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多篇】范文
说明:南京南京观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一
在同学代表感恩发言中,字里行间处处表露出感恩之情,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并请求父母回信,双方共同交流心声,增进感情;感恩大会架起了学子与家长间跨越代沟的贴心桥,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台上台下同学、家长、老师的双眼,在座的家长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儿女从现在起真的长大了,因为,他们懂得了感恩和回报。
这次感恩教育活动不但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也得到了南安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南安在京学生的感恩举动,是源于2006年5月,北京南安商会会长陈水波先生提议创建北京南安商会在京高校同学联谊会的构想,陈会长倡议,为2006年起考上北京高校的南安籍学子设定奖励,并得到了北京南安商会理事会成员的积极响应。与此同时,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共泉州市市委常委、南安市市委书记骆国清,南安市市长陈荣法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2006年9月,北京南安商会在京高校同学联谊会成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40余所北京高校的200多名南安籍学子加谊会。意味着广大南安学子在北京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家,意味着北京南安人有了一个共同奋斗的舞台,意味着北京南安两地有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联谊会宗旨是教育在校大学生“发愤攻读、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为祖国和南安的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北京南安商会陈水波慷慨解囊,赞助同学联谊会20万元人民币,来自北京南安商会会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实物支持近百万元。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的优秀学生应该给予褒奖!”2006年考取北京重点高校的46名南安籍学生受到北京南安商会的奖励。其中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6位同学分别获得1万元的奖金。北京南安商会对身处异地他乡同学一种带有人文关怀的爱心教育,明显收到了其他思想教育方式难以收到的效果。
当学生细细品味父母和商会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被关爱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懂得关心父母,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报恩是一种责任感,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熟。
不久前,一所知名大学举办了一次保送生面试,在600个参加面试的学生中只有一个学生对指导老师说声谢谢,这尴尬的一幕暴露出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这与北京南安商会在京高校同学联谊会自发举办的迎新春感恩大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南安商会充分利用南安学子在京就学的机会,教育他们学会识恩、知恩、报恩,珍惜别人的情意;表达对老师、父母、学校、商会的美好祝愿;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在京南安人有十多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南安人在京事业有成,他们关注家乡发展,重视培育新人。据悉,从2006年开始,他们将把捐资奖学的做法不间断地进行下去,是企业家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善事之举,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中国的版图上,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南安可以说是一个小城市,但它有光辉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三国东吴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南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安享有“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美誉,这很像南安人的性格。润物细无声,这次南安学子们再次感受到家乡父老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受到优秀文化的传承。
南安人勤劳质朴,聪慧好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生俱来,南安发挥“山、海、侨、台、文”等优势,加上政府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蓬勃发展,闯出一条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路子,现已形成水暖器材、石料板材、陶瓷建材、针织服装、雨具鞋帽、皮革箱包、塑料化工、食品罐头等主导行业。企业遍布国内外,仅在北京的具有一定规模企业就达700多家。北京南安商会将在京企业组织起来,以社会利益为最终目标,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南安商会秘书长李明灿向本刊记者介绍下一步的打算时说,为支持在京高校同学联谊会,特别制定了三方面的支持重点:
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有才华而缺少多方面的辅助条件的南安学子,商会发挥会员优势帮助学生创造条件,共同扶持。充分利用商会的优势,打造商会、同学联谊会和家乡父母互动的平台,真正成为南安父老乡亲的温馨的家园,具体打算是:
1、商会帮助同学会会员联系社会实践机会,尽其所能地为同学提供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比如:实习问题、就业问题、出国求学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等等;
2、协助同学会建立合理公正、透明公平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机制,商会会员、社会热心人士和企业共同集资,以表彰奖励、资助相关的同学:
3、吸收热爱社会活动并有能力的同学适当参与商会的工作,充分利用商会平台发挥各自的智慧,演绎各自的才能,从而商会应在同学们就业问题上作出特殊的回报。
二、商会与同学联谊会实现互动
1、商会组织高校学子参观会员企业,为同学会会员提供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同时,同学也可为企业出谋献智,弥补企业各部门运行的不足之处:
2、组织商会会员与同学会会员的交流座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安排文艺交流活动,以促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3、商会为同学会提供多个方面的支持,协助贺设同学会与商会的网络平台,同时,同学会协助商会出版不定期的《南安之光》特刊。
三、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潜能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二
当时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战争装备足于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可是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南京的街道上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动着,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在一个破教堂也就是所谓的避难场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面对几个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应竟然是选择投降!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自杀?
