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说明】护理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篇一
摘要:护理工作是医疗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病人和家属维权意识的提高、健康需求的增高,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生护理纠纷,护患纠纷成为困扰卫生系统棘手的大问题。
本文为此将具体探讨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避免护患纠纷的措施,从而以利于更好的处理好护换关系。
关键词护理工作;医疗保健卫生;职业精神;医院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持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2]。
然而护患纠纷的发生却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素质训练,增进彼此沟通,优化护患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将是未来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3]。
那么在医疗纠纷中认真分析护理工作过程产生的护患纠纷,对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1 引发护患矛盾的常见原因
1.1 服务观念落后,缺乏法律知识
现阶段护患纠纷从数量、性质、处理途径、结果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护患纠纷数量日益增多,内容也趋向复杂化[4]。
有些护士不能转变观念,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存在侥幸心理,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工作马虎,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导致卷入护患纠纷。
1.2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语言使用不当,患者的心理一般都很脆弱,一句安慰的话或者是无心的话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
言语、服务态度生硬,沟通不到位,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不理解患者的焦虑心情,当患者询问病情时解释不够甚至极不耐烦,导致患者及家属的反感,而产生纠纷[4]。
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是一项琐碎的工作,直接面对病人,如果工作稍有松懈或漫不经心,或谈天说笑,都会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意和怀疑。
如有些护士工作繁忙时。
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当病人有疑问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致使病人和家属的反感,在情绪上与护士对立[5]。
有的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医疗保护意识不强,对着病人随便说话。
执行医嘱不严格,对可疑医嘱不问清,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只凭经验、凭印象或带侥幸心理匆忙行事,造成用错药、抽错血标本等而导致纠纷。
1.4 病人的期望值与护理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有的病人对护理人员要求特别高,技术要过硬,操作要熟练。
要求护士输液要一针见血,不得失误。
但医疗护理不同消费服务,不可能达到白分百的效果。
这样的要求反而会给护士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加大操作失败的可能性。
同时病人希望得到有关自己疾病的注意事项、饮食、用药等方面的知识宣教,如果护士不能正确全面回答病人,解释不到位,相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会造成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持怀疑态度,期望变失望,不能达到病人的要求。
1.5 病人保护意识增强
随着法制建没的发展,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普遍开展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使病人牢固树立了“病人是上帝”的准则,对医疗护理工作有一种戒备心理,对医疗护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一些不理解的行为都希望有个说法,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6、7]。
同时患者家属希望医生能尽快找出患者病因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所以当患者病情治疗效果不明显,护理服务稍忽略一点,对医生工作挑不出问题时,转而对护士的工作产生不满,容易发生护患冲突。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1.6 医疗费用加大病人经济压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达,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各项检查治疗的增加,病人在经济上承受很大压力,医保制度的实行也产生了利益的冲突,病人对收费相当敏感,住院常常需要复查,做各项检查治疗,这样就会增加费用,病人常常会觉得是乱收费,没有必要产生的费用。
如果治疗效果再不好,病程较长,不满情绪就会向护理人员发泄出来。
2 护理人员避免护患冲突的措施
2.1 强化法制观点及法制教育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仅保护病人的合法权利,也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
护士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2.2 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理念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杜绝生硬态度,提供主动优质服务。
给病人以全面的身心护理,尊重病人人格,信仰、习惯、爱好、价值观、坦诚与病人沟通,对待病人如亲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然后在行动上自觉地做好份内工作,使病人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康复。
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不歧视任何病人,尤其注意对性病、艾滋病、老年和临终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病人的尊重,要承认和理解病人的信仰、习惯、爱好、价值观、合理的需求。
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信仰等的差异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
让病人了解和参与医护的有关过程,承认和维护病人合理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让病人感觉到有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2.3 加强责任心,杜绝差错事故
责任心是个体对个人行为及服务对象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
护士要加强责任心,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以增强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8]。
护士在岗工作到位,精神饱满,言行文明,主动热情,对待病人认真仔细,细心,耐心,病人得到满意的服务,这也是预防纠纷的手段。
2.4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士应及时与病人沟通,没有沟通,护理人员就无法评估患者,无法收集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无法发现潜在的护患矛盾,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特别是在各项操作护理前,都应给病人讲解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指导。
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正确的服务方法,不仅会得到病人的配合,理解,和支持,而且使其得到安全感和信耐感。
从而有助于化解矛盾,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管理工作
护理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使每个环节的管理达到服务到位的目标。
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使其身心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是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的保证。
2.6 培养慎独精神
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9]。
转变服务观念,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护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常常需要独自处理很多问题。
对护士而言,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良心,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
无论是在人前还是人后;无论领导在与不在;无论病人年长与年幼,昏迷与清醒,都能一如既往地按照操作规程与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否则,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就会造成工作失误,受到良心的谴责。
因此,护士要按照自己的内心道德信念行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现在的护患纠纷日益增多,为此,我们应针对产生护患纠纷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巧妙化解护患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给病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修养环境。
参考文献
[1] 秦素英。护患纠纷的预防措施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4)。322-323.
