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概述:地域文化的论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一
摘要:本文从邯郸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入手,对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以邯郸地区为例,分析了邯郸地区地域文化主要特征和邯郸地区的地域文化现状。对于如何继承邯郸地区文化和城市特色指出了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邯郸;地域文化;城市特色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相关概念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代,我国差别地区的文明。其中有学者提倡,地域文化特指中国特定地域内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形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对于地域文化,部分专家将其区分作广泛含意与狭隘含义,提出,在狭隘含义上,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段,中国不同地区范畴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泛含意上,地域文化专门指中国土地不同地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通过多次探究、重复讨论,很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认可地区文化特别指的是中国特殊地区积厚流光、具备独特的特色,继承到现在依旧发扬沿用的固有文化体系。
2、城市特色
特色属于一个事物本就有的、特有的特性,是区别、识别事物的基础。城市特色,即用来区别都市的实质性特性。主要有细则与层级两方面的分类。就细则来讲,能够展现在环境、固有文化体系、社会金融等的一个方面,还能够是以上一些部分的重组展现。单层级来讲,能把城市特色细分成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本市特色3个层级。组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关键包含生态情境、地域文化、都市面貌与都市职责等部分。任何都市均是在特定的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都市中的土地和物质均深刻记录了过往时空都市生态情境转变与地域文化转变的痕迹,都市中许多具有意义的时空印痕就像生命的痕迹,是生长的源泉,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是组成城市特色非常内部、特别长久的根本因素,是城市特色产生的根基。以都市空间特点、建筑格调作为主导的都市形象及以行业开发作为基本的都市功能是都市内部特色的外部物质展现模式,是鉴于都市生态情境、地域文化的基础条件,另外还是都市特色极其直白,方便被认知的展现因素。
3、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析
(1)地域文化中技术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技术文化,主要是对都市建造特色的干扰,表现的直白且明显,其涵盖了在地区都市建设中各种特有的技术措施,在策划中的观念源头,以及有关艺术文明的模式,用来描绘与表述都市建造的特色。因为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建设技术力量不断的增强,能够不断扩大地区建筑的尺度范围,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在国际化的大环境背景下,优良的技术能够快速在地区间进行传播,一方面,推动了建造技术的国际化,导致了城市特色被埋没,同时,优良的技术同样供应了和本地化联合后越来越大的概率。
(2)在地域文化中民俗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民俗文化的种类多样,地域文化体系中的民俗文化部分,主要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来往、民俗习气及节庆活动等等。对于民俗,其为人们日常活动中非常直白的展现形式,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其为人们日常活动本身,民俗文化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点缀,具有十分纯正古老的特征。而城市特色与人们的日常多动密不可分,静态的物质情境仅是特色的表面,某个城市特色的实际意义是人们日常活动内容的总和,因此民俗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属于隐性的,然而同样是非常基础的,同时由于民俗文化通常意义上来源于人们的自主性活动,所以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同样带有较强的持续性,其特点具备渗入性与长久性。
(3)地域文化中体制文明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某个国家与区域的崛起,源自经济开发的效率和政治纯熟程度的相互适宜性,体制文明,想要符合个人生活和社会开发的需要,人们应当自主创建的有秩序的规则系统。其涵盖政治体制及各类别的体制,比如金融体制、司法等,然而当中的政治体制十分首要和关键。体制文明通常具备3个特色:由权威制定;具备确切的目标或导向;对社会具有威望的价值实施分派。在文明的平稳性方面,体制文明十分容易改变,在体制文明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展现的十分显著,另外,其还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主要架构,都市体制文明干扰了都市运行的寻常性,对于行政,其体制的优劣与运作效力的大小确定了都市开发的速率和利润,在都市中,对各种职责的分工实施调整,对体制和规则实施完备改良展现了都市体制文明的好坏。和都市开发彼此适宜的体制文明可以推进城市特色开发,反之,会变成都市开发的约束和牵绊。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城市特色的传承危机
1、邯郸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1)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磁山文明遗迹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说明,远在8000年之前此处便出现了人们行动的痕迹。产生半地穴房子,喂养家鸡,培育粟,种植胡桃,产生精致有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日常物品,均为人们的文化史掀开了崭新的页面。
(2)宏伟的王城遗址对于如今保存的赵王城遗迹,作为古城遗迹,其为中国现在保留极其完备的一个战国年代的遗迹。赵邯郸故城到现在为止已有2000多年,尽管饱经磨难,然而它的都市方位没有改变,名字没有改变,遗迹保留完好,此在国内外都市史中都极其少见。但是在以赵邯郸故城作为核心的周边50km范畴中,仍然保留了大名城、邺城、易阳城、王郎城、固镇城、广府城、店子城、午及城、九龙口城、讲武城及界侯城等,这十几个或大或小的古城遗迹,民间曾经称为“十二连城”。
(3)以赵文明为首的丰饶多样的多样性文明邯郸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兴起在殷商末期,昌盛在战国与秦汉,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成一个整体,构建了赵文明旷达豪迈、激昂放歌的基本格调,另外邺都文明、磁山文明、广府太极文明、北朝佛教文明、成语故事、大名府文明、晋冀鲁豫边区文明、磁州窑文明以及革命文化等构建了邯郸多种多样的文明层级,其时代更迭较长,细则丰饶,层级显著,网络完备,在中国著名古城中较为少见。
2、邯郸地区地域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观念落后目前,在邯郸很多区县意识到开发文明行业十分核心,并迫切需要,并且主动制作整体计划或专门计划推进文明行业的开发,然而有些县政府文明理念相对陈旧,以为缺少天然山水、历史遗址便无法开发文明行业、“民办县域文化产业无所作为”、县区文明行业缺少前景、县区文明行业极难步入全球墟市,对文化业开发的因素、样式、途径、前景等产生了含糊与延迟的认知。此外,邯郸市目前对于文化业开发的计划、方针、举措早就相对丰饶,然而贯彻方面仍然具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情况。
(2)文化能源丰富,然而采掘、转换、开采欠缺对于邯郸,其文化史是7500多年,其建城市3100多年,此外还拥有年建都史,滋生了“十大文化脉系”,并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到现在为止,在邯郸的文物保护机构中,国家级的是34个,省级的是98个,市级的是340个;在已经建好的33处开放景区中,A级18处,涵盖4A级11处;在非物质文明遗产中,国家级的包含25种、省级的包含种。在丰饶的文化能源本性的前提下,邯郸市产生了部分特色区县有关文化行业的群与商标,比如永年广府“古城水城太极城”、馆陶黑陶、磁县磁州窑、大名草编、武安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旅行产业等。然而,整体而言,邯郸文明资源转变成文明行业的纵度与宽度十分欠缺。邯郸文化古迹“地下多地上少”“名气大景点少”,具备可见化物资媒介的文明能源不多,而且缺少新意,推广不到位,对于邯郸有关文明的能源,其采掘较浅,转换量较小,开采较少。比如磁县北朝墓群,丰饶多样(134处墓穴,有天了冢、兰陵土墓等)、特点鲜明(比如水声台阶)、质量较佳(是国家A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事丰饶(比如曾被传为曹操72疑家)、周围文明能源丰饶(比如溢泉湖、西门豹祠等)、交通便利(107国道旁边),这样具备研发意义的文明旅行能源,现在则十分沉默,著名程度与赞誉程度十分受限。
