语》已推出十个语种的版本;外研社的《汉语900句》正通过14个语种向50个国家推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材的表述语言,但教材内容缺乏对比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教材的对比性

很多TCSL教材本身在内容的说明、讲解和注释上缺乏对比性。教材的多种注释本,只有语言本身的不同,而内容上的差异很小。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有英、法、德、泰等语种的注释本,但内容上少有变动。TCSL教材在语法项目、词汇选择、重难点的确定、习得顺序的安排上缺乏对比性。泰国皇太后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汉语教材选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的汉语教程、汉语听力教程和汉语阅读教程。这套教材所针对的对象是在中国学习汉语的不分国别的留学生,因此,对于在泰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并不完全适用,如z、c、s、j、q、x、zh、ch、sh、r这几个音对于泰国学习者来说都是重难点,而教材中把这几个音编排在一起学习对泰国学习者来说是不合适的。

TCFL教材能很好地弥补TCSL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 TCFL教材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因此在教材中始终贯彻对比性原则。例如,韩国编写的TCFL教材在语言注释上比较有针对性。“对汉语和韩语共有的词语、成语等的注释会一语带过,对汉、韩语中相同的语法现象、文化现象也不作过多的注释”[4],但对语音教学尤其是声调教学进行了详细地注释,纠正学习者念韩语单音节全部用降调的习惯。中塞合编的《汉语教程》针对母语为塞尔维亚语学习者的特点,把声调教学作为语音教学的重点。

(三)教材与国外学时、学制相对应

TCFL由于缺乏目的语环境,学制跟国内的不同,学时相比TCSL又很少。在TCSL环境中一般是每周20个学时,课后又处于目的语环境,因此在编者的潜意识里已经把环境的因素考虑进去了。对于海外学习者而言,国内出版的教材最大的问题之一容量大,很少考虑到当地的学时、学制。在国内一个学期可以学完的教材在国外甚至一年都用不完,学习者整天面对“旧面孔”,很容易感到厌烦。新型教材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练习设计的题多量大。比如,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为例,它的练习量是《实用汉语课本》的三倍以上;《速成汉语初级教程》每课的课文、生词、语法平均占4页而练习占9页之多。根据外语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通常认为综合课课后练习用时与课堂教学用时的比率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是比较适宜的。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来考察在海外使用的TCSL汉语教材,其确实存在着这种弊端。相比之下,TCFL教材可以很好地与国外的学时、学制相适应。比如,在韩国在校学生每学期汉语课一般有36个课时左右,因此韩国编写的汉语教材多以15到20课为宜,以3至4个学时完成一课为宜。韩国的汉语补习班每期的学制是16至20个,因此教材每册不宜超过20课,课文篇幅也不宜过长。

从TCFL教材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教材更好地关注到了学习的主体——学习者,这无疑对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是有益的。汉语的国际推广要得到更好地实现,我们目前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要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突破,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把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明确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编写针对学习者本身需求和特点的教材,以此来适应海外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 of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赵金铭。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A],对外汉语教材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郑定欧。试论从词典入手催发华文教学师资的自我培训[A],汉语教学学刊(第2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篇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教学方法;趣味性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策略。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多教师却过分夸大教材的作用,导致在教学中陷入教材使用的误区,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有所反映,具体表现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科书中心”现象。这种现象把活生生的语言教学课程纳入到一种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视教科书为学习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开展,教师和学生的所有互动和交流,都紧紧围绕教科书展开。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汉语课堂教学中,是教科书在支配着、制约着、主宰着教师和学生。

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师教学前应该对不同国家、程度的学生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但是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说多练,将教材中的各种语法演变成真实的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话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场合说,这才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具。

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每节课的教具都能花样翻新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的创造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我们也应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那些普遍常见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体、板书等。在这就拿多媒体来具体解释一下,多媒体生动丰富的图片和动漫效果的直观性能够更好的为生词、句子或文章释义。但学生的趣味有时只在于图片本身,一阵嬉笑或一个顿悟后,见到的东西便抛之脑后。所以一般第二次课前应进行上节的复习,让同学在回忆图片的过程中说出汉语,能做到温故知新就更好了。多媒体,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便捷载体。一节有成果的多媒体课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下载的图片、经典的视频和电影以外国人的眼光再权衡、筛选,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