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最后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过去类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鸡蛋的角色,可是他却不一样,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三
“陆川的这部作品极具震撼力,每一个暴行、兽行都被活生生地从历史中挖掘出来,重新编织到这部叙事史诗当中。影片的黑白影像让画面极具张力,一开始就有种遥远的历史感。这绝对不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作为历史的回忆和见证,它绝对独树一帜。”影评人Joe Moraenstern在《华尔街日报》的艺术评论专栏郑重地写下了以上的话。
鉴于两部相同题材但风格迥异的电影同时备受关注,知名影评人在《张艺谋把南京丢了》一文中对两部电影做了比较。“《南京!南京!》摆脱了长期以来把日军‘恶魔化’的套路,非常刻意地营造了人性良知与战争残暴的冲突。中泉英雄饰演的角川可见陆川此番良苦用心。与我们看惯了的残忍凶狠的侵华日军形象不同,角川更像是日军的异类。这个突破的意义在于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终于出现了国际化的胸襟和视野,而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中国不高兴’的无知和盲目愤怒。”
反观《金陵十三钗》,该影评人称:“影片开头那个‘抵抗的南京’很快地就被后面‘被污辱的南京’所消磨,整个故事浓缩成了在“假神父”约翰庇护下的挣扎。从小混混过度成富有“神父责任”的男人,约翰的转变未免太急促,缺乏说服力。但是观众在抹泪的同时,却可以忽略剧情上的硬伤。对于南京,张艺谋仍然很陌生。”
当然,也有人称赞《金陵十三钗》所展示的的舍生取义、殡葬师的平庸到伟大、国军士兵的战斗精神比《南京!南京!》更有格,尽管后者也对战争中的有所描摹。也有人感觉,《南京!南京!》一类的电影像撕破伤疤一样描述民族屈辱,过于残忍,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钗》更具有文化内质,像一件艺术品。
“每年这个日子,天都是阴霾的。为74年前死于大屠杀的同胞默哀。”自从有了微博,每年的12月13日,陆川都会存微博上写下这句话。
南京大屠杀74周年纪念日那天,陆川说之前的抗战影片不能影响世界的核心原因是“只立足民族立场,不能以全人类的角度看待战争,而且严重地丑化敌人”,而《南京!南京!》尝试努力突破这两个局限,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研究74年前我们是被一支怎样的军队击败的、这种失败是否蕴藏某些必然因素。
在表达悼念之情并谈及这部票房过亿但备受争议的作品时,陆川说自己从来不-怕被质疑。“裁并不觉得我的历史观有问题。我只想通过理智的方式,帮助世界去了解我们民族身上的伤痛,同时唤起所有人对战争的反思。”
“《南京!南京!》是我的命运”
1937年的南京是个不容易处理的题材,虽然至今已有十几部这样的影片出现。
提起《南京!南京!》,陆川说,这部电影带给他一种“走过历史并身为历史一部分”的存在感。“青史留名”是他曾经的梦想,1日是现在不那么深刻了。“我现在有一种更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正在走过历史,我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让生命不虚此行,让表达言之有物,是我现在考虑的。”
2009年在中国内地火暴上映的《南京!南京!》是陆川那年之前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而对“超过了现在中国导演水平的”历史题材,陆川说自己并不惧怕失败。“我胆子比较大,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
继《可可西里》之后,《南京!南京!》是陆川又一次沉痛的经历。正如其策划阎然说的:“陆川压力很大,他等着走进那片‘黑白城池’已经等了很久了。在《寻枪》的一鸣惊人和《可可两里》40多个大小奖项拿到手软之后,陆川陷入了车祸真相、抄袭官司和与韩寒的论战。”别人指责陆川的野心大,他也毫不避讳自己以前拍电影的确是为了“留名青史”。
