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建设成效范文
金城江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建设成效
金城江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地。目前金城江区有20多个民族,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仫佬、毛南、水族等。这些族群在长期的相处交流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又相互融合了多个民族元素的独特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情况
2005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整理9类6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民间舞蹈《壮族蜂鼓舞》、民间手工技艺《蜂鼓制作技艺》、民间文学《莫一大王》、壮族师公舞《国调毪》、民间美术《师公舞傩面》、民间体育、游艺与杂技《破网上刀山》和《舞龙舞狮》、壮族双声部民歌《哦吔》、民间美食制作工艺《掏鸭把》《里笼三件》《打生菜包》《魔芋豆腐》、壮族三月三“扁担节”、壮族灶王节等等。这些在民众中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完好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蕴含着民族和族群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文化特征和文化交融,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民俗民风、优秀民间制作工艺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申报情况
经过普查、挖掘、整理申报,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莫一大王》、民间舞蹈《壮族蜂鼓舞》、民间手工技艺《蜂鼓制作技艺》等三项获得2007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12年申报的壮族师公舞《国调毪》和民间绝技《破网上刀山》获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申报的壮族师公舞《国调毪》和民间绝技《破网上刀山》获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申报民间美食制作技艺《壮族鸭把》获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申报民间文学《莫一大王》获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申报民间美食制作技艺《魔芋豆腐》和民俗《舞地狮》获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申报民俗《壮族灶王节》、民间音乐--壮族二声部山歌《哦吔》,获第六批河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申报民俗《壮族灶王节》、民间音乐--壮族二声部山歌《哦吔》,获第八批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获得县级名录36个;市级10个;自治区级5个。县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4人;自治区级传承人1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情况
2017年实施《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后,我们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指导开展工作,在得到国家的专项经费后,先后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目前分别建设有9个传承基地、传习所和示范户。分别是:2017年建设了白土德兴村建设了壮族山歌《哦吔》传承基地。2018年建设了九圩镇高合村田垌屯建设了《破网上刀山》传承基地和区非遗中心的壮族“蜂鼓说唱”传习所。2019年在金城江第五小学建设了《莫一大王》文化展示馆;金城江第三小学建设了“壮族蜂鼓”体验馆。2020年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河池龙狮文化》传承基地;六甲镇建设了壮族“灶王”文化展示馆;拔贡梦古寨建设了《壮族美食文化示范户》。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效开展
每年六月,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月,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营造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2018年年金城江区在九圩田垌“破网上刀山”传承基地举行金城江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19年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在九圩田垌“破网上刀山”传承基地和白土德兴村壮族二声部“哦吔”传承基地举行了非遗展演活动。2017、2018、2019、2020年在六甲镇举办了当地民俗传统活动《壮族“灶王”文化节》。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中,2019、2020年我们邀请了市级民间文学《莫一大王》传承人韦土良到金城江第五小学传播莫一大王文化活动。2019、2020年组织了非遗中心、文化馆的有关业务人员到金城江第三小学开展“壮族蜂鼓”文化传播活动,还为该学校编排了壮族蜂鼓说唱《寻梦“姆洛甲”》,该节目在参加市级、自治区级级教育系统小学生戏曲汇演中均获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的建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