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及其内涵定位的分析(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及其内涵定位的分析
文章标题: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及其内涵定位的分析
摘要:对于分散的虚拟团队来说,可以发现在团队生命期内领导者的角色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团队成员扮演。研究虚拟团队一个好的出发点是研究团队成员不同的任务、领导者、技术在虚拟团队中所发挥的作用。虚拟团队为领导能力的重新定义提供了特殊的机遇。
关键词:虚拟团队;领
导能力;领导者
1.虚拟团队领导者面临的问题
虚拟团队已经成了工作团队未来发展的方向[1]。迫于向全球市场提供先进的产品与服务的压力,许多公司都选择最优秀的项目人才并且不关心其出身如何。与任何团队一样,虚拟团队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将人们组织起来去完成互相关联的任务,与传统的团队不同,基于全球战略目标虚拟团队工作跨越时区、空间和组织边界,甚至常常是国界。通过使用先进的沟通技术,全球团队正在培养“合作分离式工作(worktogetherapart)的能力以及在很少见面甚至从未见面的情况下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为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而使用虚拟团队,他们通常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团队领导的职责。虚拟团队可以将关键人物组织起来,共同开展工作,这些人也许由于时间或交通费用的限制而不能见面。而且虚拟团队通过吸收组织外部人员(如顾问、供应商、合作成员等)来扩大组织资源。虚拟团队还可以雇佣或保留那些不能或不愿搬家的最有能力的人。虚拟团队还可以根据项目要求的变更而动态的改变队员关系,并避免员工的流失。虚拟团队还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开展广泛的合作关系,尤其在地方文化背景下则更有价值。
虽然虚拟团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传统团队的相似,但是由于必须考虑时间维度和地点维度,所以这些挑战的难度很大[2]。团队领导者通常会发现获得全队上下对目标的一致认可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团队成立而队员又无法见面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则更加严重。而且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日常交往,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会频繁的引起潜在的误解与冲突的发生。为了克服这种困难,虚拟团队通常要过分的依赖于使用沟通与信息技术。例如公司局域网、团队会议电话、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及各种应用组件来增加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尽管广泛的应用电子通讯技术促进了电子团队(e-teaam)的迅速发展。但大多数组织仍然要靠出差和面对面交往来建立团队凝聚力。例如尤其是在团队组建过程中,作为信任建立的主要因素的队员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团队成员间的社会化都是组织所关心的问题。
2.虚拟团队中的信任问题
敏捷信任可以在虚拟团队成员中产生,并促进团队共同理念形成。然而这种信任十分的不稳定而且不容易保持[3]。在虚拟团队中,很难使团队成员真正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信任水平产生消极影响。个别团队成员仍会按照从前的习惯开展工作,这对于技术和个人观念的创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存在技术障碍,因为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组织,掌握着不同的技术经验,所以他们的技术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虚拟会议上偶尔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建立团队关系和挖成团队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虚拟团队的成员不可能仅仅是将在传统团队中的行为移植到虚拟环境中就期望取得成功。例如传统团队通常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成员的沟通方式也基本相同。但是在虚拟团队中,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团队成立之初就需要设计明确的沟通步骤。如一家大型飞机制造公司的国际团队计划者和工程师不仅是各国家之间的也是不同专家之间的冲突协调者。在交流实践中清楚的培训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相应都是虚拟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不能仅仅依赖于将成员的行为移植到全新的环境中,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加速虚拟团队中错误的交流以及冲突和突然事件的发生。当信任很难建立、观点很难表达、成员需要自我领导、沟通常常不明确时,在这种环境中领导能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导致成功因素的持续研究中关于领导能力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通常领导能力可被定义为一种个人特性,如特殊的行为、不同的风格、权力和影响的类型以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bruceavolioetal.(1999)讨论了“全能”型领导能力[4],将前人的许多观点整合到个人发展中。“全能”型领导能力是指对于工作、领导、追随者以及为他们的发展开发正确的环境做出全面的思考。由于虚拟团队的特点是高度自治而非直接控制,所以更相关的领导方式似乎应该是“远程领导”。将领导能力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和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思考虚拟团队的成员是如何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团队行为的。将领导能力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意味着个体可以共享且轮流担任领导的角色。目前关于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研究还很少,而且主要是集中于这一整个系统的某一小部分的研究。不同的研究中所提到的成功因素包括在团队生命期开始时采取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提供便利条件、频繁的沟通、对其他团队成员了解。例如飞机制造公司团队的教练和地方管理者要使团队成员保持工作热情,虚拟的沟通已经成为团队的常规活动。即使这样,面对面的接触仍有助于保持团队的发展。
3.虚拟环境中的领导能力问题
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包括很多形式。团队也许有或者没有指定领导者,但是
为了推动团队的发展必须有领导行为。不同的个体也许会在不同的时间执行这种领导行为。团队中也许会存在团队领导或协调者或教练。名称不同,形式也会不同,团队环境和文化也将存在差异。但是对于分散的虚拟团队来说,可以发现在团队生命期内领导者的角色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团队成员扮演。例如一个开发具有高度创新性产品的虚拟团队需要在工作过程、项目事务、团队发展和不同时期技术选择等方面得到领导。zigurs(1998)认为研究虚拟团队一个好的出发点是研究团队成员不同的任务、领导者、技术在虚拟团队中所发挥的作用[5]。
早期研究发现当虚拟团队中引入技术因素,那么团队会产生一些有趣的行为。早期的研究尽管是关于面对面团队而非虚拟团队的,但是却发现了在团队中软件可以完成某些任务包括领导者的任务。因此创造一个丰富的满意的环境是的软件能够对团队成员所需完成的任务起到弥补甚至是替代作用。
在传统的团队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对领导者的表现进行观察,包括他们在会议中所坐的位置、办公室位置和布局、肢体语言、音调变化、穿着风格等等。在虚拟的环境中这些线索有一些将不存在,而另外一种新的出现方式将会建立,成为远程呈现,它是一种虚拟实在,能够使人实时地以远程的方式于某处出场(即虚拟出场)。此时,出场相当于“在场”,即你能够在现场之外实时地感知现场,并有效地进行某种操作。其重点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协助沟通的环境中的感受。
steuer(1992)从生动性(vividness)和交互性(interactivity)两个维度对远程呈现进行了定义[6],生动性是电信媒介所产生的丰富的交流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具有一定范围的感官上的输入(声音、视觉、接触等)以及信息带宽。交互性是指用户对他们所使用的电信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影响。人们将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种远程呈现。技术能力仅仅是人们体验远程呈现的起始点而远非终结点。通常情况下,媒介越生动交互性越强,团队成员越有可能体会到远程呈现。可以将这种远程呈现的理念应用到虚拟团队中,来表示每个团队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表现的感受程度。团队成员都要经历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所以虚拟团队的领导者需要对某种程度上的远程呈现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但是与面对面的交往相同,领导能力的效果要受到领导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虚拟团队中频繁的交流要比传统团队更重要。团队成员之间保持联系和远程呈现远比稳定的电子邮件联系重要。团队领导者必须指导如何使用生动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媒介使得团队成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促进团队的发展。为了感受到某人的存在一个叫自然的方式就是寻找一种与面对面交往相当的技术。事实上,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种系统,它可以实现人像的实时投影。这些系统往往应用于正式的具有大量观众的场合,它能够保证观众对现场的演讲者就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对于在虚拟世界中使用面对面呈现的替代技术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1)这项技术的价位以及质量仍然不是十分合理;(2)寻找现实世界的替代技术遗漏了对整个虚拟交互结构和方式的创新性思考。关键是不能希望在全新的环境中对面对面的交往进行完全的复制。这就带来了第三个关键要素:过程以及它是如何对虚拟团队的领导能力和效果产生影响的。
