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范文

(作者:fenghangke时间:2017-06-21 08:44:52)

第一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化学师范121许星瑜1201412014

百变面具

——评《金陵十三钗》

小时候,我看过马戏团的杂技,其中《变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对我说过:其实一个人有多张脸。那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在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约翰本是贪财好色的殓妆师,玉墨本是妖娆美丽的风尘女子??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辉下,他们带上了百变的面具,化身成为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纯可爱的女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动!其中,艳丽的旗袍的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青楼妓女,大家或许在脑袋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说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这么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身在青楼的风尘俏佳人,手执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爷入店来,双腿张开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他情,于是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流传千古。

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浦生难受时,豆蔻说,就剩一根弦了,弹的比瞎子要饭还难听,这时候,豆蔻已经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可能会多人会认为,豆蔻是真的想嫁给她,那么为何要让浦生去最大的舞厅,看最美的女人呢?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后来,她和香兰去妓院拿琴弦,路上被日军追杀,丢在了路上。当她们得知琴弦掉了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把琴弦拿回来。当香兰被杀的时候,依然竭尽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给豆蔻的逃跑赢得时间。在后来她们俩踏上了不归路,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她们献出了生命,在这里谁敢说,婊子无情?

在学生们要集体自杀的时候,是约翰和剩下的十二个女人极力的救下十三个女学生,并说我代替你们去,有姐姐们呢。十二个女人终于露出她们的侠义和果敢。

最后是决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她们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如此。人性压倒恐惧,大义压倒一切,最终她们成就了秦淮河边的琵琶绝唱。

她们成为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间地狱,到处是屠杀、屠杀、还是屠杀、奸淫、奸淫、还是奸淫。想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总是让人心痛。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症》、《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东京审判》等等。这时一段血洗的历史,主要人物不尽相同,但是历史无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钗》将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显民族大义。

而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日本士兵。他们也有着百变的面具。他们在日本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们就是奸淫掳掠的恶魔。试问,他们的人性何在?午夜梦回,他们不害怕吗?相信每个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

当然,有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理性。爱国,不管大家是否确切的了解历史,但大家爱国的那颗心是不容质疑的,只要中国还在,只要中国人还在,我们大家就能永远坚持下去,直到最后那一个人倒下那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国家没有日韩美那么科技发达,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有很强大的智慧,我们有14亿人,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成为整个地球最强的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我们要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再去奋斗,为了这个理想,那么理想终究一日会达成,或许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但是我们不能懒惰,不能泄气,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越挫越勇!

有时候,面具是必须的,是保护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变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

第二篇:评《金陵十三钗》

救赎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的洗礼

摘要:面临战争的残酷接受洗礼的不光是生命的尊严还有灵魂的救赎。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学生书娟的眼睛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战争的血腥、教会学生的纯洁、神父与士兵的抉择、遭人唾弃的妓女在最后关头的献身.......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让人能记住的不光是这段屈辱的历史,还有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审视。

关键词:救赎人性妓女

《金陵十三钗》以遭遇大屠城的南京为背景,描述了在幽僻闭塞的美国天主教堂里唱诗班的学生和孤儿乔治他们被迫收留了逃难的妓女、假神父约翰和伤兵浦生,而最终面临着生与死、救人与自保的关于人性较量的悲惨故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展现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心理的各层人物从充满矛盾的碰撞摩擦、隔阂斗争到最后共同奋进唱出了一曲凄美婉转的人性之歌。

一、商女不知亡国恨

从古至今,妓女在人们眼里都是下贱的。无论她名气有

多大,活的有多风光,得到的总是否定性的评价:伤风败俗、卖弄风骚、腐蚀道德、下贱丑恶、自暴自弃、贪图享乐!因此对于她们的存在人们总是嗤之以鼻。所以学生们透过五彩斑斓的琉璃窗看出去见到的是一群“妓女”带着花街柳巷里的风尘、搔首弄姿、轻佻猖狂地在教堂大叫大笑,头牌玉墨更是不知廉耻地给神父抛飞吻!这群女人肮脏了圣洁的教堂;这与整座南京城的惨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外面腥风血雨地厮杀已经让南京城如同灰烬,但是这群浪荡的女人们此刻地做法着实人忍不住吐唾沫!正如古训所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秦淮河的女人包括玉墨等并不渴望别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她们只管踏进这块洋人的地盘以求得安全的保障。所以她们并未收敛自己放荡散乱的本性,依然当在妓院里一样过着醉里偷欢、苟且偷生的生活。有人在评价严歌苓的小说时就提过,玉墨和她的那些姊妹们成为了最为人诟病和不齿的女人。她们用下三滥的手段死乞白赖地进入教堂这方圣地;她们到了哪儿,哪儿就变得肮脏、喧嚣;看着她们即使在逃命的时刻,也仿佛是出于本能似的见到神父或是军官就加以引诱;看着她们在城中的枪炮声中,没心没肺地行酒令、跳艳舞。阿多那多的话送给她们是合适的: “人生来是有贵贱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灾难都不能使这些女人庄重起来,她们也只能是比粪土还贱的命了。”

