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范文

(作者:zhaohongyan时间:2023-07-25 23:20:06)

[编辑]《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

《送友人》原文赏析 篇一

原文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译文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注释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欲尽春:春欲尽。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赏析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创作背景

此诗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具体作年不详。现实逼使他们的目光向内凝缩,他们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将诗的触角伸向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通过表现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实现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

司空曙

司空曙(720年-790年),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唐朝诗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诗中常有好句,如后世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送友人》【学习练习篇二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答:“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4、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答:“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5、“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答: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6、总结:

答: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7、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答: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8、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9、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答: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11、效果如何?

答: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12、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阅读答案 篇三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寒夜送别自己的友人,此时寒霜满天,山色苍茫,想到友人此去,不知相见何年,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惆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本句借景抒情。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抓住能表现感情的句子去理解。“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送友人 篇四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赏析】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而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 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情——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范文,全文共有453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doc》
《送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