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读后感范文
在温暖的午后翻上几页,在寂静的夜晚凝神思考,《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的使命是树德立人。或许,当我们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更近了。
我的学生范浩,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平时默写单词可以看出是用心记忆过,期中考试后我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期中考试总结,范浩写得非常认真,之后我找了部分同学谈话,按常理来说找的这部分同学都是考试在及格线以上的或者有潜力考入一中的,但是我还是找了范浩,或许他的英文成绩短时间很难提高,但是若干年后他会记得有老师关注到了他,不放弃他,并告诉他他在班集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我们可以张口批评,也可以视而不见,还可以草草过问,当然也可以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沟通,说不定,这里面,就有一个令你吃惊的故事。
我班另一个学生,成绩属于中等,刚开学时我发现她上课经常靠在桌上,所以有天早自习我找她聊天,一开始她很拘谨,后来她慢慢敞开心扉,说她小学时英语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后因为不喜欢当时的英语老师,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经过这次沟通,慢慢的,我看到了她身上令人欣喜的变化,期中考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就要做到主动和学生沟通,或许就可以打开他们的心门从而使她们得到自我提高。
对于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对于自己,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老师不是圣人,也没有义务做圣人:老师不是完人,也没有能力做完人。但老师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努力成为能够慎独和自律、值得他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有次上早自习,快到校门口时迎面开来一辆摩托车,后面载着学生,当时这位骑摩托的父亲冲我按了几下喇叭,当时因为赶时间我并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前行,这位父亲只能靠边等待,我从反光镜看到了这位父亲难以置信的眼神,或许他心里在想作为一名老师还不顾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飙车,当时作为老师我深感惭愧。
老师和其他职业不同,其他职业的离开了工作场所,就可以是自由人。教师,即使离开了校园,在大自然中,在人群中,在黑暗处,在任何地方与任何时刻,一言一行仍被寄予厚望----为人师表。这就是老师。
最近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和书中的一个主题《以审美趣味对抗坚硬的现实》不谋而合,学生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老师的好坏?对他们要求严格是否一定对未来好?就像电影《死亡诗社》里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希望我们能继续坚守平淡,守护教育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