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精品多篇)范文
[说明]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课堂教案 篇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
听刘晶老师的《蚂蚁和蝈蝈》一课后的感想
上周五有幸聆听了名师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刘晶老师的一堂课《蚂蚁和蝈蝈》,听了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第一范文网)(语 文 课 堂 网)(语文 课 堂 网)
一、老师很会调动情绪,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刘老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特别是她的教学方法,可是初次见面刘老师在整堂课中却表现出和学生就像是的老朋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整堂课,就连旁听的老师也非常投入,原因就是刘老师引导有方,才使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一范文网)(语 文 课 堂 网)
刘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调动学生的情趣。然后引入蝈蝈叫声,让学生听一听,接着出示蚂蚁图片,提出:“它们碰在一起会有什么故事呢?”设置疑问后,使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的内容,随后进入阅读,整个导入简洁明快。
这时的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刘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领,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第一范文网)
刘老师充分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和制高点,引导学生第二次读课文,“你(语文 课 堂 网)
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问题设计非常明确,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喜欢蚂蚁,理由也很充分。
w ww.y w
(语 文 课堂网)
二、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融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想象说话。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蚂蚁在夏天干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句子,可是刘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练习,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随着阅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刘老师积的极引导,使学生发散思维,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语文 课 堂 网)
三、生字教学花费时间不多,但效果不错。在一堂课上,刘老师在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等,特别是在教学“粮”、“食”这两个生字时,不让学生单独去学生字,而是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让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异同点,避免了孤立识字。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了笔画的变形,无意中掌握了一些汉字规律。相信这些学生以后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位国外教育家说过:“‘方法’是理智的凯歌,智慧的结晶,具有长久的价值。”因此,刘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生字“方法”的指导,也是她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之一。
四、在学生了解蚂蚁夏天勤劳搬运食物后,刘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说说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起时,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会怎么说,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懂得辛勤劳动会带来幸福、快乐,接着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跟唱。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时的课堂气氛突然卡住了,随即老师让他们以拍手取而代之。我想,刘老师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借助这首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课前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使得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当然刘老师也是普通人,她上的课也会有不足,正是这点,也使她的这堂课显得更加真实,更显名师的教学实力。
这虽是一堂低年级的阅读课,但总的来说整堂课还是丝丝紧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它没有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刘老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点拨、引导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习得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创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电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知,自我评价和评价,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交流,在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第一范文网)
(语 文 课 堂 网)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一只忙于搬粮食的蚂蚁,和一只在大树下悠然自得地在大树下乘凉的蝈蝈,从而让学生饶有兴(语文 课 堂 网)趣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学习课文中,我将“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设成中心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蝈蝈为什么要笑蚂蚁是傻瓜?(2)蚂蚁到底是不是傻瓜?围绕“傻瓜”一词读课文,找句子,展开讨论。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可真_______啊!”“蝈蝈又冷又饿,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再也神气不起来了。”通过这样填空式的说话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后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转眼间,夏天又到了,如果你是那些活下来的蝈蝈,你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由于在读课文、找句子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发挥得有些过,教师没有及时地收住,教学环节不够及凑,因此课堂上的背诵表演这一环节只能放弃了。有些遗憾 (第一范文网)
w ww.y w
说话训练中把规范的句式传授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使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力手段。当堂练习背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因为文本相对简单,又充满童趣。而孩子们又喜欢读这些文章,加之他们的积累很少,就更显得背诵的必要了。当堂背诵,既是引领孩子掌握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第一范文网)
(语 文 课堂网)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三
1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放课件)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看它是谁?(看课件)
今天,咱们就来读一读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
1.孩子们,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你感觉天气怎么样?指导读第一句话。
2.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板:搬粮食。它们是怎么搬的呢?(看课件)看了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后有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指导读出蚂蚁辛勤劳动的情景。抽生读。
3.蚂蚁在太阳下搬粮食,正好几只蝈蝈看到了,它们是什么反应?会怎么想呢?
