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范文
第一篇:《羊脂球》与《金陵十三钗》作品比较
《羊脂球》与《金陵十三钗》作品比较
先前看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想起了《羊脂球》,当时看到不少网友批评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当然影片与原作是有一定出入的,如今学了比较文学,正好将莫泊桑的《羊脂球》与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做比较。
之所以会由《金陵十三钗》想到《羊脂球》,是因为两部作品存在不少相似点和相同点。首先,都是以战争为背景,将人物束缚在一个小环境中,以妓女为主要人物,来表现人性。《羊脂球》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将人物集中在马车这一小环境下,主要叙述了妓女羊脂球坚决不肯向民族敌人献身,最后被逼而屈服,之后却被疏远,看不起。《金陵十三钗》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将人物聚集在教堂这一小环境下,主要叙述了十三位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参加日本军的圣诞聚会。
其次,两部作品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是以小故事反映重大的题材:战争。 最后,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较多的对比。《羊脂球》中,首先是身份的对比:主人公羊脂球社会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贵族,企业家,政客,修女,都属于上层社会。其次是食物的对比:被扣前羊脂球无私地把所带食物分给众人吃和被扣放行后其他九人只顾自己吃。最后是人物言行的对比:羊脂球面对民族敌人,坚决不肯低头,而其他人为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敌人火坑里推,并且还瞧不起她。《金陵十三钗》中,首先,玉墨怎么装都不会是大家闺秀,将这两种人对比,显示出玉墨身份的卑微。其次,妓女与女学生的对比。
当然两部作品,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主题上的差异: 《羊脂球》中,羊脂球是位心地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与宽容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的人,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败、卖国、卑鄙、自私和无能。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士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金陵十三钗》的整个故事都贯穿着爱与救赎的主题,强调生命的尊严。英格曼神父的爱,受伤士兵的牺牲精神,豆蔻与王浦生的爱等等。在战争的洗礼下,妓女们的灵魂受到感化,她们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来拯救别人。战争中生命遭到践踏,女人遭到蹂躏,英格曼神父誓死捍卫教堂内学生们的安全。妓女们不让女学生们被玷污,一改之前的自甘堕落,自我升华。生命的尊严由此显现。
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羊脂球》只是很客观的讲述了一个故事,并没有将作者自身融入故事中。而《金陵十三钗》却大不相同,是多种叙事手法变换。大部分是以自叙的口吻,用姨妈书娟的回忆作为切入口,进行全篇的布局,将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向炮火纷飞的现场。圣诞前夕之前的叙述以时间为单线结构,平铺开来。接着日期跳向27日,记述书娟向英格曼神父的忏悔,尤其书娟回忆起24日的经历。
主要人物、情节的差异:
两部作品中,虽然都有妓女献身的情节,但作者的处理不一样。莫泊桑是写羊脂球“懂得在这遭遇中间每一人多少代表着祖国”,于是她“在敌人面前显得又稳重又高傲”。当普鲁士军官以过境为要挟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时,她毫不犹豫、无所畏惧地予以拒绝。这个不懂多少爱国主义理论的妓女,以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尽了最大努力表现出她作为一个普通法国人对自己祖国的纯朴热爱和对外来侵略者深恶痛绝:那就是绝不出卖肉体。在后来,其他几个上层阶级的劝导下,才无私地奉献了自己。这些假仁假义的,灵魂邪恶的达官显贵在羊脂球的帮助下,顺利过境,在接下来的路上,给予羊脂球的确实却是嫌弃,瞧不起。严歌苓是写妓女们一开始不知亡国恨,喝酒打牌,吵闹。而在之后,日军要搜索教堂发生的一
系列事件:英格曼神父誓死保卫教堂,法比的死再加上战争的惨烈,都已经感化了她们。之后玉浦生和豆蔻的爱,豆蔻拿琴背糟蹋致死,使她们更加的愤怒,为了报仇也好,保护女学生也好,代替女学生入虎口。得到的是其他人的赞颂与铭记。另外,《金陵十三钗》中最主要的人物玉墨,还要说一说。小说中玉墨的形象是有起伏的。一开始进入教堂时的彬彬有礼,以及回忆玉墨与书娟父亲感情经历装大家闺秀的稳重,懂礼节;后来又到给两名受伤士兵跳舞时的自我放弃,尽情地跳着,还原妓女的浪荡与妖媚;最后是日军到教堂搜查,躲在天花板上拿着珍藏多年的剪刀满头是汗的形象和最后提出和姐妹们一起献身的建议。此时的形象不仅重回最初,还有了升华。
虽然两部作品存在着不少相似,引人质疑,甚至有不少人批评最后几位妓女代替女学生的献身。我想作者这样的处理并没有问题,只是中西方思想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的差异,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用弱者的牺牲来拯救强者,将这种牺牲称作大义,将弱者们为强者或大局的付出大加赞赏和美化。
第二篇:乱世出巾帼之《金陵十三钗》
乱世出巾帼之《金陵十三钗》
