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教育案例分析反思范文
教育背景:
心理学家认为: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离异。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另外,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意识逐渐提升,家校合力,家校共育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探究家校合力的新模式,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
案例阐述:
我班有个学生叫杨某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
于是我开始从他的家庭入手,我发现他家情况比较复杂,父母离异,孩子和父亲一起生活,奶奶也过世了,爷爷和新的奶奶就住在他家,孩子没有了母爱,缺失了温暖,幼小的心灵不能得到认可。再加之之前一直成绩不太好,和同学也不会交流,自己慢慢的孤立自己。他的种种表现都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以此得到重视和温暖。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就再一次找他谈话,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让他对我有依赖感。然后从生活小事开始关心他,不断的拉近与他的距离。经常组织孩子们和他一起做游戏,把班级表现好,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孩子安排到他的身边。我还经常和孩子的父亲沟通,提醒孩子的父亲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拳脚教育早就不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有效措施。心理疏导和平等对待才会事半功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开始慢慢的转变自己,也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课上也变得乖巧了,听讲明显比以前更加认真,还时不时的举手发言。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他。
学期末的考试中,他终于不再是全班的最后一名了,数学成绩还得到了78分的好成绩。
案例分析:
一、以生为本,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针对杨某某这样的问题学生,他所缺少的是“爱”,只要有了爱,懂得爱别人,知道别人给予的爱,那么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某某一直处在内心封闭的状态中,作为老师,我放低姿态,和他用心交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他沟通,让他体会到被平等对待的快感,从内心出发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我把他介绍给班级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孩子,以孩子们的方式再一次让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体会到被关爱的幸福。第三步,我有意夸大平时他的细微进步,同时把这样的好消息告知家长,和家长联合起来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原来的“问题生”成了“进步生”;原来的“淘气鬼”成了“纪律标兵”;原来的“门门不及格”成了“门门飞速升”。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杨某谋的行为表现从根本上说是家庭对他的影响,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心灵的扭曲,价值观、人生观的偏离。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孩子细微的变化告诉家长,让孩子回归家庭时也能经常得到家人的肯定……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案例反思: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就像案例中,我真正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对杨某某多一点耐心和鼓励,从他的感受出发,用心与他沟通,让他感受到家人和老师对他的爱,才使他有了那样大的转变。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是差生,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不为你所知的原因,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一定要究其根本,对症下药。而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