它们是这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看(放课件)蝈蝈们在干些什么呢?板:乘凉。你觉得蝈蝈们过得怎么样?指导读出蝈蝈自由自在的情景。
4.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这么不同,那究竟结果怎么样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冬天到了,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放课件,听了有什么感觉?指导读。
5.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一看。(放课件)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候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板:幸福。指导读出蚂蚁过冬舒服的情景。
6.蝈蝈又在哪里呢?(放课件)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时的蝈蝈过得怎么样?板:又冷又饿。读出蝈蝈又冷又饿的情景。
7.孩子们,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灯片,师读。
四、发散思维
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
五、背诵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大家愿意把它记在脑子里吗?那就来比比,谁记得最快,也可以试着把它讲下来。
六、总结思想教育
故事读完了,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
看来你们都喜欢做勤劳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
教材简解: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可以安然过冬,蝈蝈懒惰,夏天不肯储备粮食,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底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三自然段讲冬天到了,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语文 课 堂 网)(语 文 课 堂 网)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范文网)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语 文 课堂网)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和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第一范文网)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蚂蚁和蝈蝈是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可让学生通过看图回忆这两种动物的样子及它们的特点。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多读课文,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季节的变换,让学生结合自己去感受环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第一范文网)
设计思路: 1、出示图片,复习导入。(语 文 课 堂 网)
2、精读训练:通过对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对比和在冬天的对比,夏天蚂蚁辛勤劳动搬粮食,蝈蝈在大树底下乘凉,冬天蚂蚁在洞里吃粮食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语文 课 堂 网)
3、识字教学:“由、冬 呼、粮”会写会读,知道字的结构,能组词。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发生的事情及课文的主人公,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教学生字“蚂蚁 汗 洞 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
二、精读训练
1、讨论:书上有几幅图,从事情的发生时间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1) 看图,自由练说。指名说图意。
(2) 看另两幅图,说说什么季节,什么内容?
2、过渡: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
3、学习第一段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 板书:夏天
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 (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怎么搬的?
出示:有的------有的------ “有的”指什么?(一些蚂蚁)
(4)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5)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
理解:满头大汗
指导朗读,读出天气的热,小蚂蚁的勤劳。
(二)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3)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4)看图
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乘凉
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联系课文说说蝈蝈怎么“自由自在”?(有的-----有的-----)
你觉得蝈蝈怎样?(懒惰)
(5)句式训练:
例句: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他们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有的( ),有的( ),个个开心极了。
放学了,值日生有的( ),有的( ),非常认真。
朗读指导
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1)蚂蚁和蝈蝈的结果一样吗?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 (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5)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现在为什么“神气不起来”?
(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这时蚂蚁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蝈蝈怎么想的,会说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由、冬 呼、粮”
2、认度读生字,口头组词。
3、分析结构,记忆字形。
4、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3、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 篇五
一。 说教材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夏》。这篇文章选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 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习中我们已经把单元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也做了课堂练习。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学习迁移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本课的重点是: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4. 收集有关夏天的美文。美句。
二。 说程序
1. 检查预习和引入课文(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用投影1写好本课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注音: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
解释: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主宰:主管,统治。
黛色:青黑色。
2. 检查字词完后,用投影2演示王维的《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略作解释:(涸:河里无水。 纨:很细的丝织品,相关成语:纨绔子弟。)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学生思考三分钟,回答后,明确:怨夏。
提问:老师引出这首诗,有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后,明确:与梁衡的《夏》作比较。 板书:夏 梁衡 。
3. 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也用一个字概括梁衡对夏的态度?
