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作者:jlljw时间:2024-01-19 04:00:04)

[说明]扶贫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扶贫论文通用多篇

脱贫攻坚论文 篇一

关键词:设计扶贫;成效和问题;必要性;路径策略

引言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而当下,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1]精准扶贫是一项国策系统工程,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达提质共建,提升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时机,艺术设计恰好能够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方法论,通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和开发给予品牌赋能,帮助农民建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

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

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

(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途径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践探索艺术设计介入精准扶贫途径。

(一)在地文化资源转换成乡村旅游品牌IP

旅游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作为内容来源,从开发方式、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地的IP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基于一定的资源体系创造符号价值赋予新的价值的生产过程,形成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品牌经济的体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时代,品牌价值就等于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将帮助农民致富。目前来看,农村急需开发和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有效应用,采用策划设计方法,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扩品种、创品牌,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产业扶贫。

(二)文创产品驱动助推精准扶贫

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激活农村手工艺活态化传承。在保护中开发文创产品,利用在的资源,重新设计改良传统工艺和新材料研发,让手工产品即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有大众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地的文化精神。为此,艺术院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梳理保护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产品赋能)将品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重塑品牌关系将区域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准扶贫的品牌亮点,带动区域脱贫。

(三)设计服务驱动助推精准扶贫

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ar新技术的知识,协助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和实现体验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以在地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通过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以及对文化资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实现推广和营销,产生接地气的艺术设计营销解决方案。

(四)非遗保护和开发

用技术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承。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艺术设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继而帮助农民智力激活贫困人群的原生动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一对一帮扶,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即非遗工作站,帮助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艺术设计手法结合在地文化建设乡村景观节点、特色旅游线路,以及改造设计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乡居形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五)建立扶贫考核制度

将艺术设计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中,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的专门学术机构,注重田野调查及顶层设计,从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为艺术设计开辟服务空间。建立艺术设计学科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的广泛性、长远性,让在地农民参与考核的精准扶贫体系。

五、结论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精准扶贫关键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设计得以实现。藉此,艺术设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融汇贯通,发挥着其他扶贫工作无法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艺术振兴乡村途经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3

[2]廖恳,袁华,陈立华,张卫国,邓秋军。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4]蒋好书。文化资源如何做成文化产业[J].商业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一社会治理,2018.6;

[6]张军。深划改革,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能[J].东岳论丛,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式思考[J].设计,2016,29(12):142-143.

[8]毛玉颍,郑欢,许熠莹*.艺术设计类作品数据库平台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13):86-87.

扶贫攻坚论文 篇二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途径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践探索艺术设计介入精准扶贫途径。(一)在地文化资源转换成乡村旅游品牌IP。旅游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作为内容来源,从开发方式、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地的IP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基于一定的资源体系创造符号价值赋予新的价值的生产过程,形成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品牌经济的体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时代,品牌价值就等于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将帮助农民致富。目前来看,农村急需开发和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有效应用,采用策划设计方法,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扩品种、创品牌,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产业扶贫。(二)文创产品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激活农村手工艺活态化传承。在保护中开发文创产品,利用在的资源,重新设计改良传统工艺和新材料研发,让手工产品即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有大众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地的文化精神。为此,艺术院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梳理保护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产品赋能)将品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重塑品牌关系将区域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准扶贫的品牌亮点,带动区域脱贫。(三)设计服务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ar新技术的知识,协助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和实现体验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以在地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通过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以及对文化资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实现推广和营销,产生接地气的艺术设计营销解决方案。(四)非遗保护和开发。用技术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承。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艺术设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继而帮助农民智力激活贫困人群的原生动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一对一帮扶,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即非遗工作站,帮助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艺术设计手法结合在地文化建设乡村景观节点、特色旅游线路,以及改造设计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乡居形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五)建立扶贫考核制度。将艺术设计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中,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的专门学术机构,注重田野调查及顶层设计,从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为艺术设计开辟服务空间。建立艺术设计学科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的广泛性、长远性,让在地农民参与考核的精准扶贫体系。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精准扶贫关键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设计得以实现。藉此,艺术设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融汇贯通,发挥着其他扶贫工作无法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艺术振兴乡村途经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3

[2]廖恳,袁华,陈立华,张卫国,邓秋军。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4]蒋好书。文化资源如何做成文化产业[J].商业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一社会治理,2018.6;

[6]张军。深划改革,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能[J].东岳论丛,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式思考[J].设计,2016,29(12):142-143.

