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角的说课稿(热门56篇)范文

(作者:时间:2022-08-26 16:34:02)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6篇《关于角的说课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关于角的说课稿》相关的范文。

篇一:画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各种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

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练习的设计

练习紧紧围绕本节课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画角的题目:画出70°和140°的角。

篇二:画角说课稿

画角说课稿

徐阳平

说教材: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画角。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技能目标: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情感目标:再画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说学情:

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说教法

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 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3:画出40°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40°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活动4: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一样)

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5°、110°、65°的角。

2.用三角板分别画出30°、90°、45°的角。

3.试着用三角板分别画出75°、105°、120°的角。

4.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测量一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篇三:画角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说课稿

宜村小学 孙小雅

一、说教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校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三星导学”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 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 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五)当堂训练:

1、分别画出75°、105°的角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宜村小学 孙小雅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 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 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五、当堂训练:

1、分别画出75°、105°的角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篇四:画角说课稿

《画角》说课稿

张霞

一、 说教材

《画角》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本套教材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几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为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画一个 60°的角

方法一:用三角板画:(4步)

(画射线、两重合、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方法二:用量角器画:(5步)

(画射线、两重合、找点、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过程中注意强调:右边零刻度线所对应的是内圈度数。

2、活动二:你能画出150°的角吗?

方法一:复习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方法二:引入用两个三角板拼出150°的角(两个角度相加)

3、活动三: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角?

90°+60°=150° 30°+45°=75°

45°+60°=105° 30°+90°=120°

45°+90°=135°

45°-30°=15° (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习,巩固认知

课本P29页试一试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3、用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角?

4、用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 150°、 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篇五:角平分线说课稿

角平分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判定,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是: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1 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高速公路的距离相等,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请你帮忙设计一下,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在图上 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李薇同学很快就回答:“在两条路夹角的平分线上,因为由昨天我们学习的角平线的性质定知道到角两边路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其余同学对这一回答也表示了认可。此是教师提问:角平分线的性质的题设是已知角平分线,结论是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此题是要求角两边距离相等,那这个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这二者有区别吗?”学生晃然明白过来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只要后者是正确的,那李薇同学的回答也就可行了,这便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引入本节新课。。

[设计理由]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

(二)、主体探究,体验过程

问题2交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追问1你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吗?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同时强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追问2 这个结论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结论可以判定角的平分线,而角的平分线的性。

质可用来证明线段相等。

(三)巩固练习,应用性质。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步来解决课前所提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这种探究超越知识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判定证明完后,我让学生回头来解决问题1,对于问题1的解决作了如下分解:在问题1中,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1) 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这样的广告牌可建多少个?

(2) 若这个广告牌P 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这个广告牌应建于何处?

(3)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 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

这样有梯次的设问为学生最终解决问题1作了很好的分解,学生独立解决这道路问题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同时在分解问题(3)时,有学生说作三角的平分线找交点,有学生反驳说作两条就可以了因为第三条角平分也一定过这个交点。此时老师及时提问任意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个角的平分线上吗?那么我们来作下面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2:如图,点P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M, CN 的交点,点P 在∠BAC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这样提出问题连惯性强,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和不断对知识的渴求探索中。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12.3第3、7题; 选做题:课时通上选做部分题。

[设计意图]设置必做题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应知应会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必须完成。选做题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尽力完成,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三个整合点,层层深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的点拔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切实能够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根本目的,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

篇六:《角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页至2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我认为“三角形分类”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教学准备

多媒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叫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给每小组学生分一张彩色卡纸,让学生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出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让学生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然后:

①学生代表自评作品

②学生互评

③老师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类方法这一话动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按角分类的三角形

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示第一类锐角三角形,第二类直角三形,第三类钝角三角,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这三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按角分类的三角形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探究新知:按边分类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引入

展示学生以边分类的彩色卡纸。问:学们有什么新发现?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 、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都只是两条边相等吗?看不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等腰三角形,并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1、教材28页上的第一道练习题,请个别学生到视频展台做此题,

2、游戏巩固

老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卡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设计第一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小结

大家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按角和边进行三角形分类的彩色卡纸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七:《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北师大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吗?生汇报

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王国里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别着急,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图片。它呀就藏在这些物体中。请你们仔细观察猜猜它是谁?(课件展示,师生共赏。)猜到这位新朋友是谁了吗?(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角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1、找角,发现角

生找出眼前的角,并同桌交流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

生上台指出角

(二)感知角的特征

1、折角;感知角

师:寻找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不规则的纸,想办法把它折成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生活动,师指导)

2、摸角;感受角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三角板上有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出其中一个角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3、说角;认识角

(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顶点:尖尖的 边:直直的

课件展示一个完整的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画角;抽象出角的图形

(1)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角,并投影展示生的作品。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5、指角。(课件展示)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标出课本第67页中的角。

(三)、体验角的大小

1、看角,红蓝角之争。

2、做活动角。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角(重叠法比角)三、巩固训练

1、下面的图形中能找出几个角?课件展示。

2、思考题

三、总结收获,再现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角交了朋友,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呢?(生总结汇报)同学们介绍的真详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

师:角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找出更多美丽的角,发现更多角的秘密。

整堂课设计,我力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做、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篇八:认识角说课稿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点击)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联系实际,感受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里藏着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质疑:(边画边问:这是角吗?)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角;

我让学生自由地摸一摸身边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并说说有什么感觉?与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学生在汇报时,说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这时,我再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课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成功地将生活中的角,转化成数学中的角,从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课件)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样,角的表象顺利形成。

活动三、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角。有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并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点。

活动四、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练习,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篇九: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

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体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教学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认识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话说小圆点拉着太阳的胡须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松,“啪”地从空中摔下来,一下子摔到地上,有两条射线被小圆点扯掉下来啦。

“这怎么办呢?”小圆点对躺在地上的两条射线说:“不要紧,请圆规大叔来帮忙,请他把两条射线连起来。”这时大铅笔博士出现了,笑咪咪地指着身后的高个子,戴着一顶黑帽子的圆规说:“能是能,不过连起来不见得一条直线,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圆点问:“我们试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们连在一起,结果呢?“哎哟”小圆点叫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上面还有一个拐角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来了吗?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配有动画的故事,用故事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学习)

(二)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课件展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校园一角》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

③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观察一下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b、师:角爷爷今天过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员,快来帮帮角爷爷,他该欢迎谁呀?

课件展示:

c、学生活动汇报交流(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

篇十:《角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推荐度: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推荐度: 说课稿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张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十一:《角的度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角的度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确认为:精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我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主线为:找角------画角------量角------用角。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的度量方法。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在新授前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滑梯:

让学生感受:第一个:不好玩,第二个:很好玩,第三个;不敢玩。

并着重让孩子比较这3个滑梯不同之处?孩子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用数学的眼睛发现: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度量。

【此环节运用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创造性地对教材加工,使学生怀着一份愉悦而又好奇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的殿堂。】

(二)、自主探究另类学习

1、仔仔细细去找角

首先我会让孩子擦亮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角。并思考那种物体上角最多,有多少?

