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引言】民间艺术论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民间艺术论文最新9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论文 篇一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论文
一、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大胆尝试颜色搭配
色彩搭配为艺术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民间美术对于色彩的配搭体现了民间生活不断变迁的过程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特点,因此现代艺术在色彩搭配方面对于民间美术的借鉴必不可少。例如在过年期间,我国的鞭炮、春联、红包等都以大红色为主,象征了来年生活的红火;而我国的民族服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相同的特点——色彩斑斓,就像把绿的青山,蓝的天空,白的云朵,黑的土地都融合到了服装里,体现出民族贴近自然,拥抱自然的特点。我国的文化底蕴丰厚,因此也给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红色的热情,白色的纯洁,黑色的稳重,紫色的优雅等等,而这些颜色特点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都能够与设计对象相契合,这种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凸显事物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之外,还将艺术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
2、保留民族特性
艺术设计方面的民族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且永远不会褪潮流。民族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区域和艺术形式当中,它不分国界,具有世界性、艺术性的特点。现如今,在中国的服饰、饰品上民族风格尤为突出,设计师在服饰上将潮流元素与民族元素完美结合,不但体现了它的独一无二,也将我国特有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的舞台展示出来,在体现了我国浓厚的民族情结的同时,也向众人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性通过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民俗性和实用性的共同作用得以体现,并且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长远且深刻,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还是创作理念上,都向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向前。
3、讲究人与自然相结合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最直观的表达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其艺术造型种类颇丰。而现代艺术可以充分借鉴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艺术,基于自然的情况下,加以发挥主观想象,将艺术创造向自然、随意的风格靠拢,并且通过独特的外观造型将其表达意义暗喻其中。比如我国的的艺术瑰宝——翠玉白菜,自古达官贵人都喜欢在自家当中摆放或收藏翠玉白菜,它也是拿来馈赠亲友的佳品,而将珍贵的玉雕琢成白菜的形状也是颇有讲究,白菜的谐音意味着纳百财,有着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说法,因此是玉器界备受欢迎的题材。不仅如此,我国自古有“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算盘常常以一种装饰物出现在商业用房内使用,这些包含吉祥寓意的造型一直备受中国人的追捧,也广泛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当中。
二、结束语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我国古老的民间美术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中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从造型、颜色、寓意等方面探究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扩展与延伸,使得现代艺术设计既保留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神韵,又具备了现代设计的新型理念,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 篇二
【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陶瓷绘画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其艺术精神特色融入了时代特色和画家的情感。在突破传统,实践自然任务再现上,具有独特的个性价值。从艺术程度来讲,这种进步,是民间艺术民俗性的基本体现,也是在继承前人画风基础之上,依托生活轨迹,而形成问世作品传承世界的高度体现,是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民间艺术精华。本研究以明清陶瓷绘画代表作品为切入点,探寻该时期陶瓷绘画民间艺术精神特色的融合发展,并为现代陶瓷绘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明清;陶瓷绘画;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一、明清陶瓷绘画发展环境
陶瓷绘画作为明清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个人、家庭、族群、载体、媒介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简言之,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而后发挥绘画这个特定载体的作用,并通过绘画者的主观感受,体现绘画中所表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并在交互式平台中获得经久发展。明清陶瓷绘画发展离不开华夏文明中民族绘画发展的整体脉络。明清陶瓷绘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群众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为树立民族形象,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华夏文明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环境。
二、明清陶瓷绘画的传播及其形式
中国是陶瓷故乡,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以青花、粉彩等为代表的精品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陶瓷经由巧手艺人创作,而后通过文人的笔触,传达出自然、人生、宇宙的感悟。明代宣德年间至嘉靖、万历时期,以五彩瓷器为主导的宫廷绘画艺术中,以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加之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海纳百川,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等生动艳丽的作品和陶瓷种类,造就了我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而皇家御用文人在迎合时事下,陶瓷绘画艺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绘画艺术有等级制度的高层阶段传导至民间艺术中,在清朝时期有了其鲜明的发展特点。由官窑到民谣的过渡时期,远销欧洲各国,而这一时期,多以物纹、山水纹凤尾樽,以及棒棰瓶较为常见,而水墨画则成为绘画艺术传播和发展中的主要契机。明清陶瓷绘画的传播及其形式主要以文人画催生大众化传播,一方面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艺术观念和书写材料的特殊性传播范围,主要传播过程为一个符号—动植物—人物—山水的演进过程。经明代吴门四家、徐渭和清四僧、扬州八怪等的继承,加之官窑与文人画的结合,极大提升了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形式上看,从只工不写到写意性、主题性的纹饰,充分展现创作者的意象世界。水墨韵味、流白和素描,以及线条的质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明清陶瓷绘画的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明清陶瓷绘画,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
