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前言:地理小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理小论文 篇一
1.1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多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独立的感觉,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教师的学习依赖性、生活依赖性.帮助学生长大,帮助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上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许多学生站到黑板前面板书演讲,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内向的学生更为有效。经过在高效课堂中日积月累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胆子逐渐大起来,心理逐渐坚强起来,以后在公共场合也不会胆怯,从而会鼓足勇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群学互动结对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氛围。
1.3可以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宽容。
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世界才能成为美好的世界。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建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学生之间经常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人都树立团队精神,学会谦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存异,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宽阔的胸襟。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流程为:备课———编写导学案———(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复习———课堂小展示———课堂大展示———课堂检测。
2.1备课环节。
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备课的重心从研究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向重点研究学生学的方法转变,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要求:第一,备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再创造。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建构教材。第二,备课要从学生出发,预料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哪些知识点可能是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就要在这些知识点上多下工夫。第三,备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2编写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导学稿的内容一般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内容;展示内容即探究的问题部分;检测内容;拓展内容等。编写人由备课组长在2到3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前2周集体备课前交备课组长审核,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集中大家的智慧对编完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达到使其更加完善的目的。
2.3分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求老师做好自学评价,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适时点拨指导。
2.4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时,教师要在上课前全收或者部分收学生自学后的导学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批改完上课前要发下去。各小组长检查物资准备:双色笔、课本、导学稿、记录本、文具等。教师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就要到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5课堂复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复习环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出问题,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印发,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作业讲评。时间大约3—5分钟。
2.6课堂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小组长组织“;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出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展示阶段的时间一般安排30到35分钟。小展示时,小组长负责导入语、连接语、询问语和进行补充。
2.7课堂检测。
地理小论文 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与合作为基本特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竞争性学习三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新,培养其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2.1小组合作之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可分为课题引入、课题讲解、知识巩固以及知识的检查反馈四个环节,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没有掌握合作技能与交流探讨的技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接受式学习的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该模式还适用于基础知识比例较大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利用接受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也补充和完善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学习时,往往会遇到降水柱图、气温线等,以便培养学生的读图、理解、分析以及比较能力。
2.2小组合作之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区域地理学习,因为高考经常将我国的区域地理当做出题的基础,以某区域的地图和重点工程为命题载体,以此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些的内容与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自主式学习的模式教授这部分的知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指导为辅。以便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要学会灵活处理自主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3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
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可以分为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分割以及学习材料的拼接等四个环节,该小组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地理课程的自然环境学习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熟阶段。因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独立性,适合将不同类型的资料通过分析与整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运用该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让各个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的讲解,通过在课堂上联讲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学生讲解,并适时地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相应的点拨,如果学生的理解方向偏离书本主题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在讲解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通过该种模式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展示自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学习其他同学和小组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高中地理课本中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将其划分成聚落的形成、聚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城市的起源以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四个部分,然后把全班同学按照4人一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作为合作探究的内容。