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范文
(作者:haoword时间:2013-09-19 22:24:27)
用爱心浇灌“孤独的花朵”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8年2月25日,太湖县天台联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遗书的内容大概是: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请你们原谅我,我不能再爱你们了。我还欠丽丽姐20元钱,请你们替我还给她。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落款日期是正月19日。
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以这样的方式凋谢了,每一个有爱心、有良心的人都会在灵魂深处拷问:谁应该对小杨宇的死负责?还会发生多少小杨宇这样的悲剧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安徽心理学会、安徽医科大学先后对安徽纵阳、肥西等地的近千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揪心: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焦虑、孤独心理,甚至少数有自杀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9.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也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而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一般是能够很好地满足的,而对于依恋的情感心理需求却基本上不能满足。所以,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依恋情感的不能满足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卑心理障碍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女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二是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偏远地方,女孩表现得比男孩突出。
总之,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
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若长期处于慢性紧张和慢性压力下,会导致海马细胞受损,由血液受损导致其他器官损害,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是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思想根源,由此可以联想到马家爵事件,甚至学生的自杀、出走等等事件。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在教育学中有个归零教育理论,就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而留守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品行问题与心理障碍,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还有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我县一名学生祝某某,从在外婆家,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有加上身体瘦弱,外公外婆对她十分疼爱,尽管家境不是那么富裕,还是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她,在她犯了小错误时包庇她,后来演变成公开和外公外婆作对,偷外公外婆的钱。
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一留守儿童心声:“我每次到我大姨家都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觉的自己是多余的,每每看到表妹跟大姨撒娇,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我多想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类型的孩子无论在生活上、安全上、学习上、思想上都存在问题。
3 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未成年人,还有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棒棍的驱使下,只重视成绩,用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的观点来衡量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幼儿园就开始评比,也只考虑成绩。其实在许多成绩好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痛心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考好成绩作弊,考不好了甚至改成绩单。有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个慢性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育的根本就是爱与责任,教师要用爱与责任,发掘出孩子的最精彩的一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留入手:
1、 转变观念,注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好百好”的学习至上论,让许多孩子生活在压抑、单调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梦幻般的童年,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自然……只剩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质很可能不如别人。或因此而忍受压力,或出现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无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一生中最需要的东西。
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更是可怕。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太差,他们便一无是处,这种态度对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打压,他们可能因这种态度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焦虑暴躁情绪,甚至彻底丧失学习兴趣,最后破罐破摔, 厌学、弃学,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抗,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孩子早恋了,有的孩子自杀了,甚至有的孩子杀了老师、父母。许多的事件,让我们至今想来仍心忧心痛。这些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该反省吗?
2、用慧眼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喝彩。
小实验《白纸黑点》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优缺点,就看你的眼睛盯在什么地方,不要牢牢盯住孩子的缺点,要转动你的眼球,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他们美好的心灵,有时表露于外,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有时却隐藏于内,被表象所掩盖,并给人造成错觉。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了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善于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 “那一点点光”,并用无微不至的师爱呵护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成为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与众不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因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诸多恶习,教育又难以得到家庭地支持,想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何容易?我们只有耐心地去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说服,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哪怕是一次作业能认真完成,一个小问题能答好,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用成功的喜悦去打动他们的内心,满足他们要求抚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弥补他们成长中急需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在老师的耐心地熏陶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达到“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的美好佳境。
老师的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最大源泉,同时,老师的否定也是孩子失败的巨大因素。沙砾下有金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软肋一样,每个人都有长处,换一种眼光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
3、正确运用“贴标签效应”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差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4、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
(1)少些唠叨
在《常回家看看》中不是有一句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吗,可见天下父母都是爱唠叨的,其实老师也是一样。你们可能是关心,可能是担忧,可能、总而言之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你们不妨问问普天下的孩子有几个孩子喜欢唠叨呢?