里程碑式的《南京!南京!》的确足以让任何一个操作它的导演“留名青史”。拍摄该片的那段时间,陆川在北京的工作室俨然是一个前线司令部。他租用了一个体育馆,墙上贴满了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各种地图、史料和照片,一个巨大的南京城模型时时摆在他面前,让陆川深刻地感受到他“正在走过那段历史”,他是“历史的一部分”。
血淋淋的人性与真实
近年来,思想界兴起“战争原罪说”战争即罪,遑论正义与非正义。即使不考虑这场文化流变带来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二战电影创作也已经从上世纪的正义与非正义的简单分野,转向了探索更为复杂的人性和更为内核的真相。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都深入了一个富于现实感的角度时光向前走,历史向后退,中国的年轻代该如何触摸自己的前辈曾经遭遇的那个巨大伤口?日本的年轻一代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辈曾对他国的所作所为?
《南京!南京!》的成功在于,在一部中国大屠杀题材的作品里,在一个受害国所拍的电影中,存档敏感的历史公案前,让一位侵略者占据如此篇幅并日几近正面,这需要足够的理由和勇气。角川犹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带入,将人性的美丑善恶和对原罪的思索带人历史的内核,带入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去感知一个“有情感的人”在那个特定时空中的所见与惶恐。
他放过了中国慰安妇小江(江一燕饰),但不敢或许也无法让他的同伴放过小江他明知姜老师(高圆圆饰)屡次冒充亲属营救难民,却不揭发,但他不敢或许也无法让他的同伴不揭发。姜老师被带走时,角川背叛了“自己人”,成全了“敌人”――他对她开了枪,他懂得她因而成全了她,让她干干净净地离开。
角川带着朦胧的怀疑前行,直到把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他自杀是因为感到羞耻,感到自己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丑陋地杀人和泄欲。它摧毁的不仅是中国的男人、女人,也摧毁了日本的男人、女人。
陆川说他有自信面对各种争议,因为《南京!南京!》是关于人性的,并不局限于民族的它是给中国的,也是给世界的。它将帮助我们在更大程度上获取真相,而不是又
次陷入简单的集体式情绪风暴。
《南京南京,片尾的照片与字幕清晰地告知我们历史中那些抵抗的青春生命,22岁、24岁、28岁、30岁……她们曾是,但却是观众见过的最荡气回肠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四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日,学校让我们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让中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由于日本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就变成了一座死城。
《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那一幕幕惨无人道的血腥场面让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当作活靶子练习刺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倒在了日本兵的枪口下;日本兵丧心病狂,竟然还举行杀人比赛,把杀人当成游戏。更有甚者,他们连儿童、孕妇也不放过,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孕妇,被残酷的日本兵用冰冷的刺刀插进她的腹部,挑出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婴儿,真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屠杀、抢劫、强奸······仅仅六周,南京三十多万的同胞全部被日本兵杀害!
