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导师班范文

(作者:于志真时间:2019-12-23 22:27:42)

亲子导师班

案例:

老师,我的孩子是个男孩,今年上初一。现在因为孩子的问题,我的电话快被老师打爆了。

孩子比较顽皮,最近在学校总是闯祸,老师老是给我打电话告状,说他总是欺负班里的同学(但孩子跟我说,他就是和同学闹着玩,只不过有的时候不小心手重一点)。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他也无所谓,下次还是该咋样就咋样。

小时侯,他只要犯错误,他爸爸就会打他一顿,每次打完以后就会听,但是现在我们打了骂了,他还是会明知故犯!我也经常给他讲道理,他还嫌我唠叨,听了也没什么变化。

他的学习我也要愁死了,小学的时候写作业就和打仗一样,每天都是我或是他爸爸监督,不然就老是拖拖拉拉。在我们的督促下,小学成绩还算可以,现在孩子一上初中,我和他爸文化不高,也辅导不了,只能送他去辅导班写完作业再回来。

我们家不是特别富裕,所以我和他爸爸经常会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和我们一样,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供你吃穿上学,将来有个好出息。你只要好好学习,爸爸妈妈会尽力满足你的愿望。

老师,您说,我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我该怎么办?

思考问题:

1. 看完这个案例,您的感受是?

看完这个案例,我的感受是自己所学所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到更多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家长和孩子,我决心更好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走下去;同时,我深深感觉到这个妈妈的无助和爸爸的愤怒;孩子的委屈和压抑。

2. 您认为,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妈妈的困惑有哪些?

1)为什么我孩子和同学闹着玩,手重一些,就会被看做是欺负同学?

2)为什么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他也无所谓,下次还是该咋样就咋样?

3)为什么孩子小时候我们每次打完以后他就会听,但是现在我们打了骂了,他还是会明知故犯?

4)我也经常给他讲道理,他还嫌我唠叨,听了也没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这么让我们发愁?

6)为什么我们努力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还是不努力学习?

3. 这个案例中有哪些现象可以对应50问中的哪些问题?为什么?

现象1:现在因为孩子的问题,我的电话快被老师打爆了。

对应第45问: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常有各种抱怨。因为喜欢抱怨的人是能量特别低的人,总把自己放在无力的位置上。

现象2: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他也无所谓,下次还是该咋样就咋样。

对应第1问:当众批评孩子。 因为当众批评孩子是最让孩子丧失自尊的方式,会进入一个没皮没脸的世界。

现象3:小时侯,他只要犯错误,他爸爸就会打他一顿,每次打完以后就会听,但是现在我们打了骂了,他还是会明知故犯!

对应第3问:当孩子不听话时常打骂孩子。因为所有的打骂都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反而极大地影响了孩子地人格发展。

现象4:我也经常给他讲道理,他还嫌我唠叨,听了也没什么变化。

对应第13问:认为孩子能听懂您的道理,却故意不去做。因为讲道理,说教使沟通中最重要地绊脚石,只有在孩子地感受得到同理,情绪得以舒缓的前提下,沟通才能真正发生。

现象5:他的学习我也要愁死了,小学的时候写作业就和打仗一样,每天都是我或是他爸爸监督,不然就老是拖拖拉拉。在我们的督促下,小学成绩还算可以,现在孩子一上初中,我和他爸文化不高,也辅导不了,只能送他去辅导班写完作业再回来。

对应22问:认为孩子在学习上一点不着急自己却急得团团转。因为我们要知道孩子们地学习问题出在哪里,才好对症下药。

对应32问:把教育孩子地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教上。因为真正地教育并不发生在学校,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对应39问:认为孩子地学习成绩与你的文化水平有必然联系。因为孩子地潜能是无限的,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是看父母具备不具备能够协助孩子的能力和心态。

对应41问: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有人看着是正常的。因为人的一生就是感觉积累的过程,感觉好就让我们有更多动力去做事,感觉不好,道理再对都没有用。

现象6:你只要好好学习,爸爸妈妈会尽力满足你的愿望。

对应18问: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因为孩子最需要的爱与归属的需求,父母根本无法满足。这就是孩子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孩子还是不努力的缘故。

对应19问: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的方法。因为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方法等于把爱做成了交易。

对应20问: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你”。因为父母用条件控制和占有孩子,事实上牺牲掉了爱,他们的收获就是孩子对未来的过度恐惧。

现象7:我们家不是特别富裕,所以我和他爸爸经常会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和我们一样

对应第11问: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教育孩子。因为智慧的父母会时刻给孩子呈现自己不断进取的形象。

现象8: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供你吃穿上学,将来有个好出息。

对应第14问:总对孩子说自己的付出全是为了他。因为没有心理边界的父母把自己放在了烈士的位置上,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被控制。

对应第16问:你现在的人生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好。因为家长已经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不明白家长只有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影响。才能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现象9:通篇没有对孩子的肯定。

对应第6问:很少去肯定孩子。因为事实是,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只能让孩子更沮丧。

对应第7问:不习惯鼓励孩子或不会鼓励孩子。因为取得成绩是父母的分享,遇到挫折时父母的支持,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4. 请认真阅读您找到的那几问,并在每一问中,将您认为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