五分钟后,提问,回答,明确:赞夏。 板书:赞夏。
提问:梁先生为什么要赞夏呢?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每组综合意见后,派代表发言。综合学生意见。概括,明确,板书:景美,人勤。
提问:景美,人勤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明确: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4. 布置学生每人轻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 全班举手表决,选出大家最喜欢的段落,全班大声朗读大家最喜欢的段落。
6. 拓展: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每组派一个学生上来写出本组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概括。
7. 学生写完后,教师略作评价。
8. 布置作业:选择不同的方式查资料,印证本组写在黑板上的感受。(可以组内协作完成)
A、上图书馆 (要求写出资料,标明书名,作者,页码)
B、上网(要求抄出资料,注明网址、网页。)
三、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
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4. 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5.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6.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 篇六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夏》教案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于桂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 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
2.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第2、3段)
① 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教学后记:
教学《夏》这两个教案,试图从两种不同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目的归一:让学生从把握夏的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住作者寓于文中的感情。用这种感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去体味这份感情。
两个教案,都从重难点出发,在教学中,都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既有课内知识的解剖,又向课外作了延伸。
在撰写教案时,参阅了不少成功教案的部分内容,这里一并致以谢忱!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孔繁森》 篇七
《孔繁森》教学反思
我深知一节语文课,成亦文本,败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有多深,学生的收获也就有多大,在对教材的钻研上我下了较多工夫。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孩子来说比较遥远,要想从孔繁森抚养孤儿,献血为其交学费这一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知其优秀,我觉得难度较大。文章末尾诗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学生更觉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穷的,等待着去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是灵动的,等待着去点燃。我用什么去开发、点燃呢?当然是文本这个媒介。本节课上我着力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亲近文本,不仅要知其表面意义,更要领悟出深层次的内蕴,从而很自然地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并对文中难点——歌词的感悟能有了突破。个人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高潮迭起。几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解读教材的深入浅出。
1、读厚教材。
于永正曾说过:“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择取了孔繁森的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其高大形象,怎样把教材读厚,丰满人物的内涵呢?课前,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孔繁森的资料对本课进行反复还原解读,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让人感动,最后一个自然段藏民们深情唱的歌词中的“光明”一词,也就深刻起来,让我出现了灵感。如在教学难点文中的歌词时,我先以“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为引子,多元化地读出“深情”的不同内涵,(感激、热爱、自豪、团结等)。再适时地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走进孔繁森,对孔的优秀品质有更深的感受,激发情感进一步升华。接着问:听了这些故事后,你认为孔繁森为西藏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为:富裕、爱心、无私、奉献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师:是呀,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了藏胞们无限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所以他们唱到(生深情地读)。这一环节,对全文的难点进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纸背,带给学生的是强烈心灵冲击。
2、读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读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尝试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引导孩子抓住课文精要之处,把教材读薄,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思维。(1)把这篇课文读成两个词“优秀”“感动”。如以“哪些词语让你感动”贯穿全文,抓关键,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品位朗读。(2)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品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导出第一小节的“优秀”。此时的“优秀”,在学生眼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是有着学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为支撑的“有情物”,学生朗读地释放自然更加精彩,学生在一笔一画地跟着我写优秀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装着的是敬佩和感动。(3)抓关键词,品味阅读,抓住“恳求”“深夜”“悄悄地”“亲生儿女”等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这样对于二年<www.haoword.com>级的学生来说较易接受,学生品读得也较为精彩。
二、语文教学要朴实扎实。
这节语文课我想充分体现这一点。语文教学的真谛是高屋建瓴,但又朴朴实实,可以模仿,可以借鉴,没有故弄玄虚,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仅仅是图片和文字而已。如课堂上我以关键词“亲生儿女”为契入口,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回味体验,填补课文空白,发挥想象,活化感动,由己及他,由表及里深入体会孔繁森的优秀精神品质。再如课堂上我结合语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人物有全面地了解。在理解“再三恳求”时采用换位阅读的方式,把自己假设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说,我只是自然地引导,这样学生离文本最近,最容易读懂。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学生的精彩来源于课前精心设计的训练,也想让课堂因扎实的训练而精彩。
三、着力体现“语文味”。
本节课着力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积累语言,因为我知道将语文的工具性夯实了,语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多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多读也是教师教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重点句子“像亲生儿女一样抚养”“再三恳求献血”以及歌词时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入情入境,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反复地读中对句子的体会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读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语文味”。我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开始以“地图“导入到一个个过渡语和评价语以及描述性语言的设计我都注意激起学生的情,让学生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此外在这节课上我还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我也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学中我问学生:成为孤儿的孩子,他们会过怎样的生活?可是你们看?(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看到了什么?这样有效利用插图资源,反衬突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在过渡到第三小节的教学时,同样借助插图的内容导出: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孔繁森的爱和关怀,一天天快乐健康的成长起来了,他们从不会想到,为了帮助他们上学交学费,他竟然去(献血)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化。思维的启迪。
当然,这节课也有感觉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处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过于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过高了,还请专家评委们给予指正,谢谢!