让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交流讨论,整理出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答案,如果在探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再进行学习材料的拼接环节,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探讨成果,组内其他可以对该组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讲解完后教师要对讲解过程中的错误和注意的点再进行集中讲解,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拼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一味地应用该种模式。在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顾及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问答。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课堂学习。其次,要维护好课堂秩序,因为在小组探讨中会让学生自行组织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有些学生会分心,将谈论的内容从课内转移到课外,或者出现嬉笑打闹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行加、扣分或者批评的方法进行管理;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灵活处理教学方式,灵活组织小组,让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成一组,从而增强学习氛围。
4.结束语
地理小论文 篇三
[关键词]轮回思想;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19 — 02
一、序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便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具体到小说方面,则自传入之日起,便开始在故事题材、情节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影响着中国小说。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中说:“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典,故多因果之谈。”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虽一为方等之圣典,一为世俗之小说,而以文学流别言之,则为同类之著作。然此只可为通识者道,而不能喻于拘方之士也。”此外,其他前辈学者如鲁迅、孙昌武、蒋述卓等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从前面学者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佛教与小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汉至唐五代时期,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研究占了大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宋代以前,小说初兴,题材、结构、情节等都未形成一定的模式,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其它文化、文学体裁)的影响。加上佛教徒们有意识的利用小说的宣传作用来壮大自己的队伍,可以说,两汉至唐五代时期佛教与小说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容易看出佛教对小说的影响。而至宋以后佛教对小说的影响方式则大为不同。因此,本文以宋代为分水岭,将学者们对轮回主题与我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作一粗略的梳理。
二、宋前小说与轮回思想关系研究现状
轮回思想作为佛教影响最深的理论之一,其在小说中的体现比比皆是。如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五“羊祜”条载:
羊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此记载也见于齐王琰的《冥祥记》及唐李冗的《独异记》。另如唐郎余令的《冥报拾遗》“唐僧玄高”条载:
(玄高)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马家儿至贞观末死,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后当与宗家为孙。”宗即与其同村也。其母弗信,乃以墨点儿左肋作一大黑子。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因而有娠,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产讫,验其黑子,还在旧处。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于今现存,已年十四五。其它类似二者的转生故事还有很多,于是有些人便将轮回理解为人由这一世转生为下一世,从此人变彼人的过程。
其实这种将轮回理解为此人变彼人的转生,是将轮回的观念简单化了。佛教中的轮回即“六道轮回”,认为人死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六道之中轮回转生。一个人这辈子虽然是人,下辈子可能就是牛、马、猪、羊等,甚至可能永生永世生活在地狱中经受种种痛苦,反之,牛、马、猪、羊等也可能投生为人。所以,在谈及轮回主题时,不仅应该涉及由人到人的转生,而且应该将人在地狱、畜生等界中的其它变化也包括在内进行整体的研究,这里不妨以这种“六道轮回”的观点来看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大概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主要以研究从人到人的“转生”为主。像孙逊先生的《释道“转世”“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一文,不论是所举的例子,还是所论述的内容都仅仅涉及从人到人的转生。白化文先生的《三生石上旧精魂——汉文学对通过佛教经典传来的古代南亚次大陆文学素材的使用与扬弃》一文,以“三生”(即人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为主要论述对象,对“轮回”、“六道”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概念式的介绍,并没有展开,而且此文中的“三生”也只是“人”的三生,没有将地狱、畜生等其它各界的变化包括在内。
第二类主要以研究“地狱报应”为主。如张先堂先生在《佛教义理与小说艺术联姻的产儿――论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中,谈到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的特点时,举了宣佛小说中的“入冥故事”为例,只为了说明这种佛教灵验记运用了夸张、想象的艺术方法来加强对地狱宣传的效果。葛兆光先生《死后世界——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一文,论述了佛、道宗教文学所构建的死后世界——“那里有道德审判处,灵魂在那里要受到拷问”,以及文人对这种死后审判所持的种种态度。全文以地狱审判为主要对象,虽然也谈及佛教的“六道轮回”,但也仅是作为引进地狱观念的一个过渡,并没有过多论述。
第三类主要以研究畜生界的“动物精怪”、“变形”为主。如王立先生在《变形信仰与古代小说睡显真形母题》一文中谈及“佛教转世轮回思想与本土传统的融合”时,举了许多人在熟睡时变成某种动物的例子,“说明其前世曾有此真身”,得出“这一思维路径,必定同佛教从异域带来的轮回转世观念直接相关”这样的结论,与本文所要论及的佛教“六道轮回”意义上的人与动物的轮回互变不是同一类型。朱迪光先生《动物精怪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一文,在肯定佛教文化对动物精怪故事演变产生了影响的基础上,一方面仅将这种影响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轮回”之说;另一方面又忽视了人与动物在轮回过程中发生变化所对应的善恶赏罚关系,将人受罚变动物与动物成精变人简单等同,就削弱了这类宣佛小说的宣传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是涉及到以上三方面的交叉部分的,如郑欣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中,便涉及了“转生”与“地狱报应”方面,主要针对佛教利用小说与反佛派进行斗争的现象展开论述,文章在谈及“三生”的理论时提到“轮回”之说,接着以《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王珉妻》、卷一百一十四《陈秀远》为例,说明“三生”理论,而且言道:“还有一些小说极力张扬地狱和轮回之苦,以证明报应不爽。”接下来便谈及地狱,很明显,此文是将轮回与地狱作为两个部分而非一个整体来理解的。王连儒先生的《汉魏六朝志怪中的佛教惩劝》一文中,第一部分“宗教托喻与志怪精变”仅涉及人救动物,而动物知恩图报,反酬恩主,与轮回无涉。而第二部分“地狱轮回与宗教惩劝”这部分又仅涉及地狱这一层,介绍了“地狱”概念的引进及汉魏六朝小说中一些有关地狱的描写,比较简单。赵杏根先生的《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学》一文,将因果与轮回相结合,把因果报应分为“现世报”、“现世地狱报”、“地狱报”、“交叉报”、“异世报”五类,以所举的例子来看,其“现世报”与“异世报”应该可以归为一类,“现世地狱报”与“地狱报”则基本上是“入冥故事”,而“交叉报”则是关于人与畜生互变的轮回过程,全文虽也涉及轮回之说,但以因果报应为主,对轮回的论述比较简单也不完全。程国赋先生《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一书的“佛、道二教与小说情节模式”一节,写了“人畜互变型情节模式”与“魂游地狱型情节模式”,但也仅是从小说情节的构筑角度入手,认为这些情节是因为“带有浓厚的奇异色彩”,因而被作者“当作奇事来写的篇章”,所以其对此两种情节模式的论述与轮回理论没有多大关系。