当找到第一个身边的角时:强调角的静态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并介绍角的另一动态定义:角也可以看做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组成的图形。有始边和终边。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角。

【此定义为后面学习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引导孩子去发现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儿?聪明的孩子很快会发现量角器的角。而且最先发现的一定是90度的角。

2、认认真真去画角

既然量角器上有角,我会让孩子在纸量角器上把他画出来:

任务1:画90度的角。解决并强化: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是0度刻度线,另一条是90度刻度线。

任务2:画60度的角(尽可能和别人画的不一样)

(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边开始的。)

教师解决并强调:0度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就是从这边开始数的意思。始边对着那边的0就看就从那边开始看,并思索角的变化过程。

(课件演示分别从左右两条0度刻度线开始旋转而成内外圈刻度的角。)

任务3:画1度的角。

强调:全世界都这样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的角。

3、专专心心去量角

数学的眼睛,让我们在量角器上看到了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那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

这时大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并思索:放量角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孩子们会发现:

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了。

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0度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

还有一条边和量角器上的边重合。

教师提纲挈领归纳总结一句: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

(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准。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呢----二合一看)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4、实实在在去用角

【拓展延伸】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怎样才能量出风筝的高度呢?能不能用梯了爬上去量,那是个笑话。那怎么比呢?是把风筝线放到地上,(出示两个角度)然后量一量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夹角大的风筝飞得就高。

(出示课前的滑椅)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呢?我请教了3位工程师,他们告诉我:滑梯的角度应该是——(板书40°~50°)。

【感受量角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度量意识。不仅让孩子学会了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数学的思想。】

五、直面体现、说板书

量角器中心点0度刻度线?度刻度线

角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

通过上面的板书,把有关角的知识和度量角的技能逐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反映整堂数学课的精华,让学生从板书中,掌握知识的纲要,受到美的熏陶。

篇十二:《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二、教法与学法:

量角器的认识、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也很困难。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 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板书: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认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页,给予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出示PPT演示,并加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再组内交流,得出测量角的方法。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测量方法,并板书。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零线对一边

边 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顶点 边 内外要分辨

篇十三:《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一)》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角的度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三个内容。本节课学习角的度量单位,知道1°角的意义,初步学习度量与估计,由于角的意义的抽象性,学生日常生活上缺乏了度量角的直接经验,学习上存在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上分成两节课学习,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度量单位长生的必要性,知道1°角的来历,为下节课理解量角和画教的方法奠定基础,突破难点,作为测量对象的角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不论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还是霍尔的几何分层理论,角都排在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层次,角的度量包含量角单位和实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也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公度的度量单位,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公度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学会测量的关键。公度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连自人类的通过不同的途径长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学生来说,这里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二是“量”——即如何实测的问题,这使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出于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体会教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角的度量的求知欲,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2、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探索过程,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了解1°角的实际意义,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发展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用小角度量大角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都是滑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呢?学生就会发现3个滑梯的坡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度不同,从而引出角有大有小。

师:如何度量3个角的大小呢?说一说。

生:用直尺量一量。

师追问怎么量,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不能测量角的大小。

师:如何来测量角的大小呢?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测量长度和面积的相关知识。

观察白板,类比线、面、角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线有长有短,面有大有小,角也有大有小。

讨论如何描述角的大小

白板演示测量长度和面积时所用的单位。

测量长度时,用一小段长度标准去测,如用1厘米、1分米、1米作单位;测面积时,用某个正方形的面积标准去测,如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作单位。

量角的大小用什么作标准呢?

请学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作标准呢?

全班达成共识,用一小点的角作标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量一量

生:3个角中,∠1最小,那么就用∠1作为标准去测量吧。

学生动手操作。

全班汇报交流,用∠1去测量,∠2是2个∠1多一些。在交流中发现,用∠1去测量,总会有剩余。

2、想一想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量结果能更准确?(没有剩余)当这个小角又变小后还不能准确描述角的大小时,怎么办?小到什么程度?

3、说一说

教师直观介入,帮助学生理解标准越小,测量越准。

这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测量角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很小的角。有的学生会说像头发一样的一个小角。

4、看一看

通过交流明确:要想准确描述角的大小,可以继续把小角缩小。最后得出1°的规定;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教师将自己做的1°角拿在手里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打开学具袋拿出1°角,感受1°角有多小。

5、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的角大大小了?并试着用1°角去量∠1的大小。

学生在试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麻烦和测量的不准确。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6、制作量角器

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可能把10个1°角拼在一起,发现测量起来还是麻烦,最后就把90个1°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扇形,用它去量∠1的大小。

请学生试着用做出的“量角器”去量120°的角,并谈一谈量完后又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量角器”做成什么样正合适,并说一说。

7、简单介绍量角器

在量角器上找到直角,1直角=90°;找到平角,1平角=180°;并知道1周角=360°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教材第25页“练一练”。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说一说,都有哪些收获?

四、说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生能够感受量角器的雏形,这样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

本节课的不足有:

1、在课堂调控方面自信不足,让学生看图片找角的时候没有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学生在用小角去测量大角的度数时,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对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

3、学生的用具剪刀准备不充分,课堂上耽误了时间,在这方面我还不够细心。

通过这节公开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培养有用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篇十四:《直线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的数学教师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一)回顾内容。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 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学内容。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

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 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四)精讲内容。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五)作业内容。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 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几 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 ……屏幕展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篇十五:《画角》的说课稿

《画角》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这样的板书简捷、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学习方法的引领。

篇十六:《旋转与角》说课稿

《旋转与角》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课堂设计说明:

让学生用学具旋转依次得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所有角的形成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并且把以前学习的角和新认识的角结合起来复习了一遍,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平角、周角的.特征,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在画出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 通过实践操作,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辨认平角和周角,并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平角与周角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活动角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角”,问:你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图形吗?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们以前认识过哪几种角?

3、你能用活动角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动手操作。

师: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旋转与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前面引出了角,紧接着复习角的定义和学过的几种角,过渡自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非常有效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角

1、出示导学提纲1:

(1)转一转: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旋转出一个比钝角大的角。

(2) 想一想:当你把角的两条边旋转到形成一条直线时,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形成了什么角?