[2] 杜黎明、赵庆英。护患纠纷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8-99. [3] 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士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3.18(4)。301-302.
[4] 刘明溱、孙光研。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管理,2000,5(20):40-41. [5] 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
护理专业优秀论文 篇二
一、设计(报告)研究意义
1.选题的
临床护理
2.撰写报告的原因:
毕业要求
3.撰写报告存在的问题:
论文选材;资料整理;论文撰写
4.解决问题带来的启示:
需要老师的指导;合理选材;论文的书写要求
二、设计(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过去一年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护理要点,本组60例患者中,经精心护理病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二)预期目标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过去一年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护理要点,完成论文书写。
三、设计(报告)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一) 研究重点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
(二)研究难点
怎样合理选材;怎样进行资料整理;怎样进行论文撰写
四、设计(报告)研究步骤(进度安排)
① 20xx.1.120xx.1.3
收集资料
② 20xx.1.320xx.1.10
整理资料
③ 20xx.1.1020xx.2.27
撰写论文
④ 20xx.2.28
论文上交
康复护理学论文 篇三
【摘要】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目前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地步,为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社区护理比较常见的两种模式,并且初步探讨了我国社区护理现状的运行及其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护理 管理 建议
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社区护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全民的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服务对象是长期处于社区的整个群体。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给社区护理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发展社区护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社区护理将是一个能为所有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健康保健服务的基层机构。
1 我国社区护理两大模式
1.1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的护理模式 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目前全国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以专科为主,仅有少量本科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中,以中专毕业生为主,有少量专科毕业生,但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因此居民对其服务水平不信赖毋庸置疑,这极大的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而建立以大型医院为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意愿。据文献显示运行此种护理模式使得社区服务站年门诊量显著增加,患者满意率由65%上升至92%[1],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家庭护理模式 在这类护理模式中护士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家庭提供指导和必要的信息,必要时给予帮助,并运用Orem的自护理论机制给予护理。可使病人出院后得到持续完整的医疗照护,既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增加医疗机构病床的利用率,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2]。
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社区保健工作。最大特点是防治结合,医疗和护理相结合。通过城市和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来完成。80年代末大规模的家庭病床使家庭护理逐步发展壮大。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开展。
自《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重大决策以来,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预计2012年,至少有80%地级以上的城市基本建成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导,以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其他中西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至少有35 %的县级城市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15年全国将建成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 现有社区护理的不足
派什么样的护士进社区, 许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医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过去的基层卫生保健中,由于种种原因医生参与较多,护士参与较少,即使在现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提出的全科医生培养、地位和作用多,而基本没有全科护士。实际上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医护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开展社区护理是必需的。
4 对现有社区护理的建议
4.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护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首先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全民保险,为护理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制定出与社区护理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4.2以社区护理教师及社区护理教研室教师为主对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全体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程序、老年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知识的培训。
4.3抓紧培养社区护理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需要,对护士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全科医学教育为形式,对医院内热爱社区护理的临床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知识培训,使她们尽快成为社区护理的骨干;可将中专护士学校改为社区护理培训中心,让学生在中专毕业的基础上继续培训2~3年,直接获得社区护理执业证书;将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纳入高等护理教育中,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社区护理人才;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可以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另一方面可以送有关人员出国参观学习、深造。