(一)民族精神和特色的体现
从明清绘画的演变来看,以文人画为依托的民间艺术的“大气”,突出体现在民族精神的时代理念和特色范围之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中国画对公众的教育性,在时代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度体现。从官窑到民窑的发展,从精神需求到审美意趣,是文人艺术民间绘画完美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更是以多样化的美术样式和艺术精神,传播华夏民族精神和特色。
(二)带动了民族产业链条的长期发展
从古丝绸之路开辟到郑和下西洋,从大开国门到闭关锁国,在陶瓷艺术的传承中,“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目的,很少能在陶瓷绘画艺术中体现,而从技术层面和国画的素养来看,文、意、趣主题的表现和氛围的营造,有赖于匠人制作和画风表现。
(三)艺术美的高度契合和追求
陶瓷文人画以三维的、不规则的载体结构为主,通过控制线条、笔墨、构图,充分表现美的享受,以形表意,以意造型,实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陶瓷工艺”和“绘画工艺”融合阶段,运用形色肌理、点线面语言、书写以及制作和烧制等工艺,完美传达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感悟。
四、结语
明清陶瓷绘画精神特色,是传播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并融合在艺术表现和工艺产品中,画面所要传导的观念诉求和大众传播,无论是商品属性还是从中传播的价值,都极大丰富了中国明清陶瓷文化的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春阳,曾群浪。论《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绘画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5,(11):65-66.
[2]陈健毛,肖绚。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根由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64-167.
[3]刘乐君,王新荣。“庭院栏栅”-明清五彩瓷中“栏杆”的形制与布局探微[J]。陶瓷学报,2016,37(2):220-223.
[4]陆嘉明。满目吴门烟水一坞桃花灿烂争妍—赏读高福民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文化随想[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1):36-412.
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论文 篇三
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论文
一、拓展传承基地,培养金银彩绣继承人
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传承仅靠一个艺术馆或一个传统工艺传习中心远远不够,传统的老艺人带徒弟的方式,传授面窄,见效慢。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老艺人请到各级各类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传习金银彩绣民间艺术,或者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掌握其工艺,了解其精髓。拓展各级各类传承基地,培养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继承人,具体可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企业公益教育等不同渠道展开,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发展更加规模化、系统化。首先要加强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由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定期上课、传授技艺,在青少年中逐步普及传统手工艺文化,培养金银彩绣爱好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大金银彩绣民间工艺相关课程,融会传统造物的智慧和情感,重点培养“工艺人才”,使之成为认祖归宗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文化启蒙。在大学教育阶段,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建立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健全和完善保护机制,为保护、发展和研究金银彩绣提供理论支持、普查指导、咨询服务、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以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优势,通过社会调研、技术积累、文化理解等角度,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分散在民间的金银彩绣产品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保证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以最为保真的。形式长久地保存下来。此外,还可在企业设立传承基地,开展公益教育,开拓金银彩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市场,保持金银彩绣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传承人培养格局,强化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与智力支持,使年轻一代更多、更好地了解、宣传、传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资源。
二、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资源的设计转化和创新应用
当前,国家正加大扶持与推动设计产业力度。1月,国务院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将设计作为创新资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具体举措上激发了设计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力。民间艺术形成积聚成产业化态势,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进程进行革新,通过吸纳现代元素,进行设计转化和创新应用,形成崭新的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社会环境中,从而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也提出,要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文化产业。宁波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目前对其产业化研究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创新不足、产品形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发展进程。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精髓在于一代代的技艺传承,它超越了有形物质载体的局限,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将投射了地区典型民俗思想的金银彩绣传统技艺通过现代设计元素得以展示,文化资源通过设计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成为既是宣传本土精神的载体,又是焕发市场活力的源动力。