(3)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通过旋转,角的两边形成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指导学生画平角,注意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画法。

(5)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摆学过的锐角入手,在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平角,但教师不急于告知学生这样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励学生去怀疑“它是角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已有经验去判断和讨论,最后肯定它是角,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角,理解了平角的特征)

(二)认识周角

1、出示导学提纲2:

(1)转一转: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旋转出一个比平角大的角。

(2)想一想:当你把角的两条边旋转到完全重合时,此时是不是角?叫什么角?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3)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通过旋转,角的两边完全重合时,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指导学生画周角

(5)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6)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

(设计意图:周角的认识是由教师演示得到的,所以这里安排了让学生旋转自己手中的活动角得到周角,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旋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周角是怎样形成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拿出圆形纸片,对折2次,你发现了什么?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一个平角里面有几个直角?(师板书: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到原来的样子,你又发现什么?一个周角里面有几个平角?有几个直角?(生答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折出一个直角,把你折的直角与同桌折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示交流,师再进行总结。

3、折出一个钝角,把你折的钝角与同桌折的钝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示交流,师再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23页练一练第2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23页练一练第3、5题

篇十七: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部分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以上三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较好体现新课标的对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全面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正确度量角的技能。难点是怎样读量角器内。外圈的度数。

二说怎么教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用自主探索,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2、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3,用先估后量的方式。防范学生读数错误,达到来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用活动角比较角1与角2的大小,并说一说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量角器2,引导观察

3、组织交流,汇报评价。

4,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

5、认识几度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如:用活动角指出10度20度90度120度的角,组织学生在自己量角器上找出相对应的角45度60度90度180度并进行赏试量角,

6、用合作交流组织评价方式归纳出量角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

7、指导练习量角。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从中发现规律。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量出角2,判一判。四全课总结1,这节学些什么,还想知什么。布置作业。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学具、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特殊的角的图形等。

三说为什么这样教

本节课这种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指导时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培养,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起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同时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故我认为是可行的合理。下面把我在新课部分的片段说一说。略。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量角器)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在量角器上出示26°角(同上),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并问学生:这里刻度上没有标数,你怎么知道它是26°的?(组织学生交流,突出读角的度数时要认真看这个角包含多少个刻度)。

(4)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五、课后反思:

对教材的认识: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真真道理。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这个情境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奇,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的知识,扩大信息的价值和知识的背景。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

篇十八: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角的度量与表示,它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学习后面平面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

根据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表示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一副三角板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问题的提出: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都是单纯讨论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关系、以后将要学习由它们构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小学我们认识了一种几何图形――角。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角的形象的物体吗?(学生回答)

3、投影显示一些实物图形

教师:的确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角的形象可以说无出不在。因此,一些图案的设计;机械零件的等等,常常甬道角的画法、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地研究角。

(二)探究新知

4、教师提问:通过同学们的例子和小学时你对角的认识,你能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角吗?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角,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出问题:根据小学所学你能指出所画出角的边和顶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叫的两边是前面我们学国的什么图象?

我们应该怎样给角下定义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的共同特点:角的两边都有一个公共的端点,组成角的两边的是射线、由此引导学生得到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注意正确理解角的定义,首先组成角有三个条件:

(1)有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边;

(2)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的端点、这个公共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3)还应指出的是:我们平时画角的时候,只能将边画成两条线段,这是由于只能用角的一部分来研究角,而角的定义中边是两条射线,也就是说这两条边可以无限延伸。

5、教师提问钟表的指针是怎样形成角的?学生能够回答:一个指针在转、教师这时指出角的第二个定义:一条射线OA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教师拿圆规演示出来射线的旋转情况,并在黑板上给出图形。)

注意对这一定义的理解:

(1)此定义与以前学过的定义有所不同,它是用运动的方法来定义角的、也就是从角的产生过程下定义,它对一条射线的原始位置开始描述,直到运动到最后位置。

(2)在此定义中,对运动的方向并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但要明确:初中阶段是指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这一点要对学生讲清楚,以便为将来学习任意角埋下伏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加以演示)

(3)要告诉学生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而且始边可以与终边重合,还可以在重合以后继续旋转,从而得到几种特殊的角。

(二)、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教师设计以下提问:

1、从角的第二定义出发,对射线OA的旋转可以到哪些特殊位置?

2、这些特殊的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平角: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第一次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直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三)、角的表示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并指出这些表示法是一些规定,必须遵守。

1、角的内部和外部

角的内部: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角的外部:平面内除去角的内部和角的顶点、角的边以外的部分是角的外部。

教师通过以下图形对角的内部、角、角的外部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图1―16。

注:角将平面分为三部分、即角的外部、角的内部、和角的两边及顶点。

2、大写字母表示角:规定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这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两条边上的任意的点;三个字母的顺序也有规定,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图1―17。

以上四个角依次表示为:∠ABC,∠BOE,∠CAN,∠BDC。

注意顶点的字母不一定用O,角的终边与始边的字母也可以随意。

在下面的图形中,我们将看一看平角和周角的表示方法,如图1―18。

左边的图为平角,记为∠AOB,右边的图为周角,记为∠AOB、注意周角由于终边与始边重合,所以OA与OB为同一条射线、标法如图。

3、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如图1―17中的四个角也可以记为∠B,∠O,∠A,∠D、但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图1―19、左边的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三个∠AOC,∠COB和∠AOB,如果写∠O就不知道表示哪一个角,右边的图形中以A为顶点的角有六个,写成∠A后就会分不清表示的是哪一个角、因此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一定要在不会发生混淆的情况下使用。

4、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记作∠α,读作角α、如图1―20。

5、用一个数字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如1,2,3等,记作∠1,读作角1、如图1―20,在一个顶点的角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表示,如图1―21。

6、练习:

(1)如图1―22,将下面图形中的角分别用两种方法表示;

(2)写出图中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1―23。

(四)、总结

教师提问: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用两种方法定义的,一个是用静止的观点,另一个是用运动的观点、对第二定义的形式要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有了特殊角:平角、周角、直角的概念。

(2)角的表示方法有四种: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

七、练习设计

1、每人在实际生活中找出三到五个角的实例,其中包括直角、平角和周角。

2、如图1―24,指出每个图形中的所有直角、(直观判断)

3、如图1―25(a),指出下列每个图形中的所有小于180°的角。

4、(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

八、板书设计

§4、3角的度量和表示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了解第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具体讲,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借讲角的第二定义之机,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3、本教案对课本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将直角的定义与平角、周角的一起给出,这样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

4、在作业中,将有些以后常用的几何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两个三角形的特殊位置关系等,都让学生见一见,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5、角的各种表示法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6、以下思考题供参考:(基础较好的学校选用)

(1)一条直线是一个平角吗?(由平角的定义知,平角的两边,即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且分别在顶点的两侧,而直线没有顶点,也不是两条射线,所以直线不能看成是一个平角)

(2)如图1―25(b),∠AOB内部画99条射线,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从特殊性想起:

角内没画射线――1个角

角内画1条射线――(1+2)个角

角内画2条射线――(1+2+3)个角

角内画99条射线――1+2+3+4+…+100=5050个角

篇十九: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把握课标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二、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说学法

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质疑促趣,引入新课

师提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的呢?引导学生回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1和角2谁大?谁小?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知道它们的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用小角量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黑板上有两个角,角1 和 角2 ,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

