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xiemulin4时间:2024-02-27 07:00:11)

【引言】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一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二

“语文是什么”?这个困扰了中国无数学人、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语文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再一次被提起,再一次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深思。日前,由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语文教研》编辑部主办的现代语文理念研讨会在浙江中部名城金华 召开。钱梦龙、倪文锦等一批国內著名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中学教师、教育出版社和语文杂志社的编辑,就“语文”这个课程理念问题展开热烈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却又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理论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文课程理念比较混乱,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澄清。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自由的争论,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使得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 关于“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浙江师范大学胡尹强教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他认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界对“语文是什么的回答都是对常识——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否定或纠正”。他强烈呼吁要“义无返顾地回到常识上来”,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上成文学课”。宁波鄞州中学的毛刚飞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语文除了语言和文学外,还应该包括科学、哲学、传媒、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单单‘语言和文学’不能支撑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天空”。 杭州师范学院的盛海耕教授认为语文“基本上是语言和文学”,所以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先生也认为,把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失之简单,它无法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语文是由语言、文学、文章、文化和言语构成的,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为基本立场。 浙师大王国均博士认为“语文就是一个专有名称,而非缩略语”,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文文学、语言文化等等都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定义或概念”,他认为语文是一门“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从而掌握语言艺术、增进语文修养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学科。东阳中学陈益林老师认为如果肢解地来看什么是语文,将是“一个永远无解的方程式”,“语文就是空气”,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往往被忽略了它的存在,书本是语文,生活也是语文。东阳横店中学马全德老师认为语文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是学科语文,广义的语文是素质语文。 关于“语文分科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呼吁要把语文“一分为二”,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合二为一,“几乎把语言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文学教育身上”,文学教育已经“不堪重负”,甚至“迷失了自己”;“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它不能去讲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也不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己任”,所以,“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需要设立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课”。浙师大朱寿桐教授认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历史、审美的历史、心灵的历史,要在中学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文学可以独立出来,但一个文学教师绝不能离开语言方面的修为。王嘉良教授认为把语文一分为二要有一个梯度,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浙师大黄云生教授认为:无论认定“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是主张“语言和文学应该分开”,其实都是试图突出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一些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的论证和呼吁,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到头来仍然停留在纸上,未能真正付诸教学的实施。因此,文学教育必须从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的思路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起自己独立高标的课程地位!李海林先生则认为现在谁也没有否定文学教育,关键的问题在于语文课应该把“文学教育”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弄清楚文学教育到底教什么。 盛海耕教授从语言文字的产生、文学的特殊功能、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当代教育的缺陷、语言教育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俞同辉博士提出了质疑,他说从教学目的上来讲,文章与文学在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水平上并无本质的区别,文学课独立出来到底要干什么,文学单设能不能解决情感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学存不存在情感问题。 关于“语文研究从课程开始” 与会者普遍认为“语文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关系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任何一个研究者、教学实践者都不能回避。语文研究、教学要从这个问题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认为要分层次研究这个问题,要着眼于建构,而不在于批判。宁波大学王荣生博士认为,回答“语文是什么”,首先要回答“语文科是什么”;在语文教学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先要回答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程的多元并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目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各种主张不是课程,其主张不过是课程形态的一个起点;同样,教材不等于课程,教师的随意教学也不是合理的课程,课程是一种方案。 《语文学习》的温泽远博士认为研究语文、语文科要从课程论出发,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他认为课程是一种规定,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郑广宣编审认为,研究“语文是什么”要关注大背景,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不要有过于沉重的使命感,语文不能包揽一切。 王国均博士认为研究语文学科,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的研究,不能搞自我封闭,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起来,要有一个明确的纲要。 关于“语文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语文教学到底是内容大于形式,回归文本,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要足够热闹,足够花哨? 钱梦龙先生认为,目前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大部分停留在演示层面,无法真正实现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他说,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预先设置的课件进行教学,图像、音乐冲击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阅读,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思路”,结果教学手段现代化了,教学理念却仍是陈旧的。所以“语文学科运用课件要慎重”。 倪文锦教授认为目前的课件形式大于内容,但同时他又认为在信息化社会必须在教学方面开始实践。他说网络技术使语文的教学环境、方式、过程、媒体、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 浙师大蔡伟先生认为,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课程形象面目可憎,令人厌恶。语文教学改革要有希望,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动活泼,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花哨一些,热闹的氛围浓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基本稳定的,因此,教学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老师要以他个人的魅力、丰富的形式,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会议顺利结束后,主办方之一《语文教研》主编黄云生教授这样评价本次研讨会,他说,通过研讨会,“语文是什么?”这个课程本体论问题,再一次引起语文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会者对加强文学教育给予了关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会风好,是真正的学术交流,无论是前辈专家,还是青年学者,都能去除虚套、真诚坦言,进行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开展学术争鸣。

