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阅读答案多篇范文
寄语:《邓稼先》阅读答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三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邓稼先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 讨论 理解
教学资料:网络下载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
完成课后题1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四
《邓稼先》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 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简介
本文作者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以后又多次获科学技术奖。
杨振宁为中国为世界的学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他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教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给下列汉字注音
鞠( ) 瘁( )勋( ) 氢( )
聘( ) 垠( )萦( ) 挚( )
殷( ) 凛( )铤( ) 撑( )
二、词
1、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不会写的或者比较生疏的,把它们记下来,作为自己日常积累的一部分。
三、学习本文内容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6、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问题探索。
1、学完本文后,同学们觉得邓稼先有哪些打动自己的地方,请把它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给红色字注音
哥廷根( ) 妇孺皆知( ) 难堪(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考点}:阅读的综合能力
[分析]:1、答案:
(1) 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答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答案:B
5、答案: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0xx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邓稼先》阅读答案 篇六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美妙等),它好在(精美、美妙在于,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邓稼先》阅读答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