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党建评论范文
[摘要](多篇)党建评论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目录
1.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3
2. 不断推进文化发展 5
3. 警惕“注意力政绩” 9
4.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优势 11
5.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14
6. 笃信笃行学“真经” 19
7. 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21
8. 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5
9. 赓续长江文化做好“三字”文章 28
10. @年轻干部跑好“接力棒”启航“新征程” 31
11. 奏响“四部曲”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34
12. 从党史“富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38
13. 雷锋精神的时代回响 41
14.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点 51
15. 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58
16. 驰而不息正党风 61
17. 开展新时代人民群众满意的调查研究 63
18. 别荒疏了和群众说话的本领 70
19. 让世界读懂中国,关键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72
20. 擦亮“雷锋精神”的时代名片 74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古人这些话,意在告诫人们当以贤人哲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心存定力、以道正己,永葆清廉的本色。“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从古代廉洁文化中汲取丰富滋养,可让我们知荣辱、知敬畏、知行止。
北宋包拯再三吩咐家人不准收礼,有一人前来送礼,包拯面对厚礼不为所动,并挥毫回诗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字里行间正气充盈,刚正不阿溢于言表。有铁面无私的境界,有视操劳为分内之事的识见,人生之路方能行稳致远。此乃第一面镜子:拒礼为开廉洁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于谦《石灰吟》一诗借物咏志,表达了高尚的道德追求。于谦先后在江西、河南、山西等省出任御史、巡抚,为官清廉、竭诚为民,深受百姓拥戴。在兵部侍郎任上,他率兵抗敌、收复失地,深受朝廷信任,欲加于谦少保衔、总督军务,被他以“当前军务繁重,实不能以功邀赏”而谢绝;朝廷见于谦的住宅简陋,又特意将一座漂亮的住宅赐给他,仍被他以“当前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为臣的岂能自图安逸”为由拒绝。于谦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但却不贪不占,不图个人享乐,一心只为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宁,其清风凛然令人敬之、仰之。此乃第二面镜子: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稗类抄》中载,有个叫陆清献的县令,为人刚正、公正廉明。巡抚慕天颜过生日,下属官员争相贡献奇珍异宝,唯恐礼物不丰厚、上司不高兴。只有陆清献从袖子中拿出一匹布、两双鞋,说“此非取诸民者,为公寿。”巡抚笑了笑,却没有收下。没过多久,陆清献就因为一点小事被罢了官,其中原委明眼人一看便知。古人曰“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为了自清而丢了乌纱,陆清献并不后悔。此乃第三面镜子: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党员领导干部当揽镜自照,在坚守初心使命上思齐、在干事创业上思齐、在清正廉洁上思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学得认真、做得扎实,起而行之、聚沙成塔、终生不辍。
不断推进文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在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强大的反作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从反面论证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890年9月,恩格斯在给柏林大学学生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写道:“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在写给另一名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用文学、艺术等来说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反作用还体现在文化的阶级属性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并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他们指出,由资本主义文化塑造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压迫剥削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只会越来越使“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无产阶级拥有精神生产资料,才能够摆脱被支配的命运,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人人平等享有文化滋养的景象,“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每个人都能拥有精神文化生产资料,文化的功能不再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是造就自由个性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推动文化的发展,绝不能毫无章法、随心所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发展文化就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文化。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文化发展问题,同时“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强调,要将文化作为重要事项,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系列部署,将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高质量协调发展,不断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警惕“注意力政绩”
弘扬严实作风,发力点在干部,落脚点在群众,核心是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重点是找准自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可以说,群众满意了,干部作风转变才算有真成效。
群众竖大拇指,对干部是一种激励,反之,则是工作做得不到位。现实中,有少数干部打着让群众满意的幌子,吸引领导注意。有的盲目追求政绩工程,搞一些“花架子”,弄一些昙花一现的“盆景工程”,将原本服务群众的精力放在数据“亮眼”或文字雕琢上;有的热衷在领导身边“团团转”,却鲜少去群众身边或田间地头走一走、转一转,哪怕到了基层、同群众坐在了一条板凳上,也是蜻蜓点水,抓不到真问题。
凡此种种,检验着政绩导向,也折射出作风问题。一方面是思想上错位,个别干部宗旨意识树得不牢,对群众缺少真感情,只图树立自身形象、只为自己升迁铺路,喜欢露脸抢风头,忘记了人民公仆的根本身份。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疲软,懒于真正将工作抓实抓深,常常浮在表面,忽略发展实际、忽视客观规律,一味追求数据华丽的工作报表和用词浮夸的工作汇报。这种只唯上的投机行为,既浪费人力物力,也伤害群众感情,既恶化政治生态,也带坏社会风气。
警惕“注意力政绩”,关键要从领导干部入手。领导干部要带头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搞脱离实际的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要主动带队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多倾听群众的声音,做到集思广益,避免只听“一家之言”。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要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工作评价,把考核的“打分权”交到群众手中,充分发挥督查、审计、验收等相关单位职能,不让成绩停留在纸面上。要提升干部考察的精准性,突出实干实绩,用好奖优罚劣等手段,倒逼党员干部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和让群众满意上。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优势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走出了一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仅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实践充分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具有西方民主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彻底的人民主体性