关于虚拟团队中的有效过程研究已经具有了较长的历史,试图描述如何将团队过程转化为团队结果的模型也越来越成熟。过程与结果具有一定的联系。许多团队行为的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团队会议的质量我们能过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供会议日程安排,即过程结构。领导者(不论是团队领导还是集体协调者,或者是外部管理者)往往是这个结构的源头。在虚拟团队中,正如上面所述,部分结构是通过技术来执行的,与此同时团队成员或者团队领导者有可能促进这种结构的保持。在结构与灵活性中进行平衡也许是虚拟团队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过程结构究竟是什么,应用目前的工具他们如何对虚拟团队起到支持作用?首先,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三大类:支持沟通(communicationsupport)、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ing)、过程结构(processstructuring)。支持沟通为团队成员交流信息和想法提供了大量的相似的工具,例如电子邮件、电子头脑风暴、屏幕演示、在线讨论、网上聊天等等。信息过程工具从另一方面帮助团队评价信息,并主要用于对特殊问题的建模,例如多特性的效用分析、股东分析或者swot分析。过程结构工具各有不同,因为它是通过团队交互来定义和/或加强团队过程的。这种工具尽管不如前两种工具常用,但是对于团队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站向你推荐wWW.haoWoRD.COM)过程结构应该为诸如日程安排、日程执行等团队活动提供相应的工具。目前市场上很少有组件工具能够完成过程结构任务,而过程结构是任何虚拟团队领导过程的组成部分。“会议组件”类中的一些工具可用于日程安排,一个典型的团队过程应该包括日程安排等问题,如问题定义、信息收集、问题分析、决策评议。这些工具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虚拟团队还是在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技术。这类工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常见的项目管理软件模型是特定活动的起始点,时间期限需要确定,资源也要进行配置。但是项目管理工具的功能往往是集中于团队可交付使用的产品。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在这种模型中增加与最优团队交互作用和团队发展相关的过程部分。过程结构不得不打破灵活性和执行性之间的平衡,团队领导能力需要打破这种平衡。组件工具应该能够对每种信息进行分类,例如消息的类型、是否需要回复以及消息发送者的任务等。与此相反,结果越灵活,消息形式越简单(如电子邮件往往没有标题,只有几行文字)。团队规模越大越难对高灵活度的结构进行管理和维持。用于非结构化过程的非结构化工具很快将变得难于管理。正如面对面团队,为了取得成功虚拟团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过程结构进行明确的说明。作为过程结果的一部分,必须意识到随着团队的发展团队过程也需要及时更新,这是团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能力通常也包含在团队过程的更新范围之内。虚拟团队需要更高的软件工具来提供无缝的过程结果,领导者需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关于虚拟团队领导能力的问题及技术。
沟通技术通常是按照其丰富性进行定义的。事实上人们在选择媒介的时候也是主要考虑其丰富性的。如果所使用的媒介特性能够满足团队工作任务,那么对团队绩效能够得到提高的期望也就不足为奇了。关键是我们如何定义媒介和任务的这些特点。媒介的丰富性主要是指具有反馈迅速、语言多样化、个性化、多重线索等特征。媒介能够提供这些特征的能力越强,那么这个媒介越丰富。一般来说在众多的媒介中,面对面交往是最丰富的媒介,这也是许多技术工具设计者所追寻的理想目标。对这种媒介丰富性观点的批评越来越多,新的观点开始出现。
carlson&zmud(1999)认为媒介的丰富性与人们对交流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关,这包括沟通环境、沟通内容等[7]。也就是说不仅是因为媒介性质本身,还因为使用媒介的环境都会对媒介的丰富性产生影响。这种观点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使用简单的电子邮件可以向熟悉的人传递如此丰富的信息,以及为什么与初次见面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取得商业联系是如此的困难。另一个取代媒介丰富性的观点是所谓的媒介同步性。dennis&valacich(1999)认为团队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过程[7]:(1)传输,即信息的交换以及试图理解信息的内容(2)收敛,即对信息交换的意义具有共同的认识。传输所需的媒介可具有较低的同步性,而收敛所需的媒介要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媒介的同步性是从符号多样性、一致性、反馈性、演练性和可再加工能力等不同角度进行定义的。其中有些特性与媒介丰富性的观点相同,而有些则是全新的尤其是最后两个特性描述了使用者对消息的形式以及内容的把握能力。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思考技术以及使用技术来优化虚拟团队绩效有何帮助?首先,这有助于我们应对飞速发展的技术革新,特别是那些基础技术。第二,对于如何将技术能力与团队特征以及任务性质很好的进行匹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例如从媒介丰富性到媒介同步性的观念的更新已经不仅仅把技术看作一个单一的连续体而是具有一组特性的集合。其中“一组”表示的是一系列的能力,即与团队任务和团队成员共同工作的经验以及团队领导能力保持同步。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也可通过技术加以表现;因此为了更好的应用技术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必须对技术有所了解。特别是与团队任务相关时,不同的观念决定了对技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于如何将技术的特殊性质与团队的特殊任务进行匹配,如何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发展健康的团队关系和明确的沟通表述都需做出认真的思考。
4.虚拟团队中领导能力内涵的重新定位
考虑到虚拟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发展,不论你称它为自我领导、自然领导、共同领导或者是转换领导,可以相信虚拟团队为领导能力的重新定义提供了特殊的机遇。领导者的职能历来都是听取意见反馈、鼓励、激励、奖励(例如亲自会见、表扬、传统的“拍肩膀”以示鼓励)。虚拟的环境对这些领导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界定。领导能力的这些方面加强了团队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团队具有保持联系或团队建设的职能。团队关系在计算机辅助的会议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电子会议的学者发现团队成员往往十分关注他们的工作而不愿花时间来相互认识。也许有人会说在虚拟团队中关注工作任务要比传统团队更重要,因为很难将虚拟团队中的团队成员都集中在一起。但是反对意见更加引人注目,他们认为虚拟团队需要比传统团队更注重发展团队关系,因为虚拟团队中至少现代的技术还不足以保证成员能够有充分的见面机会以及充足的交流线索。有效的领导能力能够对虚拟团队中的关系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方向是不能预测的。同时也无法知道先进的新技术会如何迅速有效的应用到我们的管理实践中来。过去的经验表明技术发展要比我们能力的发展迅速得多。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lotusnotes规模的飞速扩大群件的观念开始人格化。但是许多人对这种新型工具的认识和使用仅限于他们所熟悉的方面例如电子邮件或者简单的信息数据库。可以说经历了巨大的文化变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lotusnotes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工具。在文化转换迅速的组织中群件使用的革新非常活跃。通讯技术的持续发展有可能使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发展包括带宽、无线网络、声音输入、图像内置、各装置间的无缝通讯以及自动翻译等。随着硬件和网络的发展,软件也在得到不断的创新例如智能代理、过滤工具、数据挖掘等等。这些发展已经不算是最新的了,但是在它们的使用以及可获得程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技术的发展对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有何启示?回顾一下远程呈现,通讯环境变得更加生动和互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远程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可能减弱虚拟团队成员分散性的影响。分散性既是实际的也是感觉上的同样也是观念上的事物。随着接口变得更加人性化,也许甚至与实物大小一样的,媒介选择是否将不再成问题?虚拟和现实是否会变得相等?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是否与传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不再有区别?这有问题只有未来能解决,团队现在仍需要工作。那些宣称下一次技术进步就可以解决现存所有问题的言论听起来虽然熟悉但是却于事无补。新的工具或性能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对熟练掌握的工具进行合理的应用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社会系统,象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一样它能够执行某些职能也有可能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功能紊乱。也许与传统团队不同,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但是他的实践要受到团队成员以及技术的影响。为了建立健康的相互影响,有几项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对虚拟团队中的参与者提供培训,不要指望传统团队中最好的实践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虚拟团队中;以团队建设为起点,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确保团队成员和已有的软件能够完成团队任务实现团队关系的发展;对于每个信息的通讯环境建立统一的标准以减少潜在的错误理解的可能性;通过使用合适的过程结构工具将团队过程结构化,但是必须牢记灵活性,即用户可以按其所需的使用工具;对团队关系的发展给予特殊的持续的关注;对意外事故做出预期,听取团队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汇报。
《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及其内涵定位的分析》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虚拟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及其内涵定位的分析。
第二篇:虚拟建设的由来及其内涵分析
虚拟建设的由来及其内涵分析
1、虚拟建设由来及其应用
virtual construction(vc),可称为虚拟建设,或虚拟建造,本文对此不加区分,统称为虚拟建设。虚拟建设来源于两大方面:
1.1 来源于以虚拟现实(vr)等为核心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人体器官位置跟踪、音响处理、交互传感、网络通讯及建模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它为人机交互对话提供了更直接的真实的三维界面,并能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1].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工程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 863 高新技术计划将 vr 技术列为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此后 vr 技术在我国得以发展。以下是建筑业应用 vr 技术取得的一些成果:
