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范文

(作者:虎张龙时间:2019-12-16 21:19:31)

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

基层政府作为我国政治体系的基础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了基层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等等。其中大多数的基层政府都能够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竭尽所能为群众服务,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拥有较高的公信力。但是有些基层政府却不同程度的存在公信力弱化的现象。就各级政府比较看来,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高于省政府,省政府高于基层政府,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最低。通过参考专家学者的著作以及自己的理解与导师的指导,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1.职能转变滞后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包括基层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都可能或多或少的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有所欠缺。一些政府过度追求GDP的增长,大搞“形象工程”忽略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也就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水品不高,从而不能让群众满意和认可,那么群众对其公信力的评价也就自然而然的降低了。

2.作风不实

当前,一些基层政府不能切实把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群众遇到问题找政府解决,却遇到阻挠、应付推诿。即使是一些小事,群众也有可能跑了三番五次仍然得不到解决。2013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河北省、江苏省部分窗口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节目,显示出了我国一些基层政府存在自由主义现象、纪律松弛、作风涣散等问题。而一些基层政府的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效率不高,同时,官僚主义现象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蛮横。导致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更加使得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3.信息公开程度低 

对政府可公开的信息特别是涉及财务等诸多敏感的信息,一些基层政府选择不透明、不开放的态度。即使是公开的信息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虚假现象,还有就是部分基层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布公开不重视,政府网站打不开、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不准确及发布的信息已经过时,例如:今年3月,安徽省宿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上发布了一条“今天心情非常的不好”的信息,这让严肃正规的政府官网形象大受损伤,也使得群众对于政府的工作存在不信任。这就导致国家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不能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传达与贯彻,从而造成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引发群众的不满。一部分基层政府对于可以公开的行政工作的办理程序、办理方法、办理条件、办理结果等过程不予公开,使得群众不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同时,在不了解信息的前提下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办事,造成群众不满。另一部分基层政府即使公开了工作信息,其公布的信息也存在虚假的现象、与事实不符,也造成了群众的不满与不信任。                              

(二)行政工作人员方面 

1.行政行为不规范  

由于一些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有所欠缺,其行政行为不规范,引起群众不满。具体表现在:搞形式主义、忙于应付上级检查、出文件、开会议,但正真落实了的工作却很少;有的搞暗箱操作,给不符合国家优惠条件标准的人放绿灯,真正符合国家优惠政策的群众却得不到实惠;有的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滥用职权、越权等等不规范行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只为上级办事,不能实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有的责任意识欠缺,对于群众要办的事不重视、应付了事等等行为。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间接表现和衡量的。行政行为的不规范引起群众的不满意,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缺失。

2.行政方式落后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行政方式简单粗暴是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又一表现。有的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学习,其行政方法简单落后、其行政方式粗暴;有的执法人员没有执法资格就上岗、滥用职权,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有的存在执法不公、执法扰民、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近几年频频曝出的城管暴力执法即是其中的典型。行政方式落后是不容小视的公信力缺失的一大表现。 

3.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基层政府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贯彻执行不力,是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大表现。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惠民政策,目的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然而,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作为政策实施者和贯彻者却出现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基层政府缺乏实际的调查研究,颁布的政策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收到的工作效果甚微:有的颁布的政策出自多个部门,政令难以统一;有的颁布的政策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往往失信于群众;有的为了维护自身部门的利益,对于上面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挖空心思争取利益;有的变相实施中央及地方的政策,是得政策失去了原有的意思;有的对上级的政策不认真贯彻,不把上级颁布的政策当回事,对百姓享受的优惠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及时的信息反馈;有的在接入市场经济的活动时人违背对投资者事先的承诺,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失去政府信用等等。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颁布与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直接影响着群众对于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的认可与接纳,从而间接影响各级政府政策在基层能否顺利贯彻执行。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不力就会失信于群众、失信于投资者,从而使群众满意度降低。

(三)公民自身方面

1.公众获取信息少

由于政府部门规章条例的限制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公民在获取有关政府政策方面的信息大多是靠市井流言和自己对于政策方案的理解,这就导致了政府信息不能及时让公民收到,即使是收到了相关的信息也不能保证信息的权威性与正确性,从而影响政府工作的开展,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2.公民文化程度较低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看,2010年大专学历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8.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6.8%,人口粗文盲率为4.08%。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政府政策文件的传达效果,具体表现在,老百姓对政策文件的内容及精神不理解甚至有误解,进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