这本是中国抗日叙事回避的话题,本片讨巧之处在于用微观叙事取代更宏大的历史表述,貌似故事仅仅发生在一群天涯沦落人的小圈子里。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中国的抗日叙事已经汗牛充栋,《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人物谱系的多元化,在这部影片的肖像学图谱里,能够看到多国电影二战叙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叙事的延伸和进化。创作者花费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学传统,颇为讨巧地将种族、阶层、性别等多重冲突编织在一个关于反抗与拯救的故事当中。最难得的是,叙事折射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这一点恰是以往很多抗日叙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在当时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居高临下的盟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现代性创伤,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状况有意无意地通过二战叙事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抗日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前现代”痕迹,是千篇一律的“复仇叙事”,运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学,英勇的游击队战士、凶神恶煞的鬼子、农村空间等等,与其它国家的二战叙事没有构成有效的呼应和交锋。近年来《南京、南京》、《风
声》、《拉贝日记》等影片试图跳脱这种模式,开创新的肖像学传统。与之前的尝试相比,《金陵十三钗》的话语模式是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通过详细梳理该片的肖像学谱系,能够发现本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叙事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恰是建立在国族现代性体验之上的。 再看《金陵十三钗》,书娟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演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完全是前现代的,而书娟们是中国初萌的现代性的象征——脆弱的、容易夭折的,必须依靠西方的扶持才能幸存。
女学生代表着靠西式教育培植出的现代性,这是社会中上层的特权,妓女们则象征着底层的现代性萌芽,她们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式是将自身商品化。
女主人公玉墨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曾经是一名女学生,她是近代中国两条并行的现代化路线的交汇点,她流利的英文和风情万种的举止将两个群体的特质熔铸为一体,是最能满足西方幻想的东方形象。
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妓女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
日本军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野蛮暴力的底层士兵,一类是相对文明的军官。《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一位貌似有“人性”的军官,日本军官长谷川会说流利的英文,尊重神职人员,能够弹奏风琴和演唱歌曲。如果对日本战争片有所了解,便会发现这套塑造人物的策略借鉴了日本电影对本国军人的画像。在战后的日本电影中,普遍存在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上层的军官更像是武士,气宇不凡,有高贵的尊严,参与的残暴行为较少,因为那样将有损武士的德行;
相反,下级军人常常胡作非为,欺上瞒下,虐待新兵,滥杀无辜,与日本古装时代剧比较,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并非武士,而是时代剧中猥琐、自私的农民。通过这样的转化,日本战争电影将战争带来的屠杀和残酷,归结为参战者个人素质和品德的问题,战争的罪责被个人化和偶然化了。
其他的男性形象也可以在中国抗日电影的肖像学谱系中找到对应,保护女学生的抵抗者李教官,与《南京,南京》中刘烨扮演的中国军人类似,是典型的抗日英雄形象,从游击阵地移植到了被占领的南京。总的来看,中国/本民族男性在《金陵十三钗》中是有心无力的,拯救要依靠西方/白人男性才能实现。
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并没有被有效地组织进时代状况中去,它似乎游离于其他讨论和思考,也无法形成一个冲突和论争的场域。当仇恨与正义感孤立于其他思想课题的时候,它无法避免抽象化和简化,因而也就无法避免被遗忘的命运。”(孙歌)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战争电影模式不可避免地被冷落了,以农村空间和游击队/农民战士为主体的“前现代”叙事距离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体验颇为遥远,丧失了吸引力。《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依靠更加丰富的肖像学图谱,触及了战时中国的现代性状况,讨巧地将现代性符号转化为商业卖点,这些肖像策略的有效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二战电影中已经得到了验证。《金》片没有回避中国作为弱国,仰赖西方救助的实际情况,同时用有尊严的妓女和预示着现代化希望的女学生化解了屈辱感,为“南京大屠杀”这一巨大的民族创伤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想象性安抚。