教师接着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用小角量角的验证,并进行活动反馈,让学生实践体验用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意识的提出,用这样方法小角一个一个是零散的,量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比用小角的方法更加精确,又不那么麻烦,更加方便?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由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利用材料,了解比较角的大小除了度量以外的其他方法。使得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比较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小角)来进行比较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比较,感受小角这个单位是不够精确的,在数学中还需要引入更加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2、导出量角工具:

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拼成半圆的过程。并引导提问:大家仔细看这是一个半圆形是由多少个小角组成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中心的一个点就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让学生运用这个工具量角,学生自然发现用这个工具量角会出现有的角多出一点,有的角会少出一点,也就自然而然的体验出只有把小角分细一点、小一点,量角才更准确。

本环节通过学生“成功”的探究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半圆工具“量”的方法确实很方便,也比较准确。通过“失败”的探究再比较,学生再次感受到“分”得还不够细,还要再细致一些。层层抽丝剥茧,越来越接近精确的量角工具;使得量角工具的出现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较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确,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

3、认识量角器。

我告诉学生:为了精确的分出角的大小,我们就把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一个小角被分成了10个小小角(课件演示)这样,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 一个小小角就是1度,这个一度就是我们计量角的单位,用小圆圈表示。我和学生共同写一个一度。然后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一度?我适时提出180个一度写的密密麻麻的也不好看,为了把它我们可以简化一下。(出示完整的量角器和量角器教具)。结合量角器教具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中心点,内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90度刻度线)。

在“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样并行不悖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又在不断地生成疑问。整个认知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符合儿童的认知渐进过程。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地冲击着儿童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学完”了量角器。通过手势等身体言语,精确刻画了“从哪里开始量”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让学生找出量角器上对应的角,

4、用量角器量角。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量角,我有意识把量角的过程分为5个层次来进行:

1、读角的度数练习(课件出示20度、40度、100度、135度)

教师示范在量角器上找出20度角(课件演示),强调若以内圈0刻度线为起始边,则读内圈刻度。学生找出40度、100度、135度角。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了,就要读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角的内圈刻度。

2、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使学生明确量角的要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板贴:点重合)角的定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也要重合。(板贴:边重合)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

3、教师用教具示范量角:量上面给出35度的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然后教师示范写一个角的度数。

4、学生独立量角完成教材练习3。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判断2个角大小是否相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再说一说,通过量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岔开的大小有关系。

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纠错——总结方法——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三)、强化理解,总结延伸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用量角器量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看和是多少,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10 :1度

方法:1.顶点重合

2.一条边与内圈(外圈)0刻度线重合

3.看另一边对准内圈(外圈)哪条刻度线

篇二十: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说课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角的表象,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从而全面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篇二十一:《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篇二十二:《角与直角》说课稿

《角与直角》说课稿

《角和直角》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内容,教材分5个小题呈现这一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4、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开发教学的育人资源。因此,我分4个层次来落实这几个目标。

第一层次猜图形。首先我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情况,他们对平面图形角是没有概念的,他们认识的所谓的角,就是生活中物体突出的部分,这与平面图形中的角差异是很大的。如何将生活中的角与平面图形角建构起来,形成角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形。通过它们露在外面的角猜出这几个图形,从而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角。把图形中露在外面的'角描下来,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掌握角的特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最后用一组判断又一次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第三层次是认识直角和直角符号。采用猜图形中圆形,从一开始一致认为圆形身上找不到角,到让学生动手在圆形上面折出角,老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角的观察(也就是和三角尺的直角一样的角),这样来认识直角的。而后指导学生如何标直角符号和普通角的符号,以及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并会用这个直角进行验证。验证直角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完成。接着找一找小朋友身边是否有直角,这些对孩子们来说是有趣而且有成就感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感知体验,学生利用三角尺进行判断、检验,发现生活中的直角,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二十三: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六)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

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老师的评价指导!

篇二十四: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怎么教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用自主探索,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2。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3,用先估后量的方式。防范学生读数错误,达到来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归纳,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图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用活动角比较角1与角2的大小,并说一说方法。导入课题:板书: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量角器2,引导观察3。组织交流,汇报评价。4,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 并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5认识几度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如:用活动角指出10度 20度 90度 120度的角,组织学生在自己量角器上找出相对应的角45度 60度 90度 180度并进行赏试量角,6用合作交流组织评价方式归纳出量角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7指导练习量角。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从中发现规律。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量出角 2,判一判。四全课总结1,这节学些什么,还想知什么。布置作业。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学具.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特殊的角的图形等.

三说为什么这样教

本节课这种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指导时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培养,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起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同时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故我认为是可行的合理。下面把我在新课部分的片段说一说。略。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量角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 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2) 在量角器上出示26°角(同上),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并问学生:这里刻度上没有标数,你怎么知道它是26°的?(组织学生交流,突出读角的度数时要认真看这个角包含多少个刻度)。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 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五、课后反思:

对教材的认识: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真真道理。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这个情境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奇,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的知识,扩大信息的价值和知识的背景。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

篇二十五:角的分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教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一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1.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2.过程与方法: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玩一玩、量一量、画一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要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2.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师在教学前要准备一些实物和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如折扇、用硬纸做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可以拿出折扇慢慢打开,使学生看清扇子把转了一圈,然后,通过活动角演示,并划出书上的周角,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五、教学方法:

1.体验数学原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单?D?D复杂?D?D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角为内容,生活化情境导入、形体动作体验、探究生活与科学数学的转化规律,突出课堂的平等对话。

3.使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使用课件,创设情境,探究锐角与钝角的意义与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最后使用表格,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获取新知”的思想,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直角。

课件展示:长方形画框、时钟9:00时整等现实生活情境,然后用红色的直角闪动,同时去掉背景,抽象提炼出直角,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直角的度数,接着让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直角。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课件出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角,有大有小(钝角和锐角),提问:你们都认识这些角吗?这里真是角的世界,角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搅得种类,好吗??D?D教师板书课题?D?D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将信封打开,拿出10个角(其中两个直角,四个锐角和四个钝角),合作目标:根据什么将这些角分几类??D?D学生汇报、交流。这里在“做”字上写功夫,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然后让学生交流、辩论,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后面加以巩固联练习,认识红领巾上的角,认识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不同的角。

3.感知平角和周角。

⑴课件演示一个折扇绕着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动态演示由小到大的角,锐角?D?D直角?D?D钝角?D?D平角。)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既然它是一种特殊的角,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给它取个名字好吗?最后从学生们的答案中优化出一个好名字?D?D平角,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平角的度数。

⑵课件演示另一种折扇,扇子把旋转一周成圆形,两条边完全重合,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取名周角,并说出它的度数,让后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活动的角)来表示平角和周角。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争辩中升华,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