try{showAd(3,0,1);}catch(ex){}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三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阐述了语言学科对中文系的重要性,2013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设立了三方合作的“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之后,又为中心申请到经费购置研究设备,包括脑电仪、眼动仪等,在研究经费和人员配备上大力支持语言学学科进一步发展跨学科的前沿研究。

会议历时四天,涵盖了8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会议采用的模式是每个研究维度一个学者主讲,与会者参与讨论,力图把每个维度上的关键和问题分辨清楚,从而激发和引领进一步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士元教授做了开幕报告《复杂系统与音节语言的形成》。王教授阐述了从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的角度结合来看人类的发展以及语言发展的必要性,语言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形成与演化的机制不能外在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也不能独立于社群的互动与沟通。从最新《科学》杂志发表的蝙蝠唱歌,联系到人类语言的音响特质;从黑猩猩的合作采食树叶,到人类的协作;从人类的直立行走,到发音空间的扩展;从语音变化到语言谱系的构建;从绝对音高的觉识到相对音高的运用,王士元教授生动的讲述了人类语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别开生面,而又引人入胜。与会学者与王教授一起兴致勃勃的讨论了一些关键概念,如扩展适应(exaptation)、有序异质(orderly heterogeneity)、语言联盟、平行发展与祖征遗传等。