不难以看出,电影《金陵十三钗》里表达出在74年前的南京城里,剧中的人物、故事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
堤的一击。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依旧难忘的是历史在今天以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重现在今天的中国人民面前,有关大屠杀的“南京”叙事,便以最为沉痛、但也无比荒诞的方式,跟南京的往昔与日本侵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穿越了历史时空之间的距离及隔阂,再一次让现在的人们不能忘却的那段历史。
电影,给我们创造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机会。否则连年年的“严正声明”都成了国人的笑料。那个时候,谁还会在乎是不是有过这段历史?
曹永青
201401110101新闻学(一)班
第三篇:从《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作品妓女新形象
从《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作品妓女新形象 摘要:电影《南京南京》以及《金陵十三钗》两部电影中妓女的角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颇深。她们身份低贱卑微, 所从事的“职业”遭到世人的唾弃漫骂, 宿怨深积于心, 但她们却用自己的肉体换来一群人的生命救赎, 向人们证明了她的高贵灵魂, 内心的宿怨得到理智转化。 关键词:《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妓女;人性;良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妓女作为题材的作品似乎也不少,从老舍的《月牙》到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再到当下的一些小说,都曾塑造了较为典型的妓女形象。但是在这些作品里,妓女要么作为封建社会残害女性的证据,要么是作者同情的对象,或者是作为社会的阴暗面被审批。但无论怎样,这群被命名为妓女的女性群体总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地位,似乎已经被定性为堕落、肮脏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妓女一直持厌恶态度, 并且她们也一直为人们所不齿甚至遭到人们的唾弃, 在1949年以前, 既使她们的身份是合法的, 堂而皇之地获得了朝廷或是政府颁发的从业许可证,但她们仍是举世公认的贱民, 被轻蔑地称作“ 婊子”、“ 窑姐”、“鸡”。她们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在于在私有制社会中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 在中国古代女子必须要读《烈女传》严格遵循“ 三从四德”,贞洁大于天。而妓女的行为则正与此相反, 在社会上抛头露面, 对于任何一个男子都可以出卖技艺甚至肉体, 还有很多男子对妓女非常留恋, 整日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耽误了他们的事业前程, 但是社会和他们的家属并不责怪他们, 反而把责任推倒妓女身上, 认为她们是红颜活水, 败坏家族名誉毁坏男人前程的罪魁祸首, 理所当然她们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和漫骂, 各种羞辱低贱的词汇都被用在她们身上, 耻辱下贱的烙印永远地打在了她们身上, 永世不得翻身, 既使从良也低人一等。李商隐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似乎是人们对妓女这一群体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文学表现中,一些正面的、光辉的妓女形象也存在,例如杜十娘、李香君。而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以及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这些妓女也一反常态,颠覆了我们对妓女的印象——“商女亦知亡国恨”。
电影《南京南京》中的妓女小江刚出现在影片中时是以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 初进难民营, 她与周围的人群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烫发染指, 行事轻佻, 藐视规则。她所从事的职业令世俗的人群鄙夷, 但出身卑微的她同样有着尊严, 她用这种倔强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让自己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 强大”, 而与姜淑云的寸发之争, 更是将这种倔强发挥到了极致。她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头发, 还说“ 仗打完后还要靠它吃饭”呢。此时的小江是让观众感到很不舒服的存在, 她翻着眼睛, 嘴里咕哝着“ 你怎么不剪”, 她的眼神中渗出的是骨子里的任性和执拗, 这执拗源于自我保护,此刻她并没有意识到战争会给她带来什么, 她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 因为平日里人们对她的蔑视鄙夷多于对她的同情怜悯, 长发其实不仅仅是她谋生的本钱, 更是她仅有的一点尊严, 而为了维护这一点尊严, 她需要与其他人站在同一高度, 因此她抗拒所有来自外界的管教与约束。姜淑云的一句“ 必须剪!”是对她的一种保护, 只是出于本能的
抗拒, 她不能就范, 最终她还是没有削发, 扯掉了围布, 愤然起身离去。