4.探索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1周角=2平角=4直角。

5.重新体验,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探究科学分类的方法。

课件演示从小到大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字,按角的大小,学生整理板书。(先演示锐角在坐标轴的区域,思考:这些角的度数不同,但它们都是锐角,那么,锐角有多少个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钝角。)最后,课件分别演示平角和周角,然后教师质疑:平角、周角是不是钝角?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平角和周角不是钝角,它们单独各分一类;继续质疑:()现在看,我们前面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对吗?科学吗?应该怎么改?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修正自己的知识建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从小到大,按角的度数的大小分类。教师提问:你觉得这样分是以什么为标准?(角的大小或度数)教师小结:按照角的度数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整理,这种方法真好,分类常常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接着做游戏,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规则是,老师说一个角,你们做一个动作表示,好不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巩固对角的认识。

6.巩固联系。

⑴填空。(内容略)

⑵出现一个活动的剪刀,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其中∠1=70度,求∠2、∠3、∠4的度数。

⑶钟表上的问题。(课件演示)

①现实生活中的钟,时针、分针转动,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如:锐角?D?D直角?D?D钝角?D?D平角?D?D周角。

②钟面上时间停在3:30,你知道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什么角吗?有多少度?用你喜欢的方式测量出来。

③时针每小时走(?? )度,分针每小时走( )度,分针每分钟走( )度。

7.回顾与小结、评价。

这结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谁学的最认真?

8.拓展延伸:大千世界有无数个角,我们借助分类的方法,就可以整理的清清楚楚,用你的双眼看看周围,角无处不在,说明角的知识很有用,有的学问大着呢?

篇二十六:“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角,学习了直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内容总结起来有三多:1、数学概念多(如:1度角的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2、知识盲点多(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数学概念和角的度量方法)3、操作程序多(度量角是一次关于手和脑是否协调的挑战)针对教材的这些情况,我尝试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概念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解决操作问题。

二、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出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的方法,能正确度量出角的度数。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五、教具、学具

量角器、三角板、投影仪、课件。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呈现生动、直观的画面,以及动听悦耳的音响创造氛围,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为:引入课题

------认识量角器------合作探究量角方法------拓展应用等几个环节。

(一)、猜测导入新课

1、提问:昨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角?

2、同桌同学每人画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3、课件出示3个角,让学生猜谁最小,并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学生纷纷猜测,引起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主动、快速地进入到教学中。

师问:你知道用什么来量角的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角的概念引入,使学生感到过渡自然,通过猜一猜角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量角器

(1)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常用的工具是直尺,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是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

(2)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用你的语言进行描绘。

学生1:上面有一个中心点。

学生2:有许多刻度线。

学生3:有两圈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用课件显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课件显示,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量角器上的内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把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学习动力被激活,认知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一找量角器的中心、两条零刻度线。看一看内刻度和外刻度。

2、教学角的计量单位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计量线段的长短的常用的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计量角的大小用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板书:单位

符号“°”

(2)教师:多大的角是1度的角呢?把量角器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叫做1度角。

课件出示:“什么是1度角?”以及实践活动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显示1度角,并用颜色鲜艳的线条显示出来,同时在实践活动中配以动听的音乐,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锻炼了能力。

本环节的设计: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3)实践:

从内刻度找:55°

70°

130°

180°

从外刻度找:80°

15°

180°

(4)质疑

师:为什么要设计内外刻度?

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思考、交流。

教师:每一中工具都有其巧妙之处,今后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能够正确使用工具解决问题。

3、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1)教师:你们会用量角器量角吗?

(2)各小组尝试量角

投影出示和

(3)每组选代表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

(4)归纳方法

课件演示量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让学生记忆,通过多媒体的.互动性,演示量角的过程,使量角的方法具体化,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这个量角过程,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观察与思考,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两个60度的角,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越大,角的度数越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可以很快地发现规律。

提问:角的大小为什么与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

学生: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本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猜一猜

课件出示:让学生猜测角的度数。

利用课件中色彩鲜亮的图形吸引学生,后用课件的互动性,将学生的回答与课件演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造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互相交流一下。

通过课堂小结,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清晰明了地概括了本节的内容,使学生印象深刻

篇二十七:《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板书】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的度量

角的顶点——中心

角的一边——0刻度线

角的另一边 ?

篇二十八:认识角的说课稿

认识角的说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情景窗一第一节新授课——《认识角》,主要教学内容有:认识角的特征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称,能从具体抽象的事物中认识角,认识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并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先由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角,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总结角的特征,最后通过各种练习以及画角、做角等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我觉得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给出角基本形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角,这时的举例已属于验证、应用状态,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如做角、画角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中我觉得不尽人意之处有这样两点:

1、在课堂各环节中,从角的表象的.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到角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导的痕迹较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机会相对较少。

2、角的画法指导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处在模仿的阶段。可以结合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组成来理解如何画角。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过程方面: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上台展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师引导过多使得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篇二十九: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二、说学情: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探究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四个环节突破教学目标:

1、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小结语

(一)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观察间)

整个过程是由参观“图形研究所”贯穿起来的,提出研究内容——怎样量角。在此环节主要是参观“观察间”——认识量角器,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现在自由观察时间,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比一比”中,学生的各种学习动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操作间)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教师设计: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方法”,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研究成果汇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小结语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三十:角的度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以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它们解决这个难题。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工具—量角器,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把书上的概念: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样的呢?

(三)思品情节、明确任务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引出一个全新的东西—量角器,它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让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再提问:“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说说你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我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随着我便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和平鸽和丑小鸭所遇到的困难。(注:是课本37页测量∠1,∠2的度数。)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

此时,我引导学生掌握量角步骤:

1、把量角器搁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办?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着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断是看外圈刻数还是内圈刻数?探索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同时我也编了一个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概念。从直观到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直至大胆放手,目的就是让师生共同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让学生对比较角大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四)、自学督查、开展游戏

1、学生自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我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让他们去量一量国旗的角,书本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之后,我又让学生感受游戏教学的愉悦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取知识。我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每一位小动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说到量角器哪个部位,就用笔尖指到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

(五)、质疑反思、交流情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呢?

篇三十一:角的分类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130、90、270、25、107、180、360这些角中( )是锐角,( )是直角、 ( )是钝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三十二:教师角的说课稿

《角的表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角的表示。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与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给我们的共同形象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然后,投影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辨别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 角, 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

(4)用数字表示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第三:强化训练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第四:当堂达标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通过训练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组习题中,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五: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第六: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谢谢大家,再见!