小说《金陵十三钗》中树立了在这群贱命的 “十三钗”里,头牌玉墨的另类形象:她读过四书五经,通晓琴棋书画;十岁被抵押给堂叔,十四岁被堂婶卖到花船,逐渐成为名妓。进教堂不久,玉墨便带领同在教堂避难的一群妓女和伤兵,在日本鬼子的枪炮声中演出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荒唐剧。而玉墨无疑是这场荒唐剧的“明星。她在伤兵们面前展露舞姿,卖弄风骚,“舞得妖气十足,浪荡无比??一颗颗解开绒球纽扣,边跳边脱衣,甚至把戴教官拉进怀里,全然不顾教堂外的炮火和血光,让读者看到了一幅无耻的妓女寻欢图,表现出一个妓女荒淫的职业本性。

事实上她们只是被困境侵袭到了麻木,这样活着无非是力图让自己的苦难生活加了些调料,她们撒泼、逗乐、狂欢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窘困的内心。除了知道她们是祸害、是卑贱的不知家仇国耻的妓女外,没人知道或是关心那曲《秦淮景》到底要唱些什么与诸公听。

二、风尘中的救赎

无论是严歌苓的小说还是张艺谋的电影都展现了一群在罪恶的泥沼中盛开的善之花,他们执著于边缘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女性总会在卑微低贱的生存表象中透出一抹人性华彩即人性原始的宽容与善良 。遭受着世人轻鄙的十三钗在生命的尽头娇羞地一笑,绽放出最美丽的光环。严歌苓尽可能地将人物放在一种非常的环境下,讲述特殊社会

关系下人性的复杂,人性中某些更为真实的成分在特定的环境中慢慢浮现,人性的痛苦挣扎昭然若揭 ,在如此极致而紧张的环境下,金陵十三钗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一举一动折射着最复杂的人性,注入了“善”的因子,最后让不完美的她们得到体谅与宽容。

玉墨也有过花样年纪的羞涩、单纯、善良,只是命运对她太不公平,十三岁遭到继父的强暴,十四岁被卖到妓院开始风尘生活。她也有血有肉怎能不恨?可是烟花柳巷的生活很好的盖过了她凄怆悲惨的生活,所以她卖弄风姿,极尽妖娆。当李教官将受伤的浦生带到地窖里时,玉墨并未像其他人一样跟真叫嚣,她静静地站在一旁递过剪刀给李教官,最后给李教官道歉。一个妓女何必计较在军人心中的形象呢?虽然久经风花雪夜的弥乱生活,可终究她还是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

年仅十五岁的豆蔻用毛巾轻轻地替浦生擦干净了脸,一见他就满心欢喜。她精心地照料着这个小弟弟,为了能让浦生听一曲琵琶冒死回到了妓院取出琴弦,即使惨遭日本人的轮奸也未曾丢弃。心不灵口不巧心气也不高的豆蔻,对浑身是伤的小兵,由同情而生爱意,一往情深,单纯美好。即使是泼辣放肆、做窑姐做得最有兴头的红菱,末了羞涩地挽着耳发说: “没福气做女学生,装装样子,过过瘾。”那一刻学生们谁也不嫌弃她们肮脏,只觉得她们真的很美。

假神父约翰也被玉墨所感染着,他从最开始的贪婪好色逐步回归到善良的本性,给学生们修好卡车、替妓女门剪了头发、痛惜地看着玉墨她们被带上卡车,最后载着学(来源 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生们离开。玉墨等人不仅在救女生的时候救了自己的灵魂与尊严,她们还救赎了另一个人的人格和人性。

三、生命之花的绽放

战争无疑是暴力的,当日本人凌辱着中国女人的场面无疑是恐怖的。但这种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对待。

所以唱诗班的学生们含着泪准备跳楼也绝不让日本鬼子侵占了自己的身子。当他们正准备跳的时候玉墨劝住她们说:“有我们这些替死鬼你们害怕什么呢?”这话一出赢得了女学生们对她们的重新审视与尊重。离开前她们说:“都说‘婊子无情’,我们也做件惊天动地的事让大家看看,我们也是有情有意的!”这让所有人从污浊中发现淳朴的本真和原始美,从中揭示了人性光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全部张力和丰富含义。