《金陵十三钗》中的妓女也是一样,这群妓女为了逃命来到教堂,乔治不给秦淮女子开门,让她们去安全区,秦淮女子便越墙而入,并占领了教堂地窖,仅用了一个上午,便把秦淮河带到了地窖,把地窖弄得又脏又乱。这时,她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她们和约翰调情,说着不堪入耳的粗话,难怪女学生在心里骂她们“不要脸”。在女学生的眼里,她们衣衫不整、放荡不堪而且肮脏甚至蛮横,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优雅。在纯洁的女学生看来,她们的到来是对教堂的玷污,秦淮女子与教堂女学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在上厕所的时候,她们爆发了激烈的语言与肢体冲突。
当战争带来的残酷切身来临时,她们却也选择了同样的“舍生取义”。 当我们看见被日本兵强暴后的小江时, 她已全然没了刚进难民区的那种神情, 日军的暴虐, 撕碎了她最后仅剩的尊严。她靠在墙边, 无神的望着窗外, 像只受伤的小鹿, 目光是那样的无助、茫然。劫难过后的她, 应该已经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 在那样的环境里, 生命显得是多么的脆弱。或许此时的她已经明白生命在战争中的价值与意义。日军终究是残暴无情地将难民营里的人们逼到了一个绝境, 要么作出牺牲, 要么就被屠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此时有谁愿意站出来, 用自己的身躯去拯救大家。“ 姜老师, 我去。。。”小江第一个举起了手, 神情平静的走出了人群, 此时的她那么坦然和勇敢, 让其他的人感受到了一种勇气。她知道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 那是一座黑暗的地狱, 可她仍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一个受人们蔑视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拯救了那些曾经对她不屑一顾的人们, 这是富有戏剧化的史实。人在绝境中的自我牺牲, 会将人性中的闪光点无限的放大,她曾经是与世俗人群对抗的, 那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而如今她与这群人重新站在了一起, 为的是点燃同胞们生的希望, 这同样是为了尊严, 生命与人性的尊严, 她回归到了人性最本真的地方, 所以在她救赎同胞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在离开教堂的时候此时的她那么坦然和勇敢, 让其他的人感受到了一种勇气。她对众人回眸一笑, 眼中满含着泪水同时也充满着骄傲,她的笑是释然的一笑,她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爱。。。。
《金陵十三钗》中这群教堂里的不速之客,与教会里的纯真质朴的女学生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在上厕所问题引来的争吵处达到顶峰,并在一颗致命子弹引来的日军侵入大冲突后,旋即开始得到解决。即使与女学生有矛盾,即使知道女学生看不起她们。但当日本兵进来抢掠女学生时,这些妓女还是给女学生打开了地窖,而学生为保护地窖中的妓女,而放弃躲藏机会;当学生们为了免受凌辱,拒绝赴日军庆祝晚会,准备跳楼自尽时,那群被她们歧视的妓女出现了,答应替她们赴会, 挽救了她们的生命。影片也着重渲染了这群风尘女子为救年轻的学生慷慨赴死前的场景, 当这些妓女躺成一排,等待化妆成女学生时,电影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时间跳跃式的等待,让人揪心,对这些女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同情、赞许、敬。佩。当她们最后一次一起唱起秦淮名曲《秦淮景》时,展示给观众的分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短短几天的相处,竟激起了这群女子最慷慨和最无私的视死如归。虽然堕入风尘,她们一样明白什么是人性的高贵与丑陋。她们不是肮脏与邪恶淫荡的化身,虽然身为下贱,她们内心从来就没有泯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群秦淮妓女进教堂时,是那样的耍皮撒泼。
在这特殊的危难情境中她们身上的人性光辉遮盖了一切道德惯例,释放出了夺目的光华。她们孱弱的身躯里蕴藉着巨大的伟力。身为社会底层的秦淮妓女她们受尽了世俗玩弄,她们无法逃脱自古遭人唾弃的娼妓之名。在醉生梦死、浪歌笑语的背后隐藏的是她们孤独着的灵魂。但是她们反倒以放荡的行为举止、粗俗的言语、不羁的狂欢来嘲笑着这个遗弃她们的社会世俗。在困难的面前她们迸发的是人性本质的光辉,她们的存在,超越了战争的层面而蕴含了更普遍的人性的价值。在国家面临危难时, 这群背负骂名的女人进行了最后的反抗,虽然这个反抗遭到的是无边的漠视,而且又是无限的孤独无助,但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对两部电影争议最集中、最尖锐的是关于这些妓女身份的认定问题,进而言之,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物身份的价值判断问题。其实,对于一部叙事作品而言,决定其人物形象道德归属的关键依据,并不是看他出场前的身份,而是要看他出场后的行为。行为(动作)、特别是主导的动作,是我们判断这个人物形象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知道,在人类所有的价值体系中,人的生命价值是最为宝贵,最为神圣的。所以,当有人愿意以自己的死亡来换取他人的生存时,这种行为毕竟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行为,恰如在两部电影中这些女子所做出的舍生赴死的义举。遗憾的是,因为她们曾经是秦淮妓女,使许多人永远也不能够原谅她们——即便她们为救助十二个孩子慷慨赴死!按照这样的逻辑,凡是那些曾经有过错误,包括犯过罪孽的人,就永远没有拯救他人和自我救赎的资格了吗?由此,我们想到,为什么我们只能够正视人性的沉沦与蜕变,而不能够承认人性的转化与升华呢?有人说是因为人性的沉沦与蜕变太容易,而人性的转化与升华过于艰难。可是,为什么如此艰难才能够实现的现实,反而不能够得到人们的确认呢?我们往往不能够接受从罪恶的地狱走向天堂的魂灵,不能够接受在黑夜的迷途中走向黎明的身影。在我们电影批评的词典里难道只有人性的堕落、腐化、罪孽;就不能够有人心的净化、人格的转变人性的升华吗?好像人一旦犯了错误,包括犯了罪,就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什么我们的电影批评只能够允许好人变坏,而就不能够允许坏人变好呢?
