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制度执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文
制度,既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标杆,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与人”的言论就是一个经典的论述,即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以说,制度的好坏牵涉着一个国家、社会、单位、个人的神经血管与喜怒哀乐而不可不察、不可不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浩瀚、逻辑严谨、体系严密,其中既有着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引,也有着廓清迷雾的方式方法,其中的“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内容更对我们深刻了解、知晓制度层面的东西予以着无限的启迪和指示。
一、制度稳,则国家稳
制度本身,是我们做事行为的法则,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制度确定之前,我们可以依据其他非正式规则,比如不成文的道德、习惯等来行为做事;而制度确定以后,我们就应该按照制度规章办事,任何团体与个人便不具备超越制度规范的特权。所以说,制度本身的良莠,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进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二次会议上谈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我们新中国在战与火的岁月中成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不透射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制度支撑与巨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对台政策中主张“一国两制”等,都遵从着最大的实事求是和发展大势,也保障着我们的国家在大发展、大变局、大转型中行稳致远。
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我们的制度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只有中国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民族尊严不断增强,政治话语更加嘹亮,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自由散漫、手足无措,我们的制度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也更加让人心服口服。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已超4300万,美国已超870万。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打破谎言。任何试图挑拨和攻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说辞,在实践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我们绝不答应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的制度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习总书记的讲话一是说明着,我们现今的制度不会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文脉,相反,还要从中汲取充分而有益的养料。比如说,在基层事务中形成和运用的“以和为贵”“息讼止争”的村规民约,在外交层面奉行的“亲仁善邻”的邦交之道,在日常生活中恪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等等就是一个证明。二是揭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实践永无止境,制度创新便不会停滞不前。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7年《中国共产党章程》、2019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纪法规的修订完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所作出的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守护好一江碧水、打造“三个高地”,以及我们台办“一个服从,三个服务”的目标定位应该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第三,制度的制定与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国情、世情与民情。我们知道,我国的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没有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作为指南,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我们台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三表率一模范’政治机关”等等制度方案都遵从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准则,而不是简单地用“拿来主义”“空想主义”嫁接、裁剪我国地区实际或单位概况。习总书记讲,“我们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不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更不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的事情和制度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自己说了算。
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若想拥有鲜活的生命,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制度设计得再优良,但如果束之不用,那这样的制度便是装点门面的。不管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个体,无论是属于上级机关,还是处于下级部门,都应当强化制度意识。制度规定了的,都应该得到切实、完整地执行。脱贫攻坚中,各地积极响应中央“七个一批”“六大工程”战略,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做好落实;国台办发布31条、26条惠台措施,我们积极领会,消化吸收,并结合湖南实际,出台了“湘版59条”。今年上半年,中央出台助力台企11条,我们各地也遵从实际,沟通协调,抓好落实。不让制度空转,切实维护了制度的刚性与权威。
当然,制度的刚性与执行中的温情是应该被兼顾的。在合法合理合情中,治理者应当运用常识常理与常情,顾及道德习俗与惯例,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制度的深意,做好制度的解释,贯彻好制度的落实。制度再优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也就是说,制度是有漏洞的,这里就需要公职人员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来作支撑。我们看到民众办事,是转身就走,还是热情招呼,或是嘘寒问暖、帮人解难纾困,这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但具体如何来做,又很难用严丝合缝的制度强行予以要求。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就会不同,民众对我们的评价也会不同,政府的公信力也慢慢变得不同。所以说,制度本身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能够服务于人,幸福于家,富强于国,和谐于社会才是本质与初衷。
可以说,任何一项优良制度的形成,都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是他人趾高气扬的施舍,而是在实践岁月中苦心探索与经营出来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细则都来源于、发展于、创新于中国的实践,其本质属性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过来,形成的制度优势也为我们国家的长足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坚定制度自信,紧密联系地区、单位、人员实际,沿着制度的轨迹,我们就能在乱云飞渡中从容应对,就能在纷繁复杂中占据主动,就能在“两个变局”中抢占先机,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