[8]毛玉颍,郑欢,许熠莹*.艺术设计类作品数据库平台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13):86-87.

扶贫攻坚论文 篇三

关键词:应用技术高校;教育扶贫;区域产业;专业集群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紧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整合专业设置,建设全覆盖的校企合作特色专业集群。[1]这表明国家将专业集群作为应用技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经典反贫困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共同阐释了教育扶贫与区域产业相互融通的路径———培养“有志”且“有智”人才。应用技术高校应贯彻党的教育扶贫方针,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和行业领域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构建专业集群办学模式,丰富专业集群办学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本文涉及的一些概念界定

(一)应用技术高校。本文所指的应用技术高校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形成的高校。应用技术高校面向区域和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2](二)教育扶贫。指出,扶贫必扶智。[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就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教育扶贫旨在提高人的素质,激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主观2018年第8期LNGZXBVol.20,No.8能动性。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54所高校率先提出高校开展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民众技能培训和基层干部培训等为内容的《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4](三)专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概念已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相关文献较少。部分学者仍以专业群的概念定义专业集群。为近一步扩大应用技术高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范围,有针对性地提高培养质量,有学者提出了“校际专业集群”的概念:以一所或几所应用技术高校的特色专业群为核心,聚集区域内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形成跨组织的更大的专业群。该概念阐明了专业集群的内涵。

二、西安思源学院专业集群建设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8-06-25]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付世秋。应用技术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实证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4):84-86.

[3]人民网。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2016-01-03)[2018-06-25].poli-28006150.html.

[4]中国经济网。中国54所高校共商教育助力扶贫攻坚[EB/OL].(2016-01-22)[2018-06-25]_8496504.shtml.

[5]唐泽斌。决战脱贫攻坚共奔全面小康[J].世纪行,2016(3):33-35.

扶贫毕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职业指导;帮扶;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1-01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持续增加的就业群体,增大就业压力,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凸显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由于贫困生在心理、经济、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构建帮扶新框架,帮助贫困生充分实现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一、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出现仅30多年的时间,却己成为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特点分析

贫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广西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来自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文体特长、兴趣爱好、英语口语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这样在面试求职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卑的缺点。同时贫困生在家庭人脉以及社会交往的中往往处于劣势,也易导致其在求职的中屡遭失败。

1、在就业心理上,敏感易挫,缺乏自信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人居纯收入较低,增幅缓慢,甚至温饱问题未能解决,造成许多民族学生基本需求无法满足。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更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家庭经济的贫困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不合理的薪酬期望,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不断刺激他们的内心,造成心理的自卑、孤僻、焦虑、抑郁、人际关机紧张等问题。

2、在就业能力上,综合竞争力不强

贫困生多数在较落后地区接受基础教育,在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方面接受的训练和培养较少甚至没有。进入大学后为缓解经济压力,努力获取奖学金和兼职收入,把大量时间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兼职工作上,无暇参加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在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组织领导、灵活应变、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提高。由于个性没有得到发挥,综合素质较欠缺,个人整体竞争力大打折扣。

3、在就业期望上,薪酬要求较高,有家乡地域偏向

经济的窘迫使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在就业时存在显著的补偿心理,希望通过薪酬较高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薪酬水平成为贫困毕业生衡量职业价值和进行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对广西36所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调查中发现,有近60%的学生期望薪酬在3500至4000元之间,明显高于广西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平。有74%的贫困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偏向家乡,由于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原因,广西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选择在异地就业的较少,充分体现了在家乡工作的期望。

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措施

1、针对具体情况,实施精准帮扶

不同的贫困生个性特征、个人需求、成长环境等都有所不同,过去灌输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要。采取精准帮扶即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实行一人一策,提高帮扶实效。对于就业定位不准、就业观念有偏差的学生,教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剖析自身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性格,扬长避短,树立就业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有做到“人职匹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职业训练,提高就业实力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区内外的很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仍有一些贫困生没有实现就业。除了文凭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过硬以外,部分贫困生在求职面试时缺乏应聘技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内外结合的就业指导方式,在《就业指导》课堂中强化求职面试模拟演练;在校企合作中,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实训,并优先给予贫困生岗位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业余兼职、顶岗实习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长处、能力、价值观等,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提高自我概括、书面表达、设计排版的能力;通过礼仪形体训练,提高学生服装搭配、仪容仪表等能力;通过个人与团队管理方面的学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3、提倡基层就业,端正就业心态

