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省绿色制造体系路径研究范文
构建我省绿色制造体系路径研究
“双碳”战略下,绿色制造已成为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绘就了新蓝图。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还制约着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及环保要求具体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强化改革举措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加快绿色创新引领我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失衡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历程
2015 年,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首次提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重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大制造业发展基本方针。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从2016年开始,截至2021年末第六批结束,全国范围内共有2783家绿色工厂、223个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广两万多种绿色产品,覆盖主要工业行业。培育出一批绿色制造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制修订、节能诊断与服务、绿色制造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绿色制造理念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
(一)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提出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和认证,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在机械、电子、化工、食品、纺织、家电、大型成套装备的领域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和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从绿色设计、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的三个主攻方向,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及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形成推动行业绿色发展的绿色制造标准、评价体系、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制造典型模式,最终实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标。
(二)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现状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简称“四绿”,即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随着各地区和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的提升和绿色制造理念的夯实,企业参与绿色制造的积极性高涨,绿色工厂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六批绿色工厂共计2783家,参与企业覆盖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石化、食品、医药、造纸等行业,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从区域分布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示范企业申报数量和通过比例较高,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绿色工厂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34.18%。国家级绿色园区六批共计223个,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园区数量之比为36∶25∶37∶2。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五省绿色园区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绿色供应链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六批共296家。
绿色产品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最终成果体现,绿色产品实现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在已发布的六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单中,共涉及121类产品,其中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四省绿色设计产品占全国的比例超过60%。
二、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现状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省工业绿色发展体系得到全面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装备制造业、陇药等7个重点行业,建设10个绿色园区,20个绿色工厂,开发100种绿色产品,创建基于各行业或区域特色的10条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完成,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初具规模。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经过6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工作,我省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现分别从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四方面来介绍。
1.绿色园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6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总计 223个,而甘肃省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的数目为6个,占全国绿色园区总数的2.7%。
表1国家级绿色园区统计
省份 或城市 | 国家级绿色园区数/家 | |||||
第1批 | 第2批 | 第3批 | 第4批 | 第5批 | 第6批 | |
江苏 | 3 | 3 | 3 | 2 | 3 | 3 |
安徽 | 1 | 2 | 3 | 3 | 2 | 3 |
江西 | 1 | 0 | 4 | 2 | 3 | 3 |
浙江 | 1 | 1 | 1 | 3 | 3 | 3 |
山东 | 2 | 1 | 3 | 1 | 2 | 3 |
河北 | 1 | 0 | 2 | 2 | 3 | 2 |
宁夏 | 3 | 2 | 0 | 1 | 2 | 2 |
湖南 | 1 | 1 | 0 | 2 | 3 | 3 |
广东 | 1 | 0 | 1 | 2 | 3 | 1 |
四川 | 0 | 1 | 2 | 3 | 1 | 3 |
云南 | 1 | 1 | 1 | 2 | 2 | 1 |
新疆 | 1 | 1 | 0 | 3 | 2 | 1 |
内蒙古 | 2 | 1 | 1 | 0 | 2 | 1 |
广西 | 0 | 1 | 1 | 2 | 2 | 2 |
贵州 | 1 | 1 | 1 | 1 | 2 | 3 |
甘肃 | 0 | 0 | 2 | 1 | 2 | 1 |
陕西 | 0 | 1 | 1 | 0 | 2 | 0 |
青海 | 0 | 1 | 1 | 2 | 0 | 0 |
天津 | 1 | 0 | 1 | 0 | 1 | 1 |
山西 | 0 | 0 | 0 | 1 | 2 | 2 |
上海 | 0 | 1 | 0 | 1 | 1 | 3 |
重庆 | 1 | 0 | 1 | 1 | 0 | 2 |
吉林 | 2 | 0 | 0 | 0 | 0 | 0 |
湖北 | 0 | 0 | 0 | 0 | 2 | 1 |
宁波 | 0 | 0 | 0 | 1 | 1 | 0 |
深圳 | 0 | 0 | 0 | 0 | 2 | 0 |
北京 | 0 | 0 | 1 | 0 | 0 | 0 |
辽宁 | 0 | 0 | 0 | 0 | 1 | 2 |
福建 | 0 | 0 | 0 | 0 | 1 | 3 |
海南 | 1 | 0 | 0 | 0 | 0 | 0 |
厦门 | 0 | 0 | 0 | 1 | 0 | 0 |
大连 | 0 | 0 | 0 | 0 | 1 | 0 |
河南 | 0 | 0 | 0 | 0 | 0 | 2 |
青岛 | 0 | 0 | 0 | 0 | 0 | 1 |
2.绿色工厂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6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见表 2) 来看,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的企业总计 2783 家,而甘肃省共有 51 家企业入选,超额完成了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家级绿色工厂创建的既定目标 20个。但是,甘肃省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的企业仅占名单总数的 1.83%,与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为江苏省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的 1/4,与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表2 国家级绿色工厂统计
省份 或城市 | 绿色工厂数量/家 | |||||
第1批 | 第2批 | 第3批 | 第4批 | 第5批 | 第6批 | |
江苏 | 22 | 26 | 49 | 50 | 27 | 25 |
山东 | 22 | 15 | 33 | 70 | 28 | 25 |
广东 | 27 | 23 | 31 | 48 | 21 | 29 |
浙江 | 4 | 10 | 41 | 51 | 28 | 28 |
河南 | 2 | 8 | 28 | 48 | 29 | 23 |
安徽 | 6 | 25 | 25 | 23 | 28 | 22 |
河北 | 17 | 5 | 15 | 33 | 25 | 24 |
湖南 | 3 | 12 | 14 | 19 | 27 | 25 |
四川 | 7 | 4 | 10 | 19 | 29 | 20 |
北京 | 8 | 4 | 10 | 18 | 27 | 29 |
新疆 | 9 | 12 | 13 | 14 | 15 | 15 |