日本兵不仅夺走了三十万南京同胞的生命,还侵犯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我感到无比的心痛,无比的愤怒!看完电影后我思绪万千,中国人为什么会被屠杀?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太软弱了,"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都没有了尊严,人民怎么会有尊严?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把振兴中华视为己任,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尊严,才不会被欺负!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500字(二)
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日本人的凶残远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可怕一百倍。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屠杀,他们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看见男人就杀,看见女人就拿去当奴隶。日本军把投降的士兵抓起来,用绳子绑在一起,然后,用机关枪对着那些无辜的士兵一阵扫描,直到他们都死了,还不死心。
更残忍的是,日本人甚至把杀人当作一种乐趣,他们把成群的人分成几组绑在一起,然后在他们身上浇上汽油,再点一把火扔在人群里,中国人在火里开始痛苦的呻吟、痛哭,但是日本军丝毫没有怜悯之心,看着中国人痛苦,他们说:"这是最刺激、最好玩的杀人游戏。"日本军不段的用不同的方法残忍的杀害中国人:活埋、活活烧死、推进水里淹死……没有一件事他们做不出来。整个南京城弥漫着尸臭与血腥的味道,死亡笼罩着这些惊慌失措的人,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叫喊声、痛哭声。
日本人横行霸道在中国的领土上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真是禽兽不如!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大罪。他们现在还都不敢承认,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一次刻骨铭心的屠杀,不要忘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祖国,腾飞起来吧,让这些刽子手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这么懦弱的。现在祖国强大了,生活富裕了,没有谁再敢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建设好祖国,让祖国更加强盛,傲立在世界的东方!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500字(三)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5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爆炸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如果我有一把枪,我真想打死那个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中国人报血海深仇!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五
今晚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
影片开头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战,接下来是对战俘的屠杀,忍不住让人以为,日军屠杀的不是手无寸铁的战俘,而是负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国际人士就难民区与日军的反复交涉,以及日军对难民区的步步紧逼,以奸淫妇女为主,大胆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场景,如日军士兵的嬉戏,慰安所里的床戏和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腾致死的中国妇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军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战俘,留下一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并自杀,影片在两个获生的战俘长长的笑声中结束。用短暂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长久的压抑衬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鲜明反比,辅以节奏的张弛交替,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内容上,我并不觉得《南京!南京!》有什么过人之处。影片中横贯始终的只有日军的角川一人,或许试图借其心理变迁反映故事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角川却是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杀仅仅是因为这颗善良的心无法容纳杀戮,而并没有一个心理的积累和转变过程,他的历程无法承载叙述所有故事情节的需要;何况,用一个日本人来记录这场暴行,本身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过客,获生的两个战俘,虽也藏在难民区,但中间并未遭受劫难(因为劫难全是针对女人,几乎),他们也无法承载这个生死的转折。影片只是用一连串的跳跃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而没有用心去描述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态及心理变迁;而且,因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观上也无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来或者死去的人,也没有故事前缀,于是他们的生或死也很随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一言蔽之,影片应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却游移了概念。
由此,我们不能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诗。它只是一部商业影片,轰动的场景、堆砌的故事、另类的视角,均只是为商业而商业。与其说"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不如说"谨以此片让一亿观众因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而掏腰包"罢。
南京南京观后感500字(二)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败和绝望的气氛。在淞沪会战中冒死战争的将士们,到了南京都成了胆小鬼,强大的日本磨灭了他们所有的反抗意志。
爸爸对我说过,爱国是放在心里的,国家,仍是生我们,养我们,培育我们的家园呀!要是没有了这战争,要是没有死如此多的伟人,要是……再多的要是也是没有用的,现实就是现实,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通过看电影《南京!南京!》,我更恨日本人了,难道你们就不能有点人性吗?你们当举枪,枪口对着我们中国人的那一刻,你想过那些无辜的中国人的心情吗?没有!我们并没有对你们做出什么,而你们却为了钱,就杀死了几千人,几万人,你们算过吗?钱有什么用?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做成这种牺牲。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少死那些伟人,我们中国将比现在现在更辉煌,人们当初就不用生活得那么苦,每顿饭都吃不饱了。
看见了电影中一幕幕日本人举枪打死中国人的场景,使我更狠他们了,一幕幕中国战士们有饭吃,脸上流露出久久以来难以显露出来的微笑,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虽然这只是电影,但我相信,现实中,他们见到饭一定也是非常非常的开心。
如今,我更理解大家的爱国之心,对日本的痛恨。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毛泽东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战、珍宝岛之战,无不显示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南京南京观后感500字(三)
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南京南京观后感500字(四)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己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他们孤立无援,却仍旧誓死抵挡,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士兵应有的责任!可是,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他们终还是败下阵来。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着着死亡的来临。惨无人性的日军,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来屠杀中国人: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赶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发指,令人痛恨。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
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唐先生是拉贝先生的秘书,与拉贝一起负责难民营的安全,然而当拉贝被迫离开时,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终于明白了:日军是靠不住的,中国人只有靠自己!所以在拉贝的努力下,可以带一个助手和一个助手的家人离开时,他毅然将生的权力让给了另一个渴望生存的人。他留下来了,结果当然是被拉到刑场,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了一丝的畏惧。他临死前那从容的姿态,连那个执行任务的日本军官都不敢直视!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在经历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后,中国重新站立了起来!