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除了提升自己综合实力外,还应理性看待社会现象,摆正就业心态。一方面,加强贫困生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主流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摆正就业心态。引导贫困生把个人愿望和自身的实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发挥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在就业选择时,不盲目地选择大企业、大公司,排斥小企业、西部就业。同时,善于总结求职中的失败经验,更多地挖掘自身潜能,正确面对求职与就业。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名贫困生的切身利益,更牵系千家万户,维系社会的稳定,也事关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莹,陈晚云。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02:58-60.

扶贫攻坚论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河北省坝上地区县域经济特色化

河北省坝上地区包括张家口市的沽源县、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区和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些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对外经济联系也远不如其他地区那样便捷和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已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

但坝上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优势。因此,坝上地区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立足于这些天然的资源优势,从传统产业中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从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将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论文百事通

本文在分析河北坝上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基础上,认为坝上地区应该把发展生态经济、走特色经济之路,作为培育坝上地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牧、林业和生态旅游,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地域面积广,农业资源丰富坝上六县两区为半农半牧地区,总面积2434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7%,其中有耕地540530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春小麦、莜麦、马铃薯、亚麻、杂豆等,农产品资源丰富,深开发潜力巨大。同时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上水储量大,地下水水位较浅。

草场宽阔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坝上六县两区天然草场十分宽阔,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增大。以奶牛和小尾寒羊为主的新型畜牧业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明显。

海拔高,气候冷凉,空气清新坝上六县两区平均海拔为1400米以上,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无霜期不足100天,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没有工业污染,没有“三废”排放,空气清新,是我省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基地,也是避暑纳凉、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可塑性较强坝上经济发展较落后,但矿产、旅游、草场、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区域内工业少,既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没有历史包袱,发展生态产业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

坝上地区在农业上,可以做绿色农业文章;在工业上,可以借其他的地方成功经验;在旅游业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土地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客商的重要砝码,经济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强。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交通欠发达坝上地区地处河北省北部和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和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部与陕西大同市相临,属于高原和山地地貌,海拔1500—1940米,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I8-1500米,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这种地形地貌造成坝上地区交通欠发达。

气候条件较差坝上地区气侯属中纬度高海拔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秋季降水少、蒸发量大。年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均气温为-1.4℃,极端最高气温31.9℃,最低温-43.2℃;无霜期不稳定,平均67天左右,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400mm。

工业不发达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资金、技术、人才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坝上六县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品牌知名度低、产品销路窄,并且个体私营经济数量少,大户少,企业举步维艰,生存困难。

贫困化程度较高坝上六县两区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是国家、省、市扶贫攻坚主战场。多年来,国家、省、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扶贫攻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坝上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坝上贫困面广、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状况。

可以说,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坝上六县是“难点”,没有坝上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建立“坝上经济发展圈”,有助于坝上脱贫致富、加快经济发展。

资本匮乏制约坝上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这一劣势使得这坝上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投资环境较差。因此,大型的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很少来此投资,造成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匮乏,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问题。所谓特色就是本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理区位等优势。因此,河北省坝上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回避其自身的劣势,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和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论文百事通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坝上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决定了该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只能走生态产业之路,发展生态农、林、牧业。

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坝上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效解决坝上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又要加快坝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应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坝上地区的气候适宜,作物的生长期短,使产品无论在营养成分,还是在无公害方面都独具特色。

张家口坝上各县应利用已经形成的京津绿色蔬菜供应地的优势,发展和建设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建立特色优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的深加工,建立特别是野生蔬菜的深加工基地,提高坝上地区蔬菜的附加值,将坝上地区的蔬菜特别是野生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此外,要在如何保持野生蔬菜的“野生”特点上下功夫,保障这些蔬菜的原有营养、色泽,口感等,创新出自己的野生蔬菜品牌,以特色、质量和信誉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在坝上地区形成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带”

