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引言]执行力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执行力论文 篇一
摘要: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政策必须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涉及到领会力的方面。如果领会得好,就会适时、适当的放开不必要的管制;反之,就会出现过度放开,甚至是放任企业行为的现象出现,改革的目的是适当放开,但不要理解为放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和放宽规范限制就意味着可以任由企业的主观意识确定其发展方向与意图。
2.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咨询和评估机制,加强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3.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法》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既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现实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纽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其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的职能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织、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更应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成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地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执行力论文 篇二
摘要: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政策必须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涉及到领会力的方面。如果领会得好,就会适时、适当的放开不必要的管制;反之,就会出现过度放开,甚至是放任企业行为的现象出现,改革的目的是适当放开,但不要理解为放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和放宽规范限制就意味着可以任由企业的主观意识确定其发展方向与意图。
2.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咨询和评估机制,加强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3.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法》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既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现实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纽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其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的职能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织、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更应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成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地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加强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价,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评价准则是伴随着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而出现的,它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包括政府执行是否有效,效果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当调整,以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执行效果的讨论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在评价中,还能发现政府工作漏洞并加以改进,增强排错力。
执行力论文 篇三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组织文化体系的合理运用可激发员工的执行力、创造力,可平行地实现医院对医疗质量监控的良性循环。相对于其他行业,医院人员整体素质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高,但是许多领导和医护人员还只能从“博弈”规则的技术层去实践,看不到“博弈”规则的深层——文化层面,因而导致许多技术、制度、设备等先进的东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其凝聚力与创新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形成一个相互理解、上下协力、共同奋斗的群体,有效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内涵
执行力即一种执行的力量。它不仅是对政策、制度、规定、指令等的执行能力,还有对思想、理念、文化等意识的执行能力。执行力是医院管理制胜的有力支撑。执行力的构成主要包括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业务流程三个方面[1]。办好一所医院,除了要有良好的运营机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有坚强有效的执行力。医院文化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空间,文化也由此决定了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医院能否赢得百姓信任的根本。如果没有文化意义上的改变,就不会有一个医院整体的执行框架。医院的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2]。医院的执行力文化凝聚了全体人员的执行精神,它对指导医疗实践,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院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医院执行力文化的构建
2.1医院执行力文化的核心理念
2.1.1责任意识提倡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是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所以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各类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有认真的态度与责任意识,要有能力面对繁琐和复杂,严格遵循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有关规程,一丝不苟地把事情做好。对工作保持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自动自发地去完成任务。
2.1.2服务意识医院以治病为中心还是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是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更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以治病为中心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而以患者为中心则强调的是全面的服务。患者不仅需要医疗技术服务,还需要心理的疏导和健康教育服务。患者走进医院,医院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所有相关的健康服务,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患者为中心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高度概括,它要求医院处处为患者着想,服务优良、价格合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2.1.3求实作风无论对医院领导者还是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医院领导者首先要清楚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医院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使一线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积极参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而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也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平时要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一旦出了问题,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认真查找发生差错的原因,及时纠正。
2.1.4创新意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要打造良好的学术团队。医院必须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多种渠道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提升医院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2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制度保障
2.2.1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运行机制医院的执行力文化也应该体现在制度上,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具体体现[3]。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正确提出医院的发展战略并正确地限定和分解战略目标,必须在认真分析医院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同时,广泛征求一线医务人员的意见,确保全院上下齐心协力,确保执行信息传达到临床第一线。2.2.2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职位明确化、薪酬社会化、奖金绩效化”的原则,逐步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职务升降机制;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内具活力、外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环节,根据优秀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做好人才储备,为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医院执行力文化的推进
3.1领导的作用在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培育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医院领导者不仅仅制定战略决策、下达命令、监督医院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必须具备执行力。领导者必须深入临床一线,了解一线医生的工作程序和治疗方案,重视医疗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现场执行的表率。
3.2有效的沟通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从强制走向自觉的过程,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形成必须循序渐进,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全体人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建立共同的执行价值观,从而使执行从一定程度上的强制形式变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必须建立柔性的组织机制以及一套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开放、真诚的沟通。增加医院领导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有效沟通,使领导者掌握更多的一线工作情况,了解执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医疗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3注重细节,优化服务流程医院作为以保全人的生命为目的的医疗集约化组织,医疗行为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每一个细小的偏差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必须注重医疗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避免出现医疗差错。技术细节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提高疗效。在服务细节方面做到个性化服务,了解患者的痛苦,作为主管医生和经管护士必须掌握患者思想上的变化,要用心去关心患者,疏导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服务流程的优化应考虑到: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做好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引导工作,合理安排患者检查、交费的程序,避免高峰时间的拥塞,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床位的使用率。
总之,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医院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医院执行力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过程中,其核心理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医院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得到不断加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
2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12.