graphisoft 公司开发了以“虚拟建筑”为核心的 archi cad 软件,对设计项目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可视、可编辑、可定义。ahmed f. waly 等人利用虚拟现实建模技术(vr modeling techniques)和面向对象的 cad 技术开发了集成虚拟计划工具——虚拟建设环境(vce),该工具可以经济而逼真地模拟主要施工过程,并可检验各种行动方案[2].
二滩电站的展示部分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轻松浏览二滩环境及大坝的任意一个部位[2].国内在对施工过程中结构的仿真和可视化计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模拟各种施工过程[3].上海正大广场工程是我国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项目。
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可以在下列方面得到应用:(1)规划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信息通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人机界面、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可以逼真地展现建成后的项目是否与周围环境匹配,以优化规划方案;建立三维虚拟场景,使建筑、结构、设备设计协同进行;通过改变视点和光源设计、修改材质等,方便设计师和顾客沟通和评价处于设计阶段的各种方案;借助于 vr 浏览器虚拟巡游建筑物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设计效果和设计质量;检验建筑设计的可施工性等。(2)施工阶段:通过虚拟仿真在施工前对施工全过程或关键过程进行模拟施工,以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或优化施工方案;对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以分析影响项目的安全因素,达到控制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目的;可视化施
工计划进度和实际形象进度等。这些应用都将大大提高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管理效率。
1.2 由虚拟企业引申而来
虚拟企业又称为虚拟组织、虚拟公司等,本文对此不加区分。
“虚拟企业”一词由肯尼斯。普瑞斯等人于 1991 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先提出。“虚拟企业可以视为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诸如设计、制造、销售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4]自此以后,关于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成为管理科学中一个研究前沿和热点,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5].
虚拟建设的概念由虚拟企业引申而来,是虚拟企业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美国发明者协会于 1996 年首先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
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1)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上[7],即研究如何利用 3-d cad、4-d cad、vr 等计算机技术将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集成。主要研究项目有:oscon 项目、atlas 项目、space 项目、cavalcade 项目、wisper 项目、osmos 项目、divercity 项目,不少项目已有成果报道等。
(2)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有:徐友全做了题为《虚拟建设模式(virtual construction)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从虚拟企业理论出发研究了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设计原则;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模型、组建步骤及协调中心的组织和任务;虚拟建设模式信息系统(pis/nt)的概念和功能[5].何清华在《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一文中总结出虚拟组织必须具备的特点,然后提出将虚拟组织应用于建筑业的可行性及挑战性;最后提出虚拟建设的组织模式、特点及对建筑业所带来的意义。彭勇在《虚拟建设——新型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分析了虚拟建设产生的背景,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概述了虚拟建设实施过程中信息分类的方法等。
2 、虚拟建设内涵
集成的虚拟建设要点如下:(1)工程项目是虚拟建设的对象和载体,项目建设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产品供应链;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因此也形成一条价值链,链上的每一环对应着实现价值增值的一项或数项能力。图中价值链上的圆圈即表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过程,同时也表示实施项目所需的设计、施工等能力。(2)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细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专业能力,即只是上述供应链中的一环或几环(如我国鲜有具备设计+施工能力的企业),如果没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分包商可以看作是总包商的协作单位),根本无法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而从市场需求看,顾客对企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顾客要求企业能提供形成建筑产品的全过程服务。因此,为满足顾客需求,这些企业唯有跨越组织界限,在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间开展合作,以“虚拟组织”形式来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从而扩展自己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进行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图中核心企业可称为头脑企业,是智力、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伙伴企业可称为躯干企业,处于供应链中的其他位置,但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项目实施全过程贡献力量,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虚拟建设成员可以组成项目联营体,也可以形成总分包关系,基于合同契约进行合作。为了取得组织管理的成功,应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技术:如战略联盟、并行工程、企业流程再造、优化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并利用可视化、vr 等 it 技术对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集成,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达到高效进行项目管理的目的。(4)对于具体工程项目实施,应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设计方案优化,可视化设计、施工效果,施工过程模拟,施工方案可实施性检验等,即要进行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这一层面的虚拟建设建立在现代各项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如: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cad 技术,vr 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各种现代设计、施工技术,以及各种集成技术等。
3 、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实施虚拟建设的状况是:初步涉及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已有应用成果报道;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处于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未见应用成果报道。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2)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建筑业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步伐缓慢,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急需大力推广;
(3)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涉及管理、经营理念,需要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相对较难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虚拟建设的实现可以从技术层面入手,进而过渡到组织管理层面,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集成。短时期内,我国建筑业企业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在企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培养核心能力,特别是要学习、借鉴先进生产和管理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虚拟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民、刘珍平、张培仁等。虚拟现实在水坝系统中的实现。计算机应用,1999,19(8)。
[2] ahmed f. waly, wslid y. thabet. a virtu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for p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 (12): 139-154.
[3] 袁向荣、高勇利、卜建清。结构工程及虚拟现实技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14,13(3)。
[4]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3)。
[5]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
[6] 彭勇、邢文。虚拟建设——新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建筑管理现代化,2014(2)。
[7] anthony d.songer, james e.diekmann, khaled-al rasheed, benjamin hays. construction scheduling using 3-d cad and walk-thru.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 2014(1)。
[8] 徐友全。虚拟建设模式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14.