我们呼唤有活力的课堂,我想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师有“定力”,“宁静以致远”我需要的守住一颗平常心,在活力课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孔繁森》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紧张的准备,《孔繁森》一课终于上完了,而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再好的课也会有缺憾,现就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欠缺的地方作如下总结。
一、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
孔繁森是8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8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孩子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孔繁森的资料。孩子们找了很多,有孔繁森的简历,有他的人生格言,有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有关于阿里地区的资料,但没有人收集关于他的小故事。这是一个欠缺。为此,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了孔繁森为挽救一位突发肺病,被浓痰堵住喉咙的藏族老人,用听诊器的皮管为老人吸痰的故事。然后播放《公仆赞》并配有关孔繁森的影视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孔繁森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二、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语言
《孔繁森》这篇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如果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很难让人感动的。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体会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例如,学习“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藏族孤儿”一段时,我声情并茂地说:“孔繁森在西藏做的许多事情都让藏胞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有没有让你也感动的句子。”学生带着要求去读。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这时我问他“读这句话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他觉得这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很可怜。我又提出:“你能不能带着对这三个孩子的同情去读好这个句子?”这个句子读好了,再让学生去找有没更让人感动的地方了?学生会找到“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疼他、爱他的。学生们很自然就能想到孔繁森怎样爱这三个孤儿。有的学生还联系后文中“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这一句来体会孔繁森对孤儿的爱。此外,到底哪些句子会让学生感动,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例如,有个学生讲他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是“1992年,拉萨附近发生了大地震”。刚开始,我觉得奇怪,这一句怎么会打动他呢?让他说明理由时,他讲:“那里发生了地震,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看,孩子的想象多么丰富。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但归根结底,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它的运用在精不在多,用在恰当的时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假若不注意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就会搞的课堂花稍、气氛活泼,而效果不佳。在讲《孔繁森》一文时,幻灯片由最初设计的十张,减至七张,又减为四张,最后只剩下了一张配有孔繁森影视资料、图片的《公仆赞》。原来我计划在结课时播放《公仆赞》,想起到深化中心、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试讲,感觉效果不好,不如放在开头,既让学生了解了孔繁森的事迹,又营造了气氛。为学生学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在上《孔繁森》一课时,课中有个小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孔繁森去医院献血的情境。活动时,我只注重指导两个小演员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出现了纪律涣散的状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孔繁森》 篇八
【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整个课堂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孔繁森的高尚品质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拼读:繁(fan)、森(sen)
3、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抽读生字卡片。
优秀、援藏、干部
拉萨市、失去、孤儿、抚养
请求、献血、答应
感动
3、范读课文。
4、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生字。
1、认读词语: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2、分析字形,学生描红。
四、作业: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第1段
1、出示“孔繁森”图片:他就是孔繁森(板书课题)
你知道孔繁森是干什么的吗?
2、比较句子:孔繁森是一位援藏干部。[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学生比较——(板书:优秀)——齐读第二句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理解“援藏”:党和国家曾经选派一些干部去支援贫穷落后的地区,孔繁森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家乡山东,离开家中亲人,到环境艰苦的西藏去工作、生活。
二、细读课文第2—4段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学了下面的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2、细读第2段
⑴自由读,想想: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⑵出示: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自由读——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抚养孤儿)
⑶师述: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多么可怜的孩子呀!可是,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孔繁森。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⑷比较句子: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抚养他们。
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⑸小朋友,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身儿女吧,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抚养你的?能讲讲爸爸妈妈爱你养你的感人小事情吗?
