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协调推进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乡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扎根广袤农村,持续稳步推进。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是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把农民职业教育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谁来种地”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2012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部署,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写入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特别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民职业教育是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农民职业教育正处于非常难得的机遇期。
一是党中央、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教育部和原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奠定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基础。这些都为农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适应农业农村经济需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部署要求。
二是“人”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就是需要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汪洋副总理强调指出,发展现代农业不能“见物不见人”。实践证明,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可以说,“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相关研究表明,构成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70%为初中及以下文化,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仍不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都亟待改善。在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时代,农民职业教育是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将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对现代农业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他们要紧跟国家最新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供给更加精准化的农产品和社会化服务。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农民还存在自身能力素质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新科技新成果应用能力不强、新知识新政策接受能力不强、新观念新模式理解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农民职业教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特点,能够持续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生产经营能力,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二、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农民职业教育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根、发展之本。自1980年12月农广校建校以来,农广校的发展壮大就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全国衣广校系统累计招收学员11万人,毕业近9%万人。“百万中专生计划”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等学历、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这些实用人才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这为农广校体系駅业教育办学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民职业教育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是轻农离农去农现象依然存在,办学吸引力下降。就当前而言,社会轻农现象依然严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农村应届毕业生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受此影响,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离农去农现象普遍,农广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近些年呈逐步萎缩趋势。统计显示,招生数从2010年16万人的峰值降至2016年的5.1万人,下降68.1%,未招生地区2016年已达13个省区市,占比超过全国2/5,其中除广东、江西等没有独立设置农广校的省份外,几个传统招生大省已连续几年停招。
二是农民职业教育支持政策不稳定,影响招生办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要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国家对全日制职业教育有相应的免学费和资助政策,但“非全日制”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尚不享受这些政策,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地农广校分别通过项目或针对固定群体等不同形式积极争取了支持政策,但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好坏和重视程度高低等不同程度影响,支持政策很不稳定,对招生办学有一定影响。
三是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培训轻教育”现象。一些地方农广校没有充分认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内在潜力,认识站位不高,进取精神不足,只注重眼前得失,缺乏长远眼光。部分农广校有畏难情绪,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办学周期长,再加上近些年农民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的缺位,职业教育经费难有保障,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只抓培训,对农民职业教育选择性忽视甚至放弃了开展职业教育。
四是对内涵建设重视不够,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内涵建设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近年来农广校体系中忽视条件能力建设,导致教学基础薄弱,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办学队伍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师资建设滞后,专职教师总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落后,教学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等,明显影响了办学质量水平。
三、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为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和培养农村人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必须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扎扎实实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农业生产规律,满足农民生活需要,才能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受到农民欢迎,才能担负起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添翼助力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问题,坚定信心,着力遵循农民教育培训基本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要充分认识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标准、制度、理论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在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制度制定等方面建立体系,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教育培训系统化衔接培养,推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等,为农广校体系农民职业教育事业整体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规范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农民职业教育是以“非围墙式”教育为特点的非全日制教育,要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各教学环节的标准规范和督导评价机制,加强实践实习的痕迹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健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保证培养质量和效果,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理念,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非全日制的农民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便农民接受教育培训。
三是坚持办学特色,创新培养模式。农广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表明,“半农半读”“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是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和特点的有效办学模式。下一步要继续创新培养模式,科学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田间地头、农业产业链上开展人才培养,推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对接,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需接受职业教育,增强农民职业教育的便利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是加强效果宣传,赢得认可支持。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培养的482万学员中,80%留在农村成为开拓者和带头人并为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当前对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效果尚未引起重视,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下一步要研究建立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作用的评价标准,科学真实反映农民职业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做好宣传推广,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赢得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