发挥察北、沽源、御道口牧场的龙头作用,发展草地畜牧业坝上地区草原面积广阔,草原特色突出,地下水无污染,适宜放牧,生产低脂肪的牛羊肉。坝上地区的乳品和肉类具有明显的环保和绿色特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以其良好的口感,优异的质量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此看来,坝上各县应该以现有的国有牧场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奶牛养殖业为主导,以乳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禽畜产品。

一方面,要将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乳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与国内、省内的大乳业集团强强联合,利用大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提高乳产品质量和品种,壮大各县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野生特色,发展野生动植物的人工驯化种植和养殖。可在围场坝上利用草原和森林的优势,驯化和繁殖并养殖坝上地区的衍生动物如狍子、黄羊等,并大力发展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加工业,发展草产品加工业,走退耕还草和草产品加工生产专业化之路,减轻天然草的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资源竞争力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将坝上地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特有的“绿色禽畜产品产业带”。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林业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林木产品发展空间很大,如林果、花卉、林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

因此,要全力推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这六大工程就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深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这六大工程,山区、沙区、林区是主战场,不仅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同时还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创造了广阔空间。

发展生态旅游

坝上地区有原始草原、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湿地、天然淡水湖和泉水,还有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围场坝上的“部级森林公园”、“承德木兰围场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和“御道口自然保护区”与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遥相辉映。张北坝上的“京北草原”以及冬季的天然雪场等,是集观赏、游玩、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围场县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收近50万人次、丰宁坝上“大滩”的观光旅游每年吸引40万人次。要想使这些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抢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需突出其“特色”,即文化在形成文化定位的基础上,讲究品牌的包装,形成独特的品牌产品。

当然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正确运用“品牌拉动”战略思路

“品牌拉动”就是奉行“名牌主义”。提出这一战略思路的主要依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最根本取决于它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而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还必须落实到支柱产业上,即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特色支柱产业要有龙头企业带领;而龙头企业又必须是名牌企业,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就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比如,张家口市这些年在坝上搞农业结构调整,成功地发展起错季蔬菜产业,占据了北京市场的40%。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大批的蔬菜为“寿光”添了彩。此外,奶业是“三鹿”的“基地”,干白、干红葡萄酒只是“长城”的“车间”等等。因此,必须正确运用品牌战略,把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县域经济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李荣祥。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经济日报,2000-11-5

大学扶贫论文范文 篇六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 要: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和政策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尊重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我国在推进贫困治理进程中,可合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反贫理论政策。

关键词 :贫困治理;理论、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63-03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探索,不断消除贫困,努力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推进贫困治理的进程中,我们对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政策进行比较,在尊重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可以对西方国家的反贫理论政策进行合理分析与借鉴。

一、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比较

(一)国外贫困治理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主要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的决定原因。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剥夺”,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贫困、彻底消灭贫困。

2、西方经济学的贫困治理理论

(1)1943年,英国伦教大学教授保罗·N·罗森斯坦-罗丹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大推进的平衡增长”反贫困理论。(2)1949年普雷维发表了《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详细阐述了“中心——”理论。(3)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格纳蚋克斯(RagnarNa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贫困恶循环理论。(4)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发展极”的概念和理论。(5)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6)1958年,针对平衡增长理论模型的缺陷及其运用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美国经济学家艾仁特·赫希曼(Albea·O·tI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7)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代表作《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和《富国与穷国》中,详细地阐述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贫困理论。(8)1969年,希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曼纽尔在《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平等交换”理论。(9)萨米尔·阿明在《世界范围的积累》、《不平等发展》等书中,提出“依附贫困理论”。(10)在以上基础上,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在其代表作《帝国主义与依附》中,提出了“新的依附结构”理论(商业——出口依附、金融——工业型依附、技术——工业型依附)。(1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3、西方社会学趋向的贫困治理理论:贫困文化论、“权利或能力贫困论”

(二)我国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简述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一直处于贫困边缘,早期温饱问题无法解决的地方和人民还有很多。但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党和我国各届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贫困现状有较大改观,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有一部分人先走上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上,各届领导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贫困治理理论: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反贫困道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贫困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的生存与生活问题。土地改革、走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是实施反贫困的基本手段。

邓小平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才是硬道理、依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反贫困等观点。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消除贫困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保持稳定的前提,是实现最基本人权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下的贫困治理理论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社会性贫困治理思想。