4.4在卫生局和护理系领导协调管理下,护理系教师及社区护士根据各自专业方向及社区实际情况,分别研究社区老年保健、社区慢性病管理、社区妇幼保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规范化、护理操作规范化及健康促进等。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带动社区护理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姜永权。符合国情的远程家庭医疗系统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
[2]范方志。区医疗模式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
康复护理学论文 篇四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神经外科护理实施风险管理的实际影响。方法本院神经外科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并对此进行评估及总结,加以完善。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进一步增强了本院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水平,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结论强化风险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防范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时,可能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因此,它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可发生于护理工作的任一环节中。而神经外科中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病残率都极高,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多,无形中使护理风险增强。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对预防发生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有着极大的意义。现将本科室收治患者护理风险事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本科室对前来诊治的患者198例实施风险管理。其中,男性为102例,女性为9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45岁。患者中属于高血压的35例;属于颅骨骨折的43例;属于颅内血肿的80例;属于头皮裂伤的8例,属于脑挫裂伤的28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的诊治与护理方法都采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方法。并且针对在护理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措施。
2结果
通过总结研究表明,本科室实施风险管理后,本组患者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为21例,占10.6%,比实施风险管理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尽管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我们依然能看到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
3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事件及分析意外事件
神经外科患者存在意识模糊、精神障碍、神志恍惚,经常出现躁动不安,有意或无意到处乱抓、走动,因而极易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走失、烫伤、心电监护导线、氧气导管脱落等。由于危重病人通常身上都有很多管道,在翻身或进行治疗过程中,管道可能会发生意外脱管,并且,若患者躁动就会增大管道脱落的风险。
3.1院内感染对于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自身免疫力差,而侵入性操作也较多,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相关消毒隔离设施不够合理,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认识不足,都会让患者引起院内感染。
3.2压疮患者由于昏迷或偏瘫而不得不长期卧床、加上大小便失禁,增加对皮肤的不良刺激,进而出现压疮。
3.3药物造成的风险由于镇静剂会影响患者的意识判断能力,使血压降低。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若没有控制好剂量及使用速度,存在血压过低的危险。
3.4护理人员方面的风险神经外科中的患者主要以危、重、急、险为特征,加上病情变化迅速,这就要求护理工作更为严格。而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专业护理操作不当、对各种医疗仪器使用不当,应变能力差,或者工作经验不足,对这些患者评估能力低下,都极有可能导致风险。
4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4.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一方面,多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等,让她们学会如何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事故。另一方面,可针对科室中已发现的那些高危风险环节或事件开展讨论。针对科室中存在的失误事件或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探讨、讲评,增强护士的风险应对能力[1]。同时,还可积极收集各种典型的风险案例进行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积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或自学深造,主动参与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提升个人业务素养。此外,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帮教模式,由那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来帮助年轻的低年资护士,从而全面提高科室护理水平[2]。
4.2强化对护理风险的管控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健全风险应急措施,严格落实各项护理风险防范制度。护士长作为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和组员一起负责护理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以及对于抢救器材及物品的管理等的护理质量监控。通过小组讨论,健全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好风险防范措施及预案。同时,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制度的落实情况等。由护士长带头抓好护理风险的监管与检查工作,于每天晨会时对前一天的护理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每月组织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表扬,并总结上月工作中的不足,再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1]。
4.3做好护患沟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少护患之间心理上的差距。这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在业务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护士的沟通能力,帮助她们剖析、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语言缺陷,进而强化她们的语言交际能力。②在服务患者时,应做到语言文明、亲切,举止得体、态度诚恳,尽量获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③当出现护患矛盾时,护士应沉着、冷静,客观分析引起矛盾的原因。然后,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谅患者情绪不稳定等,运用一些技巧或其它方式来减少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梅德发,萧德会。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大众健康,2012,(7):168-169.