篇三十三:教师角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的题目是《角》,下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第一课时《角》。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射线的定义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的意义,了解角的表示方法及掌握角的不同单位及简单转换。在教学安排上通过生活中角的图形例子引入,进而由直观到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归纳出角的定义。对比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学会表示各种不同的角。在角的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时钟的时、分、秒的转换帮助学生认识度、分、秒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转换。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注重提供直观素材,各环节循序渐进展现。通过对比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经验。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理解平角、周角意义。 使学生正确掌握“角、分、秒”的互化,会进行角度的和、差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度、分、秒的换算过程中,类比体会时间的互换方法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角的定义、表示法及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实物图片,使学生发现这些实物给我们共同的形象是什么?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欣赏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

(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

(二)1.角的定义

(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这个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这一活动从生活中引入角,让学生易于理解,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幻灯片动画演示引出动态角的定义及平角和周角的意义。

(动态)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认识平角和周角

通过多媒体角的动态演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几个概念。 (这一活动的设计,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两种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巩固角的概念

(三)角的表示方法

1、从直观图形引出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顶点字母在中间;如∠ABC、∠CBA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当顶点只有一个角时)如∠B

(3)用数字表示:如∠1、∠2

(4)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如∠α、∠β.

2、合作探究

设计了5道练习题来巩固角的表示方法。

(四)角的度量

1、既然角的大小不同,我们怎样才能精确的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度的定义: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

1°的60分之一为1分,记作“1′”,即1°=60′

1′的60分之一为1秒,记作“1″”,即1′=60″

1°=60 ′=3600 ″

练习

(1)把18.18°化成度、分、秒为________ .

(2)把59°31′30 ″化成度的形式为__________ .

练习: 用度、分、秒表示:

⑴0.75°= ′= ″

⑵(-)°= ′= ″

⑶16.24°= ° ′ ″

⑷34.37°= ° ′ ″

(五)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1、角的两种定义;

2、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3、平角、周角;

4、角的度量单位及单位间的简单转换。

(六)布置作业

课本134页练习1.2题

五、教后反思

我觉得自己在内容安排上有些问题,前面角的表示方法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度分秒之间的转化时间不够。难点没给学生讲清楚。最后的练习题也没做完。度分秒的引入也没说好,可以直接让学生对比时间的小时分秒来学习度分秒,会更好一点。“度分秒”的第一个练习题有点难,学生不会做.应该有个过度的过程。自己说的比较多,学生参与的少些。

篇三十四:教师角的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想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慧眼识角;

2、看谁数得快;

3、比比看

二、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这张纸还剩几个角?”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拿出学具剪一剪。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篇三十五:教师角的说课稿

《角的概念的推广》——说课稿

惠安中学 王 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角的概念的推广》。我现就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学情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材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研究

1.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主要是运用运动观点来定义角,即用角的始边和终边及旋转方向来定义任意角.从而来完善初中角的定义。

2.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这一大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了集合和函数之后的又一重要章节,是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个延伸和推广,主要是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也是对集合与函数的知识的又一渗透.所以本节课《角的概念的推广》就起到了一个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⑵.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角的集合(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⑶.体会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能力培养点:

⑴.借助实物演示、绘制图形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会数与形结合对探究数学问题的作用。

⑵.在老师引导、及时评价下,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下,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德育渗透点:

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⑶.通过课堂上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精神,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的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其符号表示、集合表示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法,通过实例教具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发现就概念、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概念,突出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在概念形成与形式化、数量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节体现数学的逻辑性、思想性较强的新课.

三、说学情学法

(1)分类法:了解数学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2)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通过带有文学色彩的填空题激发兴趣,由回忆初中学过的角的概念与生活现实中角的现象对比引入新课。采用问答、复习等方法。

2.积极参与,探求新知:

⑴.在引入的延导下,提出“旋转”形成角的基本理念。借助实物“雨伞骨架”的形象演示加深学生对旋转的体会,解决角的概念形成是的三个基本量:“顶点”,“始边”,“终边”的介绍。完成对角分类中正、负、零角的旋转展示。

⑵.由学生动手画出?=210? , ?=?150? , ?=660?的过程体验,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并体会在画图过程中角的终边不能快速确定的难点,进而引出下一新的知识点:象限角。并借助实物教具的演示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象限角的要求与含义,教学时应突出“顶点”,“始边”,“终边”的位置特点。同时举出终边落在轴线时的特殊情况,介绍轴线角。

⑶.学生在练习本上,老师在黑板中央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同时画出30,90,330的角。完成后指明它们都是第一象限角。通过观察,探索提问,归纳总结得出终边相同角的共同特点,写出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3.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结合课本例题要求,对例2和例3的位置做了调整,目的是在例题1例2中完成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集中演练,将例3可看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再研究。在例题的讲解中突出和本节课知识的联系,做好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和引导。

4.巩固提高,归纳总结:

在随堂联系的处理上,原则性:参考课本例题和课本练习题的特点。形式:抽奖模型。过程展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然后教师加以点拨评价。目的: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情感体会,形成简单的对试题的形成和解决的思考。

5.课后统一及个性作业:

课后统一作业以课堂所学基本知识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规范书写能力,考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个性作业其宗旨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同时应注意题目对培养学生数学情感所起的积极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原则: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在有数学图形的课程中应将图形画在黑板中央位置,以突出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六、说教学设计:本节课力求体现的教学特色有三个:

1、 以画图为主要线索,以实物教具为重要载体,将角的概念的推广,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逐个引出,使学生的认知从形象化的体会逐步发展到理论化的研究。

2、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思考,动手实践。

3、 课堂上所有教具的来源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形象化和创造性的使用以达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相得益彰的效果。

篇三十六:教师角的说课稿

课题介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来自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X级1班的王林,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数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中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之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为进一步研究角的和、差、倍、半关系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复数等相关知识提供有利的工具,所以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

(2)通过画图和判断角的象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参与意识;

(2)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和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及判断.

难点: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角的定义,角的范围仅限于00~3600.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由教材的“思考”出发,引发学生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角的推广的必要性.

2.“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可以从特例出发,通过填空的方式,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数值到一般的k值的抽象过程,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将采用探究式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新知识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

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15分钟或慢一小时,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说明角的概念扩展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1.任意角概念的引入

⑴问题:过去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角的范围是什么?

⑵举出不在00~3600的角的实例,并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回顾已有知识,结合具体的实例,感受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刻画这些角不仅要用旋转量,还要用旋转方向.从而给出任意角的定义.

2.象限角的概念

⑴问题:如果把角放在直角坐标系中,那么怎样放比较方便、合理? (先让学生以同一条射线为始边作出下列角:2100,?1500,?6600)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探究,由学生感受没有统一标准时,角的表示不方便.

3.终边相同的角表示

(1)思考:锐角是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一定是锐角吗?

试想:都有哪些角的终边与300角的终边相同?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问题入手,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

(2)探究:将角按上述方法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后,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的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如果不唯一,那么终边相同的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探究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改关系.从而给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

(三)、数学应用,巩固练习

例1在00~3600范围内,找出与 ?950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

例2 写出终边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720°的元素写出来.