台湾中研院孙天心研究员主讲的题目是《藏缅语中的特殊演变类型》,从藏缅语变化的丰富实例出发,探讨其中的音韵变化机制和词句法的演变。音韵方面涉及声调、嗓音类型、音段的“雀巢鸠占”、韵尾增生和因位变韵等,其中提到的不少主流演变之外的规律,如音节长短与声调高低区分的关联,音节的互动造成声调的变化,后起的“无中生有”,等等,都令人大开眼界。词句法方面,孙教授系统介绍了词干创新、动词人称范畴创新和动词限定形式创新,提示在语言的比较研究中要注意分辨后起的创新与早期的遗留,观察周边的语言影响,仔细分析方言的分布等,说明了在具体研究语言结构的演变时,无论是语音的,还是词句法的,都不能囿于成见,而要通过仔细的内部和外部比较的考察,来确定演变的轨迹与方向。讨论期间,大家就汉语和藏缅语的语序发展,如何确定一个音变是接触造成的,声调衍生的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洪君教授主讲了《文白叠置与语言变化》,从文白叠置这样汉语方言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切入分析,提出对语音变化的独到观察。王教授首先明确文白异读是通语对地方语造成影响的一种语言接触类型,结合历史说明了文白异读的传播方式。根据文白异读造成语音变化的机制,提出叠置式音变的特点,并将之与王士元教授提出的词汇扩散进行区分,确立为语言变化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共时差异的音韵史拟测应有的目标是不同时代通语的面貌以及与方言的互动关系,尽可能逼近历史原貌、补正文献。进一步的,在探讨语言变化时要区分条件式演变阶的先后和叠置层的早晚;也要区分扩散式演变的断阶与文白叠置造成的层次。王教授特别阐明了析层拟测法与历史比较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但如何将之扩展到不同类型的方言乃至民族语言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士元教授等提出王洪君教授的研究可以应用到世界语言的比较中去,词汇扩散理论的发展史可资借鉴。与会者对叠置这一模型的适用性,汉语方言历史,以及方言与民族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异同等进行了仔细的研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主任陈保亚教授主讲了他和田祥胜、汪锋在语言接触方面的最新进展,题为《语言接触的方向性看回辉话形成机制――语言与基因的双重证据》。报告提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关键要分清语言接触的方向。母语干扰导致目标语言简化,借贷导致母语繁化。基于语言接触的方向,通过词阶分析和同构性,可以区分下面两种情况:(1)特殊类型语言的形成是一种语言处在目标语言的地位并始发语言强烈干扰的结果。(2)特殊类型语言的形成是一种语言处在始发语言地位并大量借用目标语言成分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表述接触的方向性,需要严格区分两个概念:目标语和始发语。目标语是单语者的语言,通常是强势语;始发语是双语者的母语,通常是弱势语。海南三亚凤凰镇的回辉话的系属和演变机制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语言接触的方向性。基于田野调查获得的回辉话语言材料,结合相关的回辉人基因分析,陈教授等认为:回辉话是黎族对占语进行母语干扰形成的,包括黎族转用占语过程。母语干扰能使语言类型发生大的改变,回辉话的形成是一个典型性的语言事例,是目标语言占语受始发语言黎语强烈干扰的结果。讨论中,大家对回辉人的婚姻制度,基因分析与语言人群的关系,以及语言接触造成语言演变速率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香港中文大学双语儿童习得研究中心主任叶彩燕教授(Virginia Yip)和香港大学语言学系马诗帆教授(Stephen Matthews)从双语儿童的习得情况出发,考察其对语言变化的影响机制,他们的题目是《双语发展作为语法变化的一种机制》(Bilingual development as a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 change)。他们先介绍了语言习得对于语言变化研究的重要性,而双语习得的材料汇集尤为难得。他们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的双语儿童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包括音频和视像在内的多维度材料,在此基础上推动双语儿童习得的机制研究。在语言接触的研究中,双语习得早就被视作一种可能的语言变化诱因,但其显著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叶、马二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双语习得中跨语言的影响在语法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广东话影响英语,造成wh-小句的内置,以及关系子句前置等情况,不仅在粤语-英语的双语儿童的英语表达中出现,而且在中式洋泾浜英语和新加坡英语中都有平行例证。由此可见,一些语言的底层干扰特征可能正是经由儿童的双语习得机制传递而来,比如,广东话中的侗台语底层以及苗瑶语底层。这一研究与陈保亚教授等的报告指向同样的问题,并且互为补充,从音韵变化到语法变化,从成人语言到儿童习得,综合起来,正好展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接触历程。二位教授的材料包括他们自己的三个孩子的语言表达,与会者对其中的语言接触细节等都很感兴趣,讨论了如何控制各种语言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音乐律实验室主任孔江平教授主讲了他和李永宏博士关于语言变化的计量分析,题目是《语言音位结构负担量计量研究》。报告首先给出了研究的宏观背景,人类演化时间单位以百万年计,人类语言产生时间以万年计,文字产生的时间以千年计,那么人类语言能力的变化是否等于人类的演化时间?语言的基因就体现在我们的大脑中语言的认知能力。王士元先生1967年开始的音位功能负担量(functional load)研究和郑锦全先生提出的“词涯八千”提示了一种计算语言认知能力的可能,为此,孔教授和他的团队设计了语言音位负担量的计算方法,通过音位负担比值和平均音位负担量的计算,来呈现13个藏语方言以及汉语中古音和20个汉语方言在演化中的情形,据此,提出了一个假说:音位负担量(语言信息量)恒定。这一假说的前提条件是:人类语言能力相同;在短期内语言能力变化不大。恒定表现为一个区间,给语言的音变、演化和自组织提供了空间。如,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破坏了音位结构,降低了平均音位负担量。这个变化区间可以从微观的语音变化的词汇扩散历程等现象表现出来。讨论期间,与会学者讨论了Zip定律以及其语言学意义,音位负担与结构协和的关系,计算方法与区间的划定等。可喜的是,这样的计量研究和语言接触、语言演化、结构制约、具体语言(如藏缅语)的实际变化等可以联合起来,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沈钟伟教授从语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观念出发,讨论了如何进行汉语动态研究,也着重强调了横向传递的重要维度。他的报告分为两个题目,即,《复杂适应系统和汉语动态研究》,《横向传递和方言形成》。语言是个永远在变动的系统。汉语方言的形成、出现、发展都是语言系统变化的表现。要研究语言和语言变化,首先要认识语言的本质。沈教授以现代科学中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汉语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进行探讨,力图为音韵和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野。报告强调严格区分个人语言和语言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的正是系统中个体的作用,因而促使我们对语言的基本性质做出新的认识。语言存在于个人语言之中,语言研究尤其是语言动态研究必须重视个人语言的作用。语言在变化中产生了方言的区分,汉语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区发展变化的结果,原因可以分成来自语言内部的“纵向传递”和来自语言外部的“横向传递”。沈教授认为,汉语方言的历史形成的事实和“纵向传递”理论观点完全不合,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提出汉语方言形成不但不是“纵向传递”的结果,也不是“纵向-横向传递”的综合结果,而是“横向传递”的结果。由于印欧历史语言学的纵向传递模式只揭示了语言历史的一部分,对语言横向传递的探索不但可以为汉语方言形成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更可以为历史语言学补上不可或缺的内容。