⑹孔繁森就像对待亲身儿女一样,抚养着这三个孤儿。
出示:曲尼生病住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印犯了错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印学习退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贡桑尿湿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⑺孔繁森是一个市长,白天工作有多忙呀!如果没有这三个孤儿,他可以回家清净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但现在要照顾三个孩子,连该母亲做的活都要由他一个人去做,多不容易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⑻孔繁森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是藏族小朋友共同的父亲!他更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文第2段朗读一下。
3、细读第3段
⑴导入:孔繁森每次下乡见到生活贫困的藏胞,总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往往只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都交不起。自从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于是,他想到了……(献血)[
⑵出示第三段
①自由读,想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②从“夜里”、“悄悄地”你明白了什么?(板书:悄悄献血)
孔繁森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让别人来帮助自己,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③“请求”是什么意思?(告诉医生自己要献血,希望医生答应,这就是“请求”。)谁来说说孔繁森是怎样向医生请求献血的?
④“恳求”又是什么意思?那“再三恳求”呢?与“请求”能不能换个位置?为什么?
⑤演一演:孔繁森是怎样向医生再三恳求献血的?
⑶小结: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营养费供给藏族孤儿上学读书,所以我们说:孔繁森不愧为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
4、细读第4段
⑴1993年,孔繁森共献血三次,得到900元的营养费,他用这些钱来帮助这几个孤儿上学读书,当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⑵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孔繁森深深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有一首诗这样写,有一首歌这样唱:
(出示歌词)——齐读
三、延伸
1、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10年,与藏族人民同吃苦共患难,把藏族的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孝敬,把藏族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2、指名学生说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
孔繁森是汉族人民的儿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儿子。是啊,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
3、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赴新疆考察途中,一场车祸让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人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身上只有8元6角的现金……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儿子,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汉藏友谊之歌。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孔繁森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孔繁森
板书设计:
孔繁森
抚养孤儿
优秀
悄悄献血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 篇九
《夏》说课教案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由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
一、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所有编辑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声音加画面导入,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清结构、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六、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听一听,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声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诵读
1.范读课文。
听读要求:作者梁衡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读出节奏:诵读文章时,读出轻重缓急,尤其是个别长句要注意停顿适当、轻重适中。
范读1、2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老师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小结:准确流畅、停顿恰当、轻重适中。
4.读出感情: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指名读3、4、5节,评点朗读。(注意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几个方面评点。)评点学生要求示范朗读。
品味情韵、咀嚼情感,抓住“赞美”。
小结: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5.读清结构: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点呢?
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景美、人勤)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6.朗读竞赛:请男女生各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读美点
1.学法指导: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
2.学生分组活动: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对美点的鉴赏最好写成优美的文字。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或鉴赏美点,或提出疑问。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四).积累佳句:
背诵比赛:(1).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2).男女生轮流接力比赛。
(3).不能重复背诵,背的时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内接不上的一组为输家。
(五).拓展
仿写句子:仿照你最欣赏的一句,写出你最喜欢的季节和喜欢它的理由。
(六).小结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一。 说教材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夏》。这篇文章选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 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习中我们已经把单元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也做了课堂练习。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学习迁移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本课的重点是: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4. 收集有关夏天的美文。美句。
二。 说程序
1. 检查预习和引入课文(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用投影1写好本课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注音: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
解释: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主宰:主管,统治。
黛色:青黑色。
2. 检查字词完后,用投影2演示王维的《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略作解释:(涸:河里无水。 纨:很细的丝织品,相关成语:纨绔子弟。)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学生思考三分钟,回答后,明确:怨夏。
提问:老师引出这首诗,有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后,明确:与梁衡的《夏》作比较。 板书:夏 梁衡 。
3. 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也用一个字概括梁衡对夏的态度?