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与相关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创意转化能力,实现金银彩绣“文化产业链”。比如通过与旅游产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艺术品等市场进行多层次结合,着眼创意设计,加大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和创意含量,使这些旅游产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艺术品等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最大化实现产业附加值。也可以借助节日的契机,以定期举办相关文化节的方式展示和推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发掘传统手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开发礼品、纪念品、收藏品,实现展示功能向实用功能的转换。还可以结合宁波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十里红妆婚嫁风俗文化等,开发相关的金银彩绣婚庆用品,形成独有的文化产业,促进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程。
三、结语
宁波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承载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金银彩绣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重新组合方能获得“新生”,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无形的观念、知识、信息等需要传承与创新开发才能唤醒生机,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宁波地区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要从当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发展良方。金银彩绣的产业化过程就是将民间传统的“私相传授”形式转变成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盈利的过程。寻求适合地方性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科学有效地促进地区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创造利润的目的,也为其他相似类别的地方性民间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民间艺术论文 篇四
摘要:文章从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原则出发,提出民间艺术产业是一个由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关联、产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功能的有机系统;结合民间艺术产业的实际和特点,依托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民间艺术的产业竞争力做出一个合理化、规范化、全面化、多层次的科学评价。
关键词:钻石理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
民间艺术指的是以民俗生活的模式传播于民间社会的艺术样式,民间艺术是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的记录,更是对人们的智慧、情感、理念、价值观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同时它还是一种流动型的原生态社会文化,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又被称作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来源于多样化的生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仅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认识等精神层面,还是民族灵魂和民族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艺术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1]。这种产业化是指对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宗旨,使之以多元化的产品在市场中呈现,而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则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合乎行业标准,艺术产品的加工具有规模化特征,同类型企业被集中安置到某个区域,从而形成多样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民间艺术产业群或产业带[2]。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丰富的资源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资源都符合产业化运作的标准。在民间艺术形成产业化之前,首先要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科学的调研、评估与分类,进而依据民间艺术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不同层级的开发。
1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原则的确立
民间艺术产业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市场风险,关键在于该产业是否拥有极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借助于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竞争力进行测定和分析,而该体系能否发挥效用,主要在于所筛选的各种指标是否科学合理。一般情况下,需遵循以下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选定。
1.1综合系统性原则
地域和民俗是民间艺术得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基于此,不同的民间艺术会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和发展状况,因此对其进行评估时,应当对这些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采用“综合化看待、系统化考虑”的原则,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把握好不同要素的界限,确保整个评价体系趋于完整和有效。也就是说,在评估时务必树立整体意识,并进行全面考量。
1.2独特性原则
产业具有差异性特质,这是因为不同的产业拥有不一致的产品属性和产业特征,采用了不同的流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构建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手段和竞争力理论。民间艺术产业资源涉及到众多层面,因此蕴含了非常繁多的评价指标,但是如果将所有的指标都纳入评价体系,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给评估人员带来较多工作量。实际上,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效用,关键在于是否选取了核心指标。但在选取时必须确保核心指标可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以便于分析出该产业在发展水平、产品属性、流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4]。
1.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原则