第三篇: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作用
摘要:全球虚拟团队是一个分布在国际间的、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组群,该组群执行的是非例行的暂时性工作,组群依靠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在全球性组织中应用ict却增加了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并且可能对团队效能造成影响。
[好范文网文章-www.HAOword.com文
秘114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信息和通讯技术;全球虚拟团队;跨国公司
(一)全球虚拟团队的兴起
信息和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多元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各种正在急剧变化着的、旨在提高员工参与性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使得现代的组织机构正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在这些新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中,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团队结构(team-basedstructure)的实施。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davidow&malone,1992)就是新的有机组织结构方案的代表。虚拟组织的组成模块是虚拟团队(virtualteams)(wong&burton,2014)。在跨国组织中,这些全球虚拟团队(globalvirtualteams,gvts)的成员一般分散在世界各地(lipnack&stamps,1997)。全球虚拟团队是一个分布在国际间的、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组群,该组群执行的是非例行的暂时性工作,组群依靠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
gartner公司的研究表明,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参与到某种形式的远程电子工作中来(solomon,2014)。一项由mcdonough、kannn&barczak(2014)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虚拟团队的应用正在迅速增加。现代组织对gvts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既创造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一个组织中实施团队结构,特别是建立gvts,所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借助于gvts,各组织可以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最佳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而不必顾忌地理位置或者交通运输的限制,也不必考虑成本费用问题(kirkman、rosen,gibson、tesluk&mcpherson,2014)。这样,组织在应用gvts的的同时就能接触到更多的技能,并且可以缩短开发时间。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团队能提高组织绩效、增进平等交流、提高雇员的参与性。在研发部门,gvts也被用于并行工程,后者有助于企业节省新产品的营销时间(carletta、anderson&mcewan,2014;bal&foster,2014;bal&gundry,1999;may&carter,2014;may、carter&joyner,2014;pawer&sharifi,1997)。
(二)ict应用和基础设施在全球虚拟组织中的应用
许多西方学者已经研究讨论过ict基础设施(ict’sinfrastructure)在gvts中的作用(malhotraetal.,2014;may&carter,2014;suchan&hayzak,2014)。一般而言,gvts在团队成员居住国家的限制下,以及技术基础设施能力制约下进行工作。suchan&hayzak(2014)强认为ict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对于虚拟团队的成功与否极为关键。
系统的基础设施可以是一项像lotusnotes那样的合作技术(suchan&hayzak,2014),或者是一项像互联网笔记本项目库那种专门为团队开发的技术(malhotraetal.,2014),或者是一个团队演示员(teamdemonstrator)(may&carter,2014)。因此,对于任何特定的gvt来说,团队基础设施的性质决定了技术采用问题的重要性。当一个gvt依赖于标准的、已被广泛接受的技术时,技术采用问题就不再必要了。技术基础设施为gvt成员提供了多种沟通渠道,并制定了规范(malhotraetal.,2014)。
(1)技术采用是许多全球虚拟团队研究关心的主要问题。
技术采用(technologyappropriation),也就是虚拟团队对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是许多全球虚拟团队研究关心的主要问题。调适性结构化理论(desanctis&poole,1994)也许是团体和组织背景下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技术采用理论。该模型在majchrzaketal(2014)、maznevski&choduba(2014)以及quareshi(1998;2014)
的研究中随处可见。不过,他们的研究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者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动,以描述虚拟团队对技术的采用。
技术采用模型的建立源于对一个成功的虚拟团队案例分析(majchrzaketal.,2014b)。这个模型反映的是一种结构上的调整,在调整中,通过组群的技术应用,三种结构来源(技术、组群和组织环境)的结合过程从既
存结构演变为突现结构。这种结合过程并不是完全线性的,而是牵涉到许多无法予以论证的事件,这往往使失调现象暂时有所增加。但是,在这种的情况下,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技术采用模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通过采用过程和三种结构的失调,致使团队增加对技术的使用。随着时间的增长,团队将适度地使用技术,在项目过程中,使用水平有高峰也有低谷,但是却从未显示出一贯的增长趋势(majchrzaketal.,2014)。这种理论融合了另外两个采用模型:一致性模型和调适性结构化理论(desanctis&poole,1994)。而qureshi(1998)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适应过程:技术适应、工作适应和社会适应。技术适应是关于技术使用方法学习的。工作适应涉及到各种组织所接受的各种规范和观念,这些组织与新的行为方式一起进入电子社会空间,而这些新的行为方式是伴随着相比ftf环境下更加正式的相互影响,以及政治色彩更弱的非正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当价值观念、规范和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出来,并且人们学会了依此而行动,社会适应就产生了。
(2)媒体选择是全球虚拟团队应用ict涉及的另外一个问题。
媒体选择(mediaselection)是gvt成员应用ict的另一个问题。如pauleen&yoong(2014)发现,电子邮件充当了虚拟团队的基础沟通方式,但是,为了方便起见,虚拟团队在更加非正式的沟通中使用聊天(icq)作为会话的一种方式。suchan&hayzak(2014)发现,声音邮件和lotus数据库是团队用来进行沟通的主要技术。对视频会议的回避可以用缺少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来部分地予以解释,另外一部分的解释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团队成员感到“我们对彼此已经足够了解,以至于我们不再需要视频。当珍妮为某事而犹豫不决时,我没有必要看见她的脸”(suchan&hayzak,2014)。媒体选择在这个团队中被视为是一项工作;因此,在每一天开始时都要制定媒体战略。majchrzaketal.
