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总结
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的教育水平基本决定了国家义务教育的水平。因此,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素质至关重要,决定了国民基本的素质。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思想主张,简称“五育”。现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新的“五育”,现在是指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日渐繁荣的时代,教育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抓好教育,就培养好国民素质,优秀的国民素质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做好“五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五育”如何在学校融合、施展,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接受班级授课?怎样去判断一个学生素质如何,仅凭成绩去判断?显然,这样的方法是欠缺的,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评判。现时今很多学校教育以授课为主,将知识教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知识变成了大部分教育的中心,往往忽视了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比如,看一个人是否善良,不能从他的分数看出,也不会从会不会做题得出结论。知识是必要的,但知识不是全能的,必须将知识化为自己拥有的智慧,甚至变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后,此时才是真正有着属于自己的本质力量,变成自己的能力。如果缺乏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那会如何呢?那就是会造成一个巨大的时代后果,也就是多了一批我们常说的“有知识没文化”,“只会死读书的机器人”的人。为了以防过多这种现象出现,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方面发展,培育一个健全人格的青少年。
首先,做一个合格公民,素质先要过得去。社会风气的好坏,在于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只要人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自然也能好,国家也能更安稳。在学校教学中,德育的培养不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课上,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应传达出德育的思想,如在历史课堂上可了解到先得民心再得天下的胸怀有爱之人;在数学课堂的实际应用题中可以体现出团队合作和分共明确时每个人的责任心;在物理课堂上,科学家们的一次次失败永不放弃的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之人.....智育的培养同时,德育也同步学习,这样,可培养出一个更合格的好青
当然,在此阶段的青少年学习很重要,但除了要拥有好的成绩外,强健的体魄也不容忽视。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刻在心中,伟大的毛主席也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可想而知,体育锻炼是多么重要。体育锻炼可以跑步、跳高、打兵乓球等各项活动。劳动教育不只是在学校展示的手工,打扫教室,还有在家做饭、洗衣服、拖地,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为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打造素质教育“融课堂”,学校也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鼓励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这些课程的设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锻炼身体,掌握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心、磨炼意志,构建团队合
劳动课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劳动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劳动的过程、掌握劳动的方法,辛苦劳动后可感受劳动的价值,获得劳动的乐趣,更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劳动课的作用之大,那就让劳动之风席卷整片校园。
同样在这个高竞争压力的社会上,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学校教育的知识学习,上学期间也送往各种学科补习班,却忽略了对美育的教育,也有不少家长觉得美育那不重要,考试分值不大。而实际上的美育是指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育,它不仅仅局限于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的作品,更多的还在于对现实生活中对美的发现,以及对美的道德方面的发现和认识。美育是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因为美育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与美好品德进行一个更上一层的鉴定和选择,它能教我们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它能够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在目前这样的教育体环境中,智力开发首要重要也很有必要,同时审美能力也需一同培养,我们在智力培育时美育能够帮助树立更好的判断标准,让我们能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建立更全面的人生观。而且美育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当我们在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我们会判断好坏,判断是否道德,当然这些是智育中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从古到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不缺各式的美,如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体现的音律之美;徐悲鸿画中马的健硕之美:蒙古舞的热情奔放之美......。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修行,一个人的审美体现了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只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培养品德兼优的人,国民素质也随之提高。
“五育融合”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一种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基本功,现在不仅仅要善于自己的学科领域,每一堂课都要结合“五育”,设计不同教学方法、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些都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征程,它带来的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希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