(三)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比较

1、发展趋势的共同点

从国内外贫困治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无论是西方贫困治理理论还是我国的贫困治理理论都存在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论范式到微观理论范式的转变;从经济范式到社会文化范式的转变;从制度范式到素质、权利范式的转换。

2、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的差异

(1)治理对象的差异。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覆盖面广,集中在农村;国外则相对较少,贫困阶层主要为城市失业人口、流浪者。我国治贫理论更侧重于解决我国农民的贫困问题。

(2)目标方式的差异。我国治理理论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逐步走向社会性贫困治理。国外治理理论则注重经济、文化、社会多个角度对贫困致因的分析,从而形成理论体系,以求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多方面诉求。

(3)理论来源的差异。国外贫困治理理论以经济学家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后,形成理论,提出治理的对策。我国的贫困治理理论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各种实践工作的总结与提炼。

(4)制度基础的差异。国外更注重人的权利,“人权高于一切”。理论上对根本制度的致贫讨伐、治贫机制的缺失给予给多关注。

(5)实施情况的差异。中国贫困治理理论来自实践,也回归于实践。每一代领导人均把减少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和谐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实行,以政策制度方式部署,举全国之力推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国内外的扶贫开发政策比较

(一)国外的扶贫开发政策

众所都知,贫困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世界各国就如何应对和解决贫困问题上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纵览国内外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有如下几方面:

1、加强教育,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扶贫。二十世纪以来,部分发展国家就十分重视通过教育设施投资,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和贫困缓解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救助制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英国在1572年就在全国征收“济贫税”;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是人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法典;1948年成立国民救济委员会,同年开始执行《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从此英国率先进入现代福利国家。

3、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维持贫困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1990年,德国成立了“统一基金”专门用来援助原东德地区。同时联邦政府运用高利率政策,迅速调整东部地区落后的产业结构,将欧盟各国的资金引向德国,然后利用政府的高额补贴提供贷款、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给向投资东部的企业。

4、实施就业和增收的各种扶贫开发计划。根据对经合组织美、英、法等11个成员国财政资金支持困难群体项目分析的结果,发现这些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或求职援助服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职业培训、对雇用失业人员的企业或自谋职业的个人给予工资或就业补贴、扶持失业者创办微小型企业五个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行的一揽子社会工程——“向贫困挑战”计划,对世界反贫困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对吸纳特殊群体就业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若就业时间超过90天,雇主可以向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免税证,年底凭证兑现免税。还有一些国家也通过财政补贴鼓励雇主雇佣困难群体就业。

(二)我国扶贫政策研究

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平稳且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贫困现象始终存在着,国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贫投入作为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优先领域来安排,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扶贫政策的执行力。

1、农村政策。自建国以来,国家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和系列经济发展政策,全面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大一部分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现状有所改变。国家相继取消了牧业、农业等税收,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农业税收被取消,广大农民彻底摆脱了缴纳税收的痛苦历史。特别是当全面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以后,农民更是喜笑颜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让农民得到了最现实的利益,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开始有了享受的感觉。

2、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上世纪末开始实行的,最早是针对中国西部实施的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贫困人口集中。十多年西部大开发安排的水利、退耕还林、资源开发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地区布局;公路建设加快向贫困地区延伸,把贫困地区的县城与国道、省道干线相互连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增加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以及新疆、广西、重庆、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把农村扶贫开发作为政策重点加以推进。

3、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最基础手段。2007年,国家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34万户、556.3万人,全国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6.4亿元人民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方式,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2010年,中央财政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贴111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补助资金116亿元人民币。

(三)武陵山区成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

2012年5月26日下午,温家宝在吉首主持召开了跨省市的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座谈会。温家宝强调,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内各县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要向包括武陵山片区的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有关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国家在连片特困地区安排的各类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片区县安排。加大社会帮扶力度,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到连片特困地区开展定点扶贫。要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尽快改变武陵山区和其他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扶贫工作研究专家黄承伟指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战略建议由战略、政策和措施三个层面组成。

主要战略建议包括:设立武陵山区综合扶贫试验区;编制武陵山区综合扶贫总体规划;推动区域、村户分级分类等。

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整合力度;推动相关政策机制创新;充分考虑民族支持政策的均衡性、特殊性和灵活性;设立部级“山地生态扶贫”专项补偿基金等。