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必须得到明确的定义,才能便于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为了保证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效用,确保评估结果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应当对民间艺术的内涵全面认识,掌握构建的意义、目的、方式和过程,并在对指标进行甄选时采用定性、定量两种分析方法,而指标的获取应具有客观性。其次,指标的概念应当便于解读、易于推广。另外尽量不要选用那些具有对策性、方案性和动因性的评价指标,而应当选用换算容易、计算简便、可考量的评价指标。
2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选择
民间艺术是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并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同时对商业、旅游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只有达到精准、科学、全面、客观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民间艺术产业的丰富内容和全部特征。为此应当抓好两点:首先要从多个方面来搜集资料;其次要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即体系容纳的指标不能过多或过少。对于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价值评估拟借鉴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该模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为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创造。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与4个核心要素和2个附属要素密切相关,前者包括企业战略、市场需求、企业结构、关联性支撑产业,后者则主要是指市场机遇和政府作用。市场需求等4个要素不仅是核心要素,而且还是“钻石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并对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托于波特钻石模型对产业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结合民间艺术产业的实际和特点,对已有的指标进行筛选,并添加一些可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指标,进而构建一个合理化、规范化、全面化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5]。基于此,可以认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是一个由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关联、产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功能的有机系统。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不同层级指标要素来构成:
(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又分为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包括:民间艺术传承人数、传承范围、从业人数等;客体要素包括:民间艺术资源的珍稀性、独特性、保存状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等级、知名度等。相较于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生产经营主体的构成、组织形式、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以及资源保护等级、价值体系(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共同形成了民间艺术的生产要素内容。具有较高稀缺性、具有独特特征以及传承度越高的民间艺术资源越具有产业开发价值[6]。
(二)市场要素:投资收益率、消费市场规模、人均消费额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带动相关产业程度等。民间艺术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能否产生再利用的价值,是否能推动关联产业实现良好的发展;能否促进地区经济的进步,是否具有交换功能和使用功能等等。因此最适宜的评价指标包括产品价值、研发成本、品牌价值、经济贡献值、产权价值等等。
(三)环境要素:具体是指相关产业、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护、管理、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本投入数量及基本形式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发展环境会受到当地文化产业开发态势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开发规模、开发形式和开发总量。文化体制、法制环境、文化产业政策等构成了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3构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3.1为民间艺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整个评估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产业环境、资源质量、资源数量、挖掘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对民间艺术产业资源做出精准评估,才能进行理性投资,并制定出科学的开发战略[7]。
3.2便于掌握民间艺术产业的运营现状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整个评估活动中,涉及到运用“全面、合理、客观、有效”的法则对民间艺术产业运作状况和该艺术资源的保护状况进行考量,而且基于评估结果,政府部门可对相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做出适当调整,以便于民间艺术资源得到有节制地利用,促进其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3有助于突破定性评估瓶颈,实现定量评估
模糊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是人们评价艺术资源价值的常用工具,但评价结果却缺乏准确性。对于民间艺术产业资源而言,其直接使用价值可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人们习惯于运用模糊性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设计理论2018年第3期总第180期湖南包装价值等指标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但是更为直观的定量评估可使社会民众对民间艺术资源产生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认知。
3.4有利于当地出台合理的开发保护政策
根据评估结果,借助于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可对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和保护政策,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确保民间艺术得到健康而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萍。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11):70-72.
[2]张娅妮,等。创意经济背景下民间艺术产业化类型及价值分析[J].经济问题,2015(07):85-87.
[3]张中波,等。论产业化语境中民间艺术资源的层次开发模式[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05):4-6.
[4]范娟霞。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2008年10月。
[5]林炜。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15):36-37.
[6]刘昂。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估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2):19-21.