第三,要精心设计一些交际情景训练。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然而,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是自然而然的提高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训练而获得的。因此,情景交际训练就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在课堂中,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景,创造比较真实的语境,尽量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交际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感受到课堂就是交际的场所,学习就是参与交际,自己就是交际的一方,从而引发学生焦急的兴趣和愿望。为了使设置的场景更逼真、更接近实际交际的需要,还要提供必要的实物,准备一定的道具,这会更增强了情景的真实感。

第四,不时地导入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知识的导入,选取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书法艺术、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等。都可以作为文化导入的话题。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一步比较和讨论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让学生手机关于文化的信息和资料,讨论语用习惯和文化的关系等等,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深度,也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把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引入到语言学习当中,对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培养语言思维都是有帮助的

第五,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万万不可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具体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大量运用汉语在真实的场景中交际的机会,真实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社会规则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分组讨论、演讲等多种口语练习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和读书心得等等。

总之,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文一个对外汉语人,我们不仅仅是要将教授汉语作为我们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3]汤莉娜。对外汉语课堂有效教育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夏纪梅,孔宪辉。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功能等有关问题[J].外语教学,1999

[5]李茉。个别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对外汉语 篇五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20-1

一、汉字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这个原则在汉字教学中体现为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从笔画、笔顺、部件到整字,从象形字、指事字到会意字、形声字,从最常用字、次常用字到不常用字。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为合体字的部件分析打下基础,教合体字时,又可以复习学过的独体字。对于合体字中的会意字,只要讲解字本身的理据性,就有利于记忆。

(二)音义结合,形成系统

要充分利用意符表义的特征,来教学生认字,扩大识字量。可以在学一个字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关的常用字。有意识地将同形符的汉字系联到一起,可以充分展现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学意义的偏旁、部首。

(三)增加趣味性,讲究形象性

汉字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趣味性、形象性上多费一点心思。适当地编制一些顺口溜、口诀、歌谣等。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颐、姬、熙”三字的声旁不是“巨”,可以编造出“颐和园里演蔡文姬,观众熙熙攘攘”这样的句子来帮助记忆。

汉字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笔画、笔顺、部件、结构的教学;还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练习,比如用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用汉字组词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字的形、音、义。

二、教学策略

(一)利用比较法教字形

字形相近的字学生容易写错,如“狗”和“拘”等。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可在教学中进行相似相近字的对比,以巩固偏旁部首和形声字的运用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认清近似字的细小区别增强对汉字的辨认能力,克服书写中的错别字。

在教学中使用对比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新学的汉字,还可以温故知新,加深对已学汉字的理解。

(二)实行语音、文字、常用语三线交叉

汉字书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汉字的基本笔画,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 、“下”、“人”、“大”、“头”、“水”等汉字的造字方式;2)名称及书写,如“月”、“休”、“ 围”等;3)基本笔画组合及笔画顺序,如“打”、“吃”、“说”、“清”、“草”等。以上内容都应该结合常见的简单汉字进行,这些汉字以意义比较实在、用法比较简单的为好,要求学生能十分熟练、快速地书写这些字。同时利用实物图片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如“学校”、“邮局”、“银行”、“电话”、“钱”、“宿舍”、“卫生间”、“饭店”等,常用日常对话,如“你叫什名字”“谢谢”“多少钱”等情景、声音来学习,不一定要会写汉字。

(三)以基本字带新字

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以后,可以以一些组字构词能力较强的常用字和基本字为中心 ,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相同类型的组合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辨析,认清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将新学的以字归人这一系列中去,可以举一反三,促进学习。

(四)结合课文讲解汉字理据意义

从理论上推断,正确讲解汉字理据意义,对学习者记住汉字字形、理解汉字本义以及汉字所记录的汉语词的引申义都是有利的。由于汉字与汉语发展的不平衡性,汉字的理据意义并不完全等于汉字所记录的汉语词的概括意义,但是字义与词义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因此 ,抽象讲解字义与词义的关系容易流于空泛。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汉字的理据意义以及字义与词义的关系,能将复杂抽象的规律讲得简单具体。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明德。全方位加强汉字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海丽。从汉字和拼音文字比较谈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J].理论观察,2000,(3).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 篇六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成语故事