(2014a)对不同任务下的技术使用作了研究,他假设“当一个分散的虚拟团队在执行高度模糊的任务时,成员们将更多地使用个人媒体而不是ct媒体(ct-basedmedia);但是当任务模糊程度降低时,成员们却将更多地使用ct”(majchrzaketal.,2014)。他们发现,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对于比较含糊的工作,团队成员倾向于使用面对面媒体和电话,而对于比较常规性的工作,他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同步合作技术。然而,团队成员显然也有能力适应模糊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如在他们工作的第一阶段,头脑风暴是在ftf会议中进行的,而以后却是通过使用合作技术来实现的。robeyetal.(2014)在一项对使用各种媒体(包括电话、声音邮件、传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和ftf会议)的虚拟团队的研究中,分析了虚拟团队内远程沟通媒体的选择,该研究并没有使用专用群件。媒体选择建立在紧急性强、个人偏好、文件管理以及使用便利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的选择并不相同。然而,ftf会议对团队成员的社会联系的影响更大。
maznevski&chudoba(2014)对媒体选择行为的观测与媒体丰富性理论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讯息特征和媒体选择之间的确切的一致性,这意味着社会环境在媒体选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团队结构特征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这些结构特征是决定组群过程的结构因素。案例分析中的三个团队显示出的结构特征是:技术(可得性、丰富性、社会存在性、可接受性)、任务(必要的互相依赖性、复杂性)、组织(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群(所跨界限、成员经历、成员背景)。他们强调,任务的相互依赖性越高,可能发生的沟通事件就越多。另外,他们认为,由于讯息的复杂性增加了边界、文化、组织和所跨专业的数量,在跨越上述界限时,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媒体。有一项实证研究涉及到64个团队,其重点在于技术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barker,2014)。四个团队使用不同的同步合作技术:仅文本(text-only)、仅音频(audio-only)、文本加视频(textwithvideo)以及音频加视频(audiowithvideo)。结果发现,文本组群和音频组群的任务完成质量不相上下,视频与音频的结合却提高了团队绩效。
(三)便于理解gvts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ict应用的理论
下面阐述以沟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的ict应用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能更好地理解gvts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团队成员间以沟通为目的的计算机使用的理论包括媒体丰富性理论(mediarichnesstheory)(daft&lengel1986;daftetal.,1987;lengel&daft,1988)、社会影响理论(socialinfluencetheory)(schmitz&fulk,1991)、社会存在理论(socialpresencetheory)(sproull&keisler,1986)以及社会行为理论(socialactionframework)(ngwenyama&lyytinen1997)。fulk&boyd(1991)对个人和团体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沟通的理论作了研究。这些理论并不把icts看成是一种用于完成工作任务的任务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沟通技术,这种技术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服务,并且是团队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就像沟通一样,icts对于过程收益和过程损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团队效能也起着明显的作用。
(1)媒体丰富性理论
媒体丰富性理论认为,一个媒体传达的信息越多,沟通就将变得越丰富(daft&lengel1986;daftetal.,1987;lengel&daft,1988)。该理论还认为,从本质上讲,媒体具有从最贫乏的到最丰富的等级性质:面对面、电话、书面的有特定对象的文件、无特定对象的文件(daft&lengel1986;daftetal.,1987;lengel&daft,1988)。信息渠道容量受四个标准的影响:(1)同时处理多种信号的能力,包括实体存在、声音的感染力、肢体手势、语言、数字和图表符号;(2)建立双向沟通和接收即时反馈的能力;(3)建立个人焦点的能力;(4)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daft&lengel(1986)以及daftetal.(1987)在传统媒体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这一理论,并且他们没有将icts包括进媒体渠道。但是,他们声称,运用相同的标准,根据渠道的丰富性,视频会议、电视会议以及电子邮件都是可替代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们在模糊沟通中偏好丰富型媒体,但是倾向于使用贫瘠型媒体来传达明确信息(daftetal.,1987),不过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与这一理论却并不完全一致(hollingsheadetal.,1993;ngwenyama&lyytinen1997;suh,1999)。
hollingsheadetal.(1993)修正了该理论框架,并且对任务-技术适配性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他们的任务技术适配性矩阵有两条轴:第一条代表任务类型;第二条代表媒体渠道类型。在媒体的信息丰富型和任务需求的信息丰富型之间存在多种类型。如果媒体对于眼下的任务来说过于丰富或者过于贫瘠,团体的效率就会降低。这一理论已经部分地经受了实证检验,但是修正后的媒体丰富性理论和任务适配性理论却并没有得到实证支持(suh,1999)。
媒体丰富性理论是个体层面上的理性选择行为的解释,但是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与媒体丰富性理论却并不相符(ngwenyama&lyytinen1997)。lee(1994)认为,丰富性和贫瘠性并不是电子邮件媒体的内在属性。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并不赞同媒体丰富性理论,但是媒体丰富性理论还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2)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模型
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模型的提出,是为了纠正媒体丰富性理论的研究结果偏差(schmitz&fulk,1991)。该模型认为,媒体观念部分是由社会形成,除渠道自身的特点以外,媒体渠道观念也影响着媒体选择。该理论预测,媒体选择将被个人偏好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仍然被限制在在社会进程的一定范围之内。如媒体选择可能与团体或者组织的类型相一致,就可能被合作者的声明,以及组织和团队的技术使用标准所影响。因此,媒体选择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决策,相反,要受到社会准则和进程的影响(fulk&boyd,1991)。该模型将主要在特定的团队成员中间得到高度同质的应用,在各种团队中间也会得到多种不同的应用。新成员将被社会化,并适应团队的技术使用规范,这是社会化进程的一部分。
(3)社会存在理论
社会存在理论是对媒体丰富性理论进行扩展的又一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传达视觉和非语言讯号的能力越强,个人的社会存在性就越高(sproull&keisler,1986)。社会存在指的是在沟通事件中人们相互影响的真实性,它是个人对于沟通渠道的主观感受。根据每种渠道传达的社会存在性,各种沟通渠道联系成一个闭联集。这里,类似媒体丰富性理论,闭联集的一边是ftf,另外一边是书信。
sproull&keisler(1986)着重强调了情景线索的缺乏,尤其是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电子邮件的时候。社会存在性理论认为,电子媒介渠道相比传统的ftf和电话渠道来说更为狭窄。社会情景线索的缺乏、背景(自然环境)的缺乏以及非语言行为的缺乏将同时减少沟通的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使用电子邮件时,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非个性化,更加以任务为导向。为了缓和这种非个性化特征,运用字符图释可以帮助表达感觉和感情,并且有助于增加动态线索。sproull&keisler(1986)还发现,减弱社会讯号对于沟通会起到一种解除管制的作用。确切地说,研究对象高估了它们的作用,也高估了它们所接受的信息的数量。减弱社会讯号带来的另外一个效应是地位平等化。不过,该研究中也出现了恣意行为(如欺骗、传达坏消息和违反社会传统等)。
(4)社会行为理论
社会行为理论是ngwenyama&lyytinen(1997)提出的,他们对群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群件所支持的四种行为;通过icts进行沟通仅仅是群件的应用之一。他们认为,在群件中存在下述四种社会行为:工具行为、沟通行为、论证行为以及战略行为。工具行为通过控制、操纵和改造实物造物(如在共享数据库中生成新的文件),作用于最后结果。沟通行为对成员间共识的达成和维持提供支持,计算机媒介沟通(cmc)为该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论证行为通过诸如投票系统或者匿名投诉的方式,对目标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评估,使团队在价值观念和规范上达成共识。战略行为通过影响组群行为来达到共同目标,例如对共享数据空间设置准入限制。在工作过程中,群件在上述社会行为中发挥功用。
(四)ict应用和基础设施在全球虚拟组织中的地位
虽然组建gvts能带来明显的收益,然而这些团队在沟通中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具体而言,传统的交流机制将会消失或者遭至扭曲,有声的或者非语言的交流讯号也将被改变(kayworth&leidner,2014)。另外,由于团队成员分布在多个时区,后勤工作将更加繁杂;会议和行程的安排将非常困难,这使得gvt成员之间信任感的建立(jarvenpaa、knoll&leidner,1998),以及由虚拟的团队协作所带来的孤独感与冷漠感的克服,成为了gvts面临的又一难题(kirkmanetal.,2014)。比较而言,虚拟团队的另外一个中心问题是互知(mutualknowledge)的建立(cramton,2014)。与保持互知相联系的问题包括:交流失败和情景信息保存失败;团队成员间经常性的信息分配不均,这种不均给认识信息重要性和理解信息价值制造了困难。另外一些困难还包括:过程收益最大化和过程损耗最小化,以确保团队成员同时掌握技术上的和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虚拟团队绩效的评估与确认(kirmanetal.,2014)。在组织背景下,应用icts所带来的好处之一是产生更为强大的跨地域和跨组织边界的合作能力,不过在全球性组织中应用ict却增加了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并且可能对团队效能造成影响。