执行力论文 篇四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与对策
一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二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执行力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3.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自由裁量权过大和激励措施不足现象并存。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内容过于笼统、量化的绩效考核少;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税收征管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设置的多项考核指标和过错行为,只能解决税收执法中的程序、时限、权限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税收执法过程的全貌,在现实的税源管理过程中,特别是纳税评估等深度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仍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是考核激励先进的效果不明显。考核结果只对个人经济起一点很小的作用,与职位升降、评先评优挂钩不明显,税收管理员对考核结果不重视,一些考核采取“扣分制”,甚至出现多干多错的反激励现象。
二、强化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建议
1.实施目标管理,突出管理员工作重点。(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Objectives,简称MBO),它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概念,他认为管理首先必须确定目标,管理人员应该而且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控制好自己的成就。目标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2)目标管理的优点。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责任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管理员找到工作重点;三是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工作强度。(3)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目前,县(区)局对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已有目标考核,我们认为必须将基层税源管理单位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管理员团队以及每个管理员的分目标,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可依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管理员团队或管理员个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例如税收计划任务、征管质量指标、依法治税水平指标都可以按照各管理员片区的税源构成进行分解成分目标,按年下达,分季考核。
2采取管理员团队作业,融合不同素质管理员的共同力量。鉴于以下原因,本文认为管理员应采取团队作业:一是现行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税收管理员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新充实到管理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丈是自由裁量权等行政执法权在团队作业时能够相互制约。(1)团队的人员组成。团队中应该包含多少位成员?人员结构如何配比?按照国际管理经验,团队人数通常最多不超过五六个人,三到四个人效果最佳(管理的实践),结合工作实际管理员团队可以采用人制:1个税收分析员和3个片区管理员。(2)团队成员的职责划分。将现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做进一步细化分工:税收分析员负责辖区内税收分析管理和纳税评估管理,并对组织分配的事项性任务按片区进行分解落实和汇总上报;片区管理员负责辖区内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和纳税服务等日常性管理,并对辖区内税源的纳税评估负协办责任。(3)团队的运作方式。每一位团队人员都对团队的目标任务负责,大家集思广益,但负责的领域各有不同。税收分析员应加大综合征管软件V2:0信息资源的应用,加强对税源监控分析和税收征管质量深度分析。通过开展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等趋势分析,研究地区税源发展情况以及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3引人质量管理的“戴明环”,强化管理员的7一作质量监控。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1)P(PLAN)计划。计划包括确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制定活动计划。(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3)C(CHECK)检查。检查即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4)A(ACT)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肯定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出给下一个PDCA解决。
PDCA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并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人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根据在日常的税款征收,税法宣传,税源调查,行政执法环节等各项税收工作,建立标准统一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量化工作指标来衡量税收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奖勤罚懒,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执行力论文 篇六
[关键词]制度;制度执行力;分析
制度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有了制度就必须执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则。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要体现在制度上,还要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除经济、政治层面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制度执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汪中求同志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前言中说到: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当前,我们存在一种倾向,相比而言,我们更加注重建立制度,讲要求,作规定,下文件,颁布一些新的政策法规,但我们对制度执行却有所忽视,理论研究不深入,求实对策不多,反馈评估机制不通畅,很多制度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成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审思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可以说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诚信社会的建设,提高全社会制度执行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艰巨的过程。
一、如何认识制度执行力