主要措施建议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扶贫力度;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探索旅游产业与扶贫开发结合的路径及模式;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增强村庄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推进特色乡镇建设带动减贫;完善社会保障扶贫体系;促进贫困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构建特殊类型群体扶持体系等。

(四)国内外扶贫政策比较

1、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有以下特征:

(1)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注重综合开发、全面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水平,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试点,努力使各项政策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2)坚持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以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为工作对象,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主要资源,以实现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和发展为目标,编制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职责,将贫困地区作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重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军队和武警部队支援,社会各界参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项目建设、社会各界捐助、引进利用外资等途径,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索参与式整村推进、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多种扶贫模式。尊重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积极参与决策、投工投劳,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2、国外的扶贫政策具有如下特征:(1)扶贫开发的立法健全,保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2)立足本国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差距;(3)明确目标资金保证,科学地进行反贫困;(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贫困群体平等享有。

参考文献:

[1]汪段泳,刘振光。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江汉论坛,

2007(5):27-29.

[2]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

办公室,2001-10-15.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R].新华社,2012-02-08.

[4]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8-9.

[5]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2:17.

[6]邓瑶。藉国外扶贫开发政策之力推进我国扶贫工作跨越式发

展[J].商业文化,2011(6):317.

[7]黄科。对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0(4):34-35.

[8]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J].老区建设,2010,

扶贫攻坚论文 篇七

思想政治方面,×同志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能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使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同志作为一名党外副县长,曾多次被请到县委党校为中青年干部班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苗族自治县是一个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战争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年,×同志利用在民革机关多年分管提案工作的经验,把等级低,路面差,贯穿×县湾塘、白云、和平、新华个省级扶贫攻坚乡,全长公里的芷白公路改造工程形成材料并予上报,由省民革两次向省政协七届五次、八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年×月×日,省交通厅在省民革致交通厅党组的专函上签字“同意立项”。年月,交通厅分三年安排扶贫资金万元改造经费,芷白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到年公里全线完工。

自卫还击战结束后,铁路部门关闭了白河乡大树塘铁路、公路平交道口,以白河乡大树塘为中心的大水、桐子、团结、坡头、胜利等个行政村的热区作物在收获季节只能依靠小竹筏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再由马驮上昆河公路装车,一旦雨季提前,南溪河涨水,竹筏不能摆渡,河东岸的几万亩甘蔗、西瓜、菠萝就运不出去,损失在百万元以上。为解决这个问题,×同志和县交通局、乡党委、乡人大、乡政府领导十余次深入村子到农户家实地调查,随后,他又奔波于×和开远铁路局之间,经过个月的艰苦协调,取得了开远铁路局领导的支持,终于使关闭年的大树塘铁路、公路平交道口恢复开通,农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从陆路道口运送物资,十分便利。

×县是×省重点林业基地县,但缺乏资源和人才的结合。为此,×同志在县级五套班子会上首先提出诚邀西南林学院在×建立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议。在中共×县委、县政府、民革西南林学院支部的支持下,×同志和县林业局先后次到西南林学院商请,终于和西南林学院签订了正式协议。“西南林学院×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的建成使用,将为×县山区综合开发和林业发展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并成为×省“县校合作”的先例。

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建设同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及时向省民革作了反映,省民革经过认真调研后,由×多渠道筹资万元,在大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滴水乡村建成了口沼气池,减少农户使用薪柴对天然林的依赖,促进了林业发展。

×县万人中,原有万人未脱贫,有万人生存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石山区。为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异地移民开发扶贫的方针。白云乡解放村丫口寨自然村远离水源,长期饮用极不卫生的浑水,群众长期无水洗脸,而被称为“花野猫脸寨”。×同志得知情况后,积极向省民革反映,并通过白云乡党委、政府协调努力,由农民自己投资,州扶贫办补助,把该自然村户贫困农民搬迁到底土公路旁的轿子山。户农户猪圈砌好后,×同志协调资金元解决全部石棉瓦。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同志为户农户人在年底实施“一人一亩优质核桃”规划。白云乡党委、政府将该村定为“民革×省委异地搬迁扶贫示范村”,并由省民革经济支部捐吨水泥建成口沼气池。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省民革认为×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滞后,劳动者素质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办学条件,在省民革领导的支持下,×同志亲自上昆明、跑北京,为×教育跑项目。在省政协赵淑敏副主席和省人大副主任、省民革主委卢邦正等领导的直接关心、帮助下,省民革多渠道筹措资金万元援建的“×中山希望小学”于年×月×日建成投入使用。年月,由民革省委多渠道筹措资金万元援建的“×宋庆龄希望小学”又成为×省派第二所规范的希望小学。该校除招收滴水乡当地生源外,还重点解决县内名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缀学的农村少数民族女童。