况且,每个人的命运不同,也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做妓女,这些秦淮女子背后都有着自己难以言语的悲伤际遇,我们不能只因为她们是妓女就盖棺定论的说她们是坏人。这些秦淮河的女子虽然以卖身为生,但她们并没有没有失去人的良知,她们也是战争中的英雄,这正是:商女亦知亡国恨,宁死犹唱秦淮景。
参考文献:
1、《高贵的“ 低贱”灵魂, 宿怨之“理智”转化——电影《南京! 南京!》妓女小江形象浅析》;郝宝燕; 张美叶; 张玉梅;【期刊】文学界(理论版)
2、危难中的人性——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张韵雅;【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
3、商女亦知亡国恨——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张文诺;【期刊】艺苑
4、苦难中怒放的罂粟花——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中玉墨形象解析 ; 花素英;【期刊】语文知识
5、小人物的崇高魅力——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姚顺忠;【期刊】江苏政协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文【墨轩】
因为是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作品,又因为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所以我一直在关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最新发布动向。在期待已久之后,今天下午六点终于开始公映了。
我和一伙朋友很早就决定要去观看《金陵十三钗》公映的首映场。可能因为是老谋子的电影,而且投资制作巨大,《金陵十三钗》是作为限价电影上映的,最低底价是40元。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电影票。但因为一个朋友是从远处赶来,时间可能会有点紧,于是我们又临时决定把票换成了晚上8点40的,就这样错过了首映场。但我们还是很期待。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确实很长,我们大概看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看完之后心里感觉十分压抑。整部电影虽然不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冷色调和灰暗的气氛,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幽默的成分存在,但因为是和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有关,所以整体情节和节奏都很紧张,矛盾冲突也很激烈。在此我不想强调过多日本军人的残酷罪行,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教会女学生的回忆来贯穿的,影片开始就是一口南京口音的普通话的旁白。接着是日本军人的屠杀暴行以及国军残余部队和日本坦克的激烈巷战,场景十分惨烈。最后以主人公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为故事的开始,他们一起逃到了一个天主教堂里面避难。接着是国军幸存者和14个风尘女子的进入,整个故事就在教堂里展开了。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张艺谋的这部电影首次启用了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进行担纲主演,还用了13位全新的中国女演员来饰演金陵十三钗,而且还邀请到好莱坞最好的特效和制作团队加盟,更有众多中国内地知名演员亲情参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还记得当初张艺谋以一部《英雄》正式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可谓是引起了影坛风起云涌,接着是承担了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职务,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张艺谋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导演界的鬼才,他的电影整体质量都很高,不仅博得了国内影迷的普遍追捧和喜爱,而且还得到了国际上一定程度的认同,他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都曾有斩获,单就奥斯卡电影来说,他曾经被三度提名“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
据说今天这部影片已经筹备了4年之久,总投资更是达到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史以来投资最大、空前绝后的一次。相信这部电影应该也会有很好的响应和回报。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而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后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特别是电影的最后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原文请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50217225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化学师范121许星瑜1201412014
