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治疗孢子丝菌病6例临床经验分析范文
“开窗”治疗孢子丝菌病6例临床经验分析
**
孢子丝菌病是由腐生的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感染的慢性皮肤病,其致病菌可广泛存在于腐草、玫瑰、水苔及广泛的林下覆盖物之中。
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免疫系统的损害。
孢子丝菌病患者多有野外外伤史(例如野外捡拾树枝刺伤、处理鱼等食材时被刺伤),引发的皮疹多好发于四肢及头面等暴露部位,清晰可见皮下结节及暗红色的浸润性斑块、表面可呈轻度疣状增生、挤压多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逐渐扩大并与皮肤粘连,常沿淋巴管蔓延出现成串排列的情形,多无明显压痛。 如果不继续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则极有可能诱发破溃及感染。
2023年9月我门诊所在医疗扶贫周边乡镇的活动中,采用用“开窗”并配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成功诊治6例,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选取的6例患者均为2022年9月就诊、青壮年男性,发病年龄为18-35岁、患者中6例均有野外外伤史(距离本次就诊时间为18天—2月余不等))、2例有荨麻疹史,余者均既往体健。
1-2临床表现1例患者皮下结节位于左下肢腘窝处,5例位于右上肢前臂,患者均发病于野外劳作外伤后,起初未在意,多按照简单外伤以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后期出现加重的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沿局部淋巴走行的多个结节,并出现红肿,破溃,少许压痛等,上肢结节的患者出现轻度发热(37.1度),乏力等症状。
1-3患者体格检查6例患者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未见黄染。皮肤科检查:5人右手拇指肿胀明显,在其中1人在右小臂处一黄豆大小(0.8*1厘米),下肢结节患者在右下肢腘窝处可见两处沿淋巴走向的圆形皮下结节,绿豆大小(o.5*0.6厘米),轻度红肿,伴有少许鳞屑,表面无破溃。
1-4实验室检查 6例患者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生化、胸透、心电亦未见异常,4例患者第一次真菌培养即为阳性。2例患者菌第二次培养阳性 。
诊断:孢子丝菌病。
治疗:给予“开窗”药物灌洗及口服并配合外用抗真菌药物
1-5诊疗经过 6例患者均为初诊,其中5例上肢结节患者就诊时初发结节已破溃明显,治疗时采用结节处局部碘伏消毒、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以孢子丝菌病原发结节肿物为中心作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显露孢子丝菌结节、并锐性切开钝性分离、彻底引留结节内部脓性分泌物,同时探查有无活动性出血,术后以双氧水及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术野直至清洁,后仅以无菌敷料包扎创面。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在对6名患者进行开“开窗”手术治疗后,留下如下口服及外用药品医嘱:
1:口服10%碘化钾片,每日3克、每日1次,口服伊曲康唑片,每日0.2克、每日1次。
2:外用药物:10%碘化钾溶液湿敷,每日1次,每次1小时。
3:坚持每日以0.9%的生理盐水对“开窗”的结节进行冲洗,10日后,停止“开窗”冲洗治疗,其它治疗方式不变,同时注意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20天后,5名上臂结节的患者沿着淋巴走行的结节完全结节消退,症状基本痊愈,27天后下肢结节的患者沿着淋巴走行的结节亦基本消退,症状基本痊愈。
2效果对比
对于孢子丝菌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口服和外用药物的治疗,具体方法多为:10%碘化钾溶液湿敷,每日1次,每次1小时。同时口服10%碘化钾3克每天,口服伊曲康唑200毫克每天。
此种方法,患者基本痊愈的周期在40-60天左右,且部分较大的结节并未完全消退,由此可见,对结节处进行“开窗”手术冲洗并配合抗真菌及外用药物的治疗,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治愈时间也会极大的缩短。
3讨论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皮肤及皮下组织肉芽肿性的真菌病。孢子丝菌常附于各种腐生植物、土壤、秸秆、树枝等。当人体皮肤遭受外伤后,沾染孢子丝菌后则即可被感染,人与人之间甚少直接传染。本病一般以淋巴管型较易诊断而固定型及播散型则较难识别,应做真菌培养才方便确诊。
临床上多数患者因误诊而延误病程,长年不愈,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必须注意鉴别诊断。如需与疖及皮肤结核等相鉴别。
在治疗上我们采取了非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而是将外科手术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加快了炎性分泌物排出和吸收,同时也可使得杀菌药物直达病患深处,极大的提高了治愈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同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方法相比较,治疗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且有效的治愈率和治疗效果也有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