[2]吴春云,张宁。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剖析及管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2,25(2):345-346
康复护理学论文 篇五
摘要: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基础护理学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基础学科,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也要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到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提出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主要方法。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体位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
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平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柳秋实;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期12-13
[2]廖文玲;护理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11-12
[3]王芳;朱佩国;“三段式”实践教学在高级助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11):44-45
康复护理学论文 篇六
【摘 要】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护理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1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1.2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1.3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1.4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1.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2.1.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体位,可使腹肌松弛。
2.1.3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2.1.4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2.2.2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2.2.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3.2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3.3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3.4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3.5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通过近年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浅谈ICU护士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篇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增强,已懂得应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社会群体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医疗工作中护理方面的`投诉与纠纷日益增多。
ICU即重症监护室,属于护理纠纷高发科室,作为护理人员,该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作者结合ICU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总结,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树立依法维权意识
护理人员应熟读新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结合实际工作认真体会,思考我们的工作中有哪些缺陷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我们如何做才能防范,这些缺陷可能就是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在科务会上讨论,找出整改措施,遵照实施,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法律防范一些可能发生的纠纷。
2 严格进行护理质量管理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ICU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为保证多种救治措施能准确、快速到位,须分秒必争[1]。
如此紧急情况下,单调的重复再重复的查对工作也许来不及或不能完全到位,如果偷懒漏查,就是医疗护理纠纷的隐患,特别是抢救患者的时候,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再执行,所用过的空安瓿,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弃去,抢救结束后,及时督促医生补抢救医嘱。
易致过敏的药物,做皮试或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2.2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ICU中的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用药及护理都比较复杂,交接班时间是容易出差错的环节。
交班护理人员在下班前,应完成本班的各项工作,写好交班报告及护理记录,整理好物品,遇到需要重点交班的特殊情况,必须详细交代;接班的护理人员提前到岗,阅读交班报告及医嘱本,
床头交接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神志、情绪、身上各种管道、用药情况、受压皮肤等,尽快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观察及护理要点等内容,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ICU是危重患者、大手术后患者集聚的医疗场所。
患者病种复杂,合并症多,免疫机能低下,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较多。
要降低或消除院内感染,必须采用综合性消毒措施,切断各方感染途径,以保患者安全。
具体措施有空气消毒、器械消毒,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材,严格终末消毒,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以预防交叉感染。
2.4 患者外出做检查或转出时的注意事项 患者外出做检查时,常规备氧气袋、简易呼吸囊、常用抢救药及空针,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医生陪同,在途中或检查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待病情平稳后,迅速送回ICU监护。
患者病情好转需要转至普通病房时,应该将患者推送到病房,安置好适宜的体位,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
患者贵重物品及随身物品应收齐一一交待给家属,患者病情及护理的注意事项也应向管床护士及家属交代清楚。
2.5 患者知情权和保护性治疗的关系 ICU患者病情重,心理负担也重,护理人员工作时,一定要慎言慎行,在室内不能高谈阔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更不能谈论患者的隐私,患者询问的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慎重的回答,但有些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的情况,可在家属的同意下,给予善意的隐瞒,既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又执行了诊疗活动中的保护性原则。
康复护理学论文 篇八
摘要:社区康复是1976年首先由WHO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覆盖面广,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上为伤病残者提供的康复服务的新途径。1994年WTO、UNESCO、国际联合劳工组织联合发表《关于残疾人在社区康复的1994年联合意见书》系统地阐明了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的概念 。这一意见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社区康复的“联合国模式”。良好的康复护理是达到患者康复目标的保证,也是提高医院康复医疗质量,推动康复医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措施。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21世纪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方向,康复护理学是社区护理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社区护士职能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对残疾者、老年人、老年病人、慢性病并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各种专门的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以减少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负担,使我国老龄化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发展成健康人口老龄化。发展社区康复护理学是社会的需要是我国护理工作的重点。
1.社区康复的历史背景
社区康复是1976年首先由WHO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覆盖面广,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上为伤病残者提供的康复服务的新途径。1994年WTO、UNESCO、国际联合劳工组织联合发表《关于残疾人在社区康复的1994年联合意见书》系统地阐明了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的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以及使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可以说,这一意见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社区康复的“联合国模式”。由于这一CBR的“联合国模式”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各国的CBR工作实际上是或多或少地遵循着这一“联合国模式”指引的道路进入21世纪的
