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的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说明】读《礼记》的心得体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一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二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三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四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就应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明白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明白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五
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
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
举两个例子吧!
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
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篇六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礼记》的心得体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