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练习题的探究之点滴范文
兴趣作动力,成功为基石
——对数学练习题的探究之点滴
摘要:
激发兴趣与体验成功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大方面入手设计练习题。激发兴趣方面可以设计游戏式习题,利用身边之物,利用教材插图,讲述故事来设计题目。让孩子体验成功,可以从探究规律,找准解题关键点,一题多解,学生创造习题入手来设计或指导习题。
关键词:
兴趣 成功 游戏 身边之物 插图 故事 规律 关键点 一题多解 主宰式
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艺术,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练习方法,设计有趣、有效、实用的数学练习题,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数学中,以学习兴趣作动力,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永不枯竭;不时取得的成功体验又更加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数学练习题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数学教学必然会是成功的教学。
1、以兴趣作动力,可以用游戏引趣,以习题为剧本,演一演,排一排。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又是他们的最爱。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数学习题,可以让孩子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一年级上册孩子们学了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后,曾有这样的题目:小刚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孩子们往往在计算里会漏掉一人。于是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孩子演一演,排一排队。然后大家观察,再说说怎么算,在欢乐的气氛中就解决了疑问。又如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练习:出示了1+7=0,只能移动一根小棒,让算式成立。这种新颖的练习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小棒摆好算式,不停地尝试、思考,很快地发现了7-7=0,只要将+上的一根小棒移到1上使它变成7即可。还有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后,可以设计猜猜老师心中的数字,看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次数猜出来。
这些游戏式的习题一定能倍受学生的喜爱,从而能让他们欢喜上数学。
2、以兴趣作动力,可以巧用身边之物,设计有趣而实在的习题。
二年级上册教学观察物体(一)时,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品来设计习题。比如我随手拿起一个足球,随意放在一个位置,随便转动了一下,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形状。他们饶有兴致地发现,不管在什么位置,什么角度,观察到的永远是圆形;我又拿起学生的一筒水彩笔,转动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形状。这种信手拈来的物品,往往更有亲和力,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体会前面与后面观察物体的区别时,我让学生在前后观察我的茶杯的把手,我班足球队旗旗尾的朝向……拿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物品作为练习对象,一下子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了。
3、以兴趣作动力,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进入图中情境。
最新版的数学教材对教学插图和文字进行了优化组合,对插图进行了重绘。其中有不少优秀的插图贴近了学生生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引导孩子进入图中的情境。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教学,既能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又能受到爱的教育。
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准备课插图,既能以此为学习内容,引领孩子初步认识1到10的数字含义,又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可爱的同学老师,有整洁的教室,有美丽的花草;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可以跳绳、踢足球、看书;还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学会垃圾分类,爱护校园环境。这样的一幅小小插图却隐含了许多思想品德教育,让刚入学的小朋友对校园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景。
又如二年级上册第59页第2题除了要用乘法计算树的棵数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插图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树木、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环保意识的种子。
4、以兴趣作动力,可以讲述故事,改编故事,故事中运用数学知识。
《龟兔赛跑》是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故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画讲述原来的故事情节,要描述清楚故事结局:乌龟跑在前面,兔子跑在后面,小鸟飞在上面,猴子在路的左边,小狗在路的右边喊加油。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小兔子很不服气,于是第二次比赛开始了……让学生以一幅新的图画讲述新的故事情节:……快到终点了,乌龟跑在了兔子的后面,兔子在前面遥遥领先,小鸟站在树上,猴子在树下,小狗在路的左边为他们加油。这个故事除了让孩子沉浸在有趣的故事中外,也让他们明白了“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词的含义,并学会了应用。
有了兴趣的铺垫,如果再加上不时的成功激励,会让孩子对数学学习更加拥有激情。所以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那么重要,因此有时教师也要给予孩子一些点拨与帮助。
1、提醒孩子探究习题背后的规律,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练习与记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结果数字的规律,让他们发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是9,而且学生进一步发现5×9与6×9的结果,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正好换了位置,2×9与9×9,3×9与8×9,4×9与7×9的结果也是一样。发现了这些规律,学生记忆、练习9的乘法口诀也就容易多了。
2、引导学生找到“解题之钥”,品尝成功的喜悦。
有些习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关键点,掌握“解题之钥”,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常有这样的习题:将15、16、17、18、19填入下面的圆圈中,使横排的三个数字之和与竖排的三个数字之和相等。
在学生观察思考后仍束手无策,或说不出什么方法的情形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数字用了两次。孩子们很快会发现是中间的一个数字用了两次,因此找出这个数字是哪个很关键。剩下的数字只要两两配对,和相等即可。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规律,很快发现中间的数字可取15、17、19,这一题有三种答案,让他们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
又如:把16、17、18、19填入( )中,使算式成立。( )﹢( )-( )=( )。
学生经过前面一题的训练很快发现只要使前两个数之和与后两个数字之和相等便能解决这一题。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掌握解题关键点的快乐感。
3、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思维更广更深,品尝高层次成功的喜悦。
在一年级下册中有过类似这样的题目:
车上原来有19人,到了兰江公园先下了8人,后来又上来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孩子们都能轻松列出这样的算式:19-8+5=16人
也有部分孩子会列出不同的算式:19+5-8=16人。经过他们的讲解,绝大多数孩子也能理解也可以先算上车的人再算下车的人,最后人数也是一样的。
此时教师可以激发孩子思考,是上车的多,还是下车的多,多几人,然后再用车上原有的人去加或减这几人可不可以呢?孩子会想到是下车的人较多,8-5=3人,再19-3=16人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也可以列式19-(8-5)。理解了这种做法后,孩子们的心中不禁有一种解出题后的轻松愉悦感。
教师可以进一步改编这一题:
车上原来有19人,到了兰江公园先下了4人,后来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由于经过了前面一题练习,因此这一题大部分孩子能列出三种做法:
19-4+9=24人
19+9-4=24人
19+(9-4)=24人
学生转换一下思路,能多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品尝到这一种更高层次的成就感,让他们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由学生自己创造相关的习题,品尝主宰式成功的喜悦。
再如摆小棒练习,一些学生熟悉了这种练习的玩法与套路,就不由自主地自己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比如:移动一根小棒让算式成立,1+7=10 、1+7=12等等,来考其他的小朋友。他们在设计题目中体会到了一种把握在手的感觉。这种主宰式喜悦是一种非常高层次的成功体验,会使学生越发喜欢上数学,并会努力投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总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有持续不断的兴趣,并愿意为之而努力学习,这是每一个老师所向往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一些数学习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相信我们的向往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