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向上,奋力赶超,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品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能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措施有保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积极探索新思路,加快壮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针对近年来持续旱灾,我乡以推行“水作”改“旱作”改革为突破口,共完成投资260万元,大力发展壮大无公害葡萄产业及其他种植业,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养小、白水、凯哨三村交界的掌甘片区规划1200亩发展以种植葡萄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完成修建小水窖35口,延伸电网建设300米,修建生产便道2300米,硬化园区步道2000米,铺设供水管网3000米,安装了避雷针6根,为园区生产提供了必要保障。通过强力措施,积极扶持,目前,已建成葡萄示范基地260亩,发展有葡萄种植大户9户,去年,在遭遇50年一遇旱灾的情况下,掌甘葡萄产业园区仍每亩收入达6000元,纯收入达80万元,预计到2015年,全乡葡萄种植面积将达2000亩,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另外,在凯棠村,结合我乡土地石漠化治理,从我乡有限的经费中挤出20万元,引导农户发展130亩“别幅”枣树基地以及太子参、白芍等药材种植基地作为主导产业的有效补充,现已初见成效。
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一方面全力打造以黑毛猪为主的饲养殖业。以肉质佳、口味好闻名的凯棠黑毛猪,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乡紧紧抓住市第八次党代会、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重点发展黑毛猪等基地建设政策机遇,投资220.5万元在白水、芦笙两村新建黑毛猪生态养殖场两个,年养殖种猪150头,年出栏小猪1000头,商品猪600头;并结合小母牛项目实施,宣传发动黑毛猪示范养殖大户5户,常年养殖户2346户,年出栏黑毛猪4000头。另一方面,在白水村成功打造了一个养殖示范基地,饲养山鸡、土鸡2600余只,经济收入达50万元。同时,结合市委市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在总结大坪、凯棠村种草养鹅试点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饲养业的发展。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切实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调研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制约凯棠乡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不是生产条件,而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习惯。要想彻底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加强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示范带动作用,用实践和效益来消除农民心中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的顾虑。为此,我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的最佳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耕作制度改革,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习惯,改一季种植为多季种植,大力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积极与市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对接,把技术培训带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从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着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四是解放干部思想,提升全乡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组织全乡各级干部把身子沉下去,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交谈,做群众工作,搞好土地流转,提供技术咨询,帮助园区种养殖户解决问题。这些实际工作,进一步解放了干部的思想,转变观念,开阔了视野,让大家明白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建设的意义。大家充分认识到:建设农业现代园区,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解决了过去传统农业规模分散、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问题,促进农业向集约经营、管理科学、增效增收的方向发展,也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是我们当前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
虽然,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许多项目还停留在点、片上,没有推广覆盖到全乡各村上,与先进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园区建设进程较慢。综合分析,我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科技方面。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农民教育培训、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二是我乡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资金不足,致使石漠化治理、项目集成、硬件建设等方面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三是缺乏营销人员,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在一定程序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围绕“加速发展,加速转型,争先进位,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葡萄、黑毛猪、土鸡、枣药”为主导,大力发展种养殖农业产业发展路子。一是加强领导,争取配套资金,增加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强化推广,畅通营销渠道,做到目标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精力不转移,切实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园区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用足用活土地,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按照“基地+协会”模式,尽快建立起农业园区的专业协会,开发产品,培育品牌,扩大农业园区的规模和效益。三是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特色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同时,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争取2013年再扩大园区规模150亩,园区实现收益达到500万,成为真正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示范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