《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作用》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作用。
第四篇:论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作用
摘要:全球虚拟团队是一个分布在国际间的、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组群,该组群执行的是非例行的暂时性工作,组群依靠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在全球性组织中应用ict却增加了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并且可能对团队效能造成影响。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信息和通讯技术;全球虚拟团队;跨国公司
(一)全球虚拟团队的兴起
信息和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多元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各种正在急剧变化着的、旨在提高员工参与性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使得现代的组织机构正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在这些新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中,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团队结构(teambased structure)的实施。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davidow & malone, 1992)就是新的有机组织结构方案的代表。虚拟组织的组成模块是虚拟团队(virtual teams)(wong & burton, 2014)。在跨国组织中,这些全球虚拟团队(global virtual teams, gvts)的成员一般分散在世界各地(lipnack & stamps, 1997)。全球虚拟团队是一个分布在国际间的、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组群,该组群执行的是非例行的暂时性工作,组群依靠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
gartner公司的研究表明,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参与到某种形式的远程电子工作中来(solomon, 2014)。一项由mcdonough、kannn & barczak(2014)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虚拟团队的应用正在迅速增加。现代组织对gvts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既创造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一个组织中实施团队结构,特别是建立gvts,所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借助于gvts,各组织可以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最佳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而不必顾忌地理位置或者交通运输的限制,也不必考虑成本费用问题(kirkman、rosen, gibson、tesluk & mcpherson, 2014)。这样,组织在应用gvts的的同时就能接触到更多的技能,并且可以缩短开发时间。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团队能提高组织绩效、增进平等交流、提高雇员的参与性。在研发部门,gvts也被用于并行工程,后者有助于企业节省新产品的营销时间(carletta、anderson & mcewan, 2014; bal & foster, 2014; bal & gundry, 1999; may & carter, 2014; may、carter & joyner, 2014; pawer & sharifi, 1997)。
(二)ict应用和基础设施在全球虚拟组织中的应用
许多西方学者已经研究讨论过ict基础设施(ict’s infrastructure)在gvts中的作用(malhotra et al., 2014; may & carter, 2014; suchan & hayzak, 2014)。一般而言,gvts在团队成员居住国家的限制下,以及技术基础设施能力制约下进行工作。suchan & hayzak(2014)强认为ict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对于虚拟团队的成功与否极为关键。
系统的基础设施可以是一项像lotus notes那样的合作技术(suchan & hayzak, 2014),或者是一项像互联网笔记本项目库那种专门为团队开发的技术(malhotra et al., 2014),或者是一个团队演示员(team demonstrator)(may & carter, 2014)。因此,对于任何特定的gvt来说,团队基础设施的性质决定了技术采用问题的重要性。当一个gvt依赖于标准的、已被广泛接受的技术时,技术采用问题就不再必要了。技术基础设施为gvt成员提供了多种沟通渠道,并制定了规范(malhotra et al., 2014)。
(1)技术采用是许多全球虚拟团队研究关心的主要问题。
技术采用(technology appropriation),也就是虚拟团队对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是许多全球虚拟团队研究关心的主要问题。调适性结构化理论(desanctis & poole, 1994)也许是团体和组织背景下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技术采用理论。该模型在majchrzak et al(2014)、maznevski & choduba(2014)以及quareshi(1998; 2014)的研究中随处可见。不过,他们的研究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者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动,以描述虚拟团队对技术的采用。
技术采用模型的建立源于对一个成功的虚拟团队案例分析(majchrzak et al., 2014b)。这个模型反映的是一种结构上的调整,在调整中,通过组群的技术应用,三种结构来源(技术、组群和组织环境)的结合过程从既存结构演变为突现结构。这种结合过程并不是完全线性的,而是牵涉到许多无法予以论证的事件,这往往使失调现象暂时有所增加。但是,在这种的情况下,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技术采用模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通过采用过程和三种结构的失调,致使团队增加对技术的使用。随着时间的增长,团队将适度地使用技术,在项目过程中,使用水平有高峰也有低谷,但是却从未显示出一贯的增长趋势(majchrzak et al., 2014)。这种理论融合了另外两个采用模型:一致性模型和调适性结构化理论(desanctis & poole, 1994)。而qureshi(1998)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适应过程:技术适应、工作适应和社会适应。技术适应是关于技术使用方法学习的。工作适应涉及到各种组织所接受的各种规范和观念,这些组织与新的行为方式一起进入电子社会空间,而这些新的行为方式是伴随着相比ftf环境下更加正式的相互影响,以及政治色彩更弱的非正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当价值观念、规范和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出来,并且人们学会了依此而行动,社会适应就产生了。
(2)媒体选择是全球虚拟团队应用ict涉及的另外一个问题。
媒体选择(media selection)是gvt成员应用ict的另一个问题。如pauleen & yoong(2014)发现,电子邮件充当了虚拟团队的基础沟通方式,但是,为了方便起见,虚拟团队在更加非正式的沟通中使用聊天(icq)作为会话的一种方式。suchan & hayzak(2014)发现,声音邮件和lotus数据库是团队用来进行沟通的主要技术。对视频会议的回避可以用缺少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来部分地予以解释,另外一部分的解释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团队成员感到“我们对彼此已经足够了解,以至于我们不再需要视频。当珍妮为某事而犹豫不决时,我没有必要看见她的脸”(suchan & hayzak, 2014)。媒体选择在这个团队中被视为是一项工作;因此,在每一天开始时都要制定媒体战略。majchrzak et al.
(2014a)对不同任务下的技术使用作了研究,他假设“当一个分散的虚拟团队在执行高度模糊的任务时,成员们将更多地使用个人媒体而不是ct媒体(ctbased media);但是当任务模糊程度降低时,成员们却将更多地使用ct”(majchrzak et al., 2014)。他们发现,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对于比较含糊的工作,团队成员倾向于使用面对面媒体和电话,而对于比较常规性的工作,他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同步合作技术。然而,团队成员显然也有能力适应模糊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如在他们工作的第一阶段,头脑风暴是在ftf会议中进行的,而以后却是通过使用合作技术来实现的。robey et al.(2014)在一项对使用各种媒体(包括电话、声音邮件、传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和ftf会议)的虚拟团队的研究中,分析了虚拟团队内远程沟通媒体的选择,该研究并没有使用专用群件。媒体选择建立在紧急性强、个人偏好、文件管理以及使用便利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的选择并不相同。然而,ftf会议对团队成员的社会联系的影响更大。
maznevski & chudoba(2014)对媒体选择行为的观测与媒体丰富性理论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讯息特征和媒体选择之间的确切的一致性,这意味着社会环境在媒体选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团队结构特征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这些结构特征是决定组群过程的结构因素。案例分析中的三个团队显示出的结构特征是:技术(可得性、丰富性、社会存在性、可接受性)、任务(必要的互相依赖性、复杂性)、组织(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群(所跨界限、成员经历、成员背景)。他们强调,任务的相互依赖性越高,可能发生的沟通事件就越多。另外,他们认为,由于讯息的复杂性增加了边界、文化、组织和所跨专业的数量,在跨越上述界限时,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媒体。有一项实证研究涉及到64个团队,其重点在于技术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barker, 2014)。四个团队使用不同的同步合作技术:仅文本(textonly)、仅音频(audioonly)、文本加视频(text with video)以及音频加视频(audio with video)。结果发现,文本组群和音频组群的任务完成质量不相上下,视频与音频的结合却提高了团队绩效。