(一)制度执行力含义分析。从理论上讲,研究制度执行力,要求研究制度本身,因为制度与制度执行力是紧密相关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问题。什么是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新制度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斯从广义的角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其目的是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约束。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人,显然的内涵是人生活在社会制度中,是制度人。制度通过创建秩序,为社会性人能够充分展现个体人的才能,证明证实其存在的独特性、差异性。同时,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或者说除自身外还与他人有关的活动都需要制度保证,才能保证活动有序进行,使参与者的权利得到公平公正的保护,使存在的差别、差异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无论从诺斯的制度定义还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说,我们都可沿“制度一立一约束性一代表公正”路径来分析制度,并进一步探求其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这就关乎制度执行力。与制度相对应,我们可沿“制度执行力一行一操作性一追求公正”路径来分析制度的内涵。什么是制度执行力,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笔者在此定义为:制度执行力是实现制度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的综合体现。
(二)制度执行力特征分析。制度执行力产生要有坚实的基础,操作要有明确的规则,改变要有充要的条件。相比号令执行力(依靠个人、小团体的威望、能力形成的执行力)和创新执行力(应对突变突发情况要求的执行力)而言,制度执行力具有基础性、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特征。比如说,一个单位部门,有了较强的制度执行力,才不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现象。由于制度执行力具有以上四个鲜明特征,在价值功用上它成为事业发展壮大的支柱。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式到现阶段提出“科学和谐发展”的理性式,实际上要求当前改革发展要更加注重制度理性。笔者认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我国目前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制度不是凭空产生,是实际中或多或少呈现出现象和问题后得以形成的,其完善需要时间和阶段,正如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时间的函数;制度执行本身也是一个时间过程和系统工程,因此,制度执行力也有相对的依赖性、滞后性,在实际过程中将其相对的依赖性、滞后性尽可能降到最少或者可控、可承受程度范围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制度执行力层次分析。从管理学上,参照一些学者对执行力的分类,对制度执行力进行细分,主要可以分为制度设定力、标准设定力、时间规划力、岗位明确力、过程控制力、结果评估了六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和级次,相应的制度执行力的要求不一样。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可以从管理学理论角度对制度执行力进行分析,但不能就此认定,制度执行就是一般事务管理,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二、制度为何缺乏执行力
(一)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合理。人是制度的生产者,在哲学和管理学中,人很多时候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来考虑,但作为主观因素的人实际上也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两方面,从客观性来讲,人只有满足人活动思维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人总是受时空社会历史的限制,人精力、思维的有限性和一定经历、资历、学历下形成的能力有限性,会使制度设立的完善性受到限制;从主观上来讲,每个人对制度的考虑、看法、观点不同,由少数人制定出来的制度要约束更多的人时,不管制度执行者是否为“制度中人”还是“制度外人”,很可能出现一些漏洞和问题。由此可以说,只有相对完美的制度,没有最完美的制度。问题在于有些制度相对完善也谈不上,比如说不符合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盲区”、约束不明确、与相应制度冲突、带有歧视性等。在宏观理论上必须从“符合现实需要、满足大多数人利益、全体人员共体遵守”的原则下来堵塞制度漏洞,不使其显性化。
(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设定制度不仅需要针对问题表象,更重要的是开创途径和通道,解决问题实质。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往往是犯了过左或过右的毛病。过左就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过右就是过于笼统,说明不清,标准不明。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谁违反了制度,要么缺乏参照,自由裁量权过大。从有利于执行的“度”看,制度要实现宽与严、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三)制度执行程序烦琐。程序在制度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程序对制度执行的质量有保证作用。理论上讲制度执行程序的基本模式有三种:链式、环式、轮式。不同制度执行程序模式有其适应性,适合不同的具体情况。当然大多数制度执行并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共用。程序与程序之间形成执行的层次,与其相对的是执行的幅度。层次与幅度之间要求和谐。一项制度执行,其中的程序过多、制度执行的层次过多,势必形成边际成效下降甚至为负,对制度执行起负面作用。
(四)制度变化连续性不够。制度变化一方面是指对制度中部分内容的修改调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量变,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改良;另一方面是指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这是制度的一种质变。如果将制度比喻为一种产权,制度的更替类比为交易的话,从经济上来说制度之间的交易不可能是零成本,必然带来制度摩擦成本和沉没成本,制度的初始安排对解决问题效率形成影响,直观的表现就是有的人在新制度下获得好处,有的人在新制度下利益受损。新制度能否最终实行,并取得预想效果,取决于不同主体在利益弈力量对比。制度更换越频繁,需要化解的成本越来越高,新制度安排难度越来越大。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一项制度还基本合理时,对制度的修改调整,就需要注意前后相对连续性,把制度变化的程度与人们可承受的程度相结合起来,一下子改变过大,会造成诸多不适应,甚至引起公然反对,使制度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制度朝令夕改,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仓促出台,往往让执行者和遵守者均无所适从。
(五)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匮乏。监督考核是制度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制度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制度出台后,只是“走程序”,相应的监督考核没有或脆弱、方式方法不对、流于形式、缺乏经常性等,没有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不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执行做秀”等,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真正落实。要建立制度执行的受控机制和自控机制,使制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利益主体、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强化执行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内在执行机制,增强执行内在动力。