3、邯郸地区城市特色的传承危机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后,邯郸都市的数目增加快速,都市的范围逐渐增大,同样,都市化的速率逐渐加快,很多昨日的县区就成为了今日的城市。摩天大楼、立交桥、及大的公共建筑充斥着都市空间。然而,都市策划的办法、思想,尤其是都市策划完美理论的延迟与都市开发脱节。开采商想要谋求商用收益就会毁坏历史文明遗产;都市领导者想要追逐成绩就会莽撞模仿他人,毁坏生态情境;都市经管者单单符合于都市部分区域表层的点缀与美化;很多都市舍弃了特色,失去了方向,很难找出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广场、标记物及建筑。仅是重视效仿他人,用来自己使用,追逐所说的当代化都市,都市开发最终定然要被掩盖在都市化的浪潮中,至于都市美感,根本无从谈起。主要因为其都市空间建造缺少坚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根基,在起初的新奇感结束以后大家就会对其失去兴趣。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传承的思考
1、深刻采掘邯郸地域文化资源
邯郸地域文化是广博高深的中国文明构成的一份子,经过了数千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更替,具有特别厚重的文明内涵。唯有深刻采掘文明资源,方可对其传承与发挥,以开发邯郸地域都市的特色。
2、发扬地域文化的主动作用
克制负面干扰邯郸地域文化和全部国家文明相同,对当代城市特色开发一样具备正面和负面两部分的差别干扰。比如邯郸文明中的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习尚,兼收并蓄和开辟革新的精神,此类对推进邯郸都市的建造及金融的开发均具有显著的主动效用,是值当大家在文明建造中全力发扬的。但是在邯郸地域文化中,重视文化忽视科学、重视成绩轻视金融、重视经历忽视理智及道家文明中的潜隐退守思绪等部分理念与思考样式会在某一水平上对邯郸都市及社会的开发形成了负面干扰,这些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3、综合维护邯郸珍稀的历史文明遗产
对于邯郸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其内容丰饶,种类繁多,关于此类具备地区特色的历史文明遗产,对其进行维护的价值要比“完成都市的现代化”高很多。集成体现在具有文明史的老街道、古城遗迹、文物古迹及老旧居。长久以来,此类文明遗产被当作是都市的标记,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此外外观优雅,对丰饶都市情境,建造城市特色具有正面价值,还对都市的空间状态具有核心的美学价值。
4、以行业计划为方向,开发主流文明行业
确认邯郸县区文明行业开发样式,也就是需要制作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计划,科学定格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的方针目的,确定行业布局,确认主流与关键行业,制作实际有效的保护举措,加强核心项目的执行。当中核心是处理好主流文明行业的开发,这些具备确定性价值,能够发扬“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一面突起,众面拱之”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全球迅速开发,在这种情境下,急切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对综合的地域文化观和开发观进行确认,对都市的地域文化传统和文明遗产进行确切的尊敬与维护。因此,此文主张社会各方尊敬都市文明传统,建立综合准确的都市地域文化价值观,来维护都市文化,使其避免受到好大喜功的开发进程的毁坏。另外,策划者务必意识到都市地域文化的核心性,在都市建造时,联合都市整体计划把都市的地域文化融进至各项现代化的建造中,在这个前提下持续进行开发、革新,建造出新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格调。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二
摘要:在响应国家文化创新的政策鼓励号召下,根据地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必要性,通过课程教学机制的创新设计,试图在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改革措施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旅游专题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灵活运用地域文化符号并提高将其应用于今后的设计工作当中的能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5]武毅英,朱淑华。美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三
摘要: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到应用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性。在城市雕塑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性风格可以充分展现出该城市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民俗习惯。本文旨在以合肥市某一城市雕塑从主题的选择、空间的放置、色彩的运用、形态表现等各方面如何体现出合肥的的地域文化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合肥市城市雕塑、地域文化性
一、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系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多变性,它与周边相融合,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通过调研、构思、制作为公共社会服务来实现艺术的创造活动。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范即指那些置于公共场所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具有艺术风格的公共雕塑,因为它们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达文化气息的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构筑物,一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审美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它的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需根据外部世界相联系,融入周围的文化环境氛围,包括建筑、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艺术是指某一地域内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视觉传达还是精神的传递,地域性公共艺术本身就需具有展现所处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环境之中,建立在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之上。从政府作为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诞生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做保障。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的表达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样,内容丰富,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它体现出这个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以及和周边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观赏价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达的精神价值。成功的雕塑无论从创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意蕴,具有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要进行实地的调研,明确它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考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与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像吻合,是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历史。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审美欲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首先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与周边的建筑、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纪念、教育与传播,使它能跨越时间空间,突破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传播某种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的接受,而是注意与这一城市市民的参与与互动,起着梅花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义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三、合肥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表达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城市风貌影响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建立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初步统计,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余座,既有数座高达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几十座体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样式,同时合肥也拥有不同功能的雕塑类型,既有纪念性的雕塑,也有环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多种类型。