练习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S把中在?3600~7200间的角写出来:(1)600 (2)?210 (3) 363014'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和练习,进一步理解任意角、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

(四)、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将引导学生从知识梳理、思想提炼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知识梳理:

1、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象限角的概念。

3、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思想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思想。

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不同和知识掌握情况,我把作业分为教科书P10习题

1.1A组第1~2题,B组第一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本节主要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面展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板书,请看大屏幕.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晰可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复习以及做笔记.

篇三十七: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篇三十八: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五、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篇三十九:认识角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四十:角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折纸、制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摆一摆。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你们摆出什么图形? 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看看又是什么图形?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这是什么图形呢? 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在导入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摆图形的活动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旧到新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找一找。身边的角

2 、摸一摸。感知角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明白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边是直直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指一指。进一步明确对角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角,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在互相监督、判断的基础上加深对角的认识,效果相得益彰。】

4 、折一折。加深对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折角,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自己探索创造,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 、画一画。掌握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然后教师再教给方法,直观形象的感受画角的过程,体现了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6 、比一比。游戏互动发现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操作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创造,归纳总结,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找一找角。2、辩一辩角。3、数一数角。

【设计意图 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为 “ 角 ” 的概念的建立烙下了印迹。强化了角的表象,尤其是最后一副图让学生找角,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4、剪一剪。三角形有三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五边形有五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能不能先不剪?

【点评:这道开放性的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索,使学生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也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就请同学们回家也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家里的角,你来当小法官,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便于记忆。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的一个有趣的家庭作业,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篇四十一:《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没有直接引入量角器,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为了分别度量出∠A,∠B的'大小,可以用∠1去量,但结果都是∠1的 3倍多一点。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引入更小的度量单位。为了大家交流,规定了1°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A,∠B的大小更接近一些。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篇四十二:《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角的度量》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篇四十三:认识角的说课稿

关于认识角的说课稿

篇一:《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说课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前置作业、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板块——教材分析: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教材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找角、折角、画角。在活动中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二个环节——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第三个环节——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会用尺子画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它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第二板块——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

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板块——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学内容,

并且清楚自己“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怎样?”,进一步使得课堂上学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第四板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

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折角、摸角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

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练一练

1、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完成课本第88页指一指的练习题。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用儿歌总结全课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记住重点知识。

五、练习——我会填

做该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加深对角的知识记忆。

六、布置作业

布置这样的作业,既使学生复习且巩固了对角的认识、画角及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创作。学生学得有乐趣。

第五板块——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

篇四十四: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17-118例1和例2及“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

(1)复习分数的初步知识,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

(2)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3)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 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 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 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3)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教学时,先运用迁移法,复习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为学生的新旧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 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以旧引新。

1、 谈话导入。

2、复习。

这一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地引入旧知识的复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充分的准备。

(二) 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先投影1米长的尺,并标出各个分米的点。引导学生识图并回答。

(2)启发引导学生看图说出3分米是 米,还可写成0、3米,并依次说出6分米和9分米用分数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

(3)引导小结:

这部分练习,目的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加强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联系,使学生写与的小数有“根基”,进一步准确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3、教学例2。

(1)提出1元是几角?(板书1元有10角)

(2)由学生尝试完成:

全班反馈、订证。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十分几元,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3)提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作单位,可以写成( )元。

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已有例1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迁移法类推出 元, 元, 元还可以写成0、1元,0、2元,0、5元,深化理解了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类推出迁移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抽象概括并揭示课题。

①教师说: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像0,1,2,3,……,都是整数。像 , , ……都是什么数?(分数)

我们现在学的一种新数,像0、1,0、2,1、3,1、4,……都是小数(分行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②提问:我们今天是把什么样的分数写成小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零点几的小数,反过来零点几的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教学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与分数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5、小数的读写方法。

6、看书质疑。

(三) 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使知识与能力和谐提高。

以上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力求做到有坡度,有深度,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 课堂总结:

1、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的数,叫什么?(小数)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的小数。

2、 还学习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是怎样的?

(五) 布置作业: P119 第3题,P120 第7题。

教学反思: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转自数 学吧 )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篇四十五:数学《任意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 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 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 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 4:对于确定的角 ,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 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 ,求 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求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 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 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简述板书设计。

c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领导 、同行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篇四十六:《任意角三角函数》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

函数和三角函数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因此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就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的过程,也是以具体函数丰富函数概念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函数两种定义的记忆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遗忘,此处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回想再认,目的在于明确函数概念的本质,为演绎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作好知识和认知准备。

(情景2)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二)引伸铺垫、创设情景

(情景3)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试试看,可以独立思考和探索,也可以互相讨论!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推广吗?怎样推广?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4。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把锐角α安装(如何安装?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在直角坐标系中,在角α终边上任取一点P,作Pm⊥x轴于m,构造一个RtΔomP,则∠moP=α(锐角),设P(x,y)(x>0、y>0),α的临边om=x、对边mP=y,斜边长|oP∣=r。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用x、y、r列出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三个比值,并补充对应列出三个倒数比值:

设计意图:

此处做法简单,思想重要。为了顺利实现推广,可以构建中间桥梁或公共载体,使之既与初中的定义一致,又能自然地迁移到任意角的情形。由于前一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自然能想到仍然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初中以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现在要用坐标系来研究,探索的结论既要满足任意角的情形,又要包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这是一个认识的飞跃,是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之一,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能够形成迁移能力,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对某些知识进行推广拓展奠定了基础(譬如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的扩展,从实数到复数的扩展等)。

(情景4)各个比值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比值是角的函数吗?

追问:锐角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保持r不变,让P绕原点o旋转即α在锐角范围内变化,六个比值随之变化的直观形象。结论是: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图3,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

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

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设计意图:

初中学生对函数理解较肤浅,这里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研究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在思维上更上了一个层次,扣准函数概念的内涵,突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对应关系,是从函数知识演绎到三角函数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准确理解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也是在认知上把三角函数知识纳入函数知识结构的关键。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增强函数观念。

(三)分析归纳、自主定义

(情境5)能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吗?