一、引言

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在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法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的语法点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由于汉语语法没有明显的形态标志,“不规则”现象很多,又由于受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所限,有些语法点教师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留学生掌握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目的语语法规则掌握不牢靠,受母语或其它外语的“负迁移”作用和目的语规则的“泛化”等等,留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语法错误尤为突出。这和教师语法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无关系。如何有效提高语法教学的质量,使留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掌握汉语语法,从而在交际中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这是一个值得广大对外汉语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利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教授汉语语法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菲律宾中学生汉语短期培训中利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教授语法的经验,试图就Flash成语/寓言故事在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二、Flash成语/寓言故事和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整齐匀称,言简意赅,结构完备,表义丰富。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寓言最初产生并流行于民间,后来被文人学者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在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寓言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和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篇幅短小,结构紧凑,通常使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Flash成语/寓言故事以Flas的形式再现成语/寓言故事的内容,通常集画面、声音、文字、动画等于一体,以其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完整的情节深得学生的喜爱。有的Flash成语/寓言故事中的语言句法特征明显,有些语法点循环反复出现,配以真实自然的情景和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运用。有的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界面上嵌有播放、暂停、前进、倒退、开音、闭音、截屏、退出全屏、音量调节等按钮,便于操作。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片长一般在两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却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活动充满生机。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少儿汉语语法教学的理想资源。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菲律宾中学生短期汉语培训中尝试使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进行汉语语法教学,以期探索语法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Flash成语/寓言故事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华参加汉语短期培训的菲律宾中学生是来自菲律宾光启中学的初中生,都是男生,年龄在十三岁左右,都会讲英语,已有九年学习汉语的经历。不过由于之前每周仅有一节汉语课,他们的汉语水平总体上来说还达不到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初级(下)班的留学生的水平,语法基础薄弱,除了简单的生活用语外,几乎无法用完整的句子进行交际。此次培训是菲律宾光启学校的学生第一次来华接受培训,也是笔者所在学院首次承担外国中学生汉语培训任务,因此学院上下都非常重视,认为任务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在语法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这些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汉语程度等,把Flash成语/寓言故事引入语法教学,借助其优势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缺陷,优化语法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使留学生愿学、乐学语法,教师首先必须使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法材料。另外,根据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输入研究结果,不是所有的输入都有同等的价值,只有得到注意的输入才能被吸收、得到进一步加工。注意是有效加工的必要条件。(江新,2007)认为,我们的语法教学信息还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Flash成语/寓言故事以声音、色彩、动画效果相配合的手段来传递信息,故事情节简单,以动物为主角,直观、形象、生动,能够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进行语法教学,不仅能引起留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专注于学习。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留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现象。

(二)Flash成语/寓言故事为语法学习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境,有助于留学生对语法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

在语法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讲解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以往的语法教学偏重于讲解语法知识,片面孤立地分析说明一些语法规则、结构,忽视语法点的实际运用。练习多采用习题的方式进行,不但机械,而且脱离实际,不够自然、实用。这种教法不仅会使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事倍功半。Flash成语/寓言故事为语法学习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境,将语言与图像、声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语法经常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境的改变而展现出来,留学生通常会通过特定的情景自然进行感知和理解,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解释,也不必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和强调。例如:教菲律宾中学生“……像……”这个语法点时,笔者并没有沿用以往“句法—语义—语用”这种语法教学程式,而是直接让他们观看《盲人摸象》的Flas片。观看第一遍时留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观看第二遍时,要求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注意视听:1.五个盲人分别摸到大象身体的哪个部位?2.他们分别觉得大象像什么?之后请留学生回答问题,并用PPT图文并茂地呈现答案,进而结合画面就该语法点略做解释。然后再次播放、定格有关画面,让他们检索并复述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闭音,隐去字幕,仅呈现画面,让留学生给画面配音,及时输出,以检验他们对该语法点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将该语法点的教学有意识地融入观看Flash成语故事之中,寓教于乐,使他们在逼真的情境中自然并轻松愉快地感知、理解和运用该语法点。