为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年,民革中央经社部副部长沈学斌专程到×,代表民革中央向滴水乡鱼嘎底自然村捐赠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一套,省民革也赠送一台彩电。×将在年以前完成“工程”(“工程”即米直径的天锅,个千瓦的接收功率,方圆公里的覆盖面),以解决本县平方公里土地各族群众接收电视难、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同志在省州多方筹措资金,在白云乡“民革×省委异地搬迁扶贫示范村”的转田村(户人)、滴水乡前进村民委员会(户人)投资万元,建成三座“工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三个村子的各族群众称“能看中央的领导,能听清省长、县长的讲话……”

扶贫毕业论文 篇八

一、就业脱贫工程工作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就业脱贫帮扶工作。开发了保绿、保洁、护林、护路等公益岗位安置弱劳动力贫困劳动者兜底就业;鼓励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实体帮助贫困劳动者就近就地居家就业;组织召开贫困劳动者专场招聘会转移就业。截止目前,共帮扶1499名贫困劳动者就业,完成省厅下达1330人任务的113%。

2、就业脱贫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自主发展产业、创业就业、灵活就业。今年以来,组织皖西经济学校、安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培训机构,开展稻虾共养、家政服务、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等工种培训班,共培训5135名贫困劳动者,培训期间发放伙食和交通补助187.2万元。

3、扶贫公益就业岗位开发工作。今年省厅下达我县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任务280个,全县共开发扶贫公益就业岗位510个,安置341名贫困劳动者在护林、护路、保安、保洁、光伏电站管护等岗位就业,切实解决弱劳动力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4、就业扶贫基地招募工作。根据省、市要求,经企业申请、乡镇推荐、部门审核等方式,公开招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扶贫基地。今年已招募钢铁集团、雷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就业扶贫基地,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

5、落实就业脱贫各类补助政策。一是发放2018年县外务工4784名贫困劳动者交通补贴239.2万元,帮助外出务工转移就业;二是拨付2018年就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95家经济实体,吸纳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一次性奖励27.12万元,其中扶贫车间13.71万元;三是发放第一季度4318名贫困劳动者公益岗位补贴383.7万元,第二季度公益岗位补贴4374人374.28万元,第三季度公益岗位补贴4307人389.16万元;四是发放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补贴第一季度1952人175.2万元,第二季度2138人194.13万元,第三季度1965人177.24万元;五是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2020届中职学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128人19.2万元。

6、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整改工作。根据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扶贫车间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原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按照巩固提升、建成见效、取消摘牌“三个一批”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巩固提升的就业扶贫车间重新认定21家,建成见效新认定1家,取消摘牌28家,带动就业364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就地就业189人。

7、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整改工作。根据省市关于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的工作要求,各乡镇严格落实扶贫驿站建设管理规定,充分发挥扶贫驿站作用,让贫困劳动者不出乡镇、村,就能享受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叠加政策、优化服务,让就业扶贫驿站成为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的服务区、技能培训的加油站、扶持创业的催化器。今年重新认定就业扶贫驿站29家,新建成就业扶贫驿站6家,待市人社局验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人社局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把就业脱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全面推进。

2、突出重点。突出重点项目,扎实开展精准帮扶、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专项行动,重点推进技能脱贫培训、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整改、各项补助申报、贫困人口城乡居保应保尽保等工作。

3、层层压实责任。压实压紧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开展人社扶贫走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定时抽调有关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下乡镇调查人社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统筹推进人社扶贫工作,不定期电话核查就业补助资金政策落实情况,核查资金是否及时打卡。