五分钟后,提问,回答,明确:赞夏。 板书:赞夏。
提问:梁先生为什么要赞夏呢?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每组综合意见后,派代表发言。综合学生意见。概括,明确,板书:景美,人勤。
提问:景美,人勤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明确: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4. 布置学生每人轻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 全班举手表决,选出大家最喜欢的段落,全班大声朗读大家最喜欢的段落。
6. 拓展: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每组派一个学生上来写出本组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概括。
7. 学生写完后,教师略作评价。
8. 布置作业:选择不同的方式查资料,印证本组写在黑板上的感受。(可以组内协作完成)
a、上图书馆 (要求写出资料,标明书名,作者,页码)
b、上网(要求抄出资料,注明网址、网页。)
三、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
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4. 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5.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6.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夏》说课教案 洪泽外国语中学 陈 勇一、教材分析《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本教材的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课文浅论:(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心醉冬日之沉默……夏天呢?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一肚子抱怨: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当代作家梁衡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了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初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即使在有限的阅读书目中也很少能够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本文具有崭新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多彩的画面,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2、单元教学目标:(1) 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平时喜欢看课外书籍的人有很多,相对有一些课外知识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诗句图片导入: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我将在屏幕上展现出几张配有诗句的图片,你们能知道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吗?(抢答,不用举手)请看题: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多媒体展示) 大家的诗词积累量还挺丰富的。这样吧,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背出来给大家猜一猜。
过渡:我发现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夏要么是干燥炎热苦闷压抑的艺术象征,要么就是杨万里笔下的“日常睡起无情思”的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的一丝无奈。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板书: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板书:夏)(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听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给课文重新拟个标题: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要求:1.读出节奏和感情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1、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2、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 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 声情并茂) [教师归纳点评] 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老师也来试一试。(师读)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3、你捕捉到文中哪些画面?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对夏的感受。读了“_____”语句,我仿佛听见了_______(或) 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 我仿佛感觉到了_____ (四)语文活动三:探究品味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1、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2、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评价语:(一)词语 1.动词: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⑵太阳“烘烤”着麦浪,好香的大面包就要出炉了! ⑶“浮动”:热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昭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丰腴和饱满啊! ⑷“酿”:酝酿着生活的醇香与甘甜。 ⑸“听听”“看看”:语句口语化,几个细节,让我们想象出农民们 “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紧张生活! ⑹ “快割快割”“快打快打”:“五月人倍忙”,有什么比收获更让人感到充实的! ⑺那……,那……,那……,无不……:棉苗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抖动腰肢前行,“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拟人的写法,夏天的农作物也具有了人的丰采、气度、灵秀。 [8]“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汗水是苦涩的,收获是甘甜的。 2.其它: “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色彩明快,一幅气氛热烈的夏之画卷。 (二)哲理句: ⑴ “旋律”:夏是一首歌,它紧张、热烈、急促,像一首进行曲,从春唱到秋。 ⑵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黄金的夏季” )(春之色……秋之色……夏(之色)): 排比句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春寒料峭,万物萌发,一切生命都蓄势待发,收获在希望之中期盼;秋色辉煌,硕果累累,然而灿烂终将趋于平淡,生命归于终极。而夏,这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由孕育到丰登,是人类创造之波的流泻。它教你承受焦灼苦痛,用青春创造财富,用汗水浇灌希望,是生命中创造与奋斗的历程。它不正是人生最可贵的黄金季节吗? 教师归纳总结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从平凡生活中感悟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创造!下面我们也来试试。(五)语文活动四:语言学用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那……,那……,那……,无不……”写一段话。 1. 寻找句式特点:这是表达感受句的句子 句式→描写句╋抒情句 2 .教师范例。比如:你看,一场冬雪过后,那……无不诉说着冬的宁静与祥和。 3. 提供画面场景,学生创作,描绘春(“春江水暖鸭鸭先知”早春田园风光)、秋(秋阳里的一条林荫路)或童趣(战火中手拿鲜花的伊拉克儿童)。 4. 朗读自己的作品。评价语:从情境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红红的脸蛋也很美!(六)结语: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吧。平凡生活中,情趣之光刹那闪现而又无处不在,它会让你发现: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是如此令人感动,难以释怀。 六、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3. 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4.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5.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