三、怎样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构建好的制度。公共选择管理理论认为:在好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坏人可以做好事,在坏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好人可以做坏事,把制度制定好,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好的制度如何制<www.haoword.com>定,笔者认为,关键是抓住制度的“五个维度”。一是理性维度,包括制度出台有没有现实性、有没有科学的依据、与相关的制度是否符合等。比如,从现实性的角度看,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实际、满足需要、切实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制度多了反而就成了“制度阻塞”。比如说,立法多并不意味着是法治。事实证明,众多的限制经济人活动的法律,可能造成坏的市场经济。二是约束维度。对制度的约束对象必需明确,即“制度内人”明确化。不同制度,“制度内人”的组成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一般的公共道德准则,“制度内人”是社会上所有人,而特殊的从业标准、行业规定,“制度内人”只是特定参与者。三是标准维度。标准要符合实际,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四是时空维度。对制度的时间、地点、背景和环境进行明确。五是情感维度。制度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体现制度对人的情感、公平关怀。对一些特殊例外,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明确制度执行的责权利。责是从执行的心态来讲,权是从执行的动力来讲,利是从执行的效果来讲。责、权、利是否明晰对执行力的影响较大,当制度执行的责权利不明确时,往往出现执行结果与执行人应该获得利益和应该付出的成本没有直接关联,好坏一个样,制度实际上没有执行力,三者均衡才会发挥出成效,推动制度的执行。不同层次的执行者所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
(三)处理好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关于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原则性是首要、主要的。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此,美国学者提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揭示了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否则会危及整个制度大厦。强化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一是要突出“违制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护窗”的自觉性,促进按制办事。二是要严惩“第一个破窗”者,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对初始违制者,调整现行的惩处惯例,不从轻,至少要从中等程度甚至从重惩处。三是要及时“补窗”。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善于发现“破窗”苗头,切不可使检查成为例行公事,敷衍塞责;二是指要“亡羊补牢”,举一反三,弥补原来规定之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而制度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变通”某些具体实施措施。受事物发展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度必然有一个完善过程,执行过程中也需应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度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度执行的灵活性与自主裁决权的增大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对此很多人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制度执行的灵活性表面上是对制度的不作为或弱作为,但实质上是动态地对制度的维护,异曲同工,与原则性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
执行力论文 篇七
论文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3.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自由裁量权过大和激励措施不足现象并存。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内容过于笼统、量化的绩效考核少;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税收征管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设置的多项考核指标和过错行为,只能解决税收执法中的程序、时限、权限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税收执法过程的全貌,在现实的税源管理过程中,特别是纳税评估等深度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仍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是考核激励先进的效果不明显。考核结果只对个人经济起一点很小的作用,与职位升降、评先评优挂钩不明显,税收管理员对考核结果不重视,一些考核采取“扣分制”,甚至出现多干多错的反激励现象。
二、强化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建议
1.实施目标管理,突出管理员工作重点。(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Objectives,简称MBO),它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概念,他认为管理首先必须确定目标,管理人员应该而且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控制好自己的成就。目标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2)目标管理的优点。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责任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管理员找到工作重点;三是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工作强度。(3)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目前,县(区)局对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已有目标考核,我们认为必须将基层税源管理单位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管理员团队以及每个管理员的分目标,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可依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管理员团队或管理员个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例如税收计划任务、征管质量指标、依法治税水平指标都可以按照各管理员片区的税源构成进行分解成分目标,按年下达,分季考核。
2采取管理员团队作业,融合不同素质管理员的共同力量。鉴于以下原因,本文认为管理员应采取团队作业:一是现行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税收管理员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新充实到管理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丈是自由裁量权等行政执法权在团队作业时能够相互制约。(1)团队的人员组成。团队中应该包含多少位成员?人员结构如何配比?按照国际管理经验,团队人数通常最多不超过五六个人,三到四个人效果最佳(管理的实践),结合工作实际管理员团队可以采用人制:1个税收分析员和3个片区管理员。(2)团队成员的职责划分。将现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做进一步细化分工:税收分析员负责辖区内税收分析管理和纳税评估管理,并对组织分配的事项性任务按片区进行分解落实和汇总上报;片区管理员负责辖区内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和纳税服务等日常性管理,并对辖区内税源的纳税评估负协办责任。(3)团队的运作方式。每一位团队人员都对团队的目标任务负责,大家集思广益,但负责的领域各有不同。税收分析员应加大综合征管软件V2:0信息资源的应用,加强对税源监控分析和税收征管质量深度分析。通过开展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等趋势分析,研究地区税源发展情况以及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3引人质量管理的“戴明环”,强化管理员的7一作质量监控。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1)P(PLAN)计划。计划包括确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制定活动计划。(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3)C(CHECK)检查。检查即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4)A(ACT)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肯定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出给下一个PDCA解决。