(三)便于理解gvts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ict应用的理论
下面阐述以沟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的ict应用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能更好地理解gvts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团队成员间以沟通为目的的计算机使用的理论包括媒体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daft & lengel 1986; daft et al., 1987; lengel & daft, 1988)、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schmitz & fulk, 1991)、社会存在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sproull & keisler, 1986)以及社会行为理论(social action framework)(ngwenyama & lyytinen 1997)。fulk & boyd(1991)对个人和团体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沟通的理论作了研究。这些理论并不把icts看成是一种用于完成工作任务的任务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沟通技术,这种技术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服务,并且是团队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就像沟通一样,icts对于过程收益和过程损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团队效能也起着明显的作用。
(1)媒体丰富性理论
媒体丰富性理论认为,一个媒体传达的信息越多,沟通就将变得越丰富(daft & lengel 1986; daft et al., 1987; lengel & daft, 1988)。该理论还认为,从本质上讲,媒体具有从最贫乏的到最丰富的等级性质:面对面、电话、书面的有特定对象的文件、无特定对象的文件(daft & lengel 1986; daft et al., 1987; lengel & daft, 1988)。信息渠道容量受四个标准的影响:(1)同时处理多种信号的能力,包括实体存在、声音的感染力、肢体手势、语言、数字和图表符号;(2)建立双向沟通和接收即时反馈的能力;(3)建立个人焦点的能力;(4)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daft & lengel(1986)以及daft et al.(1987)在传统媒体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这一理论,并且他们没有将icts包括进媒体渠道。但是,他们声称,运用相同的标准,根据渠道的丰富性,视频会议、电视会议以及电子邮件都是可替代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们在模糊沟通中偏好丰富型媒体,但是倾向于使用贫瘠型媒体来传达明确信息(daft et al., 1987),不过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与这一理论却并不完全一致(hollingshead et al., 1993; ngwenyama & lyytinen 1997; suh, 1999)。
hollingshead et al.(1993)修正了该理论框架,并且对任务-技术适配性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他们的任务技术适配性矩阵有两条轴:第一条代表任务类型;第二条代表媒体渠道类型。在媒体的信息丰富型和任务需求的信息丰富型之间存在多种类型。如果媒体对于眼下的任务来说过于丰富或者过于贫瘠,团体的效率就会降低。这一理论已经部分地经受了实证检验,但是修正后的媒体丰富性理论和任务适配性理论却并没有得到实证支持(suh, 1999)。
媒体丰富性理论是个体层面上的理性选择行为的解释,但是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与媒体丰富性理论却并不相符(ngwenyama & lyytinen 1997)。lee(1994)认为,丰富性和贫瘠性并不是电子邮件媒体的内在属性。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并不赞同媒体丰富性理论,但是媒体丰富性理论还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2)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模型
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模型的提出,是为了纠正媒体丰富性理论的研究结果偏差(schmitz & fulk, 1991)。该模型认为,媒体观念部分是由社会形成,除渠道自身的特点以外,媒体渠道观念也影响着媒体选择。该理论预测,媒体选择将被个人偏好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仍然被限制在在社会进程的一定范围之内。如媒体选择可能与团体或者组织的类型相一致,就可能被合作者的声明,以及组织和团队的技术使用标准所影响。因此,媒体选择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决策,相反,要受到社会准则和进程的影响(fulk & boyd, 1991)。该模型将主要在特定的团队成员中间得到高度同质的应用,在各种团队中间也会得到多种不同的应用。新成员将被社会化,并适应团队的技术使用规范,这是社会化进程的一部分。
(3)社会存在理论
社会存在理论是对媒体丰富性理论进行扩展的又一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传达视觉和非语言讯号的能力越强,个人的社会存在性就越高(sproull & keisler, 1986)。社会存在指的是在沟通事件中人们相互影响的真实性,它是个人对于沟通渠道的主观感受。根据每种渠道传达的社会存在性,各种沟通渠道联系成一个闭联集。这里,类似媒体丰富性理论,闭联集的一边是ftf,另外一边是书信。
sproull & keisler(1986)着重强调了情景线索的缺乏,尤其是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电子邮件的时候。社会存在性理论认为,电子媒介渠道相比传统的ftf和电话渠道来说更为狭窄。社会情景线索的缺乏、背景(自然环境)的缺乏以及非语言行为的缺乏将同时减少沟通的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使用电子邮件时,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非个性化,更加以任务为导向。为了缓和这种非个性化特征,运用字符图释可以帮助表达感觉和感情,并且有助于增加动态线索。sproull & keisler(1986)还发现,减弱社会讯号对于沟通会起到一种解除管制的作用。确切地说,研究对象高估了它们的作用,也高估了它们所接受的信息的数量。减弱社会讯号带来的另外一个效应是地位平等化。不过,该研究中也出现了恣意行为(如欺骗、传达坏消息和违反社会传统等)。
(4)社会行为理论
社会行为理论是ngwenyama & lyytinen(1997)提出的,他们对群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群件所支持的四种行为;通过icts进行沟通仅仅是群件的应用之一。他们认为,在群件中存在下述四种社会行为:工具行为、沟通行为、论证行为以及战略行为。工具行为通过控制、操纵和改造实物造物(如在共享数据库中生成新的文件),作用于最后结果。沟通行为对成员间共识的达成和维持提供支持,计算机媒介沟通(cmc)为该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论证行为通过诸如投票系统或者匿名投诉的方式,对目标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评估,使团队在价值观念和规范上达成共识。战略行为通过影响组群行为来达到共同目标,例如对共享数据空间设置准入限制。在工作过程中,群件在上述社会行为中发挥功用。
(四)ict应用和基础设施在全球虚拟组织中的地位
虽然组建gvts能带来明显的收益,然而这些团队在沟通中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具体而言,传统的交流机制将会消失或者遭至扭曲,有声的或者非语言的交流讯号也将被改变(kayworth &leidner, 2014)。另外,由于团队成员分布在多个时区,后勤工作将更加繁杂;会议和行程的安排将非常困难,这使得gvt成员之间信任感的建立(jarvenpaa、knoll & leidner, 1998),以及由虚拟的团队协作所带来的孤独感与冷漠感的克服,成为了gvts面临的又一难题(kirkman et al., 2014)。比较而言,虚拟团队的另外一个中心问题是互知(mutual knowledge)的建立(cramton, 2014)。与保持互知相联系的问题包括:交流失败和情景信息保存失败;团队成员间经常性的信息分配不均,这种不均给认识信息重要性和理解信息价值制造了困难。另外一些困难还包括:过程收益最大化和过程损耗最小化,以确保团队成员同时掌握技术上的和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虚拟团队绩效的评估与确认(kirman et al., 2014)。在组织背景下,应用icts所带来的好处之一是产生更为强大的跨地域和跨组织边界的合作能力,不过在全球性组织中应用ict却增加了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并且可能对团队效能造成影响。
第五篇:企业目标定位的内涵及应用分析
?企业目标定位的内涵及应用分析
?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的目标定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工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目标定位,这个企业就会处于一种盲目的、不确定的发 展状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不断创新的企业所取代。如果企业的目标定 位准确、科学,企业就可以做大、做强,可以用科学的目标激励员工,增强凝聚 力,用科学的目标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使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以保持企 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企业的目标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的变 化,产品、技术的更新作调整,有时是局部的,有时是战略性的,因此要时刻保 持企业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企业目标定位的基本理 论展开探讨。 2、企业投资效益定位 企业是一个经营实体,它的主要目标是投资收益最大化。追求利润是企业永 恒不变的法则,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作为一个投资主体必须从市场经济的 角度出发,站在经济实体的位置考虑,对投资的每一个项目,花出的每一分钱都 必须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纵向的、横向的、短期的、长期的去分析。企业投资 决策应该抛弃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过多的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抛弃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保持平衡的投资理念。