三、宋代以后小说与轮回主题关系研究现状
刘书成先生在《论佛教文化影响下古代小说的三大功能》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概括为:“中国古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有三个突出特点,即结构上因果完整、内容上突出教化、情节上真幻交织,这些特点恰是在佛教影响下产生的。”纵观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刘书成先生所概括的这三个特点其实应该是宋代以后小说才具备的。
至宋代,佛教轮回相报、因果相生的观念,构成了我国民间佛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我国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平先生在《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中说:“自唐代以后,用小说宣扬佛教教义的小说偶能见到,但更多的是借助佛教观念来组织情节,或达到劝惩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教教义逐渐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观念不断发展,佛教影响小说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影响影响表现两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最为广泛而普遍的主题——轮回主题,另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因果色空或宿命观念,只不过是在小说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局部地方涂上的几笔玄虚空幻的色彩而已。它们没有合理延伸出情节,也不是情节的合理延伸。也就是说,小说情节的逻辑推衍并不是以这些玄虚观念为依据、基础或归宿。于是,这些观念被小说的具体情节所架空,仅仅成为整部小说的情节叙述的外在框架”( 陈维昭《因果、色空、宿命观念与明清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可以说,因果轮回、色空观念等佛家思想在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小说组织情节的固定模式,虽然仍可看出佛教的影响,但关系已不怎么密切了。
四、结论
综合看来,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不仅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转生,也将人与动物的转变甚至是地狱包含在内。从以上对有关研究的简单疏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来对轮回的研究往往将目光集中于六道中的某一部分,忽略了其余方面,从而将“六道”分裂开来。就像孙昌武先生说的:“在中土人士的意识里,一般却把地狱等同于冥界,把它当成一个‘处所’,是罪恶的亡灵接受惩罚的地方。又按中国人的设想,饿鬼则是在地狱里接受惩罚的有情的一类;畜生则附属于人间。这样,‘六道’就被划分为生死、人鬼、幽明两个世界。……这实际是佛教教理在中土固有思想土壤上的发挥,是对印度佛教‘六道轮回’的‘曲解’。”〔轮回理论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又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佛教之所以能从汉魏初传期的默默无闻至唐代迅速发展到极盛,甚至出现了超越本土宗教道教的趋势,都与轮回主题的宣传密不可分。以这种分开的、“曲解”的理论来看待“六道轮回”,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从整体上就佛教轮回理论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的影响作出总体的观照与全面的把握。本文以佛教理论意义上的“六道轮回”理论为基础,将佛教轮回思想与我国古代小说关系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疏理,更便于对佛教轮回理论与小说关系做进一步地全面研究。
〔参 考 文 献〕
地理小论文范文 篇四
1.1.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安排的不科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就开始让学生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不知所措,几名同学围在一起展开漫无目的的讨论。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下降。
1.2.合作的时机把握不当。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认为,只要是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不管学生在讨论之前是否有自己的想法,结果是:反应快的或是尖子生说出来答案,反应慢的或是后进生听着答案。就是从老师讲给学生听变成了学生讲给学生听,虽然效果好了一点点,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1.3.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分工不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即在每次的合作中,根据每位成员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工,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有的却无所事事,迷失自己。
2.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2.1.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只有在学生有了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制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力求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等。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时,让学生到图书室、百度等搜集当地不同时期的交通图,对比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当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以点带面,可以说明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3.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3.结语
地理小论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胡应麟研究 小说理论史研究
毋容置疑,此前有关明代知名学者胡应麟的文献学思想、诗学思想、史学思想业已多为学者论及,即使胡应麟的小说理论思想也有学者谈及,但这并不能遮蔽我们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纵深研究的空间。如何理解胡应麟在重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以及回归历史语境客观审视古代小说的理论思想,这在现代小说观念充斥中国小说理论视域之下,显然是个美好的期许。不过,陈卫星博士《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的出版,则恰逢时机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立足文献资料,抱持尊重历史的态度,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与明代学术背景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将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放在明代小说思潮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可谓圆满地做到“了解之同情”的研究初衷。
谈及该书的创获,笔者并不想分门别类地介绍该书的章节内容,而是将该书于学术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作以深入浅出地解构,以期使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该书的创获所在。
首先,该书以近代以来中西小说观念的冲突为研究视角,以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为研究个案,不仅是学界对胡应麟学术思想研究的全新尝试,更是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的全新路径。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改革的思潮影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遂成为我们衡量和要求中国小说的普遍批评观念与方法。当然,无可否认“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国闻报》1897年发表的著名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小说首当其冲也成为梁启超、康有为等很多人改良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这种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系统理论观念便成了众矢之的,批判之声随着时代推移并不曾削减。当然,近代文言文变好范文网造成文体与语体分离,白话语体与传统小说观念的脱节,也可能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念乘虚直入。也有人将西方现代小说观的盛行推咎为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理论依托。陈钧《小说通义》曾说:“(文言小说)由来虽久,著作虽多,而历数千年,至今从未有能阐明其微旨,与确当不易之界说者。以视西人之列小说于文学四种之一,诚不可同日而语矣。今欲明定其界说,固不得不借助于西人之论也。”无论社会变革思潮影响也好,传统文言小说缺失理论依托也罢,摆在我们面前急需面对和解决的唯其如何处理中西方小说观念的冲突,抑或如何正视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的理论构建。值得欣慰的是,陈卫星博士的著述恰恰着眼的也是中国小说理论史,选择研究的胡应麟小说理论史个案也颇具时代特征。通过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小说创作、小说观念、小说分类思想、小说史的研究,该书大致透析出胡应麟的“子部小说”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更定九流”既是为小说正名,又影响到近代通俗小说重心地位的确立;胡应麟在整合总结前代小说基础之上,对小说的分门别类无疑是种理论建构,而他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小说”的小说史观,又何尝不是客观真实的小说观念之依托。显而易见,陈卫星博士的这本专著,不仅着眼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冲突当颇具创新,选择明代胡应麟小说史观为个案研究对象也颇具代表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时段与研究对象,所论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才更具说服力。