(三)运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特定语境化解语法教学的难点

现代汉语语法与外语语法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卢福波,2005)。这些不同之处往往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难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虚词,经常被混淆误用。例如:“于是”和“所以”,该用“所以”的时候留学生却用了“于是”,如“下大雨了,于是我不能出去玩了。”该用“于是”的时候却用了“所以”,如“路过天河的时候,我看到了‘买200元送200元’的广告,所以就进去逛商店了,在那里逛了几个小时,买了三件衣服。”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个偏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留学生没有真正弄明白“于是”的语义和语用规则。针对这个语法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Flash寓言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播放之前提出视听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孟母一共搬了几次家?2.每次搬家的原因是什么?视听之后请留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回答问题2,复习并弄明白“所以”的语法规则,即“在因果关系的语句中表示结果或结论,前一小句常用‘因为’”,并结合该故事训练留学生正确运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2。播放第二遍时让留学生检索故事中带有“于是”的句子,注意它在句中的位置,并看看它和前后的句子在语义和逻辑上有什么关系。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特定情境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分析“于是”的语法规则,即“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最后选取故事中以下两个小节,用PPT呈现出来,比较“于是”和“所以”的异同。

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墓地旁边,他和小伙伴们就学起大人哭嚎、跪拜的样子,玩办丧事的游戏。母亲发现后说:“这可不行,不能让孩子在这种地方住下去了”。于是,孟母把家搬到城镇。(第一小节)

新家在一个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同小伙伴们玩起做生意来。“这可怎么办呢?看来也不能在这里住下去了”。于是,孟母又把家迁到书塾附近。(第二小节)

让留学生把该故事的第一、第二小节分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互不关联的句群,观察其中的“于是”可不可以用“所以”替换。显然可以,替换后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然后让留学生把这两个小节当成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再看看其中的“于是”能不能替换为“所以”。显然不可以替换。把这两个小节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讲述的是孟母两次搬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这两个动作是顺承关系。当然,每次搬家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于是”所表示的承接关系中又包含着因果关系,即“前一事是引起后一事发生的原因”。这样以来,“于是”和“所以”的异同,留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因此,借助Flash寓言成语故事,可以有效化解语法教学的难点。

(四)运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训练留学生正确运用语法点进行成段表达的能力

(五)运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能够同时兼顾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传授

Flash成语/寓言故事是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具有特殊性;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运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可以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孟母三迁》不仅使留学生从中学到了有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对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轲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有所了解。这样既兼顾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又能实现中华文化的深层影响,不留下过多文化濡染的痕迹,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使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进行语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Flash成语/寓言故事在语法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利于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够使抽象的语法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留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正确理解;能够提供真实自然的情景,有助于语法点的操练和成段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同时兼顾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传授。正因如此,我们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不妨使用此法。不过,使用Flash成语/寓言故事教授语法时要密切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内容,恰当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好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材料。也就是说,所选的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语言要能突出表现所要教授的语法点;所选Flash成语/寓言故事的语言要准确规范;所选Flash成语/寓言故事要与教学对象相适宜;所选Flash成语/寓言故事要与教学时间相适宜;所选Flash成语/寓言故事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配合使用。只有这样,Flash成语/寓言故事才能在语法教学中真正发挥效用。

(本文为华南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三期建设课题“第二语言学习与汉语高效推广”的子课题“对外汉语基础语法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编号:国文〔20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新。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5.

[3]刘海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1,

(4).

[4]汝淑媛。语境理论与多媒体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中国电化教

育,2001,(4).

[5]丁存越。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

[6]郑艳群。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对外汉语教案 篇七

教育行业、党政机关、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厂矿企业已经成为4所省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的就业场域,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公务员、新闻记者、出版编辑、企业管理、公司文员、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导游以及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总体趋向与我校大体相同。国内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应该大同小异。这说明,就业流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将继续增强。因此,传统的淡化就业指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及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要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可以析分衍生出来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务文秘)、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设计。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案不失为带有普适性的专业方向组合方案:

方案一设置为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与文秘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国际汉语教育和文秘教育专业的院系。语文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教育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以便为将来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主要是培养国内或国外对外汉语教师,兼为国家政府机构中的涉外职能部门、各表2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4所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外贸机构、合资及外资企业、传播媒体等培养所需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宜设置《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英语听力与会话》、《英语写作与翻译》、《英汉语言比较》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英汉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提升英语听、说、写、译能力,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以便为将来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和其他涉外事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秘方向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文员、秘书以及管理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文书写作与处理》、《档案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有关秘书及管理理论,了解文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掌握文秘工作的基本技能。