南京南京观后感500字(五)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六
关键词:传播学角度 影片分析 商业宣传 主创人员 受众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这部影片时,《南京!南京!》不仅仅是影片本身,还至少包括由影片、主创人员、宣传组成的内核和受众、发行、播映的外延(如下图)。作为文本的影片,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中产生的意义都内含于《南京!南京!》中,尤以受众阐释影片时生成意义最为核心,因为影片的目的、传播的效果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
“仿真”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符号――影片分析
在坦克的炮击声中,飞机的呼啸声中,日军攻入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城,整个城市荒凉、萧瑟,四处残垣断壁。12月的南京城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为了营造一个逼真的旧南京城,陆川带着剧组从天津拍到长春,甚至花费巨资制造了一个南京城,可谓煞费苦心。而这样的南京城,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整个影片意义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仿真的旧南京城。南京,是一个城市,简言之,是一个物,但是这个物在1937年12月被日军踏入之后,开始承载着太多人的苦难和死亡。被屠杀的南京城中的人,和南京有着无比紧密的关系,南京也因他们而背负太多太多的东西,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忍去追忆那段影像。
这样的一个城市,在影片中自然具有基石般的作用,如何还原那座城市,成了影片能否完美表达原本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陆川花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去布置这个城市――当然是仿真的(空间和时间上都不等于现在的南京,电不等于那时的南京)。
但是即便是陆川、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片中的南京也只是一个仿真的幻象、一个被还原(至于被还原了多少谁也不清楚)的符号,也只是一个浮在导演想象里的空中阁楼。
在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影像符号。《南京!南京!》整个影片有很多符号,在此只选择部分有代表性或特殊意义的符号来分析。
1 标题中的“!”。在电影名中出现“!”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样的符号必然有其特别的含义。当破败的南京城的画面中,出现黑色毛笔书写的“南京!南京!”时,人们不由心里一震。那两个感叹号加重了画面的厚重感和沉重感。而据陆川所言,“南京!南京!”是日本当年进攻南京的代号。如果影片的受众原本就知道这一点,那么观影时产生的沉重的感觉会更明显。
2 黑白的色调。整个影片都是黑白的,无疑使受众观影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陆川决定采用黑白两色来拍摄整部影片,希望给受众一种历史感。黑白色在影片中,至少体现了这样几种意义:(1)最贴近历史的颜色,在对过去的描绘时,黑白是最好的选择,其他的色彩会显得杂乱和花哨;(2)对生与死的冲淡,也许如血液般鲜红更能展示那种生命被摧残的冲击,但是黑白却能更为大气地表现一种生命的厚重感,不管是还活着的还是已消逝的,让我们能摆脱视觉的扰乱而进人深刻的思索中;(3)压抑、苦难、尊重,黑白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也正好体现了那时南京城中各种各样的苦难,表达了对已逝人们的尊重。
3 哭与笑。《南京!南京!》整个片子中的哭与笑并不多见,但这两种非言语符号却是理解影片很好的桥梁。虽然片子中大量的表情都是一脸严肃,但为数不多的哭笑还是传递了一定的意义。结尾小豆子的笑――酣畅淋漓的大笑,却显得十分苦楚,痛苦的大笑,也许是一种希望的表达。
4 漂浮的符号。陆川和剧组制造了一个仿真的南京城,但是这样的空中楼阁却没有很好地让各种符号镶嵌其中,这样,各具意义的符号显得有些凌乱,没有和破损的南京城一起阐释确切的影片含义。
商业电影式的宣传,成功却削弱了影片的意义
《南京!南京!》相比于《可可西里》,具备浓厚的商业片气息,庞大的演员阵容,高达8000万元的成本。它的宣传采用的是商业片的模式,耗资千万元。首映之前,选择了15个城市进行宣传,而中影以往大片的宣传城市也不过就5个。制作了好几部宣传片和海报,连中影总裁韩三平也呼吁广大媒体支持《南京!南京!》。针对影片的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制作了精美的专题。比如新浪网的专题从2008年3月就开始了,至今都一年多了。
正因为这样庞大的宣传造势,《南京!南京!》上映之前就获得了大量的人气。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浓厚的商业气息,削弱了影片本身的意义。