[7]王兴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开发对策探讨[J].民族艺术研究,2012(04):134-136.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论文 篇五
2.1造型设计启示:道法自然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的第一大特征,而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造型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由于民间美术造型讲求视觉独立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其取材和造型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单纯的自然取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而又随意的创作过程,作者通过作品将其观念暗寓其中。现代艺术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应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再通过主观的审美进行二次创造,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次,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象,为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些许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2.2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上也要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精髓之处。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生活,民间生活随着时间的变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例如我国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脸谱刺绣等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五色观源于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种色彩,形成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吉祥如意”也延伸到了色彩中,以“红红绿绿”来体现吉祥如意,譬如节假日的年画,对联等,都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节日的红火热闹。这种将风俗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吉祥,更能体味浓郁的艺术气息。
2.3创作观念启示:保留民族性
在创作观念上,现代艺术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精神的理念,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民俗性和实用性都能体现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也是如此。民间美术用各种意象的方式来展现浓郁的民族情结,同时展现了中国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民间美术又以独特的审美性和民俗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并且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还是在创作理念上,都为现代艺术设计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源泉,推动者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论文 篇六
1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1.1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在人们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富艺术形态的,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比如民间美术的剪纸、刺绣等就体现了“吉祥如意”之情,其图案多为富有意象化的福娃,燕子等,在色彩上普遍采用传承中国喜庆欢乐气氛的红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1.2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各具民族风俗,是对人们社会生的一种不同诠释,而这种诠释,却成就了民间美术另一种艺术特征,例如,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年画等,早就不仅仅是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而是经过民间美术的雕琢,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态,在祈福、祭祀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色彩丰富的风筝来驱走一年的霉运,用年画娃娃来祈祷来年的福气,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1.3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因此一直保持着民间生活最原始的形态,民间美术的“本元性”使其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艺术的形态来展现。如在民间饮食文化中,面花成为了民间艺术造型的典型,这是一种用简单的面来创造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 篇七
一、河北民间艺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将人们的审美价值悄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不是自产自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模式,因此,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让还在自给自足的传统民间艺术遭遇醍醐灌顶。民间艺术的传承不容乐观,趋于边缘化、老龄化。一些民间老一辈艺术家的故去使得一些民间艺术濒临消亡。当然,也有部分民间艺术品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找到一条新型产业化道路,很多成功的民间艺术都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开辟出一条注重品牌开发的商业化之路,如山东潍坊风筝,无锡泥人大阿福等,已出口多个国家并取得很好的效益和口碑,名扬海外。因此加强河北民间艺术品牌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二、河北民间艺术的品牌开发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人才是创意的源泉。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目前,河北省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在数量、队伍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多从全国各地成功省市引进优秀人才。在保证老工艺、老技术传承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工作,把民间艺术的精髓继承并在当下时代加以发展,制造出现代人们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建议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或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研究组或者院系,着重培养创意产业人员,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在传承老一辈艺术的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商,走上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开发之路。
三、民间艺术品牌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产业化”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化,即是以文化为载体、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文化产业化的第一步将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出售,并为一系列商品量身制定出营销策略,最后在进行规模生产投放市场。最近几年,河北的民间艺术品生产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化道路,有些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生产正逐步走上正规的产业化生产,节约成本,节省时间,增加产量。如蔚县剪纸已经形成销售集散地,制作的挂历、剪纸、贺卡等选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13年,河北省人均GDP已超过38651.39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值达到950亿元,占GDP的比重3.25%,年均增速在30%以上,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产业化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民间艺术发展的催化剂-传媒