方案二设置为语文教育、文秘、新闻传播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文秘和新闻学专业的院系。这一方案与方案一的区别只是用新闻传播方向替换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新闻传播方向主要是为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以及网站等各类媒体培养新闻策划、采写、编辑、节目制作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媒体经营与管理》、《新媒体》、《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新闻学、传播学理论,了解中外新闻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新闻伦理与法规,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节目制作以及媒体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方案三设置为语文教育、文秘、文化创意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文秘专业的院系。这一方案与方案一、方案二的区别就是以文化创意方向替换方案一、方案二中的对外汉语教学、新闻传播方向。文化创意方向主要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文化创意策划、开发、文化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还处在预热阶段,教育界对这一产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与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时期,建议该方向课程模块暂时设置《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创意学》(或《文化创意思维与方法》)、《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文化创意经典案例选讲》、《文化市场营销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大众传播概论》、《电脑图文设计》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文化创意的基本理论,了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掌握文化创意策划、开发、文化市场营销以及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还应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2](P10)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专业方向设置上的适应性与动态型。所谓专业方向设置上的适应性,就是所设置的专业方向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所谓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动态型,就是所设置的专业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如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迈入市场化初期的21世纪最初几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初步的多元化趋势,但主要就业去向还是教育领域,于是,我们就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为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两个方向。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提速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与企事业两大领域,因此,我们就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适时调整为语文教育与文秘教育两个方向。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兴起以及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我们又及时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语文教育、文秘和文化创意三个方向。这都是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举动。也即保持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动态型。

二是课程体系建构上的开放式与动态型。这里所谓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开放式,是指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就业的辐射能力,因而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要能够兼容、整合一些其他专业领域所属的课程,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就要能够兼容、整合诸如秘书学、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如前述文秘方向课程的设置中,就包含了《管理学原理》等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文秘方向的人才,不仅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还应是一些懂管理并具备升任领导职位潜能的人才。再如前述文化创意方向课程设置中,则包含了《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大众传播概论》等经济学、传播学专业领域的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既要能够从事文化创意的策划、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还应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文化市场营销以及文化市场管理的基本技能。这里所谓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动态型,是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除了决定专业性质的专业主干课程外,其他课程都将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学生选择意愿适时调整、优胜劣汰。只有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规格上更加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三)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要保持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式、动态型,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的无缝对接,必须紧跟时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当前优化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第一,优化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全称学科专业知识平台课程,又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专业学习搭建知识和素养平台的课程,这个平台搭建得越宽厚、越坚实,就越有助于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越有助于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养成,特别是研究创新能力的形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文化通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式逻辑》、《美学》等课程,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平台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最具有平台支撑作用。学科平台课程为必修课程,课时宜占总学时的5%左右。

第二,稳固专业基础课程。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是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的基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从事各种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也是形成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坚持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原则。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课时宜占总学时的30%左右。

第三,压缩专业任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是从专业基础课程中延伸、深化出来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根据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规格定位,应该适度压缩该课程模块的比重,重点保留一些对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完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对于专业基础深化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属领域限开一门为宜。如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只开设《红楼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只开设《鲁迅研究》,外国文学领域只开设《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文学概论领域只开设《文艺心理学》,古代汉语领域只开设《文字训诂学》或《音韵与方言》。对于专业基础延伸课程,可以考虑开设《应用语言学概论》、《汉语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概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课程。此外,还可适当开设一些有关地方文化、学校历史与传统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程所占学分宜占总学分的10%左右。

第四,强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课程,重视并强化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和公共实践课程两大类。强化实践课程的通常做法是增加实践课程的们数与教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但具体如何设计与操作,则往往破费思量。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从传统的理论型课程中析分出一些实践型课程来。如将原来的综合性课程《写作学》析分成《写作学基础》、《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等三门课程,其中《文学写作》、《应用写作》两门课程都已转化为实践型课程。再如从《文学概论》课程中析出《文学鉴赏与批评》这样一门实践型课程,以增强学生将文学理论应用于文学鉴赏与批评实践的能力。又如将原来的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论》析分成《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程,其中《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已经是专门训练学生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技能的实践型课程。

二是增设一些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如我们在2010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增设了《朗诵演讲与辩论》、《三笔字书写》、《文献检索》、《申论写作》(选修)、《学术论文写作》(选修)等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对外汉语学习篇八