泰国马希隆大学教授许家平(Weera Ostapirat)讨论了侗台语中的语言演变和接触的情况,题目是《台/加岱语和汉台语假说》(Tai/KraDai Languages and the SinoTai hypothesis)。许教授在报告中给出了台语支以及仡央语等的语音对应,并分析了台语和汉语有语音对应的情况,对照原始侗台语与南岛语的对应情况,结合词阶法的比例对照,认为汉语和台语的关系最有可能是接触关系,而非同源关系,因为二者之间越基本的词汇对应越少,而侗台语和南岛语之间最有可能是同源关系,因为二者之间越基本的词汇对应越多。许教授认为在汉台比较中要注意几个问题,包括汉语的单音节迷思,汉台关系语素不能追溯到原始侗台语阶段,汉语和原始侗台语重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讨论中,涉及到汉语和南岛语的关系问题,单音节语言与一个半音节语言的相互转化问题,语言比较中方法论问题(如,群体比较Mass-comparison;系统比较等),以及苗瑶语的系属地位问题。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四

【关键词】SIOP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23-01

近年来,我国将近8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并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纳入其中。但是,英语语言学作为一门抽象、理论性强的课程,多数学生对其具有排斥感,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下,外语专家提出建设英语专业学科,明确英语语言学的核心地位。因此,进行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设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英语语言学概论与SIOP概述

1.1英语语言学概论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高校英语专业中的重要板块,是必要的考试内容,也是区分一般英语学生和专业学生的标准[1]。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语言、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知度,培养学生思维。但是,由于该课程处于边缘地带,并未引起教师、学生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未接触过和该课程相关的议题,缺乏学习兴趣;内容繁琐,涉及领域多。因此,需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效率。

1.2SIOP内涵

SIOP为庇护式教学,将英语作为媒介,向学生传授各专业课程,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学习兴趣。分析该教学方法的特点,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强调对知识的整合,关注学习期间的语言能力。国外研究结果显示,SIOP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水平上完成学业,提高学习成绩。

2.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論课程教学设计

2.1SIOP特色

SIOP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专业技能;二是教学中合理运用庇护教学策略。学生专业技能、英语知识的培养,是SIOP教学目标,而相关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中。美国教育家将SIOP分成课前准备、背景建设、输入语言、学习指导、教学互动、应用、实践、复习等步骤。同时,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设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提高教学质量[2]。

2.2SIOP教学过程

2.2.1课前自行学习

学生课前自行学习时,教师要为其进行充足的准备,帮助建立背景知识,并明确各专题的语言、学科目标。从语言目标上看,教师要用词表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词语、句型;从学科目标上看,用条目的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重点、术语;从学习背景的建立上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材上并未涉及到的知识,且学生在自行学习时,教师为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比如,英语形式、语言讲解时,应先和之前的语法连接;英语语言、意义讲解时,也要和之前的知识连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为日后的课堂讨论提供了条件[3]。

2.2.2课堂专题讨论

课堂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可理解的语言开展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根据专题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从可理解的语言上看,教师可从这样几点开展庇护式教学:首先明确教学指令,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教学任务;其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复讲解,增强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力;最后,通过对学生错误表达的纠正,引导其正确使用英语语言。通过对课堂专题的讨论,学生能全面、深入的了解知识点,为日后的复习、应用奠定基础。

2.2.3课后巩固

在课后巩固上,教师要提前将习题上传到平台的资料库中,以便学生掌握该专题知识。一般来讲,习题多分为这样几个模块:第一,课程知识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第二,考试题,帮助学生了解以往的考试要点;第三,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常采用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由于该阶段是对学生掌握内容的评估、复习,故教师并不会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习题,多通过提示法完成学习任务。该阶段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培养合作意识,为日后的知识提炼、实践提供保障。

2.2.4课后应用与评判

课后的应用和评判是对学生内容的拓展,该活动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第一,讲解迁移性的习题。根据习题量,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并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讨论。第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英语课题,挑选难度适中的论文,引导学生阅读。该阶段,教师所提供的教学策略包括:首先调整教授内容,指导学生多表达自身观点。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荷,可在互动中提供多个答案。其次鼓励学生用母语阐述观点,从专业角出发,对学生无法表达的观点,适当引入汉语,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