这些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两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环城公园动物系列雕塑、九狮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广场系列雕塑、胜利广场“中国结”雕塑及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像等。这些雕塑作品不仅装点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环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丰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观特色,也满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让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也更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质。
政府新区天鹅湖畔边的几座雕塑坚持主题多样性与风格统一性的有机结合,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雕塑来简单认识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标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鱼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雕塑。
在天鹅湖东北角,一座高18米雄伟而巨大的“鱼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鹅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红色调为主,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体现合肥“双拥模范城”军民鱼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采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鱼”为基本设计元素,进行概括与提炼,高低造型的节奏感,曲线的韵律感,比例的协调感,点、线、面、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符合调和对比的形式美规律,增加整体视觉美感,都让整座雕塑灵动起来。红色的流线造型,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调节出丰富层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关系,将原本金属质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红丝带般的飘逸感觉。鲜艳的红色与天鹅湖碧蓝的湖面相衬,高纯度色调的对比,让整体环境生机勃勃。穿插的圆孔等设计,既像是鱼的眼睛,又表达出军民互相渗透的情感,点与线的呼应,给作品添加了时尚的跳跃感。从整体形态上“鱼水情”雕塑作为新时代政务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了合肥城市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从内容上来说,此雕塑创意来源于“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鱼与水相互依存,军与民相互扶持,军民一心,共建新时代的大合肥。政务新区作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此环境下用这样的主题贴合,恰如其分。所以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结构,还是从周边的环境、地理位置、民众的欣赏水平、宣传的理念各因素,“鱼水情”雕塑作为合肥政府新区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现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们再来欣赏在天鹅湖畔公园内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场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态为主。写实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塑形技术,生动的人物形象,可爱的造型,生活化的场景与环境浑然一体,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动气息。让市民可走上儿童巧渡独木桥的动态场景,让公共雕塑不再冰冷,与这个雕塑作品互动,使人们的活动与环境、雕塑成为一体,给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结束语
我们在创建城市雕塑时首先需保护化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是城市的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是雕塑家必须考虑的后果;其次我们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添加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新创造以及对城市雕塑的个性化表达,对民族传统、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将会成为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或是某个时代文化的记忆点,它将成为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构思或是布局规划都需要进行加强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这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我们呼唤新思想、新观念,运用新材料、新手法,采用新形式,新语言创造新雕塑,能够体现出合肥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城市时代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四
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 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
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造成户外空间这些不便的原因在于我们队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不重视,缺乏对人类活动的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对我们现有的公共环境设施综合和比较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①整体水平低;
②设施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③缺乏历史延续;
④缺乏人文关怀和地域研究。
三、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1.公共环境设施自身设计影响因素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它的设计因素也受人群、设施使用的材料、使用环境以及技术的限制。
①使用人群: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群,但是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态、色彩、功能上,就需要更多的组合形式,才能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②材料: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给公共环境设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地域的材料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公共设施的选择都应该以城市特有材料为主,使得公共设施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地域性。
③使用环境因素:公共设施的使用环境,对其设计有着制约的决定性,譬如当公共设施在水中使用时,使该类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必须将防水性纳入第一要素;不仅是使用的环境,公共环境设施所在的功能区,也需要公共设施承担相应的功能性。
④生产技术:公共环境设施不同的功能使得他们有不同的特点,技术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也使得公共环境设施有更多的变化,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应用。
2.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分析,影响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性因素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气候、植被、季风、温度、降雨、日照、地理位置、地域自然资源;