二、就业扶持民生工程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

积极实施就业扶持民生工程,把困难人员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开发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切实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帮扶。今年市下达我县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任务为300个,截至目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07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35.6%,安置了247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岗,全部录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到岗率82.3%。

(二)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工作

今年市下达我县就业见习岗位开发目标任务为438个,截止目前,共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2家,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678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54.8%,接收223名毕业两年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到岗率50.9%,完成了上岗人数达到219人的任务。

(三)企业新员工培训工作

2020年我县企业新员人培训任务1200人,截止11月底,县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65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21%,培训合格率100%。主要作法:

一是查阅参训学员花名册,核对身份证,查是否存在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员工、尚未毕业的实习生、冒充新员工的老员工,以及是否进行劳动合同备案。二是查阅学员签到表、培训课程表、培训日志等资料,并现场询问学员培训情况,了解培训课时是否达标,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分配是否合理,教学是否按教学计划执行。三是随机抽查、电话回访、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员对民生工程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严防回答内容整齐划一、明显有事先统一口径现象,并征集学员对民生工程工作的看法、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意、赢民心。四是对培训补贴资金进行查验,检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防治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保证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资金落实不打折。

(四)新技工培养

今年来,县积极谋划,精密组织,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做好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新技工系统培养工作。上级下达全年目标任务390人,截止11月底,我县已完成500余人,培养稳定率100%,全面完成新技工系统培养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

三、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2020年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任务4600人,截止11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1人,完成任务149.7%;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

(二)《就业失业人员登记证》发放工作

做好《就业失业人员登记证》发放工作,今年新发证2865人份,累计发放31564人份。

(三)企业托管档案人员到龄退休申报

截止11月底,上报市局病退30人次,申报正常退休223人次。

(四)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工作

做好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个人申报材料的审核与贷款发放工作。已受理小额担保贷款488人份,共计6097万元,其中审核推荐488笔,6097万元;已发放488笔,6097万元,距任务目标9500万元,差距3403万元,下一步要加快审核进度,力争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五)开展“五大主题”招聘活动

2020年我县以“五大主题”招聘活动为契机,紧扣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总要求,充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按照年初规划,截至11月底,共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2+N”、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行蓄洪区等各类招聘会95场,线下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近7000余个。多次与市、市、县人社局合作,充分缓解我县劳动者就近就业和外出就业的需求。在各类招聘会现场,免费发放春风卡和就业创业等各类宣传资料10000余份。线上还充分利用公共招聘网进行宣传,积极指导鼓励企业注册并招聘信息,截止目前已注册企业226家,今年新招聘岗位数184个,招聘3118人。鼓励有电脑操作水平的劳动者通过网络高效便捷的找到心仪的岗位。

(六)失业保险工作

1、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

截至目前,2020年度享受失业保险人次603人,发放失业金479.95万元。其中失业人员按每人1000/元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失业金发放标准为1242元/月。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每人283.53/元每月按时缴纳。

2、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及稳岗补贴发放

截止目前,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已申报56家,符合条件56家,已返还金额141.74万元,企业稳岗补贴申报1家,正在审核中,预计金额83万,本项工作12月底前全部发放完成。

(七)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度,当年就业资金筹集总额3032万元,截止11月底已支出总额3201.63万元,其中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支出42.15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153.61万元,就业见习补贴支出99.52万元,特岗人员补贴支出186.45万元,贫困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支出24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支出69.85万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支出46.41万元,企业稳定就业一次性奖励支出27万元,充分就业社区、示范村补贴支出15.4万;就业扶贫支出2537.24万元,其中公益岗位支出1122.85万,居家就业支出925.19万,扶贫驿站支出250万,交通补贴支出239.2万。

四、人才服务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

为高校毕业生出具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的各种证明材料,接受高校毕业生等外来电话查询学籍档案和咨询就业有关情况,新接收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5338人份,调出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1100人份,办理个人人事16人份,开具调档函130人份。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管理和服务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建立了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随时掌握人员增减变动情况,兑现了劳动工资报酬,整体办理了社会保险。截止11月,我县尚有80名基层特定岗位人员,今年我县上报市局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计划补录人员40人,经过笔试、资格复审等环节,符合条件的共有37人,12月份到岗到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扶贫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扶贫论文通用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820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扶贫论文通用多篇.doc》
扶贫论文通用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