唠叨的准确定义是:说起来没完没了。对孩子的唠叨其实是批评孩子的缺点,而且是没完没了地说。任何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是批评的话,如果有人没完没了指责你,你心里能不烦吗? 唠叨的实质是一种变相加压,是利用孩子的弱点和做老师的权威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达到让孩子按自己意愿行事的目的。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总认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情,老师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这还有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逆反”,也就像医学上的对某一药物产生抗药性。吃多了反而没用了。就是为什么老师们的唠叨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的原因。
(2)换位思考
请大家按我的要求做件事:用手指摆个人字给我看。引出不能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求孩子做什么,要换位思考。同样的状况,但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一看,或换个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会有更多的爱。
和孩子有矛盾时要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随意,也不要太刻意,规矩不可少,但不能太多。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可行,切忌泛而多。最好目标数字化,白纸黑字化。
(3)学会批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话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改变,人们不断的给苦药加上糖衣,使良药不再苦口也能利于病。忠言能利于行的前提是听得进去,可有几人能听的进逆耳的忠言呢?谁不喜欢听好话呢?你们愿意一天到晚听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吗?不如让忠言变得顺耳,批评孩子,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们,要对事不对人,语言要婉转。曾有人提出“三明治”的批评方法:先表扬,然后指出缺点,最后给予信心,寄予厚望。
(4)抓住关键
医学上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讲礼貌、爱说谎、小偷小摸、学习成绩差、有暴力倾向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的让他全部改变,就像是做游戏“打老鼠”一样,太多的老鼠太多的洞,会让你措手不及,这时你就要分清楚,什么是主要问题,根源问题,要抓住这个问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不要有太多的雷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规矩越多越容易触犯规矩,这也是心理学上“代币疗法”治疗成功的关键。
5、学会关爱
(1)要让每个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结果游客反而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客,只一会儿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树阴下纳凉。以上的故事和这则寓言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为人应该宽容,用专制、暴力的方法,对于解决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只有暖和、宽容地对待一切,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好。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宽容学生、爱护学生。
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如山的父爱、如水的母爱去关爱对待留守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往往采取封闭和抗拒的态度,只有能感受到教师真心对他的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我曾听到一位班主任讲了一件十分动人的事,她说,她们班的好多孩子时常脱口叫她“妈”。我想,为什么会这样?只有教师真正的把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父母般的爱,孩子才会这样吧!爱,是学生的心灵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更像久旱之甘露。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情。用温暖的爱溶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真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是爱效益。
如何施爱 ?爱不需要做 轰轰烈烈的大事,爱也不需要刻意的表达,更不需要完美的形式,要让孩子理解爱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梨的轮回的故事和给妈妈洗脚的视频启示我们——教师对孩子的爱不能只在形式上作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其实爱就在生活中,爱在学习中。
爱在生活中。教师一次微不足道的关心,一点一滴的爱,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天冷了,提醒孩子要加件衣服、学生扣子开了,轻轻替他扣上、生病时,送上一句“好点了吗?”课间与他们游戏、交流。这些都能使他们感动很久。“于细微处见真情,”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爱在学习中。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的配合,才不会出现5(天)+2(天)=0的现象。可是,留守儿童基本上属于学困生,该怎样学习呢?家庭作业不会没人教,作业有无完成没人管,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此,我们就更需要多付出一些爱,多牺牲一些时间去辅导他们,不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
首先,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他们的学习目标,家庭作业只须做基础题,抄抄词语会读书,让他们能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在班级成立帮扶小组,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他们同桌,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让他们感觉在学习上老师同学没有离弃自己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再次,定期进行交流反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课外活动等形式让他们觉得学习,我能行,从而爱上学习。
而一般关注的是“两极学生”,即成绩好的和问题大的,对于那些各方面都不出众的“中等老实生”关注很少。其实他们属于拉一把就上来,放一放就下去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让孩子在温馨、幸福的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
(2)爱的给予要适当。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漫画《爱与碍》,对孩子的爱不能过分吝啬,也不能过分慷慨。飞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方能流到翅膀里去,两只翅膀才能有力在空中飞翔。有一人看见它痛苦的挣扎,就用剪刀把它剪了一个洞,它很快出来了,可是身体臃肿,翅膀萎缩,不但不能飞翔,反而一会儿就死了。——爱的给予要恰当,否则就会害人。我们不充当警察,也不能当保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授之于渔不如授之于欲。我们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可是很多老师很困惑的是:“我对他们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可是他们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爱的给予还要注意层次,不同阶段只能满足其当时的需求,切忌胡乱加码,使得爱十分的廉价,孩子不懂的去珍惜!
(3)真心的关爱是来自其本身的感受 ,要 弄清他们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四川抗震救灾时浪费的捐赠物资价值在5亿元以上,原因是人们没有弄清楚灾民的真正需要,有些物资在当地根本用不上,衣服大小不适合,被褥没有防潮层,很多食品保质期太短,家用电器一时用不上就遭遇损坏等等。好心并没有办好事。 这就 提醒老师们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 7、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级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儿童”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编在一组或同座, 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寄宿制留守儿童星级评定制度,即每月在寄宿制留守儿童中,按评比标准进行“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十星评比活动,激发儿童争星、创星激情,让每位孩子都能较及时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改进不足,促进孩子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断树立新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不管他强大还是弱小,优秀还是平凡,最终都会绽放花朵,散发自己的芳香。别忘了给迟开得花浇水。世界上真正雄居塔尖傲视群雄的人只是极少数。相信,一个孩子只要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人格,只要他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无论他最终是否卓越,他的人生都将是快乐美好的。
该篇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范文,全文共有1065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doc》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