一、遵循实践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汉语作为世界语言之一,和其他语言一样离不开实践的原则。遵循实践原则不仅指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按照实践原则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而且指学习者在学习时也要遵循实践原则,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测试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遵循实践原则并非忽略理论的指导作用,因为语言教学理论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形成。只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在现实中生动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是学习理论,并将抽象理论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使之鲜活起来。现在世界上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可谓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理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一理论核心起码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位置,那就是把受教育者――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所有的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接收、理解信息的程度进行。教育者只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特别要注重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构思与实施。这需要在教学中探索、积累鲜活的教学实证,教学理论只有放在教学实践中才有活力。第二,该理论“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然而,现实中的语言学习者,很少有人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会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前安排好学习内容。大多数人是以一种反应性的方式学习,即按照教师和教材的要求完成指定任务。尽管语言学习和学习进程离不开学习者的自身作用,但这为语言(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动精神?虽然不同的教师可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但我想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内容:在学校,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个人动机、秉性和已有的知识,在尊重学习目标、学习课本、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学习安排。另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然后对已有理论内容进行再补充、再完善、再提升。

二、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制定切实贴近学习者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进入21世纪后,外语学习已成为人的毕生之事。在乌克兰,目睹了乌克兰人语言的现状:每一个人不仅只懂一两门外语,而是三四门,有的甚至会说七八门外语。从小学到大学,乌克兰学校开设的语言课门类很多,我所工作的大学就开设了十余种语言课供学生选修,这与最近几年来欧洲理事会外语教育政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语言多元化的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里需要说明,“语言多元化”不等于“多语言化”。后者指个人会说一定数量的外语,而前者则不局限于此。它强调随着个人在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中语言阅历的增加,个人不会把这些语言及其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在建构一种交际能力,即每学会一种语言以及学习语言的每一次经历都在促进交际能力的构建。在这样的交际能力里,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地应用交际能力的不同方面,实现与某一特定对话者的有效交际。“语言多元化的理念”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汉语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学会这门语言,不再是以培养理想中的讲汉语的人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培养具备汉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语言素质,并激发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学生达到某一阶段的汉语水平,哪怕是极高的水平。面对这样的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形势,当务之急就是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其一,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就是把学习者个人在校期间汉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及其跨文化的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赠送给学生的一份纪念礼物。其中的内容需要在校的相关管理者、考核者、任课教师填写,因为这些人员与汉语学习者接触最多,也最了解他们的交际状况、进步程度。这个思路基于学习者终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在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不单是中国人说的汉语普通话,而是已成为全世界的语言。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将达到50万,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汉语的发展前景将同英语一样成为全世界普遍学习的语言,并将成为终生学习的语言。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着眼,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要充分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离校后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以此为终极目标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做好“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的记录格外重要,因为它是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毕业后的汉语学习者的随时激励,其内容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汉语的点滴进步、需要改进之处、跨文化交际中的所有细节等。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日记体、语录体、格言式、条目式、短文式等皆可。对学习者而言,这份倾注心血的纪念册既是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经历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一种汉语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更是对离校者继续学习汉语的精神激励。它留给学习者的不只是内心的感动和对学校及其教师的感激,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决心和信心。因此,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尤为必要,这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远景内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对每一位学子负责,付出热情、心血和汗水,需要恒心、爱心和关心。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建立这样的纪念册。

其二,确立学习者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目的”一词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标准或尺度。目的是最终的结果,目标是为了实现目的这个最终结果而制定的可操作的标准。目的是宏观的、概括的,目标是微观的、具体的。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得不要空泛、模糊,要具体、明确,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制定他们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外国人学习汉语应该有以下四重目标及其相应的内容:学习汉语技能和有关特定的汉语知识;培养汉语交际意识;培养个人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态度;培养汉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对外汉语学习篇九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图式 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文化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时代,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也将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作为提升本国国际实力的重要手段。汉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种,其推广与传播不但会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推广我国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与世界汉语热的潮流,大大加快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承载着传播我国汉语文化的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汉语习得者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理解文化间的差异,掌握所学知识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一、图示与文化图示概述