玉墨她们离开时身着白衣黑裙洗尽了铅华,在曾经鄙视她们的唱诗班女孩眼里“像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这群卖笑为生的女子唱着《秦淮景》让人禁不住落泪。在拯救了别人

的同时她们还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她们一世被人轻贱,最终却像天使,驱走黑暗,带来一线生机和光明。每个人都看见从黑暗中走出来的秦淮河女子,扭着腰肢唱着吴侬软语笑着走了出来。

时代或安定祥和,或人心惶惶,或伏尸百万,都不过转瞬。但历史长存记忆还在,所有人都记得在日本侵国的时候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穿上了蓝布衫替唱诗班的孩子接受耻辱。那一刻她们的笑就像五彩斑斓的琉璃一样美得灿烂。

参考文献:《金陵十三钗》严歌苓

电影《金陵十三钗》

《历史.女性.救赎——论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王卉

《苦难与救赎——评金陵十三钗》李佳、彭丽萍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看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已有几日,可有些情愫依然缠绕心底。这种情愫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远远大于愤怒,大于悲伤。老谋子终究是老谋子,反复强调“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间狭隘的仇恨,这个电影是不对的,要在战争和灾难等等题材中去提炼和观照人性”,并且一再宣称《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人性救赎”。好崇高的的“人性救赎”!这样的强调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可是老谋子毕竟是一血性汉子,将日本“人”的兽性一览无遗的展现到底,不像陆川的《南京!南京!》,牵强附会的刻画了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人,据很多当时的幸存者表示,没有遇到过那样的日本人,而且真实情况远比影片残酷,这一点,老谋子做到了,一边讲人性救赎,一边还原历史暗地里掀起国人的仇恨,真是老谋深算!

小的时候看《南京大屠杀》,那时候少不更事,只记得很多很多中国人无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下,内心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愤恨,稍大一些的时候,看了《黑太阳731》,从恶心与恐怖中对日本人愤恨到极致,再后来就是《南京!南京!》,看到日本人对中国妇女乃至少女的凌辱,才晓得日本人不是人,是兽,或者说,不如兽。《金陵十三钗》影片中豆蔻和香兰的惨死,让我的情绪堆积到了顶点,老谋子究竟是何用意,为何也是要用女人白花花的肉体在一片血污中

饱受凌辱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战争是残酷的,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残酷。泱泱大国,男人们去了哪里?如果都像影片中李教官那样抗战到底,保卫到底,我们民族还会留下那么承重的羞耻感吗?血性的老谋子承受不起那样的耻辱,他必须改编原著,李教官在原著中的原型是戴涛,一个逃兵,最终毫无反抗窝囊的被枪毙。李教官与戴涛的对比,一个勇,一个怂,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戴涛这样的人物才是历史本身,这才是南京沦陷的原由。

影片的主题是“人性救赎”,不难看到,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怀揣玻璃碎片,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人性得以升华。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贝尔疑惑了,我们也疑惑了。人性的救赎,离不开”信念“二字,女学生的信念是保住自己纯洁的身子,妓女的信念是保住命,包括女学生的命,那个人虽小责任心却超强的小男孩的信念是保住女学生,有了信念,才有了人性的救赎。女学生的命保住了,贞洁保住了,每个人的信念也就保住了,所以,上帝是对的,导演也是对的,我们的疑惑也就没有了。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依然是那座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南京城。虽说这一主题已被无数的导演以各种纷繁的形式搬上荧幕,但每当那些枪林弹雨中夹杂着的哀号嘶喊重现,没人会觉得这是老调重弹、旧瓶新酒。而恰好相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在这场视听传授中再一次得到强调与彰显。

如果这部影片在之后的将近两个小时内依旧如其在前半小时里表现的,那这篇观感无疑只是一篇不忘国耻的控诉和民族复兴的呐喊,仅此而已。但张艺谋没有让我失望,也不愧于他在面对媒体时对这一剧本的大加赞扬-----这是我20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剧本。

事实上,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那些浓妆艳抹、风骚曼妙的秦淮河畔的女子的出现,我都没有认定他们将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心里还惦记着教堂里的女学生们将会经历怎样的一番考磨和历练。也许这就是我们一贯刻板印象的体现----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观念----这些卖艺女子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嫉妒成性甚至心理缺陷的不幸环境中不幸家庭的产物。这些所有的我们附加于她们的不良品性在影片前半段得以印证。但刻板印象在提供给我们看待事物的参照标准以外,也在妨碍着我们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