百变面具
——评《金陵十三钗》
小时候,我看过马戏团的杂技,其中《变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对我说过:其实一个人有多张脸。那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在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约翰本是贪财好色的殓妆师,玉墨本是妖娆美丽的风尘女子??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辉下,他们带上了百变的面具,化身成为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纯可爱的女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动!其中,艳丽的旗袍的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青楼妓女,大家或许在脑袋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说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这么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身在青楼的风尘俏佳人,手执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爷入店来,双腿张开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他情,于是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流传千古。
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浦生难受时,豆蔻说,就剩一根弦了,弹的比瞎子要饭还难听,这时候,豆蔻已经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可能会多人会认为,豆蔻是真的想嫁给她,那么为何要让浦生去最大的舞厅,看最美的女人呢?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后来,她和香兰去妓院拿琴弦,路上被日军追杀,丢在了路上。当她们得知琴弦掉了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把琴弦拿回来。当香兰被杀的时候,依然竭尽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给豆蔻的逃跑赢得时间。在后来她们俩踏上了不归路,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她们献出了生命,在这里谁敢说,婊子无情?
在学生们要集体自杀的时候,是约翰和剩下的十二个女人极力的救下十三个女学生,并说我代替你们去,有姐姐们呢。十二个女人终于露出她们的侠义和果敢。
最后是决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她们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如此。人性压倒恐惧,大义压倒一切,最终她们成就了秦淮河边的琵琶绝唱。
她们成为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间地狱,到处是屠杀、屠杀、还是屠杀、奸淫、奸淫、还是奸淫。想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总是让人心痛。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症》、《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东京审判》等等。这时一段血洗的历史,主要人物不尽相同,但是历史无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钗》将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显民族大义。
而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日本士兵。他们也有着百变的面具。他们在日本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们就是奸淫掳掠的恶魔。试问,他们的人性何在?午夜梦回,他们不害怕吗?相信每个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
当然,有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理性。爱国,不管大家是否确切的了解历史,但大家爱国的那颗心是不容质疑的,只要中国还在,只要中国人还在,我们大家就能永远坚持下去,直到最后那一个人倒下那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国家没有日韩美那么科技发达,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有很强大的智慧,我们有14亿人,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成为整个地球最强的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我们要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再去奋斗,为了这个理想,那么理想终究一日会达成,或许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但是我们不能懒惰,不能泄气,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越挫越勇!
有时候,面具是必须的,是保护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变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