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

对于一个任意角α,它的终边所在位置包括下列两类共八种情形(投影展示并作分析):

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的情形:终边分别在四个半轴上的情形:

(指出:不画出角的方向,表明角具有任意性)

怎样刻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研究它的六个比值:

(板书)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终边上除原点外任意取一点P(x,y),P与原点o之间的距离记作r(r=>0),列出六个比值:

α=kππ/2时,x=0,比值y/x、r/x无意义;

α=kπ时,y=0,比值x/y、r/y无意义。

追问: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使r保持不变,P绕原点o逆时针、顺时针旋转即角α变化,六个比值随之改变的直观形象。结论是:各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再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任意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综上得到(强调):当角α变化时,六个比值随之变化;对于确定的角α,六个比值(如果存在的话)都不会随P在角α终边上的改变而改变,六个比值是确定的(对应的多值性即诱导公式一留到下节课分析)。

因此,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根据历史上的规定,对比值进行命名,指出英文记法和读法,记作(承前作复合板书):

=sinα(正弦)=cosα(余弦)=tanα(正切)

=cscα(余割)=sec(正弦)=cotα(余切)

教师强调:sinα表示sin与α的乘积吗?不是,sinα是函数记号,是一个整体,相当于函数记号f(x)。其它几个三角函数也如此

投影显示图六,指导学生分析其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其函数内涵:指导学生识记六个比值及函数名称。

教师指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六个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以后主要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于余切、正割、余割,只要同学们了解它们的定义就够了(遵循大纲要求)。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

已知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实数,把它看成一个弧度数,就对应着唯一的一个角,从而分别对应着六个唯一的三角函数值。因此,(板书)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这将为以后的应用带来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

把角的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四条半轴上的情形全作出来,有利于对任意性的全面把握。明确比值存在与否的条件,为确定函数定义域作准备。动画演示比值与角之间的依赖性与确定性关系,深化理解三角函数内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对三角函数作出明确定义,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由于学生刚学弧度制,对弧度制的理解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应用中逐步感悟,因此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的理解有半信半疑之感,有待通过后续的应用加深理解。

(四)探索定义域

(情景6)(1)函数概念的三要素是什么?

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实质上就是sinα的定义:对α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有唯一确定的比值y/r与之对应,即α→y/r=sinα。

(2)布置任务情景:什么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请求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填写下表:

三角函数

sinα

cosα

tanα

cotα

cscα

secα

定义域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那么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自然是指:使比值有意义的角α的取值范围。

关于sinα=y/r、cosα=x/r,对于任意角α(弧度数),r>0,y/r、x/r恒有意义,定义域都是实数集R。

对于tanα=y/x,α=kππ/2时x=0,y/x无意义,tanα的定义域是:{α|α∈R,且α≠kππ/2}。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

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五)符号判断、形象识记

(情景7)能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吗?试试看!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r>0,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决定于x、y值的正负,根据终边所在位置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

(同好得正、异号得负)

sinα=y/r:上正下负横为0cosα=x/r:左负右正纵为0tanα=y/x:交叉正负

设计意图:

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六)练习巩固、理解记忆

1、自学例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3),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解答,模仿书面表达格式,巩固定义。

课堂练习:

p19题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3,—1),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心算,并提问中下学生检验

点评:角α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α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补充例题: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x,—3),cosα=4/5,求α的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

师生探索:已知y=—3,要求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须知r=?,x=?。根据定义得=(方程思想),x>0,解得x=4,解答略。

2、自学例2:求下列各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0;(2)π/2;(3)3π/2。

提问,据反馈信息作点评、修正。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处理:要求取点用定义求解,针对计算过程提问、点评,理解巩固定义。

强调: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叫轴线角,如0、π/2、π、3π/2等,今后经常用到轴线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结合三角函数定义记熟这些值。

设计意图:及时安排自学例题、自做教材练习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适量的变式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始终。

(七)回顾小结、建构网络

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总结识记,提问检查并强调:

1、你是怎样把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推广到任意角的?或者说任意角三角函数具体是怎样定义的?(建立直角坐标系,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在终边上任意取定一点P)

2、你如何判断和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定义)

3、你如何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符号?(根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回顾再现是记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内及时总结识记主要内容是上策。此处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识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抓住要害,人人参与,及时建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认知能力。

(八)布置课外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4。3第3、4、5题。

2、认真阅读p22“阅读材料:三角函数与欧拉”,了解欧拉的生平和贡献,特别学习他对科学的挚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欧拉的相关情况。

篇四十七:《任意角三角函数》数学说课稿

1、教学目标:

一、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四、让学生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函数思想,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授课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都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种变化?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刻画这种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三角函数。

二、创设情境

三角函数是与角有关的函数,在学习任意角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角,可以给学习带来许多方便,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角终边的位置把它们进行归类,现在大家考虑:若在直角坐标系中来研究锐角,则锐角三角函数又可怎样定义呢?

学生情况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定义的方式,一种定义为边之比,另一种定义在比值中引入了终边上的一点P的坐标。

问题:

1、锐角三角函数能否表示成第二种比值方式?

2、点P能否取在终边上的其它位置?为什么?

3、点P在哪个位置,比值会更简洁?(引出单位圆的定义)。指出sina=mP的函数依旧表示一个比值,不过其分母为1而已。

练习:计算的各三角函数值。

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角的概念已经推广道了任意角,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任意角的范围里改怎么定义呢?

尝试: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你能尝试着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评价学生给出的定义。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四、解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首先是函数。你能从函数观点解析三角函数吗?(定义域)

对于确定的角a,上面三个函数值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由于角的集合和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

五、三角函数的应用。

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数值。

2、已知角a终边上的一点P(-3,-4),求各三角函数值。

以上两道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自习看书,学生看书的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数值?

2、利用角a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也可以定义三角函数,你能给出这种定义吗?(这种定义与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各有什么特点?)

3、变式:已知角a终边上点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数值。

4、探究: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六、小结及作业

教案设计说明:

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这节《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案,主要围绕这一点来设计。

首先,角的概念推广了,那么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该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其次,到底应该怎样去合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去辨证这个想法是否是科学的?因为一个概念是严谨的,科学的,不能随心所欲地编造,必须去论证它的合理性,至少这种概念不能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所冲突。在这个立-破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科学的`辩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再次,让学生充分体会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中,是如何将直角三角形这个“形”的问题,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下点的坐标这个“数”的过程的。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篇四十八: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活动一 〗 引入

从复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设计意图 对于正方形 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习气氛】

〖活动二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红领巾 剪刀 吸管

师: 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生1: 角尖尖的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设计意图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创造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 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 , 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 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 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 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 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 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 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 ,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活动四〗探索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1: 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 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 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 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 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 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 : 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 不是 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 不是 两条边张开的大 ,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 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师: 我们认识了角, 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设计意图 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四十九:《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五十:《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习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篇五十一:《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营造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3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篇五十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篇五十三:《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BC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怎样折角

生:怎样画角

生: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设计思考题以本节知识为基础,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人单位讨论,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开发智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篇五十四:《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篇五十五: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篇五十六: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的早上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主题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片中所隐藏的角。并告诉学生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角,板书出学习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本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活动:认一认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画一画角。

1、认一认角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找角,并指给同桌看(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位小朋友们在自己身边找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摸角的感觉: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我及时告诉小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两条边。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做一做角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玩一玩角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游戏1:变角

要求用身边的材料(如手指、课本或其它学具)一起来玩变角的游戏。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2:谁的眼力好

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画一画角

(1)观看视频上角的正确画法。

(2)请小朋友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强调画角时一定要用尺子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学生评价。)

(4)儿歌总结画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基础练习:1、识角。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练习: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几点:

1、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学习。本课通过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3、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word该篇关于角的说课稿(热门56篇)范文,全文共有12759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关于角的说课稿(热门56篇).doc》
关于角的说课稿(热门56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