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范文

(作者:SZ94521时间:2020-07-27 07:38:52)

【导语】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SZ94521”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

【正文】

篇1: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当通货膨胀率为0时,往往失业率大于0。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篇2: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科学选取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选取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又务必思考我国国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特定阶段等多方面因素,趋利避害;还务必遵循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性,在立足现实环境和对未来趋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总要求,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经济基础,注意经济增长的渐进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引导生产者行为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继续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三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充分思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五是因势利导,将巨大的人口就业转化为现实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从此刻起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10年。根据上述选取原则并结合吸取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教训,在转变过程中需要注意渐进性,分两个阶段完成。先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到质量增长型;由粗放增长向粗放、集约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入集约型。与此同时,要选取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一)构建以经济、社会、生态为资料的发展目标系统

在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务必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但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发展并不是简单线性相加,因此,不能理想化地要求三个方面同时追求最优。而是追求在务必条件下有关联的整体最优。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进行高度整合而不是各行其是,即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中,经济发展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它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对高度物质礼貌以及精神礼貌的追求,带给了物质基础;而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以牺牲环境来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然而,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目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具有高度物质礼貌和高度精神礼貌的社会。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状况下,对生态和社会的发展提出过高的要求,会淡化、模糊甚至冲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既要克服在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要求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倾向,努力追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选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和树立国际市场观念,促使企业为赢得市场而主动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步伐;二是能够突破资源对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制约,扩大选取优质资源的余地,从而保证优质原料的获得;三是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建立起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大批量生产体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透过技术转让,国内企业能够节约研究发展费用,加快技术赶超速度,即使引进国外相对陈旧、但仍适合本国比较优势的技术,能够以比较低廉的代价,换取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和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先天不足、差距显着的弱点,因而,在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同时,不能完全丢掉自身赖以生存的比较优势,如运用中国传统的精湛手工技艺,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业,这有利于发扬悠久传统文化和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同时,要将本国的外贸依存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这种适度性表现为依存比例要与承受潜力相对称。还应建立与本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监管潜力及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防范措施,规避金融风险。

(三)用心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和合理化

采取用心措施促使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并使其合理化,这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义意。但是,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合理化以及产业类型的演进,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并且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务必持续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主要比例关系恰当,产业结构合理、协调。要做到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国家制定用心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不足。首先,政府应确立产业目标,对高科技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带给一揽子保护和扶持目标产业的综合支持措施,如金融、税收、折旧等优惠。其次,政府应带给给企业能够按照政府导向运行的刺激,但不能代替企业家和市场的作用。最后,努力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借助产业政策来推进市场机制的完善,透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反垄断的政策,以构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透过产业技术政策的推行,来提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坚持依靠科技推进发展战略

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取决有科学技术进步。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的多重效应。而且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还给人们的内在世界以种种思想的陶冶和满足,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与物质世界相同步的成就感,而科学思想常常使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得到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殖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率等外,还需要关注科学技术在提高人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需要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普及国民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要使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投入来源多元化;并在专业设制、课程安排、教学资料和方法等方面,要注重和力求适应实际的需要,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潜力和动手潜力,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践需要。同时,应当采取多种方式,透过多种渠道加快对人才培养,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掌握最新理论和最先进科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够承担民族振兴重任的企业家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由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网友投稿]

(五)促进企业经济创新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宏观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手段,因此,需要改变企业浅层次市场模仿的市场幼稚病,用心培养企业经济创新的五种意识和潜力:一是创造经济剩余的意识和潜力;二是创造市场的意识和潜力;三是经济创新的意识和潜力;四是加入世界一体化的意识和潜力;五是生态市场经济意识与协调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潜力。促进企业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水平,技术革新发展规模经济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但是,集约经营并不排斥企业规模的扩大,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宏观经济效率。在保证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应允许并鼓励企业透过增加投资或市场竞争、企业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规模的大小,不能主观任意确定,盲目扩大,也不能用行政方式人为地合并和扩大。应当根据务必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潜力来确定企业的最佳规模,以便使场地、物资、劳动力和财力得到最合理及其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应当建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建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技术开发实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强制实现包括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淘汰技术水平落后低下的企业和产品等,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

篇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后面还有多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

1、我国当下的经济增长波动有什么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态势,预测其发展趋势并给出你的依据。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经典作家的描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是有计划和按比例的不就应发生经济危机和经济震荡,但是,现实是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一向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对此你怎样解释?