②地域风俗习惯、地域色彩、地域生活习惯、地域历史传说与名人轶事、地方政策;
③环境设施使用人群、环境设施生产技术、环境设施人机工学、环境设施的规划布置。
3.公共环境设施历史文化影响因素
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所系,一个城市的建筑、历史、名胜古迹,以及城市的风俗人情、民俗习惯、道德风尚,都是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在懂得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上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开发之中”,创造的过程是复制的,但是这种创造活动是以尊重历史文化成果为基础,从过去的创造中吸取、提炼再创造,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对历史的再现,也预示着未来的变化趋势,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承载着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如果说自然地域是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现实必然的限制,那么历史文化因素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限制。历史文化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影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①风俗习惯: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产生不同的代表形式,地方风俗习惯所衍生的形式、精神,使得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②地域色彩:地域色彩,即指本土色彩,本土本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色彩,如建筑色彩以及地方服饰色彩。色彩通过对人眼睛和心理产生呼应,让人们在心理上,通过视觉的刺激触发了情感的产生。
③历史传说或名人轶事:历史即事物发展的过程、过去的事实、或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传说是地方流传下来关于某个人的某件事的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具有代表性,但是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但是可以加强其在精神方面的地域特征。名人轶事是历史人物、事件地方性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通过故事、雕塑或者建筑的方式,进行着对他们的发掘和展现。公共环境设施是对地域文化特色外在展示的重要舞台之一,通过认识和研究景观空间的地域文化,使得无形的精神和自然状态通过有形的设施表现出来。公共环境设施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质文明,也高度的反映了精神文明。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域条件,和地域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使用条件,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富有地域性特点,也为城市创建了独特的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
[1]《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高桥仪平著,陶新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认知发展心理学》,陈英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五
摘要:在我国各大艺术高校中,包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基础的学习课程,属于我国培养高素质商业设计人才的重要模式。本文以优化包装设计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围绕地域文化资源与设计课程的融合对策进行阐述,希望能提高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
为了促进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需要注重包装设计的教育质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环境中,应建立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包装市场上,就设计层面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图文色彩过于简单、相似设计较多、设计呈模式化形态等。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主要工作为增强包装的美观度,其综合素养与包装设计质量密切联系。为了提升设计师水平,我国应从教育抓起。纵观我国高校现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师的讲授模式为:理论知识+对应的设计优秀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学生需要按照作业主题,制定市场调查报告,同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最后再提交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保证学生能不断进步。该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上调整了办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理念渗透于我国,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设计专业应注重引入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强特色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很多高校设计专业之所以没有特色,主要原因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并未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当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袭运用时,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理念,注重引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输更方便,人们的观念也从原来的求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我国某些学校艺术专业在教学期间,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属于现阶段创新各地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开发对我国地域文化资源,而且能为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点而言,高校应加大改进创新力度,将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设计课程质量。通过加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展览馆中呈现了西方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学生学习西方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态势,某些学生十分热爱西方艺术作品,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摒弃态度。同时在一味地借鉴西方设计作品时,还会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通过收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方式较多,包括问题探索、元素对比、收集整理等,当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升设计质量。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弘扬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为班级营造更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包装设计实践活动涉及较多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划设计活动等内容,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元素期间,能发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对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后期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具备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期间,高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于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我国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涵盖很多当地元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项珍贵的资源,能促进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期间,高校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当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鉴精良的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课程设置中,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地方风俗。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服饰品、风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设计题材中,使设计作品不仅具备创新性,而且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良好协调。