2.社区康复的定义
社区康复的概念是动态的、发展的,它是随着不同国家、地域,甚至社区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动的(P. Price.1998)。尽管如此,但社区康复仍应有一个基本的定义和概念,CBR联合国模式提出的定义和Helander近年来对CBR提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社区康复先驱的E. Helander博士最近对CBR提出以下定义和概念。 “社区康复是旨在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一项讲求实际的战略。社区康复通过改善提供服务的方式以便使所有需要的人都能得到这种服务,通过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增进与保护残疾人的权利,从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3.我国人口状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于1999年10月达到10%,所以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0%,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型社会的国家。因此康复护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那么社区护理康复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人群健康,社区护理康复服务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社区居民保持好的机能状态;解决健康问题;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既关注患病人群,更关注健康人群。通过护理服务使患病人群恢复健康只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社区护理服务是针对人群健康,如何使社区居民保持好的机能状态,解决健康问题,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4.我国康复护理学的现状
4.1我国的成绩:我们有近十五年CBR的成绩作基础,并且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我国CBR体系的一些特色,这些经验和特色就是:
①政府主导,社区为本,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
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模式多样,方法灵活;
③分工合作,强化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④中西结合,土洋结合,采用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适宜技术;
⑤围绕康复的中心工作和任务,服务于中心工作任务;⑥加强国际合作,加快社区康复发展。
4.2我国的不足认识不足:
①一些社区的领导对社区康复认识不足、管理不善,培训工作抓得不紧,社区康复质量有待提高等;
②培训学员的知识储备不足: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人员大多都经转岗而来,虽然大很多已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书,但是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缺乏康复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较难胜任多项康复服务工作。这一现状成为社区医疗站(中心)的主要问题,也给社区康复医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③社区康复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区康复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依照全面康复的原则,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教育、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康复服务,包括依靠社区的力量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开展社区概况调查及社区残疾人普查工作,有利于了解残疾的类别、人数、程度及致残因素,制订康复计划,便于社区康复的实施;
④教学资源限制:受教学设施限制无法传授前沿先进的康复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康复医学已成为医学的前沿学科,康复治疗技术日新月异,康复治疗效果突飞猛进,而对一些新型且在社区非常实用的如减重状态下脊髓损伤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训练、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石蜡疗法、步态分析等康复治疗技术,却因设备制约无法开展教学。
4.3我国的机遇:
机遇一:政府倡导和支持。我国政府正在总体上加强对社区康复的倡导和支持。预期将从方针、政策、指导原则、实际措施等方面作出决策,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机遇二:我国卫生部门已在开展和加强社区康复医疗的工作上作出决策,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6大任务之一(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治疗并列),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标准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室,配备康复治疗技师,具备开展康复工作的基本设备,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应提供家庭与社区康复指导。卫生部门这些决策的实施,必将推动社区康复医疗在我国广大城乡社区广泛普及,而社区康复医疗是社区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慢性病者、老年病者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
5.解决方法:
5.1发挥社区网络优势
社区康复是社区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队社区康复的政策支持,因此与社区卫生相结合是社区康复的主要依托。所以社区康复必须充分利用医疗保健网络,与民政部门、残联密切协作,
积极开展社区康复保障服务工作。通过三级社区康复网络,在社区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获得社区康复工作的总体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培训的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条不紊、兢兢业业投入到自己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社区康复专业知识服务于社区居民。
5.2弥补教学不足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弥补教学不足将课堂面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地考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交互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康复教学形式,使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获得课堂以外的康复医学教学资源。帮助所培训学生接触康复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其接收康复信息的能力,开阔其专业野,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弥补教学不足。
5.3因地制宜
视权威康复专家Hel-lendar强调指出“,使用社区康复战略必须灵活。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不是行动纲领或现成的答案,必须考虑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残疾人状况,现有的服务人员、发展阶段等。每个国家都要考虑本国的重点和政策[7]。”我国现已推行的模式有社区服务保障模式、卫生服务模式,家庭病床模式,社会化模式。不同模式下其负责机构、负责人员、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康复覆盖面、功能改善、社区发展等均有不同,在授课内容与技能培养侧重上均有偏颇。因社区条件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培养模式。只要康复能促进社区中伤残、病患人员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对社区的发展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6.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6.1社会的需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需要康复医疗服务。此外,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伤残人士,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高发增加了残病率的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要,否则这类人将为社会、家庭的巨大负担。
6.2我国的人文教育现状的需要
全面康复是康复工作的最终目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责。美国一个关节手术5小时就可以出院,2天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而我国将会让病人继续住院,这样不仅浪费资源也会带来病人对病情的恐慌。所以康复护理学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国社会的需要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展望社区护理事业的未来是必要的[8]。
本人觉得:
①我国可以形成分工合作、共抓康复的新的多部门管理协调机制;
②强化社区康复队伍的培训,建议成立一所全国性的“社区康复培训和研究中心”仿效国外的先进经验,开设残疾人骨干培训班,培养残疾人中的优秀管理人才,学习包括CBR在内的现代残疾人工作的管理和原则;
③推进社区康复知识技术的普及和传播;
④重视在农村推行社区康复。
康复护理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需求提高相适应的。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护理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护理论文【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