与此同时,我固执己见的,是远道而来负责殡葬神父的美国人贝尔以及教堂中那十二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将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但事实上,贝尔只是一个胸无大志、嗜酒好色的殡葬师,而远非我想象的国际友人。在他眼里,遵守职业操守并拿

到钱安全回国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而未经事实的少女们在恐惧与抱怨中厮打成一片,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一个叫书娟的女孩儿身上。在他们看来,是书娟的父亲酿造了今日的恶果,并且还自命清高不屑与秦淮河的妓女们为伍。

幸运的是,在少女们遭受着日本兵的凌辱时,贝尔的人道主义精神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如果说这种迸发是源于贝尔自我内心的觉醒与颤动,我更愿相信是【主】----这个我们素日认为虚妄的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在这关键时刻促发了他,是信仰,是对和平、正义、尊重的申诉和对暴力、凌辱、亵渎的痛斥。当他身着教父的圣服,扬起那面【红十字】,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涌动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尽管他只是个【业余】的天主教徒。

但,这已无法阻止人性扭曲到另一个极端的那帮人,在他们身上,兽性的张狂与放肆将人性的淳善与美好彻底泯灭。

如果将日本这个民族的残暴刻画至此,那这部影片的说教性和主观色彩会使他看起来大失水准。那名日本军官温文尔雅的弹奏起日本民谣【故乡】,一切都似乎回归到战争前的状态,每个人的心灵在这样的一场静谧中得到抚慰。其实正如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纯粹地定义为坏人一样,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制造血腥和恐惧的民族中仍然存在着一丝纯真,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事发展到日本官兵的庆功会将邀请教会中那十三个【事实上只有十二个】少女前去演出,但大家似乎都能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十

二位少女只能选择用死亡来免受屈辱,秦淮河的妓女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出场了!

我们看到的是玉墨的坚定和众人的无畏,我们听到的是她们潜藏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花样年华夭折的辛酸;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死亡却能够戏谑以待,我们听到的是让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杜牧的汗颜;我们看到的是那一袭袭的华美长袍盈盈走来,我们听到的是那一首【秦淮景】款款深情??这他妈的怎能不让我为之动容?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你我敬重?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一切道貌岸然和不可一世黯然失色?就是这样一群被我们鞭笞了千百年的所谓的红颜祸水在千钧之际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我落泪了。

不只是落泪,是想嚎啕痛哭。

有人说,这部戏欠缺一个高潮。我想说,这就是高潮!他不像【南京!南京!】般严肃和沉寂,让人惊颤到发指;也不像【鬼子来了】般欢快和戏谑,仅让人一笑而过。他将民族危亡的刻不容缓和妓女们的自我嘲讽【怕什么,姐妹们就是干这个的】糅合在一起展现,这种强烈反差的对比给予我们内心的深刻震撼可谓绕梁不绝。

张艺谋还将他的专长---对摄影和色彩的精准把握----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像【花样年华】般单纯展现旗袍的瑰丽多彩,也不像【辛德勒名单】和【南京!南京!】这样的战争纪念片一样为了营造沉重肃穆的气氛而呈现以黑白,【十三钗】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看到了

【民族】的风姿绰约,那性感而不失优雅的长袍的倩影是如此美丽动人。而从那扇五彩玻璃窗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抗争的缩影。

此刻明白:只有灵魂的,才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好莱坞那般大肆宣扬的个人崇拜,亦没有张导作品长期以来的顾此失彼,这部电影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忠孝廉耻完美融合起来,那一袭曾经暗讽着“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旗袍在神圣的教堂穿越,如同受其洗礼而成为现今象征着“对强加于自身历史标签的控诉和对本不该被所有人忽略的自我内心高尚人格的呐喊”的华美印记,人类对大爱与奉献的共同渴求在那时南京城的一隅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此时,不得不对自己的狭隘和短见嗤之以鼻,那十三个圣洁的灵魂让我耻于提及自己的彷徨和挣扎。纵使那梦魇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它除了给予我们警醒之外,更让我们明白在民族的大世界面前,自我的小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中的沧海一粟。我们,还有什么样的路走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呢?

