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作者:代冠华时间:2020-01-16 21:09:43)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转变,这种命题特点给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将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强化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了体现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通过朝代疆域地图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各个朝代的行政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二、整合教材资源,注重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叙述、理解、评价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文本资料和非文本资料,并学会从各种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知识链接、资料卡片,旨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复习明朝强化君权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卡片《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并设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前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废除丞相对加强君权有何作用?结合教材思考,废除丞相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明太祖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废除丞相之后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出现了内阁。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法引导:第一,关注史料的出处、可靠性、分类方法;第二,指导学生阅读,获取史料有效信息,并判断其真实性;第三,根据史料进行分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四,依据史料促进学生历史理解、解释与认识的深入。

三、梳理逻辑关系,凸显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历史的认识重在理解,对历史的解释和与历史有关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是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回到历史现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回到历史现场的情境创设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历史理解素养。

例如,在讲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学生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皇帝与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三省六部制作用的逻辑关系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笔者创设情境“贞观年间,黄河发生洪灾,上奏朝廷,大臣A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一、举行大型祭天活动,二、削减灾区赋税、三、修筑堤坝。大臣B认为大臣A的方案可行,上呈给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C负责执行。大臣C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并设问:1、大臣A、B、C、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3、这一方案的执行体现该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通过三个设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认识皇帝权力与三省权力的分配,以及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进而理解皇帝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移情”的态度,以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四、通过合作探究,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要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是学好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历史素养要综合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判上。为了改变复习课的单调与重复,笔者尝试通过合作探究,撰写印象叙说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中,在学生制作好年代尺后,笔者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之后,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对本专题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分析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撰写“印象叙说”报告。这种做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发散思维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感悟,而且还锻炼了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运用比较法,形成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要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要学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而且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经过新课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重大历史事实,在复习课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古今、中外历史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笔者打算在复习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后,复习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然后进行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相同点与不同点,探讨对今天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的认同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目标之中,将三维目标的实现作为贯穿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使核心素养的教学常规化,普遍化。

word该篇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全文共有299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doc》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