大量的商业宣传造势,使爱众容易以商业片的解读方式来解读《南京!南京!》。商业片是以盈利为最主要目的,为迎合大众口味,影片中含有大量的特技、或其他吸引人眼球的要素。很明显,《南京!南京!》所涉及的题材注定了它不能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剧组也不希望给影片戴上商业片低俗媚俗的帽子。因此,虽然大规模的宣传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片子,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来观看这部片子,但是如果在观影之前就使得受众默认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话,无疑会对受众解读影片产生误导,也不利于生成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宣传片、海报、评论,给爱众预置了部分视角和意义,反而不利于受众更好地解读影片。宣传片海报往往只能展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受众如果通过这些产生部分成见,在观影时,解读就可能出现被误导的情况。而大量的评论更是会对受众自身的解读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引导。
主创人员
影片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创人员密不可分,这里的主创人员至少包括导演、剧本、主演、摄影。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些人在诠释影片、表达意义。如果说影片就是一个舞台,那么导演就是舞台旁的指挥,主演则是舞台上听着导演指挥和凭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对角色进行演绎的扮演者,而摄影则是在最隐蔽和最明显的地方观看并最终展示整个大舞台。所以主创人员中每一类的发挥都影响着影片的好坏。
陆川:好的导演,但不是好的剧本。陆川选择了一个特殊的主题,并很好地控制了影片走向――坚持对人性的刻画、避免盲目地追求特技,这一点上,陆川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但在剧本上,让人难以忍受凌乱的线索,整个影片就像一幕幕画面组合在一起,受众难以理清里面的联系。单独的丽面过于强势的表达意义,而缺失明显的主线,这样的叙事使受众观影时感受到影片在不断切换、线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曹郁:镜头的把握出神入化。《可可西
里》让很多人认识了陆川,但忽视了曹郁――那个操作着摄像机、舞动着画面的人。在《南京!南京!》里,曹郁延续自己在《可可西里》中对画面和意义的感悟能力,对镜头和画面的把握还是那么出色,受众被这部片子震撼有一半是因为曹郁展示出了极具震撼力的画面。
中泉英雄:最出彩的角色角川的扮演者。加果一定要在影片中找出一条主线索的话,日本兵角川正雄算是其中之一。角川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人物,从目睹自己的军队打下南京城、参与剿灭抵抗的守军残余,到最后放走小豆子等二人,自己自杀,角川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挣扎、纠结、伤痛,也许自杀是最好的选择,死比活着容易。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人物塑造来说,角川都是最出彩的。中泉英雄对角色的演绎是成功的。
其他的主演人员,刘烨、范伟、高圆圆等都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可能因为剧本的原因,人物的塑造天生地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
不同的《南京!南京!》来自不同的受众
《南京!南京!》到底怎么样?从看过的受众那里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喜欢的受众毫不吝惜赞美的语言,而不喜欢的受众却对此片大肆贬低甚至质疑陆川的能力、人格。来自影讯网的投票结果如下:42%的观众认为“非常好看,推荐”,47%的观众认为“垃圾片,浪费银子”,而在天涯社区,也因此片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南京!南京!》在不同的受众眼中是完全不同的影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对受众的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理解这是为什么。简单地从两个方面人手分析,即受众的差异和受众解读的差异。