请不要忘记,还有一钗: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陈乔治。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震撼,悲壮,深思,人性的一次又一次悲剧中的华丽绽放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当这部电影盛嚣尘上时,我却丝毫提不起兴趣,看日战争题材的,又是残酷的南京大屠杀,不是我厌倦了,而是我害怕了,我不敢看自己的同胞遭受蹂躏,我想逃避,逃避那血淋漓的历史。这样的一个下午,教研室人 都走光了,寝室人都走光了,看不下去书,打开电脑,却不知道干什么,于是点开了播放器,点到了这部电影,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结局却经历仇恨,之后的愤懑,紧张,再之后的泪流满面以及对人性光辉的深深折服。这部电影是近年华语电影难得一见的真大片,真的鸿篇巨制!

影片开始便是战争的背景,接着是逃离,接着一个个角色陆续登场,他们在巨大的生存或是毁灭面前不得不一次次做出抉择,在日军的贪婪好毫无人性可言的魔鬼面前一次一次的做出抉择,完成了自己人性的一次又一次的转变,那种转变让人震撼,让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感觉到自己的卑微,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的沉重。

第一次人性的转身发生在那群撤离南京的国民党军身上,他们是一群逃兵战场中得战士,但他们依旧是战士,是男人,所以他们的转身时那样的悲壮,那样的刚烈,那样的迅速。他们本来就要逃离南京,可是在面对日军追抢女学生时,在长官的指挥下迅速的完成了血与火的蜕变,第一次本可以生存,可以选择逃避,然后谁也不说的安然度过余生,可是他们选择了毁灭,但他们毁灭的光荣,毁灭的震撼,毁灭的具有男人气魄!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去抵挡日军的坦克,用生命在影片的开头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军人战斗之歌!他们好样的,他们是男人,军人!即使是面对着百姓的质疑,依旧默默的承受。

第二次转身时那个美国的假神父,只是为了去给神父安葬,只是想赚钱,只是想在战火中捞点油水的人,看中了教堂的床,开始是个只会调情的风流男子,当面对日军残酷的蹂躏学生时,他没有时间去思考,只能勇敢的站出来,充当神父,无论自己够不够资格,那一刻他站出来了,他是男人,但不是军人,所以在他的转身没有那么的刚烈,但却在显示那异样的光芒。选择一个人离开,还是选择保护那群学生?尤其是看到他的外国老乡时,他有最后的机会,一走了之。可是他选择了面对,有时候,逃避很容易,就像自杀异样,死是很容易的,而留下来勇敢的面对,却很难,却让那么多人难以承受,他做到了。

影片最重要的主角出场的方式是一片娇柔,妩媚,俗气,一群落汤鸡,他们是落难的妓女。他们穿着华丽,浓妆艳抹,她们在战争中依旧可以再地窖里打麻将。各个衣冠不整,你不给他们进来,就挪着屁股,穿着旗袍,翻墙进来,没有一丝的文雅。她们的肮脏与受人鄙视可以从护院的乔治用木棍驱赶她们,可以从学生的鄙夷,以及进而远之中看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商品,出卖肉体的,没有自尊,千百年来受人鄙夷的一类人,他们中得一些人甚至是头发长见识短,可以为了一个耳坠,或者是一个猫,冒着生命危险。女人,就是女人!可是谁有能想到最华丽的人性转身,就发生在这群妓女身上呢?当玉墨说出那句英语时,就注定她们的与众不同。

学生再次面对被恶魔凌辱的处境,她们是单纯的,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影响的她们,的当知道事情的真相时,她们选择了中国历来最常见的反抗方式,死!面对她们的跳楼,那群妓女们又一次的面对身存毁灭的抉择。此时她们中的一些人表现出了果敢而智慧,一些人是迟疑,另有一些人可以说是被逼,女人的对抗方式就是和男人不同。最后,当乔治准备以自己的男儿身来换取学生的性命时,影片达到了矛盾最尖锐的顶端,同时也撑托出人性最光辉的顶端!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当她们化妆成女学生时,观众终于能够领悟到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贱胚子,她们的沦落似乎充满的悲剧,充满了不得已,她们也羡慕学生的纯洁,可是生活所迫,她们被逼入了火坑,进入社会的最底层。

影片值得称赞的地方太多,太多。从画面,到声音,再到背景音乐。尤其是那地道的南京话,地道的南京妹子的表情,将南京女人表现绝了!我在南京读书,我本科有女同学是南京的,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她们的演技!同时从演员,到音乐制作,到语言,等等,汇集了很多日本人,很多美国人,这也让我深思,我们是应该保持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仇恨,还是应该的正确的面对历史,反思,然后以史为鉴呢?不过共识应该是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把我们的国家打造的更加强大,这样才能保护我的学生,我们的女同胞不受欺负!

word该篇《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范文,全文共有986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doc》
《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