河北民间艺术品要实现品牌开发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吸引人们注意。传媒的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深入人心,现代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媒体已经成为当仁不让的首席传播工具,其提供的传播平台、舆论氛围都非常适合河北民间艺术的品牌开发和推广。其次,其强大的覆盖力、影响力、渗透力为民间艺术品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成为推动河北艺术品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传媒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成功地提升了自身品牌价值,借助传媒的强大优势,河北民间艺术的品牌与经济将实现前所未有的升华。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文化大省,河北省应首当其冲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民间艺术品牌开发之路,石家庄的西柏坡,保定的直隶总督府,邯郸的赵州桥,承德的避暑山庄,秦皇岛的海滨,沧州的杂技,衡水的年画等。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发展成自己的文化创意品牌,没有引起其他地区人们的关注,没有找到自己的产业优势。因此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把河北民间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推广全国乃至国外,使人们重新重视人类文化遗产并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在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下,河北民间艺术实现品牌开发,对本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我省丰富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后备力量支撑,吸收借鉴一切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河北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结合,传统和创新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走出一条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中国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 篇八
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二、文化生态学
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以分决定论和互动论。决定论又分为文化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决定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最终决定了其现有的生态样式”;而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一个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形成起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互动论则认为文化与环境起到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人们的生活被自然地理环境主导时,那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等,这些文化因素又开始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秦始皇主旨建造的都江堰,灵渠等又连接各种江河流域,使得自然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可以把互动论看作是介于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间的一个理论,文化生态学正是基于这种互动论而产生的。文化生态学为理解民间艺术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1、民间艺术生态系统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民间艺术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文化的功能规制(观念、思想、信息)所联结的庞大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因素众多并具有高度协调和适应能力的稳态系统。”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1.1民间艺术生态链
“民间艺术的构成包括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内涵,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等。各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前后承接关系。”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形成,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社会,岁时节令中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民间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民间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祈福、趋利避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间艺术生态链完整和稳定的根本条件。民间艺术最开始存在的意义便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生命诉求,民间艺术形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又成为社会环境构成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构成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但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环环相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处于波动之中,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维持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如果生态系统崩塌,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1.2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
民间艺术的独有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貌都是基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尤其是加工材料和工艺,形象和功能都体现着地理环境强大的影响力。自然环境是民间艺术的形成基础,但不是促使民间艺术发生变化的关键。民间艺术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的,因此研究民间艺术在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
1.3民间艺术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民间艺术生态圈重要的条件,占主导地位。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民间艺术不能脱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它在满足民众的精神性和物质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来说,社会需要是激发他们创作的动机和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化的普及,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手工艺的逐渐变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民间艺术的功能、审美、创作人的身份等如不随之适应变化,将无法适应这个生态系统,导致失衡。
2.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
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解析》文章中指出:“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也存在失衡的情况。当下,经济全球化,便利的交通拉近区域之间的距离,信息交流空前快捷,文化的交流异常活跃,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模式。”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变迁打破了封闭的文化环境,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取代,动摇着民间艺术的生存基础,人们对一些宗教和自然信仰的丧失动摇了民间艺术功能需要,从而波及到民间艺术生存。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生存发展的艰难。
那么,在当前民间艺术面临的生态环境中,文化馆可以起到什么保护作用吗?
三、文化馆在民间艺术保护中起到的作用
一是民间艺术晴雨表的作用。民间艺术来源于最基层的生活环境,数量多,分布广,生存发展境况不尽相同,一些民间艺术逐渐丧失了继续生存的环境,日渐萎缩。虽然有的学术调研可能会专题性针对某个民间艺术项目做研发,但要把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形成专门的保护机制和体系。随着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馆的管理体系范围涉及省、市、县、乡、村,各级文化网络都有群众文化工作者从事一线的工作。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最基层的民间艺术生存状况,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流变提出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各级文化馆可以立足民间文化发展,培育本土文化资源,把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制定本地民间艺术普查规划,对民间艺术的品种、分布、技艺、演变、传承关系、风格流派、从业人员、生存情况、市场前景等做详细的调研,采集文字、图片、影像信息等,体现民间艺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到数据采集标准,内容描述贴切,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建立民间艺术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因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存续状况和濒危程度不一,文化馆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可对本地民间艺术的存续和保护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本地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存在突出问题和瓶颈,区分保护目标的轻重缓急,为制定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措施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尽可能的将民间艺术还尚存的内在生命力和外部环境做一个搭桥,建立沟通交融的渠道,让政府这个强有力的外部作用力了解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并有机会和通道参与到其中。
