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小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范文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小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本教育文献《教育——财富藏其中》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做,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2)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4)学会发展,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该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与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非指导性”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中很有研究意义。基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操作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来加以指导,本课题旨在分析“非指导性”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下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四方面阐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课题的指导思想:
1、教学目的。该模式主张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教学应更多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和保持心理健康,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态度上;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交往性和合作性。
2、教学内容。该理论主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对同一学习材料的反应方式水平往往很不相同,因此,罗杰斯强调学生学习的材料应对学生个体具有意义,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愿望、兴趣和需要。
3、教学原则。该理论反对传统教学中那种忽视学生要求,替代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4、教学方法。该理论主张给予学生自主权和学习的自由权;认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由选择,确定他们的学习方向,去探索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
l、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者的态度更多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和保持心理健康。
2、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性和合作性。
3、探索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运用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师的“指导性”,现代教学者应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体现“非指导性”。在“非指导性”中,教与学之间是一种人对人的“帮助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谈话伙伴。
基于上述理论支持,我们探索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发的学习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创设“接受—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罗杰斯认为,教学是形成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气氛的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在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教师的“满堂灌”不能说明其主体性的突出,在“你说我听”、上行下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人。“接受探究”模式则是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扬长避短的做法。“接受”是学生倾听、思考、接纳教学信息的过程,是—种“主动参与式的接受”;“探究”是学生分析创意、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探究”。主动参与的接受可以改变“知识被嵌入学生”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主动参与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生成知识。因此,“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帅要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氛围以及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有足够表现自我的机会,敢想、敢说、敢做。
2、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技巧的对话(提问、争辩),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求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正确知识的过程。我们认为,小组讨论是“非指导性”教学的重要方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其基本原则,这使它具备了“团体对话”的特点:教学中交往的长期性、广泛性则使其带有一种“社会学习”的性质。所以,它是“更新层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能够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也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形成小组共同的观点,并以积极的方式自主加以验证和解决。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敏锐捕捉课堂时机,抓住灵现的智慧火花,体现参与者和促进者角色定位。
例:下面是《我会玩》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
教师出示一些野生板栗,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初步设计玩的方案
学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修正方案
再次验证可行性
进行“谁是玩家”竞赛
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得失
评价(学生自评和研究小组互评)
从这一过程中明显发现,自始至终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只作为班级普通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设计,一起为成功欢呼,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让学生自选伙伴旨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上司,而是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学生情感的反应者。有些活动过程中甚至没有教师这个概念存在,只是教室里多了一个学生。
3、如何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教师除了在活动中为学生营建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自由的心理氛围,以保证学生人性内部优异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平时也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表达自己的方式。我们认为,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随学生的需求而不断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参与学生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l、采用理论探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课堂观察并参与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组织教师进行非指导性教学相关知识的培训;搜集教师自己编写的教学案例;学生的个案、以及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促进的案例。分析各个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与实施的目的与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寻找相关的理论根源,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小学语文“非指导性”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建设性成果。
六、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进行课题的选题、申报、可行性论证。
2、学习教育理论和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
1、继续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学习。
2、在实验班级开展“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践。
3、根据课题组的统一安排课题实验公开课。
4、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反馈调查表,定期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5、认真收集研究中的原始材料,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经验。
6、组织案例学习分析“非指导性”教育从设计到学生完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律。
第三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根据上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工作。
2、提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向专家咨询、解决。
第四阶段:(2009年6月)
1、汇总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
组长:
负责课题的实践操作,主报告的撰写。
小组成员:
负责课题实践操作,专题小论文的撰写。
负责课题实践操作,专题小论文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