其次,该书求真及尊重历史以期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思路,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一如作者所论,“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虽然根植于文献典籍,以博学精思为基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样扎实的研究在束书不观、放言高论、游谈无根的明代中后期是很难受到重视的。清代学风扎实,朴学渐兴,但是思想观念却趋于保守,乾嘉朴学大师众多,却无人问津小说,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成果在清代亦无提及”。到了近代,“小说界革命”兴起之后,白话通俗小说异常繁荣,西方现代小说观的引进也适时适地,但这并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就是糟粕,亦不能因为传统文人无视通俗小说就是守旧,更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视域里没有小说理论。胡应麟所处的时代正值传统文言小说与通俗白话小说交汇盛行之时,他是如何看待眼前的小说及如何审视先前的小说,这必然折射出他的小说观念。经过他对前人小说的辨伪、考证,以及基于文献考察的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基本上构建起来他所谓的小说理论体系,虽然还不够完整,但至少符合那一时代的特征。作者在著述中,不仅注意到了明中后期到近代以来小说语体新变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对传统文言小说的误解,同时条分缕析地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及其小说观念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他在中国小说理论构建中的历史地位。这样的研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至少在当前现代小说观念影响之下,要想重新审视定位中国小说理论史并非易事。然而,作者却恰到好处地抓住时下文学史研究注重作品无视背景的“软肋”,更剥离开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小说观念根深蒂固的意识影响,立足文献资料,通过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产生的背景的解构,纵深洞悉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要回归历史语境来看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及其小说史观,必然要求作者在文献资料上深入爬梳,更要作者心存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而不是拿今天的眼光去批判、去亵渎;要超脱现代小说观念的束缚,必然要求作者寻求更多时代迁移下文体及语体变迁的客观证据。从《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这本专著的研究路径来看,作者也正是以尊重历史为先决条件,以重构胡应麟小说研究的历史语境与解构胡应麟小说观念的时代性为双重研究线索。例如,在尊重历史的研究视角下,作者对胡应麟“子部小说观”的产生渊源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历史阐释,指出胡应麟的小说观划清了小说与史书的界限,确立了小说的位置,并且廓清了小说的范围,突破了小说的虚构;既而通过对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理论渊源的探讨,指出胡应麟记事“有所本”、言要有“旨”的虚构原则,基本为小说理论的独立提供了基础。
最后,该书中不仅论据中大量征引文献资料从而突显作者的实证功底,并且难能可贵地是作者还对《胡应麟年谱》作了补正,对胡应麟所论小说作了提要介绍,对胡应麟研究论著作了目录索引,无疑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胡应麟对中国小说理论史建构所做的贡献。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契合,历来是中国文史研究的终极期许,但由于现实语境与历史语境上的差异,以及文献资料的不足或缺失,常常给我们的实证工作带来困难,理论建构又因我们过去重实证轻理论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本书研究而言,所探讨的是胡应麟的小说理论,他整理前人小说及其小说观念的形成固然牵涉大量的典籍资料,这显然会给研究者带来资料纷杂难以梳理、观点难以提炼等困难。但从陈卫星博士的研究结果来看,资料错综复杂非但没有成为研究桎梏,反而恰到好处地成为其提炼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的论据。关于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不仅仅是资料梳理、考证上的困难,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所谓的“文章流别”和“文体明辨”,考量到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之时,常常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本书中,陈卫星博士在对胡应麟以前小说分类中“类”与“家”的区分、刘知己小说分类思想及《太平广记》等类书小说分类思想综合剖析之后,将胡应麟小说分类放在其学术源流视域下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其小说分类方法进行了延伸探究,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将胡应麟分类思想与刘知己、纪昀、鲁迅等不同时代学者的分类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最终,作者在对众多相关文献记载梳理论证及对不同时期学者们小说分类思想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胡应麟实为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小说分类学者。再者,作者还对吴晗《胡应麟年谱》之中一些疏漏进行了补正及对胡应麟研究的小说作了提要,这样基于实证分析、文献考究等学术功底的研究,不仅方便了读者有效地研究学习胡应麟小说理论,更体现出作者崇本务实的学术态度。
地理小论文 篇六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就能调动不同类型的文化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就能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心骨,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我们照样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能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不着重强调邓小平理论今天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重要性。
***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论断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总的来看是好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全党开展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最近围绕***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开展的学习和宣传,以及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都充分发挥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的强大优势,有力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着一些复杂情况,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不能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影响甚至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那么,意识形态领域究竟存在哪些复杂情况呢?
首先,要看到我国目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既然社会上有代表不同经济关系的人群,有不同利益的人群,而且他们在年龄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也有差别,那么,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选择也就必然会多样化,这是不可避免的。拿文学艺术来说,有人喜欢高雅艺术,有人喜欢通俗艺术;有人喜欢中国作品,有人喜欢外国作品;有人喜欢现代题材,有人喜欢古典题材;有人喜欢思想性比较强的,有人喜欢以休闲消遣为主的。只要内容不是宣扬错误政治观点,不是宣扬色情和暴力,不是宣扬迷信思想,而是基本健康的文学艺术,就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正是我们的文化部门、精神产品生产部门的重要任务。多元文化本身并不可怕,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我们的多元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了这个主心骨,就既能唱响主旋律,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多元化正是我国现阶段文化生动活泼的一种表现;有了这个主心骨,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我们照样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多元文化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这样的多元化只能是一种无序的多元化、混乱的多元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文化的变质和转向。这是十分危险的。总之,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