二是民间艺术传播器的作用。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很多民间艺术技艺靠的是口传心授,技不离手,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经验就是技术。而现在中国的民间艺术由于外部力量震荡使得民间艺术发生了断层,手艺传承的青黄不接,内部生命力变得薄弱。因此要激发民间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必须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这一群体。
但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多生活在于乡村,流传在民间,与现代生活脱离甚远,生存越来越困难。民间艺术技艺人传承多是慢工出细活,环境简陋、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呈现出一线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力不从心,年轻人因看不到传承的价值和效益不愿拜师学艺的困境,有的老传承人带着满身的技艺,无人传承,遗憾离去。
在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过程中,文化馆可以发挥传播器的作用。传承人是民间艺术传播主体,通过全面的调查,寻访一线民间艺术传承人,理清传承脉络,找准濒临失传,急需传承的项目和传承人,重点抢救和保护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开设民间艺术传承培训班,设置培训计划,扩大宣传招收传承培训班学员,特别是年轻学员,为他们的技艺传承提供免费的场所和条件,让传承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提高他们传承的使命感;让参加培训的人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价值所在,提高他们学习传承的兴趣,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让有代表性、传承能力强的传承人得到相应认可,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同时,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技艺传承的过程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特别是用影像记录展示技艺动态的全过程,建立数据库。为传承人著书立传,通过一线传承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全程记录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从艺生涯和技艺传承情况,反映民间艺术流变原始真实的发展的过程。
三是民间艺术缓冲带的作用。传统民间艺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人们提出应该让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让市场成为民间艺术的“救世主”和“保护神”。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迫于生计的一些民间艺术开始屈从于市场,于是失去了本真,流水线般的艺术成了粗糙的复制品。
文化馆在保护传承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缓冲带的作用。文化馆在对本地民间艺术调研、保护的工作中,可以准确地挖掘和把握其传统的精髓和内涵,在这些民间艺术面对市场时,传统和创新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注入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使得民间艺术在从事产品经营的过程中,既能注重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竞争,又不浮躁、唯利是图,从而推动民间艺术向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以及参与广泛化的方向发展。文化馆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改造创新中寻求一个合理的度,选择与之对应的消费群体,逐步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起到缓冲带的作用。通过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文化,形成品牌,在提供健康精美民间艺术作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解决民间艺术自身生存,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来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发展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自身传承的要求和大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走向社会,面向大众消费者,实现其经济价值。
四是民间艺术助力器的作用。很多民间艺术因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兴盛逐渐萎缩,传承人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通过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做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助力器。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让人很受启发:2016年春节前,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由年轻设计师与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合作,众筹推出手工制作的年货制品,大受消费者欢迎,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让古老的、曾经少人问津的民间艺术再次“火”了。用年轻时尚的设计语言呈现传统手艺,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审美标准与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相融合,不失为一条民间艺术生存发展之路。
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也在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文化馆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信息社会并进行继承创新、繁荣与发展。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网民可通过电脑、手机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可以把在一线收集到的本地最多最全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展示,扩大民间艺术的知晓度。要抓住大众认知和参与民间艺术的发扬,特别是吸引频繁登录社交工具、互联网游戏、电商交易的使用群体来关注。构建设计师网上沙龙,为设计师与民间艺术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空间,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将网上沙龙打造成设计师聚集交流互动和宣传本地民间艺术的窗口。走“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为宗旨,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保有较高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反哺民间艺术自身的发扬光大,相得益彰,共同出彩。
四、结语
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民间艺术所处的生态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阶段正处于变化的关键点。文化馆是直接通过艺术形式与群众接触的机构,文化馆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也负责将艺术带到群众中去,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发展中的担当重要角色。秘鲁民间艺术“激情”演唱组的负责人卡塞雷斯说,一旦用你的艺术感染了受众的心灵,你就不用再害怕它会受到冷遇甚至消失了,因为这种灵魂的触动会促使他们一起来关注、继承和保护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论文 篇九
民间艺术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民间艺术论文,请参考!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西方音乐为核心,忽视中华民族音乐教育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普通高校较少提供民间音乐相关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认知度较低,感情淡漠。此外,民间音乐因为缺少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是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4.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制,难有教学互动和交流
大学音乐课都以“欣赏”为主,大班授课学生一般都在80-300人不等,传统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代替了很多本该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体悟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态度、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大学生缺少同音乐的直接交流,很难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的魅力也难以展现。
5.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一般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更别说专修民族民间音乐了。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高校音乐教材少有创新性,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二、民间音乐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大学生的使命