第1问:当众批评孩子。

最让孩子丧失自尊的方式就是当众批评,一个丧失了自尊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没皮没脸的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这是他为了挽回面子一定要做的事。

经常得到方面批评的孩子,程度轻的,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追求成功的动力。程度重的被羞辱的孩子在情绪激昂的时候,会作出不顾后果的行为。

我们要学会“扬善于公堂,惩恶于私室”。

第3问:当孩子不听话时常打骂孩子。

您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内心中有深深的无力感。每个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产生愤怒是,基本上都是因为自己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去有效面对。没有好的方法,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应该去提升自己,去不断学习。

所有的打骂,都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反而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模板。在棍棒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把这种亲子关系的模式复制到他所有的关系中。

能量强的,会不断地于父母的权威抗争,长大后变得比权威更权威,甚至反抗权威。另一类孩子,会变得委曲求全,在工作岗位上只知奉献,却不敢提要求,结果无法让上司关注到自己,导致自己做的最多,得到最少,内心很压抑。最心痛地是第三类孩子,他们被权威压垮,做了老好人,所有地愤怒和悲伤都压在了心底,久而久之变成了疾病。

第6问:很少去肯定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可以让孩子进步地更快,但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沮丧。因为每个孩子都已经在当下做到了最好。孩子的成就只有通过父母的认可,才能转化为自信、自爱、自尊的能力。当孩子被肯定时,Ta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重要的,是被爱的,价值感和重要感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为了能够让自己更有价值,更重要,孩子会努力做更多的事来获得价值的肯定。肯定孩子的一个优点,就会让孩子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优点。

很少肯定孩子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抱以无比高的期望,这样的期望像一个黑洞,无论孩子怎样奋斗,都无法得到满足。

第7问:不习惯鼓励孩子或不会鼓励孩子。

因为取得成绩时父母的分享,遇到挫折时父母的支持,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可以支持到他面对社会上任何风风雨雨。

社会固然险恶,但取得成绩时与孩子分享喜悦,遇到挫折时给予温暖的支持,这份来自家庭的坚强后盾,是孩子面对社会上风霜雨雪时最强大的内心支持力量。

第11问: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教育孩子。

你的经历不一定对孩子有参考价值,因为时代变了。很多家长借此来表示:我比你强,你不如我。有的家长甚至刻意美化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而孩子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从你的所作所为上,看不到你有那么优秀。

孩子反感的另一个原因是:你已经落后了,时代发展这么快,您所掌握的东西,一点新意都没有,跟不上时代了,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价值。

智慧的父母会时刻给孩子呈现自己不断进取的形象,不是告诉孩子你过去的风光,而是在此刻,让孩子看到你是个怎样的人,并且言传身教,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因为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第13问:认为孩子能听懂您的道理,却故意不去做。

沟通有5个层次:敞开心扉--谈感受--谈观点和想法--谈事实--打招呼。最好的沟通时彼此能够敞开心扉。很多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就是因为很多家长给孩子讲道理,谈观点,谈想法,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居高临下地评价孩子的行为,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就逐渐关闭了心门了。

戴东老师说:“人这一生,无非就是做两件事:认识人,经历事。无论事做人还是处事,我们都是在积累一份感觉,人的一生就是感觉积累的过程,要想让孩子与我们敞开心扉,我们首先需要在感觉层面与孩子链接。因为讲道理,说教使沟通中最重要地绊脚石,只有在孩子地感受得到同理,情绪得以舒缓的前提下,沟通才能真正发生。所以,遇到问题的第一步,一定是表达感受,或同理孩子的感受。在情绪没有得到舒缓前,再正确的道理都无法进入孩子的心。

人的一生就是感觉积累的过程,感觉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做事,感觉不好,道理再对也没有用。

第14问:总对孩子说自己的付出全是为了他。

这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心理边界的父母,把自己放在烈士的位置上,说自己为了孩子如何辛苦,甚至因此身体不太好,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被控制,这叫牺牲者讨债式的爱。目的是控制孩子,而不是爱。亲子之爱的真谛是无条件的付出,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自己的家族更强大,让家族的下一代更强大,所以无条件的付出是每个家长的使命。我们拥有了成功快乐的人生,活出自我的精彩,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同时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第16问:您现在的人生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好。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负责任,不明白只有家长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影响,才能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一心只想把孩子培养好,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这样的家长最常出现的情形就是:希望孩子24小时都抱着书看。紧紧地盯着孩子,只要他们没有看书,心中就无比焦虑,就开始唠叨,教训孩子,而自己一个月都看不了一本书。

孩子有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允许他们做自己。而我们呢?是混吃等死,成为社会的累赘,还是每过一天都发光发热,给这个世界带来价值呢?