PDCA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并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人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执行力论文范文 篇八
[摘要]执行力是指执行并实现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能力。执行力的强弱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中层领导在中小民营企业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们需要将高层的意愿、基层的工作动能和市场现实这三股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中小民营企业愿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尽管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是中层领导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是何等的举足轻重。本文就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民营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民营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中小企业的成功除了依赖于高层管理者正确的战略决策,还依赖于中层领导强大的执行能力。中层领导担负着执行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笔者认为,中层管理者的核心价值就是其执行能力。提升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中小民营企业达成计划和目标的关键。为此,笔者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
根据《中外管理》杂志05年12月针对2400余家企业做的调查显示,34.6%的高层管理者与49%的中层管理者认为企业执行力弱。中国企事业单位中只有3%具有较好的执行力,有97%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处于执行不力和执行不到位的状态,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执行力水平在50%左右,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执行力水平仅仅在10%左右。对于作为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企业战术决策制定者的中层领导,有7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对于其执行力的重要性认识并不足。正是由于中层领导缺乏执行力,为中小民营企业的成功发展埋下了障碍。以下,笔者将从两个层面,综合分析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现状。
1.从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养,会受到国家若干政策和举措的影响。从19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资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19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开始进行。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小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培训机构加大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层领导执行力培养的关注度,这为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科学有效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方法。但是,提供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机构参差不齐,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与外部培训机构的合作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培训机构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呢?这就需要企业在和培训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2.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管理看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国际着名企业管理大师石滋宜曾说:“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市场,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经营者的观念。”的确,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的思想局限,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经营思想。领导者的思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从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分析,主要存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首先,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创业者个人或家庭白手起家的。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有80%以上是家族企业,其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
其次,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的考核监督机制。法律执行需要监督,制度执行同样需要监督,任何一方面的监督缺失,都会导致不执行。
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
根据对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现状的分析,笔者从两个层面综合提出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对策。首先,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其次,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从制度保障角度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借助政策支持与现有培训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小、部门机构设置不齐全、分工不明确,以致缺乏专门的部门执行培训职能,致使企业没有专业、系统的人才培训。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对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高需求使得企业将与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培训的外包。