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妈妈哼唱着带有乡音的摇篮曲和童谣轻抚孩子入睡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大学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大学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文人贤士常在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丰富文人音乐的内容,使得有些音乐形式———如昆曲就融汇了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乐”———何家营鼓乐便是民间音乐与唐代宫廷音乐及道家音乐的结晶。
三、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对策
1.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创建大学地方艺术特色课程
陕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鲜明。目前陕西省的民间音乐研究,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民间音乐作品和形式,可以直接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如陕北的信天游,酒曲、唢呐、大秧歌、腰鼓等,关中的秦腔、皮影戏、秧歌、跳戏、曲子等,陕南的号子、山歌、端公、锣鼓草、佛曲等,以及由五大类十一个曲种组成的陕西曲艺音乐,如丝弦清曲类、说书类、道情渔鼓类、踏歌走唱类等也是陕西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开设以陕北民间音乐、关中民间音乐、陕南民间音乐和陕西曲艺音乐专题欣赏课,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此形成普通高校进行民间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并纳入课程管理中
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实践活动,只有欣赏类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侧面体现,艺术社团的组建和其活动的有序开展应纳入到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管理的范畴。将艺术社团建设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联系起来,避免将艺术社团和常规意义上的各类兴趣小组混为一谈。如本院相继成立的“大陕北”音乐社团,“秦韵”女子合唱团等。在社团活动时记考勤,表演演出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因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不太感兴趣,所以要打破只有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以鉴赏、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鉴赏不能只是单一聆听,更应加强感受、理解和创造的环节。如对山歌不同地域唱腔的理解,高腔(如陕西民歌)、平腔(如云南民歌)、矮腔(如江苏民歌)山歌体现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陕西民歌以高腔为主,可以让学生们演唱陕北民歌,以独唱、分组对唱等展开。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曲调,借曲填词,任意发挥创造性演唱。讲座式可以聘请当地民间音乐艺人到大学课堂,向师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教师、民间音乐艺人有机互动,加强师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更真切、客观和进一步的理解。如2005年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在本校进行讲学时,校园刮起了陕北民歌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走进教室,使课堂呈现出了多姿多彩、激情互动的特点。观摩式指利用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观赏或参加地方民间音乐表演,或组织大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演出的专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走近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而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开放型的课堂、多类型的教师、互动性的教学、原生态的内容催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教育之花。教学形式上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新生看到和她们同样身份的师哥师姐在民间音乐的浸染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定能引起强烈共鸣,不但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更激发出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园丁式、交流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丰富,这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结合起来作为形成性评价,分数可以占到50%-60%。终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对民间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群体及个别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或调整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及手段[5]。这一部分占总评的50%-40%。
4.倡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采风和社会调研活动,开展民间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因为对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依靠民间社团和当地文化馆来进行。通过组织师生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采风,走访当地文化馆相关音乐研究者,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合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把这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还可以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邀请民间音乐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谊合作,方式上可以采用“走出去”,让大学生课余参与到民间音乐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成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或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做教师,传授相关器乐的演奏方式,通过与民间艺人零距离对话,开展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5.倡导大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民众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陌生了,只有让他们重新熟悉,唤醒他们对民族瑰宝由衷的热爱,才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尝试,融入时代元素,如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民间音乐教学能力,完善艺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得有一定的演唱和器乐技能技巧方可胜任。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除了教师自身刻苦钻研外,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借助社会和地方民间团体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不同专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全国高等学校相关音乐教师进修培训,以此更快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能力及业务水平。
7.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音乐课在普通高校长期处于附属地位,致使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民间音乐教学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因此,应该加大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民间音乐教学经费”。教务处、学生会、团委、任课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开发民间音乐校本教材,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如此才能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此外,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还有广播站定期循环播出各类相关民间音乐的报道,强化地方民间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浸染中,熟悉自己家乡的音乐,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通过大学生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从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总之,应建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音乐的现代研究思路。中国民间音乐教学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民间艺术论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