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精选多篇)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6-04-24 05:38:32)

第一篇: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建设平安吉安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吉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落实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建设平安吉安,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吉安在江西中部崛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不同地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构建和谐社会的程度和水平不同,要求和重点也不尽相同。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在吉安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既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同的共性,更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少,综合实力弱,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薄弱。其次,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其三,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处理好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难度较大。

这些特殊性,使得构建和谐社会在吉安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也决定了吉安在构建和谐社会要付出比沿海发达地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心理准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从吉安自身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构建和谐平安吉安的思路、措施和办法,扎扎实实推进建设和谐平安吉安,共创富民兴市大业。

(一)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构建和谐平安吉安的物质基础。

贫穷落后是社会不和谐的总根源。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平安吉安的根本之道。改革开放以来,吉安市的经济社(请继续 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全市gdp达到242.86亿元,但经济总量还是偏低,人均gdp不到650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不足,社会物质财富少,宏观调控能力弱,不同利益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管理控制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仍然是制约我们构建和谐平安吉安的最大问题。因此,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平安吉安不可替代的第一目标,也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平安吉安的物质基础。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明确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二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重点调整第二产业结构,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调整第三产业结构,打破原来“小而全”和自我 1

平衡思维习惯,突出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使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参与资源配置,构建成以城镇为区域经济中心,骨干企业为支撑,效益型农业为基础,市场体系为杻带的经济新格局。三要始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援,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注意保护和发展民营经济。四要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思想,积极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必须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五要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改进作风,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怀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才能推进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大力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切实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严重阻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加大,低收入人口比重高,城乡就业压力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不断突显,特别是在边远山区,自然条件严酷,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这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低收入、贫困群体的利益和权益保护,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大力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切实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要推动城乡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由于农村相对落后,使人才的分布出现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城市既有闲置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又有大量的空缺岗位;农村既需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众多闲置的劳动力。城乡人力资源互动迫在眉睫。只有使城乡人力资源双向交流,优化配置,才能带动物质、信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才能使城乡经济获得发展。二要推动城乡市场良性互动。目前我国消费水平阶段已形成买方市场,产品过剩是相对的:一边是大量工业品积压,另一边是大量农村的基本设施、家用电器、生活用品不足;一边是大量农产品积压,另一边是城市对绿色食品等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见,使城乡市场找到有效结合点并最终实现良性互动,仍然大有文章可做。三要推动城乡信息良性互动。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农村缺少城市的信息,不知道城市拥有什么,流行什么;城市也缺了农村的信息,不知道农村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

息来源渠道少而慢,并且又有许多虚假信息,极大限制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只有建立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四要推动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当前,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水平的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低素质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只有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越是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矛盾越突出。吉安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吉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有的地方自然资源破坏十分严重,有的地方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自净的能力。这种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污染,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少地方出现的灾荒、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生物多样化失衡等就是其矛盾的表现。这些表明,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那么,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导致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进一步增加,使本已紧张的资源更加耗竭,使本已遭破坏的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如何在扩大生产,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完成工业化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我们的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界上两种新的走向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了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在具体事务操作过程中,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分不

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二是政府及工作人员留念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念,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市场与权力的竞争,结果往往是权力占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容易产生腐败。三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因社会功能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来自公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树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克服官本位思想影响,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观念;克服无政府主义思想,树立法制观念。二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要逐步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改变“政”出多门,管理标准不一,执行程序各异的状况。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章的限制任意发挥,也不能放弃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职能,“无作为”或“有选择”地行使。三要提高服务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要认清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发挥政府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需要应发挥的作用。凡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尽量不要介入,更不能代替,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凡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政府把它管理好,以弥补市场的缺陷,让人民满意。四要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电子政务,结合本区的实际,制定规划,加大投入,统一标准,搞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在网上公开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发布政府工作的有关信息,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建立网上审批管理制度,开展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业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强化社会对政府的监督。

建设平安吉安,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需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我们要深化认识,拓展思路,把握重点,完善举措,狠抓落实,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吉安,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

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

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得从有关和谐的几个基本问题入手。

第一 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阶级、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尖锐对立。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第二 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之间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由此,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毫无疑问,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少。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 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第四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没有不和谐,还要我们研究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干什么?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抓住建构和谐社会的契机,针对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为制度创新做出贡献。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从宏观上打下这些坚实的基础,“不和谐”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在眼前。

word该篇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精选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00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精选多篇).doc》
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精选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