为评估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效果,从英语专业学生中挑选多名学生进行测试,以填空题、分析题为主,便于分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度、专业素养。结果显示,和未SIOP专业课程的学生相比,SIOP课堂下的学生素养、专业知识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初始明确目的,创建规范性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学习、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对学生访谈得知,多数学生都认可该教学模式,观点包括:第一,能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笔记,学生极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学习产生枯燥感。SIOP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补充性的材料和图表,从而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泼,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对毕业论文写作也有重要作用。SIOP通过和线下、线上的结合,能节省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概念,提高科学研究素养,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帮助。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构建SIOP教学模式,是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学生、教师不够了解该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为学生营造协作学习环境,明确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英语输出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褚美玲

参考文献:

[1]蔡晨。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4):92-97.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五

[论文摘 要]英语写作是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比较薄弱的一项,针对此现状,本文探讨了模因论启发下的英语专业四级写作教学,重新认识背诵和仿写等一些传统方法对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1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英语写作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难题,许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写作能力仍然很低。学生的作文中存在许多语法错误、句式单一、缺乏连贯、中心不突出等问题。由此可见,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对影响英语写作水平的诸多因素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马广惠、文秋芳,1999; 陈玫, 2005; 王立非, 2002/2005等),对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写作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从语言模因论角度探讨它在英语专业四级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2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1982)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模因学家Blackmore(1999)首次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的研究领域并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国内语言模因论的相关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模因论的研究,其系统性和理论化的特点已日渐成为这一学科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 各种语言表达手段靠复制与别人交流, 达到传播的目的。模仿、复制不只是百分之百的“克隆”, 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周瑞英,2009)。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所以,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表现在字、词、句及篇章等层面。语言自身的学习规律也显现了语言模因的本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可以体现: 教育和知识传授; 语言本身的运用; 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王纯磊,2008)。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也启发我们英语学习中应如何学习写作: 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这对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3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四级写作

3.1思维模因复合体

思维的定义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根据进化论,如果大脑是一架达尔文机器,那么,发生在大脑内的思想、感觉、观念和记忆等就必然要就大脑有限的加工资源而进行相互竞争。大脑一般要将它的注意资源主要于那些由基因引起的而又有利于基因的加工过程。而人脑毕竟是一个能够进行模仿、拥有许多模因的大脑。一个拥有模因的大脑,不仅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储存,而且,这些模因本身构成了大脑据以思考的工具。所以,思维模因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观念、思想、信念、意识内容,以及我们所能想到的事物。如果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词语的运用、结构、论证方法等,或是掌握了有关某个事物的新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种类的思维类型,即思维模因只有当这种思维模式得以传播、复制,它才具有模因性。

3.1.1主题模因

专业四级作文常常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文化、课外活动、课余打工、文化节、雇佣清洁工等话题;大众生活如身体健康的方法、心情愉快的重要性和旅游的作用,和一些社会现象、问题如环境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话题。这就需要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周围的生活,能够从这几大主题版块内深入理解主题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意义。

3.1.2体裁模因

专业四级命题作文考试都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体裁,而且这两种体裁常常需要配合使用。英语四级写作考试对内容的要求比较严格,规定很细。不仅有明确的题目,还用英文对三个段落进行提示,来确保学生作文的内容一致性。因此考生审题时不但要细心琢磨题目的含义和范围,还要仔细阅读段落内容提示,以确定文章的体裁。专业四级考试基本上采用说明文和议论文,即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因而在结构上着重通过论据对问题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1.3题型模因

从历年专业四级真题来看,题型大致分为五类:自由发挥型、问题解决型、立场选择型、给定观点型和比较对比型。

自由发挥型一般出题的规律是:先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可能会提供一些流行的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给定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进行阐述和论证。这种题目对论点不做限制,作者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能证明自己,围绕话题即可。

顾名思义,问题解决型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种考题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供一个、多个或最好、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并加以解释,也称“how-to”结构。这类命题的段落框架可总体上为下列的结构:

第一段:解释命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好为概括性的方案,以便论述)

第二段:论据1+解释/例证

论据2+解释/例证

论据3+解释/例证

第三段:结论:重申自己的观点,提出希望和展望未来。

立场选择型这类题目可称为for---against, 在提出话题后,通常从相对的角度提出两种观点和立场,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立场,即二选一,然后着重论述一方也就是作者自己选定的立场观点的正确性,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论述正反两方的立场。