(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学模式中涵盖理论传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设计体系得以创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增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给学生方法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设计主题上,教师应注重计划性、意识性,能基于地域背景开展教育活动。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地域文化收集作业,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在班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调研期间,学生应提前设置好探索问题,使调研活动更具高效性,当调研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调研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在点评期间,教师应多表扬学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尊重肯定,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活动
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日常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设计社会实践作业,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包装设计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后,能增加获奖机率,而且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比赛中,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设计主题,保障后期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符合比赛规则,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将地域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仅含有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学生认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设计作品获奖不仅给高校带来荣誉,而且有助于宣传地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备独一无二的特征。高校在艺术教育期间应注重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使这些元素能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优势,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具创新性与民族性,从而促进我国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丽花,彭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教学中引入本土化设计的初步研究。高教论坛,2013,06.
[2]郭艺。地域文化与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地域文化的论文 篇六
一、宁波简介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中央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浙江对外开放的门户。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不仅如此,宁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宁波地处浙东,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宁波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时兼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戏剧形式。而且,宁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别有特色。下面就让我慢慢道来。
二、特色文化
商帮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的重点,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有胆有识的这是一种甬商成为中国近代继晋商和徽商之后而起的新兴商帮。宁波商帮文化队宁波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在近代,由于宁波商人在竞争中特别看重同乡关系,他们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同乡情意为纽带,互帮互助,在达到事业高峰的同时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在他们名成声就之后,不忘故乡的发展,不断为故乡的发展出资献策,帮助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正是宁波地域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对传统道德孜孜追求,这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表现。
三、风俗习惯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1、八月十六中秋节
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2、七月三十插地香
七月三十日夜,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平时地藏王闭目不开,此夕人间插地藏香才开眼。天将暗,各家先在门栿上或在屋檐滴水处放一条肥皂,插上三炷香,燃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眼,谓可眼目清亮,夏天不会患红眼睛病。同时,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随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次晨清早,儿童竞拔香梗,拔多者示为本事大。《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七月秋风海角凉,儿童竞插地藏香,连宵焰口江心寺,万盏红灯放水乡。”记的就是此一情景
3、拜梁山伯庙
宁波有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十六,即梁山伯生日和忌日,年轻情侣和夫妻纷纷到梁山伯庙去祭拜,以求得婚姻美满和夫妻白头到老,已成为习俗,沿袭至今。时代虽不同了,婚俗要改革,但忠贞不渝的梁祝情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是民风纯朴,家庭幸福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孕育而生的中国梁祝婚俗节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4、中国开渔节
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
四、地方曲艺
1、甬剧
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戏、曲调演变而来。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
2、宁波走书
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从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五、总结
许多老的民间习俗可能已经被我们遗忘,只有老人还会记得一些。如今年轻一代的宁波人越来越时兴过洋节,宁波***俗在渐渐地被他们忽视。但近几年宁波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宁波老话节目,从幕后搬到了台前,“来发讲啥西”、“阿拉讲大道”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老话节目也在兴起着。这让我看到了传承并发扬宁波老话和民间习俗文化的希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域文化的论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