第18问: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和成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需求自动上升到下一个层次。第一层到第三层叫做生存需求,需要父母或重要他人给予满足。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自发产生第四、第五层成长的需求。

在爱与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被尊重

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同。如果这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发产生对成绩感的追求,愿意参与竞争,有进取心,能够自我激励,努力学习,为自己将来的成就努力奋斗。而爱与归属的满足首先来自于父母,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如果孩子获得足够的尊重,理解,接纳和认同,孩子就会自动自发的开始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想要成就自己。

因为大多数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关注孩子,认同孩子,只知道给他买最贵的衣服,最好的玩具。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可孩子还是不努力学习的缘故。

第19问: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方法。

人际关系有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控制、交换、尊重。尊重比较接近于爱,控制和交换都离爱非常远。用权威、压制来控制孩子是最低层次的管理,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因为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方法等于把爱做成了交易,但是孩子的欲望会不断增大,当你无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孩子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上学后,孩子无法与同学建立真诚的友谊。孩子长大后,进入职场,习惯性与上司讨价还价,职场升迁难。当你年老需要他照料时,他同样会与你谈判要给的物质补偿。

第20问: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因为凡是有条件的爱,都是阴谋。孩子在小时候,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心理很清楚父母爱的是成绩,这是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那些一贯学习好的孩子,在发现天外有天的时候,或自杀或破罐破摔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唯一存在的价值没有了。

因为父母用条件控制和占有孩子,事实上牺牲掉了爱,他们的收获就是孩子对未来的过度恐惧。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经历过被父母恐吓、遗弃的孩子,步入成年时内心深处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受保护的。相反,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们无法为了将来更大的满足和安全而放弃眼前的满足和安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未来是可疑的。连自己的父母爱自己都是有条件的,他不相信周围是安全的。

真正的爱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依然爱他。真爱的核心是让孩子自由选择,而非对父母言听计从。

第22问:认为孩子在学习上一点不着急自己却急得团团转

孩子在学习上不着急,原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知识对TA来说不难,很容易可以完成;二是孩子没有兴趣,提不起劲头来;三是孩子曾经努力过,但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不再努力;四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定下了目标,孩子觉得自己达不到,因此消极怠工。

第一种情况,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孩子不仅能够轻松面对学习,你的孩子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发展其他的能力。第二种家长,不要和孩子在学习上较劲儿,如果他有高情商,一样可以成功。三种家长,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厌学,父母的不满意让孩子把学习和非常不好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人的一生就是感觉积累的过程,感觉不好,他当然就不想做。当务之急就是开始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开始培养孩子对学习好的感觉。第四种情况,你的标准孩子达不到,结果放弃了学习,这是你想要的目标吗?

33问: 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决定性影响。夫妻是原件,家庭是复印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极的,消极的,直接的,间接的,正面的,负面的影响的总和。所以,夫妻吵架算不算家庭教育?父母不读书,不看报,搓麻将,泡酒吧算不算家庭教育?

35问:对孩子的什么事都想知道。因为强烈的亲子之爱不是对孩子的恒久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37问:认为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好坏全在孩子了。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基本上是:该做的都没有做,而不该做的都做了。人的一生中最最重要的能力是培养孩子尽早独立应对人生的能力,培养孩子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能力。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应对人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能力,那就是应该做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是:当孩子沮丧时, 倾听Ta的心声,同理Ta的感受,帮助Ta 从情绪中走出来,启发Ta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开心时, 分享Ta的快乐,发现Ta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当孩子有问题行为时,发现Ta的问题,肯定Ta的动机,在不伤自尊的情况下,帮助Ta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得到成长。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Ta犯错误。当你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你需要教会孩子怎样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让事情得到尽可能完美的解决。

38问: 对孩子的困惑不闻不问不感兴趣。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在男人身上。得不到父爱的孩子,会在学习工作上缺乏动力,因为父亲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个缺乏父爱的女孩大多会早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陪伴比任何高档的玩具,华美的衣服更温暖。家庭中,打骂固然对孩子伤害很大,但最让孩子受伤的却不是打骂,而是无视;就是你做什么,我都无所谓,我就当没看见。所以最强的暴力是冷暴力。

40问:认为手机电脑是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孩子迷恋手机和电脑的深刻心理原因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你忽略了延迟满足的培养,忽略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45. 夫妻一方至少有一个人,经常有各种抱怨。我是谁,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确认。一个人是乐观的,积极的,主动的责任者, 还是悲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是由两部分决定的,一部分是父母的孩子的评价是否积极正面,另一方面就是来自父母的榜样的力量。 爱抱怨的人是能量特别低的人,能量层级在125,这样的人把自己放在一个无力的位置,觉得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自己低,别人高,自己的人生完全由环境所掌控。一个成天生活在抱怨的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孩子是悲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他的人生态度可能是积极的吗?

一个不能积极应对人生的孩子,能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标吗?一个悲观消极的受害者,是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没有人想和一个悲观消极的人做朋友,害怕自己的能量被他拉低。他能够吸引到的只能是比他能量更低的人。而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能量高的人,是哪些积极面对人生,勇于接受挑战,愿意应对困难的责任者。

5. 您认为,这位家长该如何成长?

6. 如果当时我在这位家长旁边(或者在生活中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怎样帮助他?我会如何和ta沟通?(选做)

word该篇亲子导师班范文,全文共有704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亲子导师班.doc》
亲子导师班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