其次,要看到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当前,这种“西化”、“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包括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这里要特别提到美国的文化战略,这种战略本质上是为美国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服务的。前几年鼓噪一时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美国文化战略的一个标本。它站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立场,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以及以阿拉伯地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的基本态度。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在价值观、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等方面完全不同,很难被西方文明所融化,这两种文明最终必将对西方文明造成严重威胁。未来的国家冲突,将日益表现为由于文明和价值观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对此,西方应有“文明的忧患意识”。按照这种理论,西方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那些文明异己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争取这些国家的公众,至少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西方价值观的认同。西方的文化渗透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同外国也包括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还会扩大,这是正常的,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与此同时,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最后,要看到新中国的建立虽已有半个世纪,但来自旧社会的思想、观念、习惯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冒出来兴风作浪,干扰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来自右的和来自“左”的对马克思主义怀疑、否定的思潮的原因。这两种思潮有时这一种比较突出,有时那一种比较突出,不论哪一种,都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右的思潮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鼓吹私有化、鼓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的观点,鼓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观点,就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左”的思潮主要表现为对邓小平理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怀疑。邓小平说:“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党的十五大以来,“左”的观点有所收敛,但也并没有绝迹,不是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搞的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吗?这就是典型的“左”的观点。正因为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右的和来自“左”的两股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因此,我们就更要坚定不移地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怎样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在政治上的优势,其中加强党的领导尤其是关键。而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就要提高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现在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这一事业能不能在新的世纪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除其他条件外,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怎么样。具体地说,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指明正确方向;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通过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他们的建设热情和创业热情;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侵袭,为两个文明建设扫清思想障碍。一句话,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是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各级党委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上来,不管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多么繁忙,也决不能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不注意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决不能不关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就是***同志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同志所必须具有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继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些年来,我们党在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出一批学习理论、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还有缺点,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党对我们的要求。主要的问题还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理论和群众脱节。我们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回答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群众头脑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因而缺乏说服力、战斗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很早以前马克思就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因此,我们不但要大力加强而且要不断改进理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在增强说服力、战斗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狠下功夫,使我们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出强大的威力。版权所有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必须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我们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有利于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决不能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当前,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如鼓吹私有化、鼓吹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政治、歪曲党的历史和诋毁党的传统,以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建设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等,已经在一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年中发生了影响。