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范文

(作者:可可小碎花时间:2023-10-22 14:40:50)

【概述】《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

《搭石》课堂实录 篇一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针对选编意图和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

一、以“美”贯穿课堂始终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开始就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搭石美的句子,再投下引子“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积极创设情境,感受由“搭石”所蕴含的美

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调整搭石”画面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出示句式:

1、当上了点年岁的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他不由停下匆匆的脚步,心想:( )。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这样地做着。

2、他先( ),接着( ),然后( )直到满意才离去。又如在感受“协调美”中,我让一组的学生开小火车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语速一次比一次快。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协调有序”再如体验“敬老美”中,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一做年轻人。过了小溪后问他“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又引导学生说,“这个老人年轻时肯定也……”“这个年轻人老了以后,肯定有……”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指正。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篇二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和我一起随着音乐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随着音乐感情导入)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小溪,四季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刘章爷爷曾经为家乡写过一首小诗:(师配乐读)“故乡啊……”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吗,透过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思乡、念乡、喜爱家乡。

师:当刘爷爷离开家乡多年之后,他思念的仅仅是家乡的风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板书(搭石)。

二、学生质疑  自读感悟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着“搭石”这个词,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①什么是搭石?②搭石有什么作用?③为什么要写搭石?

师:请各位同学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解决解决。

师:你先说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能解决什么叫“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根据水的……搭石”。

师:出示课件(搭石图片+文字),师介绍搭石,如果没有搭石人们会怎么做?

生:脱鞋挽裤……

师:由这儿可看出——极不方便,麻烦……(生答)

师:出示课件介绍刘章爷爷家乡地理特点。

(可见这小小的搭石已成为村子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已深深融入乡民们的生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再读这段。

三、精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已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现在这最关键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老师送大家一句话“读书之法,熟读而精思,循序而渐进”。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自读自画),看“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几道风景?

师:从刚才同学们静静的读书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确实是在用心去感受。

师:谁能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老师看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看到文字后面的风景。板书:(画面和风景)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弯腰摆放搭石的画面……

师:摆搭石(板书)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协调有序的画面……

师:走搭石(板书)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两人相对而行互相谦让对方先行……

师:让搭石(板书)

师:刘章爷爷围绕搭石写出了“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三幅画面,让我们赶快走进第一幅画面吧!看看哪些镜头令你感动?

(一)

生1:秋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好!令人感动。

师:小伙子还不到天冷的时候呢,你为啥早早地就摆好搭石?(师走近该生询问)

生:隔壁李大爷有老寒腿的毛病,如果不赶快搭好,他老人家的腿受凉了可不好!

师:大哥您呢?(询问另一学生)

生:村里的娃马上要开学了,不赶紧搭好,娃们上下学可不方便。

师:说的多好哇,乡亲们一心想着别人令人感动!

生2:如果别处有搭石,唯独……谴责……这句令人感动。

师:又不是村里指派的任务,完成了是情理,不完成也不失本分,何必谴责呢?

生:①在村里,乡亲们都认为应该这样做,理所当然;

②人们很勤劳;

③为别人着想已成为一种风气。

师:乡亲们勤劳淳朴的民风令人感动。

生3:“上了点年岁的人……”(这句令人感动)

师:出示课件对比两文:上(原)文/下(改)文,少了什么?

生:少了无论,直到,合适,踏几个来回。

师:我们读书应该抓关键词,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谈谈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生:细心、善良;仔细认真的老人。

生:①在岸边低头弯腰仔细翻找,寻找四方平整合适的石头;

②看到了一位左换一块块石头右换一块块石头在溪边来来回回的老人;

③看到了一位踩在石头上左踏踏,用跺跺,用为把石头踏稳的老人。

师:这位老人一边做一边会想些什么呢?

生:①村里老王头卖豆腐……

②这要是抱着年幼的孩子站不稳摔一下小孩子可受不起!

师:好一位善良无私的老人啊!令人感动

师: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家乡那善良淳朴的民风不正是一道感人的风景吗?板(民风淳朴)

(二)

师引读:家乡有句俗话……;走搭石既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不然就会掉进水里。在家乡一行人走搭石别有一翻韵律。

师:出示句子,学生先读读这两句

师:在坐在每位同学在上学、下学或父母上班、下班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课件出示,说感受(混乱无序、拥挤、自私)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相比之下,你发现什么?

生:乡村的人们走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面很美。

师:什么是“协条有序”?生活中你见过协条有序的例子吗?

生:(动作配合的好,有顺序) 例:(国庆阅兵的队伍、花样游泳、艺术体操)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走一趟搭石?

生:①指这组问:我们现在走在哪儿?(搭石上)

②这小小的搭石可不好走啊,走得不好是要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吗?(有)

③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师读)前面的——,(生读)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速度由慢渐快到越来越快)

④让我们继续走进搭石上,女生走在前男生跟在后  师引读……

⑤我们仍然……  男生……  师引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声音越来越急促)……踏踏的声音,像……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一切是那么有顺序,配合默契,这就叫“协条有序”。

师:走搭石场面美,美在哪儿?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出示课件:“绰”字①---------②----------③----------在这个词中应选哪个意思?

师:再读这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师:说得真好,你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在体会,读一读。

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大家推荐一下!

生:——

师:全班一起读——“清波……”。孩子们水波是在轻轻地荡漾啊!读——

师:出示幻灯,是啊!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

师:每当晨光微露,夕阳西下时,读——(省生配乐朗读)

每当蒙蒙薄雾,彩霞满天时,读——(省生配乐朗读)

师:这一行人走出了画面美,音乐美,这确实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和谐有序)。

(三)

刘章爷爷的家乡不但景美还处处透着一股淳朴善良的民风,乡里乡亲间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师:自读,从哪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人情味?

生:①我从让对方先行-----看出乡亲们互相谦让;

②从道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乡里乡亲们之间的感情很好;

③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尊敬老人;

④理所当然-----大家相处得感情好,对待别人就跟对待家里人一样好理所应当!

师:乡里乡亲之间浓浓的人情味难道不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浓浓人情味)

四、总结升华

师:(配乐深情感悟)一排排搭石,默默地任人踩,任人踏,它们连接着------也联接着-----,这份美好的情感是家乡人摆搭石的善良美,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和谐美,是两人相对的谦让美,是一老一少走搭石的尊老美。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修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篇三

教学实录:何楠

教学评析:赵彦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可以说自然得体。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配乐《爱》)

全课结束。

最后处理也很独特。搭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的善美深深的感染了每个学生。最后让学生踏着“搭石”,离开教室,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去表现那种人性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综述: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搭石》课堂实录 篇四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篇五

一、字形小魔术

例:共 __(洪水)

孟 __( ) 张 __( ) 库 __( )

急 __( ) 谷 __( ) 犬 __( )

告 __( ) 辛 __( )

二、填上合适的词

轻快的( ) ( )的情感 山洪( )

踏踏的( ) ( )的风景 溪水( )

( )的石头 ( )的流水 清波( )

三、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64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doc》
《搭石》课堂实录【新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