据调查,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选择与培训机构合作,目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使其各个业务模块的中层领导,能够知道如何将执行力渗透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细节帮助中层领导知道自身执行的弱项在哪里?如何调整?最终提升整体的执行能力。由于培训机构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外部培训机构的时候,需要根据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的需求,寻求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合作。鉴于提出的上述执行力的培训需求,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合作的培训机构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培训机构“所授”与中小民营企业“所需”是否是相结合的,是否是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中层执行力培训的需求的,这是中小民营企业选择培训机构的底线。(2)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训目的、培训需求相匹配,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3)对培训师的要求。对于中层领导执行力的培训,需要培训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4)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培训机构后期的服务也应该是中小民营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培训是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培训的效果往往是需要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看得出。那么,在培训之后,培训机构对企业的跟踪、回访等服务便是十分重要的了。
2.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缺乏长期的战略观念。短期的经营思想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出现了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的缺陷。以下,笔者将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以保障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个人白手起家,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整个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所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必须依赖于最高领导在战略上的支持,即建立执行目标与责任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科学、规范、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整个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是将管理层所拥有的责、权、利与战略执行的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进行有机协调。明确流程、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并将其有系统的,有层次的逐级分解,以便促使运行中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相应预算、有时间进度、有责任部门、有考核结果。同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了,其执行力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也只有明确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才能舍身处地的从各自的责、权、利出发切实维护在战略运营过程中的执行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推委扯皮的现象产生,更好地发挥组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战略与执行、目标与现实、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使企业执行力全面落实。
(2)建立长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中小民营企业需要按照考核服从于发展战略;细则明确,为人理解,便于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提高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把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办法、考核结果与部门、岗位、职称、任职、奖惩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实时节点考核的方法。在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可以建立质询会的制度。质询会制度是,在特定的时间,对规定时间段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团队的合作意识,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常管理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计划,期初将目标计划进行分解,结合目标计划、制定详细的明确奖惩的每周工作计划,每日工作目标。合理的目标与及时的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可靠保障。
考核、监督,是为了做好事前的控制,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核监督机制是对关键的工作流程进行简洁、实效、操作性强的控制,而不是对所有的程序进行控制;其次,考核监督机制应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控制标准和办法;再次检查机制应该采用不定期、有记录、可依据的方式。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能避免执行人员为应付定期检查而采取的投机行为,能确保执行的稳定性。最后,考核监督机制,应该倡导“不作为就是不合格”的理念。
三、结束语
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建立中小民营企业执行文化环境、完善执行机制,提升执行动力等方面着手,既要充分调动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要严格管理制度和高效的执行流程作为保障。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中层领导的执行力还是一场持续改进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高层的理念、中层的技巧、基层的习惯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中层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提升执行力的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1999.8
[2](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改革出版社,1992
[3]周永亮:组织执行力。国发展出版社
[4]张效诚:股权激励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5]刘斌: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中国设计师网
执行力论文 篇九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与对策
一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
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二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立法健全,执法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影响社会成员对政府的理解和配合,进而影响政府本身的执行力。法制不健全会增加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难度,使政府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都处在艰难的平衡与折衷之中,从而直接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发挥。目前我国执行效益低下,2002年我国的税收收入1.5万亿元,税务人员100万,成本占收入的8%,美国的税收高于我国,税务人员只有10万人,成本仅占收入的2%。执行主体的会议费、接待费、小车费、电话费居高不下。因此,必须建立严格制度加以控制,杜绝浪费现象,切实降低执行成本。
执行力论文 篇十
场景一: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组织员工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三令五申强调,但员工仍有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作业操作不合乎要求、上班时间不穿戴工作服等违规违纪行为。且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