不同的受众。对受众的分类,传播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最为简单的还是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型受众。这类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自觉性,而且对媒介传播的内容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一套系统,不会轻易受媒介影响。这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主要还是来自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果《南京!南京!》的价值意义和他们已有的价值意义系统不符,他们断不会改变自己去认同影片,反之亦然。二是被动型受众。和主动型受众不同,这类受众易于受到媒介传播的影响,而自身没有一套较为稳固的价值判断体系。所以他们对《南京!南京!》主要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比较认同其价值和意义。
除了这种划分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受众分为如下几类:1 影视专业人士;2 电影爱好者;3 对题材感兴趣而对电影不感兴趣的受众:4 潜在受众。这几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肯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角度、理解的路径和自身积累的知识都不一样,在他们的眼中,《南京!南京!》肯定是不一样的。
受众的成见――自有符号系统对解读《南京!南京!》的影响。夸张一点地说,《南京!南京!》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而整个影片也有其一套符号系统,受众想要完全理解这部影片,必然要具备《南京!南京!》的那套符号系统。两者的符号系统越接近,受众的解读就越接近原创的本意。而受众的成见(自有符号系统),则是如何解读的关键。主要的成见有以下三点:1对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还原有极高的要求;2 对日本有敌视倾向:3 对日本有复仇倾向。具备以上3点成见中的一点或几点的受众对此片都不看好,因为第一点成见是几乎所有导演都无法消解的,历史的真实是不能还原的,第二、三点成见会极大地影响受众对角川这一角色的解读,势必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解读。
解读的各种倾向――不同意义的生成。陆川想拍一部不同于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这样的不同意味着他要去符号化,即去掉人们已经接受和保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符号。但是去符号不成功的话,受众就会生成其他的意义。
而且由于受众自身的符号系统和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对每一个画面、场景和整部影片,受众在解读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发行、播映
总之,这两个方面包括对盗版的杜绝措施都做得很不错。由于这两方面对《南京!南京!》的解读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此不做详述。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七
今年是抗战_周年,在这喜庆之年,中国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可谁知道,在黑暗的旧中国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受人欺辱,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从37年开始,中国又饱受了8年可怕的战争。
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因为这次大屠杀对中国,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造成沉重的伤害。暑假的一天,在观看《南京大屠杀》后,我深受启发。感到日本鬼子是多么地残无人道,而中国人民又是多么地可怜!
刚开始的声音就非常悲伤,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当时的惨况。影片刚开始就放出了一对夫妇与其子女。他们从上海逃到南京来避难。可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南京也是日本鬼子的一块肥肉,虽逃出了上海,但却遭遇了一样的悲惨下场。
由于军队抵抗不了日军,不仅丢了城,而且有的死、有的伤、有的被俘。于是,南京就被无情的日本鬼子大规模洗劫。有人幸运地躲进地洞免于一死,而不幸运的则被不留情面地枪决。
看着那一幕幕惊心触目的画面,望着那一片片血腥腥的场景,让我的心不禁痛了起来。我恨日本鬼子,更恨那些卖国贼,那些背叛祖国为求活命与钱财的人,那些为生活而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与良心的奸诈小人,那些为了活命不惜当日本人的走狗而又被日本人杀害的人。我真不明白,不明白那些中国人为什么不站出来对日本人说:“你们再敢过来,我们就和你们拼命。”为什么不共同努力打败日本人?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无能,要去那样逃避?他们心里还有“中国”这个名词吗?