英国心理学家F. C. Barlett于上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而随着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对图示理论的完善,图式理论得以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解释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图式是动态的,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在个体“能动的调节下不断同化和顺应的双重建构结果”。同时,图式又是人类建构知识、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它通过同化、顺应、调节这三种方式使图式不断重组与激活,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与沟通。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卡雷尔将图式分为两类,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而文化图式属于内容图示的范畴,是文化在人类大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作为存在于人脑中的本民族文化观念的总和,文化图式的形成与每个人身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其文化图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二者文化图式的重合利于交际的成功,而二者文化图式有缺损或是冲突,则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文化图式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外国学习者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习者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解读汉语文本,增进中外和谐友好,促进中外的友好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图式的知识结构或结构块的形成基于外国学习者的基本生活经验,而学习者本身的文化图式是其所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彰显了学习者所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继而不知不觉地将其母语文化图式误用于对汉语的理解与认知上,从而干扰了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及其汉语语言的表达。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汉语语言知识以外,还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中国的文化图式,为其搭建一个涵盖了汉语的听、说、读、写教学的文化网络系统,使其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感知世界及认知思维的方式等深层文化,扩大学生对汉语知识文化图式的习得,增加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及趣味性,不断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新输入信息与已有图式匹配的机率,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处理,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障碍甚至误解,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适应汉语社会的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有效顺畅地交流的能力。

三、基于文化图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融会贯通,激活已有文化图式

由于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不同国家的文化图式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但是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说,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美国翻译理论学家Nida也曾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有90%的相似之处,仅有10%是不相似的,可见不同民族之间同样会拥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意向,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图式势必会拥有诸多共性,汉语以及其他语言理应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图式重合现象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外国学习者在接触到语言材料时,往往利于其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图式,尤其是表层文化图式加以认知,而人脑中的各层文化图式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当一个人脑中的某一层文化图式被激活后,其上一级的文化图式结构也随之被激活起来,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主动、有意识地调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去理解汉语知识,致使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内涵及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融会贯通的理念,在有机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汉语及学习者母语之间所共有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并通过介绍、提问、讨论等诸多方式,引发学习者的知识联想,充分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文化图式去联系并认知、理解汉语知识,顺利地从原有的文化情境迁移到汉语的文化情境中来,形成文化正迁移。例如,在给欧美学生教授“杀鸡取卵”这一汉语成语时,可以引用希腊寓言中农夫杀鹅取金蛋的故事,以此激活学生的关联文化图式,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杀鸡取卵这一成语比喻的是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的行径。又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和谐”这一汉语词汇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一词汇背后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庸文化,并借由英语的“harmony”这一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与“和谐”相关的文化图式,加强学生对“和谐”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新的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奠定基础。总之,人类在与社会、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套共有的文化图式网络认知结构,因而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共同关联之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促使学生提取并利用自身原本存储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去联系新的汉语信息知识,继而准确地理解并整合汉语知识,以提高对汉语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运用汉语的交流能力。

(二)加强渗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

由于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及认知习惯去理解汉语知识,而在学习者身处的文化背景与汉语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境况下,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常常会出现偏差和误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融会贯通,激活外国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汉语知识,还需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包括汉语词汇或成语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及文化典故,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生活习俗、肢体文化,中国的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社会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理清中国与其母语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并扩大新的汉语文化图式,引导学生运用对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认识去解读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内涵,不断调整自我观念,排除母语的干扰,在内心深处建构起大量的汉语文化背景图式,以全新的文化意识去理解汉语文化,真正从心里上认可汉语在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从而有效突出汉语的实际应用功能。当然,汉语文化的渗透以及外国学习者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环节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逐级深入,多管齐下地开展诸多中华专题文化,并在对外汉语的初级、中级、高级课堂中由表及里地加以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存储对汉语文化的感知及概念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解码及表达,有效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能力及学习效果。

(三)多管齐下,丰富汉语文化图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环境及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且现行的对外汉语语言教材中有关文化因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汉语文化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缺乏纲领性的指导,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秉承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与输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断丰富并巩固学习者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习得汉语,运用汉语有效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映射解释法、对比讨论法、实践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给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课堂主体性,丰富学生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映射解释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就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及其联系提出自身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做出合理解释,或是引导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或语言材料,扩大学生对文中内容及结构的理解,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对比讨论法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一语言行为或现象进行其母语文化图式和汉语文化图式的对比分析,并要求学生针对两种文化图式的异同点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不断激发思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以此提高外国学习者对汉语文化图式的敏感度,扩大其脑中存储的汉语文化图式。实践体验法则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践训练,诸如进行角色扮演、汉语演讲比赛、对话、游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汉语文化实践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加深汉语相关文化图式的烙印。语

参考文献

[1]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2006.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2007:12.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对外汉语教案【多篇】范文。

word该篇对外汉语教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91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对外汉语教案【多篇】.doc》
对外汉语教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