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学生厌学情绪心得体会范文
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减少学生厌学情绪心得体会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59.3%的中学生有厌学情绪,而其中既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困生,也有少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主持该项调查的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是目前国内儿童心理全国性的最权威的专业学术组织。据《光明日报》消息,农村中小学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而初中辍学率最高,高中稍好。“厌学”是不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厌学”表象之下隐藏更深的,是学生对未来的茫然,消极厌世的情绪。中学生由于思想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自我保护的能力,意识不强。由于厌学,一旦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或成年人引诱,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前途尽毁。“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因为家庭困难,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学生自己学不进去,家长也没办法。”这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坐视不理,而应该积极面对,寻求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尽可能使学生安心学习,积极面对人生。
有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变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而对于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动脑思考,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本,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不愿上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会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竭斯底里。厌学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由于厌学症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这个问题,分析原因,寻求缓解、消除的方法。
一、对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几个因素的相加的结果,而是诸多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一)外因:
1.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干涉过多,过度的惩罚、拒绝,否定,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过度保护,太过放任不管等,都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学习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2)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都是子女模仿的榜样。父母乐学好学,生活方式健康,那么子女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自然就会乐学上进。如果家长从不读书学习,不学无术,注重吃、喝、玩、乐,生活方式糜烂,言语粗鲁,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等,子女也就有样学样,不会认真学习,应付了事,也就没有好的学习心态了。
2.社会文化背景:当前互联网上传播的低俗文化,一些不正规的书报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由于中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不强,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且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高,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文化、思想行为方式更容易接受、模仿。因而导致他们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
3.学校教育背景:当前许多地方存在办学理念误区,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一切以高考、中考为准则。学校教育有走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倾向。轻素质教育,片面抓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导致学生一整天都在学习,处在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一部分老师不注意因材施教,教法单一,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满堂灌,或者题海战术,过多的测试,加上严厉的惩罚、训斥等,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了机械的做题,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的形成。
(二)内因:
1、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动力。
2、自我认识偏差: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失败时容易放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前途,自曝自弃。
3、错误的学习观念:“读书无用论”,喜欢拿一些无读过多少书而又赚了不少钱的个别人作比较,而忽视大多数人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事实;因为自己基础差,基本技能又不扎实,加上学习方法不对,个别学生先天智力低下,都是厌学症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智活动能力差。有的学生上课时坐不住,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后完全不学习,作业马虎应付,预习和复习无恒心,学科知识不注意系统化,网络化,导致今天学,明天忘,知识掌握不牢固,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很难提高,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对厌学行为的矫正:
1.从心理上矫正。从学生的思想认识上给与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在今后的社会中,没有知识或者知识不高将会吃亏,就业难,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或简单的手工作业等,又累报酬又低。而一些技术工、文员、公务员等职业对文化知识、电脑知识等要求都较高。你没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电脑技术,根本无法胜任。而当你认识到要学习知识的时候,又已经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即使你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很难学好,就会后悔莫及。
2.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在学习上表现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从而使学生确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而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所以不应该只是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单方面工作,也不只是在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上进行,而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教育。(1)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不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文化程度、水平高、能力强,则致富门路相对较多,速度快,而且不用出苦力;相反则难实现致富,甚至生活困难。(2)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快,不努力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落后、掉队,适应不了社会变化的要求。(3)从大的方面来看,学习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立国,强国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家卫国。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自身强大了,才能实现保家卫国。(4)榜样教育和爱国、艰苦创业的教育。举出身边一些学生知道的先进典型进行榜样教育,同时举出个别的反面例子,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找出原因,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把学生向好的方面引导,促使其转变。而学校教育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各科任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兴趣、接受能力等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减少、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课堂纪律,学习的重要性等高压手段。采取分层多种测试等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枯燥,繁重的学习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学校,班级可以利用课余时等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学生乐意参加的第二课堂,如书法、国画,街舞,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使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调节了紧绷的学习神经,使学生觉得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大家庭,而自己融进了这个大家庭,对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讨厌一个老师,直接影响到他对这门学科的学习。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得到学生的喜爱,则他的课也会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成绩就好;反之,学生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那么这门课成绩肯定不好。作为老师对有厌学情绪或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多找其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肯定其好的地方,发掘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这样老师必定受学生爱戴、尊重,学生也会努力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有减少或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辅以先进的方法,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