往事虽已过去,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但是,说不准就在接下来的一秒、一分、一时,世界将再次混乱,到那时如果我们还是落后、无能,仗势凌弱或许会在我们身上重现。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影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日本人的凶残远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可怕一百倍。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屠杀,他们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看见男人就杀,看见女人就拿去当奴隶。日本军把投降的士兵抓起来,用绳子绑在一起,然后,用机关枪对着那些无辜的士兵一阵扫描,直到他们都死了,还不死心。更残忍的是,日本人甚至把杀人当作一种乐趣,他们把成群的人分成几组绑在一起,然后在他们身上浇上汽油,再点一把火扔在人群里,中国人在火里开始痛苦的呻吟、痛哭,但是日本军丝毫没有怜悯之心,看着中国人痛苦,他们说:“这是最刺激、最好玩的杀人游戏。”日本军不段的用不同的方法残忍的杀害中国人:活埋、活活烧死、推进水里淹死……没有一件事他们做不出来。整个南京城弥漫着尸臭与血腥的味道,死亡笼罩着这些惊慌失措的人,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叫喊声、痛哭声。
日本人横行霸道在中国的领土上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真是禽兽不如!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大罪。他们现在还都不敢承认,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一次刻骨铭心的屠杀,不要忘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祖国,腾飞起来吧,让这些刽子手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这么懦弱的。现在祖国强大了,生活富裕了,没有谁再敢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建设好祖国,让祖国更加强盛,傲立在世界的东方!
影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对于“死亡”二字,我一直是怀有敬畏之情,一直都不愿意写这个话题,也不愿意提及这个话题。可是看完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后我却突然想写点什么。或许是为了提醒自己记住死亡,更好地珍惜生命。也或许是为了提醒自己要记住这段悲惨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首发于1987年12月,也即“南京大屠杀”五十周年祭日那天。一发行就受到读者的疯狂抢购,出版当月就发行了十五万册。当时新闻媒体称它是“中国作家写的第一部全面、真实、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悲剧长卷。当然这些都是我看完《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后才了解到的。说起《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其实我也是偶然看到的,看完之后我的心深深地刺痛了,沉思良久后,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遂作此文。书中通过幸存者和几个良心发现的参加当年屠杀的日本士兵的口述,详细还原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始终。看完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运转在我脑海中的是强奸妇女、虐杀儿童、火烧活埋男女老少?一幕幕日本灭绝人性的暴行。30万!!!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在一具具倒下的尸体前,日本侵略者没有丝毫的怜悯,没有丝毫的恻隐,而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欢笑着。读此,不觉心痛。剩下的几章后来也终于没有勇气看完。
70多年过去了,历史长河里南京大屠杀哀怨的浪花仍在泛起。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永远的伤疤。今天距下一个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正好一周,在此我惟愿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无辜丧生的人民能在天国生活得幸福,不再痛苦。如果有轮回的话,希望他们在这世能生活得幸福安逸。
历史已成为永恒,丧钟却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响彻。生长在新中国的我们不用再担心炮火,担心刺刀。今天的我们衣暖食足,处处沐浴着祥和的阳光。不少青少年,脑子里只有幸福、享受、潇洒,不了解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似乎那场屠杀也与自己无关;而有些祖父辈的老人虽然曾经闻过了血腥味,但在这太平盛世里对国难也在逐渐淡忘。然而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其它的一部份人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南京大屠杀,完全不懂得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耻辱,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悲哀。是否还记得日本的炮火、日本的刺刀?是否还记得那南京城土地下还有三十多万亡魂?是否还记得我中华被各国列强侵略的无奈眼神?人们啊,记住历史,今天的和平与富有不应成为我们忘记历史的借口,我们要以史为鉴,防止悲剧的再度发生,防止我们下一代看书流泪的延续。
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八
五千年的繁荣景象和辉煌的历史,顷刻间化无虚有,为之替代的只有那充满可耻的太阳旗子在污浊肮脏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三十万那!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笼罩着。然而洗劫的仅仅只是一座南京城?日本人的利爪兽蹄践踏了整整大半个中国!拥有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如今却遭到小小日本的随意迫害,这简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国家落后。
我国虽然正在日益强大,但是过去的落后将受人摧残,如今落后必遭淘汰,这的确令人深思。我们应当稀缺曾经的耻辱、教训,为历史重新谱写上新的辉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南京南京观后感【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