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推荐3篇)范文

(作者:时间:2022-10-19 17:26:14)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篇《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相关的范文。

篇一: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诵读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读懂节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而是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为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勾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落日”象征的思乡之情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场征战,壮志凌云。《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篇二: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突出工具性,还应该加强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性,是当前语文课追求的目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老师说,“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确是这样。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极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美的陶冶呢?本人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一、以“说”激趣

1、课前“说”。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前赠送的同学,既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课堂“说”。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富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最是一年春色好,绝胜烟柳满皇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外桃花三两枝”“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活动以小组合作各组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种说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课下“说”。学习古诗词,还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本人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不仅课下说古诗,还唱古诗。比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能力,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的今天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衣沾不足情 ,但使愿无违”(《归田园居》)隐渊明的高洁品格便跃然纸上。激励学生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每位学生选一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意,把握节奏,然后配上自己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进行演读,还可以赛读。比赛的时候其他同学担任评委,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配合等方面评判,选出优胜者表彰。

三、以“写”激趣

1、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近年来,笔者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生命”、“骨气”、“美”为例。

(1)“生命”

……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生命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感伤;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2)“骨气”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3)“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妆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以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燕城的秋天真美》习作中,一位同学这样描绘道:“……小城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菊花黄,满园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花香’(贯云中)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的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物,化作着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又如习作《我发现生命的色彩真美》一文:“生命本没有色彩,但在生命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的填充、染色,终于有了美丽的色彩……岳飞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精忠报国之心是红色。李白号称青莲居士,人们称它为诗中的仙人,而我却读到‘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的感慨。鲁讯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芒。‘横眉冷对千夫子,腑首甘为孺子牛’激励过多少的有志的青年……,只要你善于发现,由红、青、黑构成的生命的永恒之色是那么美,那么动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蕴味。

2、编辑《诗集》做探究。

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让学生把自己所记得的和初中学过的相关古诗词编辑整理归类录成《古诗词集》,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蕴含很有帮助。在本学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把编好的《古诗集》配上插图、写上点评、注解,说明作者朝代;有的编好后还为自己的“作品”写“记”或“序”,说明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读古典诗词的感受等等。下面《读诗是一种享受》为学生的习作:

小时候不喜欢读诗,因为总觉得行列整齐的诗句仿佛有些古板,似乎内容都是那般的千篇 一律,非吟风便弄月,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寡读薄阅竟使自己对于中国精深文化的认识如此肤浅,来不及惭愧,开始恶读宋唐诗文,以期补上幼时的缺憾。

近来读了许多诗,发现其中并非只有多愁善感,分明还溶解着古代文人的博学和境界。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为音律做着最美丽的诠释;郑燮“墨点无多泪点多”更是中国画意境在画外的真实写照。美的诗句给人以美的享受。读了这么多诗,有一句令我实在难忘,个中情味,愿与大家分享——“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唐时钱起《湘灵鼓瑟曲》中的名句,我深信经典是逼不出来的,但正应了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钱起是在科举考场上忽得五色笔的,初读此诗,我不知为何,联想到了桂林的漓江:澈而见底,鹅卵石间匿着无数鱼虾,竹排在如镜的江面驶过,掠过江上的白云的阴影。一阵琴瑟雅声顺流、逆流仿佛从四周而来,清新而悠远,幽幽弦声引得呼者思潮顿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蓦地,乐曲适时终,听者早已泪流满面,入眼望云,四周空无一人,只有无语的青峰剌破苍穹,只有心中绕梁之音意犹未尽。

这一切,都是诗文带给我美的享受,俗人谈雅,唯恐亵渎,点到为此,只望能有更多人领略到读诗的享受。在这一个蝉声不多的夏夜,一张凉椅置于院中,人坐其上,身边一只没有雕琢的水杯,杯中温着一缕月光。手捧一本诗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让诗人这泓清泉洗涤我们被渲嚣都市燻得浮躁的心灵。

从习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同学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是从无到有。他不仅获得读古诗的快乐,还把读古诗视为精神上的享受。中学生正是人生的花季,随着成长,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积累人生经验。而不同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古诗词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篇三: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乡中心校 刘景树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的是为了赶进度,往往是抓住三个字,那就是“读、译、背”,因而一两节课就可解决诗词单元;就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而言,诗词也常常不登大雅之堂。我认为,诗词在文学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又有漫长的历史渊源,从诗词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仅宋代诗人陆游一人就有近万首之多。可见,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要让子孙后代继承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宝贵遗产,就要让我们现在的孩子了解诗词的常用知识,吸取其中有益的营养。对初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为此,试就如何引导学生想象,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意境应是诗歌内容教学的中心,因而,怎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意境,体会一首诗的诗情画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也是教者最伤脑筋的事。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采用下列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其思维能力。

一、设问要巧,兴趣要高

课堂教学提问要“巧”。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上,教师若能做到“大智若愚”,在学生易混淆的问题上装一点糊涂,借糊涂之机,诱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算是一“巧”了。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开头两句写的北风卷地,八月飞雪,而三四句却写的是梨花盛开,春风和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我提问:“前面写北风狂吼,百草摧折,接着又怎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呢?可能是作者写错了吧?”学生一听说写错了,兴趣立刻来了,反应灵敏的学生争着说:“没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我顺势发问:“你怎么知道是比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就准确地说:“从‘如’字上可以知道,这样写突出了北国的美丽雪景。”此时,我也恍然大悟地说:“噢,原来是这样,作者把寒冷的西北描写得绮丽多姿,暖意洋洋,真美!”又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我问:“胡琴等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乐器是赠送武判官的礼物吧?”通过这些诱导,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饯别时的真挚而热情的氛围了。

用简洁的话提问,启迪学生想象,体味诗人的情感,可以算是又一“巧”了。比如苏东坡《浣溪沙》词的第一句“簌簌衣巾落枣花”,从字面上译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如果让学生透过字面深入一步加以想象,就产生另一境界了:“枣花盛开是什么时候?诗人谢雨归来沿途经过了什么地方?如若你是诗人,感觉怎样?心情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部分学生回答说:“春末夏初时节,诗人喜气洋洋地走在枣花盛开的路上,微风拂面,枣花纷纷洒落在他的袍服和头巾上。嗅到枣花的清香,该是多么愉快啊!”

二、温故知新

《论语》有句话是“温故而知新”,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学过的知识,也是诱发想象,领略诗人作品思想脉络的较好方法。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尾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同工异曲了。在讲解时,先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这首送别友人的.诗,再体会其异同,尤其是相同之处:诗人送别,不是一般的客离主归。设想,你家来了一位和你父亲平常感情至深,关系至密,久别多年的客人,经过再三挽留,仍不能留下,在饯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想送却又不能再送的情况下,又遇到大雨天气,试想你父亲的心里该是什么滋味。由此可知,朋友之间的友情何止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在此基础上学生心里获得的感受加深了。这时诗人伫立风雪路口,举目遥望武判官一地远走之际的心情怎样?武判官心情又是怎样?学生会将“雪人”、“拭泪”、“转悲为喜”等词用在主、客二人身上了。此时此刻,再诱导学生回顾一下岑参的另一首思乡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种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情,学生的感受也许更深,较为具体地感觉到诗歌词语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作者及其丰富的情感,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将不尽之情溢于言表之外的门道。

激发情感,诱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运用板书直观手段引导想象,加强表情朗读,展示图画,看录像、听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时要密切配合交换使用,有时要根据客观条件、文章体裁灵活选用,以达到殊途同归的预期效果。

word该篇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推荐3篇)范文,全文共有904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推荐3篇).doc》
中学古诗词教学论文(推荐3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