没有长期效益的投资,企业就会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沉没。转变投资观念,认清大势比什么都重要,新的观念能给 企业带来新的生机,赋予企业活力。目前,中国企业在投资效益分析方面做的还 不够,对于每一项投入缺少科学的、经济的、长期的、比较分析论证,导致一些 无效投入较多,这不仅造成宝贵的资金浪费,企业发展也无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曾参与调研的某企业,从1983年以来,据初步估算,技改资金投入约48亿元 ,大中修投入近14亿元,弥补矿山亏损,生活后勤、学校、医院等补贴近20亿元。 该企业庞大的资金投入,并没有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后劲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而是面临大部分设备将被淘汰,主导产品不确定,亏损单位无扭亏希望,需继续 扶持。长期以来,该企业深受投资定位不准之苦,总是被眼前的局部利益所迷 惑,搞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其投资效益定位不准确的表现形式为:集中投资。 3、企业产品定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个出名的大企业都是靠自己的品牌,靠品牌的质量、 技术等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形象,使消费者满意,增加企业自身知名度,在市场 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没有属于自己的品 牌,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市场,不会获得最大的效益,不会有 得到公众认可的企业形象。企业把主导产品或自己的品牌做好、做精、做大,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向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没 有强大的品牌,没有雄厚的财力,先进的技术,如果去盲目发展,看什么有利 可图就上什么项目,生产什么产品,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忌讳的,将会导 致企业盲目跟着市场转,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将会被市场无情的淘 汰。产品定位是对市场定位的具体化和落实,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受市场定位 指导,但比市场定位更深入和细致。 目前,从全球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和投资战略的发展,无论是大型企业, 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在主导产品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以实现企业产 品结构的整体优化。企业的主导产品是什么?多大规模是国内一流?多大规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力、财力去研究、开发、创新,发展企业的品牌,形成该企业的特色。企业 总不能靠别人的技术,靠模仿加工别人的产品长期发展自己的企业。这不是一 个“大”企业,更不是一个成熟的强大企业的行为。因此,一是在发展规划 中确定企业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确立后,企业技术中心,应加大研究开发 力度,独创别人没有的产品,生产自己的质量精品、形象精品,树立企业特色。 4、企业目标市场定位 企业的发展,必须同自己确立的目标市场紧密相联。根据产品,确定目标 市场的方向;根据产品、产量,定位目标市场的大小或根据目标市场的大小, 确定自己的产品产量。企业的产品或发展,若不同目标市场相联系,就只能是 盲目扩张。理论上说,一个企业从诞生起,就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 一是目标市场的区域定位,省内、国内或国际某一区域市场。现在经济全 球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由于原材料供应全球化及消费的全球化,企业的目标市 场应盯住全球大市场,而不能仅仅盯住中国或眼前的局部小市场; 二是目标市场的客户定位。即定位于企业或是定位于人群,无论是企业或 人群都应及时了解、研究他们在市场发展中的需求变化,并根据变化重新确定 自己的市场目标定位,决不可一成不变。 一些企业的产品由于品种较多,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单一的。以某钢铁企 业的棒材为例,首先,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农村,但农村市场没去开拓,主要由 流通企业间接占领,研究几乎是空白;从主导产品来看,消费主要在企业,但 该企业的直供户太少,需求量不大,没有专职人员研究哪些企业可与之直供, 缺乏对主导产品信息的了解,更没有明确几年内企业目标市场的发展定位。从 区域市场来看,该企业的目标市场主要在湖北,主导产品50%—60%销售在湖北, 潜力还有很大,但哪些产品还能继续开拓市场,下一步目标市场在哪儿、份额 占多大,几年占领目标市场等,还没有作认真研究分析,更没有明确的市场目 标计划。 其次,其他省份的目标市场,每年销量多大,该企业应占多大比例, 如何进一步扩大比例,稳定目标市场,只是跟着感觉走,市场好,多销, 市场疲软,就少销或不销。第三,国际区域市场至今还没有研究开发。 这同企业在该行业的地位及产品的产量极不相称。加入wto后,中国享受 关税减让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带来的好处,这是中国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特 别是向新加坡等高进口关税市场出口产品极为有利的时机。当然,加入wto企 业也有不利的一面,不说进入国际市场困难重重,就是国内市场也面临着被 国内同行及跨国公司瓜分份额的巨大压力。因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 市场,各经济强国都在千方百计抢占这块市场,取得最大市场份额和最大经济 效益。因此,该企业应尽早研究国际区域或目标市场,顺利开拓国际市场, 弥补过去无出口产品的空缺与不足,扩大市场竞争领域,减轻在国内的竞争 压力。作为一个大企业,没有一定的出口是不行的,这不单是利益问题,而 是提高竞争实力,提高知名度,锻炼外贸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一 些企业研究国际区域市场暂时还缺乏人才,但不一定自己去花费人力、财力 去研究,可向国内及国外专业研究机构咨询、了解,购买信息以达到了解目 标市场的目的。 5、企业持续发展定位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为适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爱迪思在其经典名著《企业生命周期》内把企业的生命周 期划分为九个时期,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 贵族期、官僚早期和官僚期、死亡期,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各有不同 的特征和问题。虽然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考察对象是美国企业, 但对中国企业也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从初创、发展、 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目标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时 间长短,相对来说,时间越长,投资效益就会越大。因此,在企业建立之初, 投资者都以主导产品的技术先进程度为前提,决定创业。 从上述理论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 若一个企业不能长期的保持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能使自己的产品、技 术、处于不断创新之中,那么,这个企业的衰亡过程就会缩短,投资效益就 会降低。以钢铁行业为例,从世界范围来说,已是夕阳产业。但对于发展中 国家,还将存在一个时期和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看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快慢。从中国来看,会有大部分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倒闭破产或转型。 因此,在考虑主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保证其可持 续发展,必须考虑上新的产品、技术项目,这些项目既能扩大收入,又能解 决富余人员。<br>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管是否做好了准备,这是 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不适应国际竞争新环境的企业,在这场较量中折戟 沉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放眼长远,用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 参与世界竞争,努力使自己变成世界级大企业。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 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转移,“会扩张也会转移和退出”。不断淘汰旧的产 品、技术,开发创立新的产品、技术,还要吸收机体以外的资金、技术、人 才;不断从国外市场上吸引外资入股、合资办新的企业,对原有的企业补充 新鲜血液,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这将是企业今后发展需要认真思考 的问题。 6、结束语; 从市场上寻求具有需求和消费能力的目标人群,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 竞争对手对其满足的情况,企业目标定位就是从这里开始自己的管理旅程。 目标是一个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每一个组织都应有自己的目标, 那就是追求效率。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 存在价值。 企业目标定位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 各项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或宗旨的具体化。企业 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 成效的标准。正确、科学的企业目标定位,可以使企业做大、做强、持续 健康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企业的目标定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2](美)马丽. 库尔特,创业行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3]熊晓杰.赢家之道[m].广州出版社,2014年5月. 作者简介:王红兵(1975—),男,湖北宜城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部门主任,研究生在读。<br>
来源:《湘潮》(下半月)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