答:第一,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特征的分析。

(1)考察GDP增长率的波动状况,能够对经济波动的短期、中长期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因为GDP增长率中包含着长期发展因素,所以GDP增长率的波动是短期波动与中长期波动的综合。按“波峰——波峰”划分,我国从1978年至2000年GDP的短期波动共经历了3.5个周期,平均波长为6年,目前正处在最长的周期。但是,从这个短期波动的近乎中期的波长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已不见,只能说短期波动被经济结构的全面提升引起的经济加速增长暂时掩盖了而已。GDP波动的平均波幅(7.53)较小,证明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和宏观调节机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2)存货投资的波动状况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短期波动的重要指标。存货投资的短期波动在1978年至2000年间可划分为5.5个周期,平均波长为3.27年,低于GDP波动的平均波长(6年),而且各个周期的波长多分布在2~4年,体现了我国短期经济的规律性。存货投资短期波动的波幅远高于GDP的波动的波幅,说明我国短期经济增长对均衡增长的偏离幅度很大。1989年以来波幅有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随之逐步增大的缘故。1995年~1999年短期波动始终处于收缩期,波幅增大,这主要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短期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外部需求冲击。

第二,经济波动的相关因素。

(1)经济波动与结构转变。GDP中期增长波动幅度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同步。产业结构提升幅度越大,GDP增长率提高的幅度也越大,呈现出扩张期;反之,在GDP中期增长波动的收缩期,产业结构提升发生逆转,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例如在1978~1987年和1990~1995年两个上升期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6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大幅度提升和优化。

(2)经济波动与投资。在经济结构提升带动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类似于产业结构提升,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与GDP中期增长波动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与固定投资短期波动的波峰比GDP短期波动的波峰滞后一年相对照,固定投资中期波动的波峰比GDP中期波动的波峰提前一年,究其原因,短期的滞后是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对经济发展现状的滞后反映,中期的超前是投资者对经济发展前景预期改变的结果。

(3)经济波动与政府干预。在GDP和投资增长加速度较高时,过高的投资增长往往意味着消费与投资比例的失调,容易引起消费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上的失衡,迫使经济在短期高速增长后迅速进入调整期,因而要求我们对经济波动做更深入地研究,寻求发展规律,适当透过政府的政策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们曾有过过度干预经济的失败教训,但这并不是否定政府作用的理由,只能说明变化的经济形势需要政府不断调整措施,采取适当和适时的行动。正如我们驾驶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需要不断调整方向盘一样,紧握方向盘不动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化,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同时,人为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现象的减少,诸多原因使得经济增长的收缩期缩短,上升期延长,经济增长波动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篇4: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

1、美国微观财政政策的好处。

2、美国微观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好处?

答: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仅仅能够涉及属于宏观的经济领域、涉及总量平衡和收入的再分配等,而且能够在属于微观范畴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作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具有双重身份:首先它是一个微观经济的引导者、管理者,担负着干预调节微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任务;其次它又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直接参与经济运行过程,透过带给供给产品等微观活动,对供给和需求都有重大影响作用。

2、本案例中美国政府透过微观财政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和居民的生产与消费,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典型事例。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来减轻企业、居民负担,可有效地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能够加大税收力度,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避免经济发生波动。而政府投入高技术开发与研究,则直接弥补了市场中的不足,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政府透过采购活动,间接影响市场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到达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

篇5: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我国的储蓄问题

我国一向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截至2001年8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06万亿元,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比去年底高5.4个百分点。8月份储蓄存款增加881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861亿元。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6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48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增加242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证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超多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简要说明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答案要点:

1、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因而它取决于收入,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2、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1)资本市场状况。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居民会把相当大部分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从而降低储蓄率。

(2)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一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就会增加消费比率,从而储蓄水平会较低。

(3)将来收入的保障状况。如果一国居民的将来收入有较强的保障,则储蓄率就会较低,反之较高。

(4)一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5)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6)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7)将来收入没有保障。我国居民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只能靠储蓄积累资金。

(8)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由于总体收入水平低,所以要思考将来的各种支出,必然要提高储蓄率。

篇6: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国防支出与经济

国防支出与经济

透过分析美国国防预算对经济的影响,能够看出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时,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1987年的409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7.5%,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忙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构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答案要点:

1、政府购买乘数,是指由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也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如果政府购买的变动量为,国民收入变动量为:这一结论就是政府购买乘数定理,而被称为政府购买乘数。

2、政府购买乘数发生作用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政府购买,经济中将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得所购买商品增加相同的数额。这种商品供给增加使得经济中的总收入增加相同数额,收入的增加又导致家庭增加消费,其数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消费需求增加又如同政府购买引起的需求增加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

篇7: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

1、为什么说市场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请谈谈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与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即一是指消费实现了生产,二是指消费创造出需求。所以,消费结构为生产创造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又成为经济运行的前提。综上能够看出,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个性是最终消费需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始发性、基础性的作用。从长期来看,真正决定经济运行方向和增长速度的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单纯受资源供给约束、不受需求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2.从根本上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需求拉动的,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保证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是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社会生产的最终实现。消费需求的总量和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转程度。同时,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不仅仅仅为产业的发展带给了最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新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不断构成,产品系列不断扩展,供给的多样性大大增加,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这表此刻由于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将促进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强化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并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为了适应消费需求的升级和结构变动的需要,未来几年,所有工业领域都面临着务必尽快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这不仅仅仅使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上能够大有作为,而且在资本经营上还蕴藏着超多的潜在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变动内含的技术进步的要求,一方面,将对全面改善产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用心作用,使产业的生产体系及技术素质全面改善,从而推进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将诱使企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主攻目标,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的升级和换代,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及变动速度最终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由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巨大的人口基数与潜在的巨大购买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和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务必创造一个自己的商品、服务、劳动力、金融及其他因素的国内市场,增加国内经济的活力,扩大作为需求来源的地位,并利用和依托这一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出口导向或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供求格局和更加稳定的经济结构,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潜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货币的需求动机

骆明和小欣是一对感情不错的情侣,今年同时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能够拿1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齐,每个月大概有4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此刻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留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向过着很节俭的日子,此刻最后自己挣钱了,思考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向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务必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三种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答案要点:

1、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状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务必数量货币的愿望。

2、(1)交易性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管理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所以,一般来说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大。

(2)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3)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市场利息率,这一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化。

篇9: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石油与经济

石油与经济

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石油输入国状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超多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答案要点:

1、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所带给商品和劳务总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一般地,如果以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能够表示为:。

影响总供给曲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资本存量的变动。

(4)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例如,石油价格、国家制定最低工资法等。

此外,从短期来看,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到总供给。

2、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同时总需求曲线不变,这样,新的经济均衡的结果必然是均衡产量下降,均衡价格上升。

篇10: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案例分析:战争与经济

战争与经济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震惊世界的“9.11”之后,美英两国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用心影响:不少人期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超多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透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此后一向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大规模地面部队。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透过十分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用心的影响。

问题:

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

1、一国的总需求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来自政府方面的需求以及国外的需求。

2、军费支出的增加会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发生向右上方的移动。

(1)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以及来自国外需求的变化。其影响方式是:①消费支出增加或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②厂商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③政府购买增加或税收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④来自国外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反向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是以使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的方式影响总需求。

(2)总体物价水平也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当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会使总需求减少,反之会使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小编简评】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范文。

【网友评价】

很高兴读到优秀的文章。

word该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范文,全文共有1190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doc》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