给定明确观点型的题目,一般情况下,考题先提出一个话题,并给定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一种明确的观点,要求考生以这个给定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论点)进行论证。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很好地论证这一明确的观点。

比较对比型这种题目通常可称为A/B结构。出题的方式有:一种是先给出一个事物或话题的两个方面,然后分析对比两个观点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和对比,从而指出自己的喜好;另一种方式是对两个事物或话题进行讨论,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对比两者的不同之处,然后指出自己的喜好。这类考题的结构通常为:

第一段:引言(明确事物的两面性,并明确自己的倾向)

第二段:A+解释/例证

B+解释/例证

第二段可用两种论证结构:

Al,A2,A3;And then B1,B2,B3(Point—by —Point)

A1,B1;A2,B2;A3,B3(Subject—by--- Subject)

第三段:结论(明确个人观点:利大于/小于弊,赞同/反对,A=B)

3.1.4语篇模因

专业四级文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必须做到突出、明确。专业四级考试中命题作文的固定模式是“三段式”的作文,文章的语篇仪式基本上是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总结结论。整篇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要做到完整、严谨、匀称。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中心线索要连贯,有过渡有照应,有头有尾,不能顾此失彼,残缺不全。严谨,是指段落层次清晰,组织严密,联系紧凑。匀称,则是指层次和段落的比例不能过分悬殊,主次详略得体,各个部分搭配相当。

3.1.5段落扩展模因

从专业四级作文全文结构来看,引言段应开门见山地表达出中心思想,即全文主题。正文段的内容应围绕全文主题进行阐述、评论。正文段的段首主题句应与全文主题一致,可采用重复关键词,改变句型等方式使引言段与正文段自然过渡。结语段应与引言段相呼应。或总结、或提出建议、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专业四级写作一般要求三段,而主要内容集中在中间段,故被戏称为“三明治式”作文。

3.2语言模因复合体

从模因论角度观察,语言模因有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语言模因是指同一信息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或相同信息以异型传递,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始终同一。表现型语言模因指语言形式嵌入不同信息内容而予以复制、传播的模因。这种模因类型采用同一表现形式,但按需要表达不同内容。了解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复制、传播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2.1词语模因

众所周知,写作是学生语言水平的综合体现,而写作的基础是词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词汇应用的敏感度,鼓励学生模因积累记忆同义异词。

通过词汇的近义、反义、上下义关系等积累词汇,增加学生词汇的丰富性,可以避免行文的单词重复,提高表达能力。比如在学“喜出望外”这一表达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积累以下表达方法:be overjoyed/be pleasantly surprised/be overcome with unexpected joy/delighted with unexpectedly good results。当学固定搭配“acquire knowledge”时,教师就要有意识激活学生的 schemata (图式思维) ,联想其他同义异词 ,如attain , get, obtain, accumulate 等。这样学生在写作为时就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

3.2.2句子模因

摘抄背诵精彩词句等 ,也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提高句子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A book is the same today as it always was and it will never change,类似这样的经典言语材料、句型结构正好充当学生直接表达信息内容的 “模因” 。地道的言语表达对于 “囊中空空” 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在学了“While achieving succes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persistence does in fact pay of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its of a successful person is self-confidence, another is desire, and still another is determination”这句话后,在学生的习作中,相当的学生

就直接套用了这个精彩表达。这对于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无疑起到激励、催化的作用。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地道的、创造性的模仿是非常有效的,而在模仿的基础上又能够有所创新,词汇句型的运用也有意识地多样化了。

3.2.3段落模因

在词、句训练积累的基础上就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段落短文的写作层面。段落短文的仿写常用的一种模因是模因的表现型,即语言的形式嵌入不同信息内容而予以复制、传递的模因。表现型模因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变动原来的语言信息或其中的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了一种文体的范文后,学生根据基本框架,把相关话题的信息内容填充进去,或变异。这类模因现象使语言获得改造,在熟悉的基础上推向创新。例如专业四级的开头段就可让学生套用以下的开头段:When it comes to…./When asked abou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while others argue tha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agree with the... opinion,.,这样的表达既清楚又流畅。结尾也可套用“All in all, we can safe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s outweigh the cons. The past twenty years witnesse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along with….A brighter future is awaiting us if we make good use of….”等,这样,从整体来看,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基本上做到正确表达思想,条理很清晰,连贯性好,篇幅也加长了。