分析:管理没有长效监督机制,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管理者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
场景二:方案未取得预期的实质性效果。执行中波折不断,陷入僵局无疾而终,或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用于应付、成于作秀,
分析:一方案本身与实际脱节,缺乏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二管理者安排不到位,责任不清、分工不明,无考核约束措施。
场景三:培训一直在进行时,但始终收效甚微。尽管培训内容紧系实际工作,但工作中理论实践仍两张皮,未得到很好运用。
分析:一培训系统性差,未与人力资源其它方面如员工晋升、加薪等相联系,致使员工积极性差。二培训效果缺乏监督、评估、后续跟进。
场景四:员工工作中不断地找理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常用的口头语“差不多就行了、我已经尽力了等等”。
分析:工作不够精细化,作风不扎实,对执行力文化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场景五:管理者安排布置工作,执行者未完全领会工作意图,带着似是而非的理解去工作,结果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分析:工作目标不明,沟通无效,管理者缺乏全程动态跟踪,无适时指导、检查、监督。……
无独有偶。执行力是工作的隐形杀手,多少个精妙绝伦的策略胎死腹中,多少项举手之劳的工作半途而废。作为管理者,我们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执行力是我们握在手里利刃,用的好坏尽在把握中。
1、思维要“宽”——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站得高看的远”。后勤工作范围广、难度大、影响多。作为后勤管理者在思想上要站在高度,拓宽广度,追求深度。首先认识要高,具备三意识:一全局意识。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纵横交汇。如卫生清洁中应同时关注水电暖情况。二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职,履其责,尽其力,遇事以面对与承担为主导思想,不推卸、不懈怠、不逃避。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常思不足之忧,常怀发展之思。其次,思维要活。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变求突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经验,不唯教条。
2、素质要“强”——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大才非学不就”。后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化不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提升全员素质是当务之急。作为管理者应率先垂范,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大力落实,将学习作为基本功勤学苦练。坚持从书本学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学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积蓄能量,提升素质,增强闪光点。
3、作风要“硬”—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孟子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我们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应加强德行修练,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作风,传播正能量,在上行下效中带好头、表好率。做严守纪律的模范,维护制度的卫士,爱岗敬业的楷模,争先创优的先锋,居高以高素质、高姿态、高觉悟而临下,以实际行动去凝聚民心、聚集民力,实现不怒自威,居高而声自远。
4、脚步要“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出真知,实干出实效”。后勤工作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事务,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作为后勤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大力践行“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掌握工作动态走向,全程跟踪监控,掌握一手资料,开展工作如制定制度方案、进行决策安排等以事实为依据、以实际为依托,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严把落实关,踏实每一步,做实[文秘站:]每件事,行之于实,见之于实。
5、行事要“细”——小处做起,细处抓起。“不矜细行,终毁大德”。后勤工作细锁繁杂性决定细节是我们不二选择,细节是成就卓越、落实到位的关键。一张纸片可能影响卫生整体水平,一个烟头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所有工作前功后弃……。细节——成于斯,败于斯。作为管理者应努力营造重细节、讲细节、行细节的良好工作氛围,凡事从细处着手着眼着力,让细节贯穿于工作始末,渗透于各个环节,使细节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行为准则。
6、执规要“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目标。这就要我们制定标准时严格把关,无死角无空隙无漏洞,设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制度内化于形,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执行标准坚持严字当头,不折不扣,不偏不倚,有规必行,有禁必止。工作不讲借口,只讲结果;不徇私情,只论公道,不找理由,只讲方法,实现用制度约束、规范人。
7、目标要“明”—— 合理分工、有效沟通。目标明确是提高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工作目标主要是阐述“做什么”的问题。为实现目标,管理者要合理管理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解目标,力争清晰、全面、具体,“谁执行谁检查谁考核,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到职责权利相匹配,奖惩赏罚相制约,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同时要准确传达工作意图,言者凿凿,闻者昭昭,确认沟通顺畅无歧义、无偏差,无争议,达成共识。
8、方法要“当”——措施得当,落实到位。“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管理者不能一昧地埋头蛮干苦干,而要适时巧干,活干,工作多讲策略讲技巧讲方法,做好工作备忘录,工作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事前有计划有安排,事中有落实有跟踪,事后有检查有反馈。坚持经一事长一智
,从工作中汲取经验,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不断改进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同时,适时地指导员工有效开展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为员工解决具体困难时,教授其正确方法与思路。9、用人要“善”——知人善任,合理授权。联想之父柳传志曾说:“执行力就是找会执行的人”。这是成功执行重要的一个因素。常言道:“会忙的忙得轻松愉快,不会忙的忙得一塌糊涂”,对于管理者而言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西瓜芝麻”件件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利于工作开展与人才培养。这就要学会放手,学会授权。坚持广开言路、广纳良言,慧眼识才,遵循适才适所定律,按照适度原则授予执行者与职责相对应的职权,确保其执行到位而不越位。
10、意志要“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后勤工作错综繁杂,千头万绪,服务难、管理难,众口难调、众意难平。作为后勤管理者,要有坚韧不拨之志、坚持不懈之韧、坚强不屈之勇,工作不畏难不认输,敢于担当,敢于争先,遇难能迎刃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遇困能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执行力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