3.公民监督不到位

公民监督是现代化政治生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在我国对政府的监督需要一定的权限及经济实力,而这些条件又不是普通人能够满足和达到的,就使得公民对于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流于形式,而不受监督的政府机构必然会产生腐败,因而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就会下降。近年来由于基层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而引起的上访事件频频发生,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在公民监督执政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二、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危害    

(一)干群关系恶化

基层政府是最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着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群众对政府有怨气、对政府部门不满意。如果群众对政府有了怨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干群关系。如果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得不到缓解,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会激化干群矛盾,甚至会演化成群体性事件。例如:在2012年7月28日发生的“江苏启东事件” 由于网络上的流言大行其道,政府没有及时发布官方的正确信息辟谣,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在事件发生以后政府的公信力遭到群众的质疑,政府陷入了“塔西陀陷阱”(塔西陀陷阱是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意思就是当政府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被民众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群体性事件如果被不法分子煽动、利用,对于政府和群众而言,都是有极大危害的。对于政府而言,群体性事件会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并且损害政府的形象。对于群众而言一时的不理智行为并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耽误政府处理事情的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干群关系紧张、激化干群矛盾。

(二)地方经济发展受阻   

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基层的贯彻和实施,需要基层政府通过确立相关的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在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法制意识、综合素参差不齐,群众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基层政府仅仅依靠手中的强制力来强迫群众实施已制定的制度,以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那么势必会使群众埋怨、制度失去了人性化,而最初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也受到扭曲。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保障。如果一个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差,其颁布的各项制度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那么群众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和遵守这些制度,这样会给基层政府工作带来难度、增加行政成本。目前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如果基层政府公信力低下,那么必然会给投资者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留下不好的映像,从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阻。

(三)社会稳定难以实现

基层政府在社会中扮演着调解员的角色,一些社会矛盾需要基层政府介入解决,如果一个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较高,那么它提出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相反,如果一个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较低,那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还会激化群众中间的矛盾,使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关乎着政府的政策及法规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同与支持,如果基层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不能使民众满意,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民众对于基层政府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民众不再配合基层政府的工作,不再信任政府,不再将自己的公权利交给政府去代理,从而通过自己的手段与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的混乱。

总之,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对我国的基础建设是很不利的。

三、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及意见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国家设立基层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公民的管理,以及对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基层政府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上,而对于老百姓关注较多但是不见利益的问题却很少去解决,以至于公民对基层政府提供的基础服务有很大的意见,进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也不断下降,还出现了对基层政府的工作也不配合甚至是抵制的行为。所以说,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的首要措施就是改变政府的职能,把只顾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政府改变为为公民提供基础服务,为公民谋福利的政府形式,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对于政府不信任的情况。

(二)提高公务人员业务素质

基层政府公务人员是基层政务的直接参者、实施者、号召者和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大小及素质的高低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基层政府工作的开展。而许多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服务大众的人民公仆做好、做到位,他们不积极为群众解决问题,遇事互相推诿“踢皮球”,导致群众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印象极差,继而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所以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以及其业务水平,对提高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有很大的意义。其中,应该把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

(三)建立健全公民监督体制

目前我国对于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还是主要靠国家的有关部门,公民的监督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以至于导致现在许多群众发现不合理的事情,觉得有必要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但是苦于自己没有经济实力、能力与时间,所以就只能作罢,而有些基层政府与其工作人员又会利用在这个监督不全的空子从事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断下降,要想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过程及行为,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让政府服务的受益者也就是公民自己监督政府的行政过程和行为。从而让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趋于规范化。

)信息公开透明

由于老百姓获取政府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所以许多老百姓对于政府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以及对老百姓利益的考虑都是一头雾水。这也就导致了老百姓对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不理解与不支持,从而导致基层政府工作的困难重重。为了能让群众能够及时正确的了解政府相应的政策与条令,政府应该对老百姓关注度较高而又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用适宜的方式向老百姓公开,让老百姓不再被一些流言以及虚假信息迷惑,通过信息的及时公开让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从而让老百姓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与条例的制定中去,以增强政府公信力。

研究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从而建立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国家开展各项事务都是非常有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基层政府都积极的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出现了公信力弱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公民和制度的原因,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处在政府方面。所以要想很好的提高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首先应该从政府方面着手,当然这也需要公民的配合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导。

word该篇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范文,全文共有544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doc》
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浅析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