4.结语

背诵模仿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一种传统的学习途径,只是通过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从理念上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重新认识背诵模仿的作用。背诵和模仿与创造创新是和谐的统一。背诵和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创新,要把背诵和模仿当作创造创新的必要手段、过程,把创作创新当作背诵和模仿的目的和结果(戴祯琼、丁言仁,2010)。模因的基因型、表现型对人们使用语言的规律提供更合理的解释,从而给我们的语言教学提出新的思路,可以使我们对从模因论这一新的角度探讨模仿写作教学更有信心,有利于我们强化“模仿”力度,从词语、句段到篇章,掌握丰富语言快捷、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模因进行研究与探索,必将给语言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对英语写作教学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背诵中前进,在模仿中提高,在模仿中创新。

参考文献

[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陈玫。 教学模式与写作水平的相互作用——英语写作“结果法” 与 “过程法” 对比实验研究[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6).

[4]戴祯琼、丁言仁。背诵课文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J]. 外语研究,2010(2):46-52.

[5]马广惠、文秋芳,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34-39

[6]王纯磊。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评述 [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2008 (1) : 108 - 109 .

[7]王立非。 作文语篇知识与课外非命题写作: 影响英语写作水平因素的研究[J] .外语界, 2002, (5).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六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选题题目:(外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评审项目及意见:

[1] 该论文选题属

句法学 语音学

语义学 语系学

心理语言学 语用学

词典学 语言测试

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计算语言学 文体学

跨文化交际/ 英美文学、文化 社会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 法律语言学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生对选题所属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

了解所有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并能在基础

上对研究现状的长处与不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了解与选题相关的主要理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并

能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深度不够。

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和文献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不少重要的理论和研

究成果被遗漏。无法对研究现状提出个人见解。

完全不了解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3] 该生对所选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否明确

十分明确。

基本明确。

不甚明确。

完全不明确。

[4] 该生所选课题范围

选题恰当,能在一年半至两年半之内完成。

选题过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选题过小,达不到博士学位的水平。

[5] 选题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

有相当的了理论和/或实践意义,但只是对现有研究的局部补充。

理论和/或实践的意义不大,只是对现有研究的模仿。

没有任何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6] 该生是否已经找到结局问题的方法

已经找到。

有些想法,但仍不具体。

尚未找到。

[7] 该生所提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完全可行

基本可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完全不可行,必须推倒重来。

[8] 该生在开题报告中所显示的语言和文章组织能力是否能胜任博士论文的写作

完全能胜任。

基本能胜任,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不能胜任。

二、论文选题评审结论:

[ ] 我认为该生论文题目可以通过,不用修改。该生可以开始学位论文撰写。

[ ] 我认为该生选题可以通过,但必须根据以下意见进行重大修改,并得到导

师的认可。该生可以开始学位论文撰写。。

[ ] 我认为该生论文题目应暂缓通过。该生必须根据以下意见进行重大修改,

然后再交答辩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开始学位论文撰写。

语言学论文题目 篇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复习课;热点专题;学科素养;素材;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62-04

专题复习是高三政治复习的关键环节,它既有别于基于考点过关的基础知识复习,也不同于基于应考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包含知识专题复习和热点专题复习。知识专题复习是为了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以某些核心知识点为主干,重新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列“知识串”。而热点专题复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既是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重要契机,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如何上好热点专题复习课,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总结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三三制”模型。所谓“模型”,即此类课的基本结构形态;所谓“三三制”,是指这种课型需要完成三项任务,每项任务中又包含三个具体要素。

一、精选三组素材

合理选择素材,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确定好热点问题后面临的首要任务。热点问题涉及的内容往往纷繁复杂,选择哪些、选择多少,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之所以要“三组”,从量上考虑,主要是基于复习课的容量。素材过少,不足以将热点问题充分展示;素材过多,又会占用学生思维和活动的时间,造成对问题认识的肤浅甚至片面。从质上考虑,素材选择并非任意三段材料的简单叠加,而应体现出热点背景、热点聚焦、热点拓展三个要素。

热点背景是基础,要求能够交代热点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真实环境,让学生基本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思考和探究问题做好铺垫。热点聚焦是核心,通过此组材料,学生应能够把握热点问题的精髓或是争议的焦点,引起共鸣,激发起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热点拓展是落脚点,目的是展示热点问题的影响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有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的作用。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为例:

材料一:2012年10月,一名网友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媒体的共鸣。央视记者在一个十字路口,专门进行了交通文明观察,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形同虚设,一小时竟有600人闯红灯。

材料二: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人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加上中国人法治、道德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网友B:小则看是国民素质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所造成。

网友C: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

材料三:毋庸讳言,“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交通隐患。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依靠国民素质、安全意识整体性的提高,也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的经验。在全社会形成遵守信号灯的礼仪,建设中国的交通文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三组素材中,材料一(热点背景)以网友调侃的形式交代了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以及由此问题引起的对“交通文明”问题的广泛关注。材料二(热点聚焦)以网友言论的形式,揭示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原因,包括心理、观念、管理手段等多个方面。材料三(热点拓展)则以总结评论的形式,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期待。三组材料简洁、完整且富有逻辑性,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达成三维目标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热点专题复习,不仅要充分展示社会热点问题,更要充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实现了由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转变。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立意上也正在实现由知识立意到三维目标综合立意的转变。达成三维目标,作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核心任务,既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对高考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热点专题素材的选择中,已经隐含着三维目标的导向,那么,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这种隐含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展示的问题,既是课堂讨论探究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基于情景和案例的主观题的设问。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对学科知识理解、运用与迁移的过程,成为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熏陶和升华的过程。

在上例“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展示三组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建设中国交通文明的意义。

3.请你为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建议,并从《政治生活》和辩证法角度说明其依据。

探究和回答这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上看,实现了跨模块知识的沟通和整合。《生活与哲学》模块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关知识;《文化生活》模块涉及到“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创新”等知识;在第三个问题中,根据学生所提建议的不同,还会涉及到《政治生活》模块“公民的义务”“国家职能”以及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等知识。从能力要求上看,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看,学生在探究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社会现象,又要不断审视自己;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判断是非、理解社会规范,又要置身其中展现生活智慧、进行价值选择。可以说,这一过程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组织回答问题、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既应充分包容,也应注意引导,切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变成单调的知识演绎。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变换问题视角,关联更多的知识、观点。课上让学生根据三组素材自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三、掌握三种语言

热点专题复习课,在学生根据素材和问题充分探究、讨论和发言的基础上,最终还要落实到规范的“答”和“写”上。这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的基础任务,是从会学习向会考试转化的关键一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物化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发散的、零碎的、宽泛的,但落实到书面语言时,必须是准确的、简练的、有逻辑性和针对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三种语言”。

所谓“三种语言”,指的是分析和回答热点问题时,要综合运用好“教材语言”“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中三个问题的回答为例: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语言)。国民素质低、管理手段乏力,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等,导致人们法治、道德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素材语言)。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教材语言)。国民法治、规则意识的淡薄,以及从众心理等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素材语言)。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材语言)。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有利于创新我国的交通管理手段,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素材语言),构建和谐社会(政策语言)。

3.例1:建议:合理设置红绿灯的时间,加强交通执法力度(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政府应充分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辩证法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语言)。

例2:建议:个人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公民应履行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辩证法依据: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提高全社会的交通文明程度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教材语言)。

上面答案的组成,从逻辑推理结构来看,采用的都是教材语言(前提)+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或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教材语言(点明前提)的形式。

教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的理论、观点支撑,显示的是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答题的方向是否正确。没有教材语言的运用,回答往往表现为就事论事的大白话,缺乏思维的深度。这就要训练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做到理论选择恰当,政治术语使用准确。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就容易出现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唯物论、辩证法混淆的错误。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从辩证法角度寻找依据,往往不能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素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对设问中“结合材料”要求的回应,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没有了素材语言,理论说明再正确,答案也会显得空洞无物、干瘪无力。在上例答案中出现的“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文明”等都属于来自素材本身的语言。回答“此”问题离不开素材语言,但并不能简单照抄素材语句,而是要根据素材提供的信息,对素材进行概括、拓展和引伸,从中提炼答案。像上述第三个问题答案中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的“建议”,就必须结合素材中揭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

政策语言是指从与素材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及重大举措中,概括、拓展或引申出的相关要点。在热点专题中,政策语言往往因为素材本身就是或已经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与素材语言具有相似性,显得并不明显。像在上例对问题一和问题三的回答中,就没有明显的政策语言,在问题二的答案中,在“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后面加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策语言,既与设问非常贴切,也提升了答案的层次。

在训练三种语言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学会“答”;二要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进行规范,让学生学会“写”,逐步养成“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习惯。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366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doc》
语言学论文题目【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