对这些错误观点必须进行批评,以防止谬种流传,为害人民,为害青年。批评要讲科学,做到以理服人。批评不能和现行政策相矛盾,比如批评私有化观点,批评把国有企业一卖了之的观点,不能同中央为了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允许它们除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外也可以出售的决定相抵触。要区别学术是非和政治是非,对学术问题,继续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而对于干扰大局的错误政治观点,不论来自右的还是“左”的方面,则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于批评,毫不含糊。目前,错误的观点、错误的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虽不占主导地位,但要防止它的扩散,防止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识形态的冲击。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把一些错误的东西消灭于萌芽状态,不使它畅行无阻,不使它恶性膨胀,不使它弄乱人们的头脑,不使它干扰我们的大局,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实现打好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这就是对我们所要坚持和巩固其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清,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虽诞生于一百五十多年前,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后仍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有以列宁为代表的、有以为代表的和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几座里程碑。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表现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出了重大发展。邓小平曾经讲过两句很生动的话,表明了他自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这两句话就是:老祖宗不能丢;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两句话讲清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老祖宗不能丢,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许多基本原理至今没有过时,仍是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针;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是说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老祖宗的著作中,不可能找到解决我们今天问题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自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今天的实际结合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走出新路子。所以邓小平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以及他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正确决策,都是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大大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作出高度评价:“实践证明,作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地理小论文 篇七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地理小论文 篇八
现在,校园里兴起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我也身处其中。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平易近人的文字,实实在在的话语(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感觉是那么真切与实在。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指导思想,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并不像一些专门坐在书斋中的理论家刻意构造的概念和定义那般晦涩与费解。学习《邓小平文选》
,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行动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超凡系统思维的深刻的思想家。他重视行动,重视实践,更重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阐释,其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新突破,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邓小平理论可谓博大精深,邓小平同志敢为人先的精神、统领全局的气概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更令人折服。在这一伟大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邓小平同志驾驭系统辩证的超凡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达尔文曾对科学理论作过如下定义:“科学在于综合事实,从而从中得出一般的法则和结论”,邓小平理论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从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坚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姓“资”姓“社”的责难到“经济特区”的建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风风雨雨20余个春秋,每一次都是质的飞跃,每一次都使理论得到凝炼,得到升华。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在新世纪的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相互撞击,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在这重要关头,更需要理论指导,来澄清我们的疑惑,统一我们的思想,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解放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了解新情况,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同样需要实践来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中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这一切无不归功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明前景。但任何一种正确的理论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况且,我们正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着过去从未面对过的新世界、新发展、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照套条条框框、教条主义,更需要正确理论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扬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开拓,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不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做到以我国改革开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不断章取义,不形而上学,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有目的,有收获;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继承和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党的优良传统,这是学好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切实把邓小平理论运用于实际中,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把学习与了解国情、省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把邓小平理论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认认真真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准备,毕业后投身于建设的大潮中。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理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