江西 | 8 | 5 | 9 | 11 | 25 | 24 |
天津 | 1 | 4 | 9 | 16 | 28 | 28 |
上海 | 2 | 2 | 8 | 16 | 28 | 23 |
福建 | 3 | 2 | 5 | 20 | 25 | 26 |
内蒙古 | 3 | 7 | 8 | 12 | 24 | 19 |
湖北 | 2 | 5 | 11 | 8 | 27 | 29 |
云南 | 4 | 4 | 10 | 9 | 25 | 15 |
陕西 | 3 | 4 | 6 | 13 | 26 | 16 |
深圳 | 8 | 2 | 5 | 9 | 21 | 17 |
广西 | 4 | 2 | 8 | 15 | 16 | 22 |
辽宁 | 5 | 1 | 6 | 9 | 22 | 17 |
黑龙江 | 1 | 2 | 8 | 10 | 17 | 11 |
山西 | 3 | 1 | 3 | 4 | 26 | 25 |
重庆 | 6 | 4 | 2 | 10 | 13 | 17 |
宁波 | 2 | 4 | 3 | 6 | 15 | 21 |
吉林 | 5 | 5 | 3 | 6 | 10 | 3 |
甘肃 | 1 | 1 | 2 | 4 | 20 | 23 |
宁夏 | 4 | 2 | 4 | 9 | 8 | 6 |
贵州 | 1 | 2 | 3 | 4 | 15 | 17 |
青岛 | 4 | 1 | 3 | 3 | 13 | 6 |
青海 | 1 | 2 | 3 | 4 | 11 | 7 |
厦门 | 0 | 0 | 3 | 8 | 10 | 12 |
大连 | 2 | 1 | 0 | 2 | 5 | 4 |
海南 | 1 | 1 | 0 | 1 | 3 | 0 |
西藏 | 0 | 0 | 0 | 0 | 2 | 5 |
3.绿色设计产品
绿色设计产品方面,我省省预期到2020 年推广100 种绿色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 6 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单,我省入选绿色设计产品的数目仅14种,离预期的 100 种绿色设计产品目标相差甚远,且在全国各省市中也处于后状态,与广东省、安徽省相差巨大。
4.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从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5 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来看,如表 4 所示,已经有1 家企业入选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与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省份来存在较大的差距。
5.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得到了我省的高度重视,我省积极建立企业库,向国家推荐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和绿色园区,进行筛选,一些虽然比较出色但未能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的企业,进入本省级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我省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共有绿色工厂38家、绿色产品8种、绿色园区3个;第二批共有绿色工厂40家、绿色设计产品4种、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2家。
三、当前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六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绿色制造体系有待扩大
2021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数量2037家,我省国家级绿色工厂51家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5%的比例。绿色产业受限于发展基础、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目前我省绿色产业链存在体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配套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省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和提升。
(二)标准对绿色制造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评价出台了相关的标准和评价准则,但是缺乏更加细致化的标准和准则,导致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无法明确或者存在疑义的地方,给评价结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绿色产品为例,绿色产品标准清单不断进行动态更新,但总体上滞后企业的需求,很多企业想申报绿色产品,苦于还没有绿色产品标准,我省在绿色设计产品上离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方面存在缺失,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制造体系的纵深推进。
(三)绿色制造示范相关激励政策的联动性不强
我省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给予了直接的资金奖励政策,但除了资金奖励外,其他政策几乎没有发力。绿色制造激励政策面窄,与其他政策的联动性差,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激励等政策对绿色制造的推动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四)绿色制造相关产业和技术水平发展相对落后。
支撑我国推进绿色制造发展的中心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些企业的规模总体较小,产业相对分散,需要进一步促进绿色制造骨干企业的带头发展作用。其次,我国现有的制造业企业在绿色共性和绿色制造技术方面比较薄弱。目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绿色制造关键的设备仍需从国外购买,制造企业需要提高部分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以及生产效率。最后,制造企业对于绿色制造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不足,缺乏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数据的标准无法统一,不足以支撑绿色技术研究。
四、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扩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加强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在全省企业中积极培育和树立技术创新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强化企业能力建设。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有色冶金、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组建公共服务平台。扩充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企业范围,对央企、大型集团化企业,要调动其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要发挥绿色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建设绿色工厂。
(二)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加快绿色产品标准制定步伐。分行业细化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标准,推动绿色制造评价管理更加精细化,促进绿色制造星级评价的分级化评价制度尽快实施。缩短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能效、能耗限额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周期,让标准化工作与企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在国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框架内,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究,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等多个层次,研究制定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快制定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化体系,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开展特色产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和开发。
(三)贯通绿色制造激励政策
实行绿色制造政策联动,发挥出目前政策的组合拳作用。将更多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为企业的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绿色信贷与金融支持。推进电、水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将企业的绿色化水平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实施差别性的能源资源价格。贯通联动激励政策,应急管理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不纳入管控等,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制造示范、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的内生动力。
(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研发
鼓励企业和园区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突破工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支持园内企业建立资源、环境、安全、能源体的绿色管理体系。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先进装备等产业,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针对绿色设计、环保材料、绿色工艺、废旧产品资源化等领域,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共性技术,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试验示范,以技术引领绿色生产方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