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之路范文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改造和发展“薄弱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配置,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保证基础教育稳定均衡发展,合作发展是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薄弱学校 尴尬局面 形成原因 共谋发展
纵观目前我县乃至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农村小规模学校将是未来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种办学形态。
就周边偏远村小及教学点的办学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农村薄弱学校面临的尴尬局面
1、生源严重不足,生源素质差。由于学校长期管理不善(包括领导的任用、教师的管理、制度的不公正等),教学质量不高,学校声誉不断下降,导致生源向城区学校、私立学校大量外流,而现在校就读的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优秀学生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的下降必然引起学校整体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下降,于是,部分优秀教师外调,剩下的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某些学科师资奇缺,其任课教师或疲于应付,或边学边教,教学质量不高。
3、职业道德缺失。由于在职教师的不断减员,任课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倦怠感严重,没有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职业责任感严重下降。甚至有少数教师不备课,不改作业,课堂教学任意处置,不参与教研活动。有些工作虽然做了,但也是应付差事,对付检查。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基本素质的严重下滑。
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我县为了迎接教育均衡县的国家验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投入,校园环境及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均有极大的改善。但不少学校在迎接过程中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以至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 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分析 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㈠ 历史的原因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学生来源相对较差,加上信息不畅通,各级领导关注不够,就造成了学校间的差距,出现学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办学体制的不够完善,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办学体制为以乡镇为办学主体,各级教委主任为行政负责制,导致财政没有保障,管理水平低下 ,出现了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教师的劳动待遇没有保障,工资积极性底下,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从而形成了城乡教育不平衡的历史根基因,由于现实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投入严重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偏远学校的发展。 (二)外部原因,在办学机制上的原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交通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环境,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有了钱买了房子,就成为了城市居民,农村常住居民逐年减少,农村生源减少薄弱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城市居民的膨胀,促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各个学校忙于扩建新校建立分部,受教育的学生数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逐年减少,大量的人口拥向城市里,农村薄弱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薄弱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失衡。从我县来看,城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比较完备;而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教育设施也十分简陋。同时由于适龄儿童的监护人素质较低,经济生活相对低,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适龄学儿童就学率相对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这也从某些方面促使了薄弱学校的产生。 学校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 薄弱学校长期以来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 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家庭大部分是农村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表现为:家长的职业层次和文化层次比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缺乏得力措施,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教育学习状况,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学生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校联系困难,学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严重制约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促使薄弱学校的产生。 (三)内部原因 1 薄弱学校产生的主要内部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领导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差距,缺少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学校的决策方式以及过程实行民主化的程度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2、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的差距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而就目前的学校现状来看学校,师资队伍也是相对薄弱的,这既有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有教师质量的缺失,学校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具体工作上,有的不按新课标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教案,保证不了上课质量;有的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为人师表,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良好形象。从教师的业务素质上来看,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一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差,形成教育教学的恶性循环。 3.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实施保障体制 ,学校管理内涵不充实。学校制度不健全,有了制度不落实。有的制度也只是墙壁的装饰,在平时的工作中,随意性很大,不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在教学管理方面,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比较薄弱,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更是薄弱。 三、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措施和办法 1、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对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争取资金投入,化解学校债务,建立经费保障体制,减轻学校办学经济负担。积极开展校园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其次是给学校充分的办学的自主权,学校法人主体,按照党的教育法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办学,上级主管部门,应该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是业务主体单位,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实施对学生系列影响,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级的主管部门应该更多的服务,管理和服务并重,给学校一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2、从人的因素着手,加强师德教育,着手班子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说到底是教师的差距。薄弱学校要做好教师发展的规划,形成发展思路,寻找出路。组建良好的有战斗力的班子队伍,特别是学校的校长,不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高超的协调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校长坚持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实行校长聘任制,建立校干培训、锻炼学习基地,试行校干定期交流挂职学习制度,不断增强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和反思意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在办学中领导成员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起客观公正评价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学校管理围绕着“学生成才,对学生负责”这一宗旨,加强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开展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建立在校学生发展规划,提出每一个学段学生达到的目标。深入学生之中,做好学生思想德育工作,调动学生持久的发展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学习的管理。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的监控,努力降低辍学率。 4、抱团取暖 共同发展 |
根据外省地区的一些经验做法,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无疑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联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寻求自主发展的利益主体,这有利于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但是,联盟中的农村学校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因缺乏优质教育的中心引领,常常出现低水平合作的情况,学校发展也比较缓慢。
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小规模学校自身力量发展的话,联盟很难维持长远发展,势必由单一管理转向多元治理,薄弱学校应主动与中心小学、城区学校结扶帮对,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及教学方式方法,以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
5、家校互动机制,争取家长和社会支持配合,齐抓共管,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农村薄弱学校要走出困境、谋求发展的确任重道远,只有各方联动、齐心协力,才能逐渐扭转不利局面,从而使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
2、《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12)
3、《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华东大学出版社(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