同西方少数人的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彻底的人民主体性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第一个限定语就是“人民”。“民主”一词中的“民”本身就是指人民,再加一个“人民”的限定语,其实就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人民本体属性的强调,从而在主体上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式民主的少数人民主区分开来。
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特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它突出人民在民主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加广泛、更加全面、也更加充分。
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具有真实性特征。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以全国两会中的人大代表为例,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民族都有人大代表。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迎来“新生代农民工”“快递小哥”“一线工人”,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的一个很好体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环节的全链条性
民主选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部,一选了之肯定会出乱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实践环节全、实践方式全。从整体运行过程来看,除民主选举外,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包括其他民主“工序”和民主环节,即协商环节、决策环节、管理环节和监督环节。这五大环节相互联系、紧密贯通,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在这种全链条的民主参与中,人民既通过选举投票充分表达了意愿,又通过协商消除分歧、统一思想,还通过管理监督集思广益、保障权益,真正保证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与西方“投票时‘唤醒’、投票后‘沉睡’”的形式主义民主形成鲜明对比。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突出的治理效能
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宗旨与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点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有序政治参与中得以实现。我们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可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加快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支撑。新时代新征程,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引才壁垒,加大育才力度,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切实把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破除引才壁垒
广纳贤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能
得人才者得天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先后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引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引才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如高水平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创新型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下,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更是稀缺资源。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集聚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引才壁垒,让人才愿意来、主动来。在人才引进方面,欠发达地区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因而更需要另辟蹊径,在政策、制度、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诚意引才。
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柔性引才政策,破除人才区域束缚、学科壁垒、行业藩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更多智慧投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痛点,坚决扭转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倾向,坚持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要有诚意和魄力拿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重要岗位招揽人才,让人才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励其作出原创性和颠覆性的贡献。关注人才现实需求,解决其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投入改革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强化学科建设
大力培育更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但个别高校仍存在一味追求“大而全”导致学科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学科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脱节现象,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紧密联系,对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数字经济、绿色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新领域,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以更主动的精神和更有效的作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高校教学及科研人员定期到高科技企业挂职锻炼、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机制,让教学及科研人员更多接触实际生产环境和技术前沿,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助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
营造宽松环境
让人才价值和效能发挥到最大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在发挥人才效能上仍存在不少痛点、堵点,如人岗不匹配导致人才“郁郁不得志”,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形成机制难以充分反映人才贡献,容错机制不健全给人才戴上“紧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让人才难以获得产业肯定……这些都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确使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是发挥人才价值和效能的关键。
要将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支持其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担重任,拓展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助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突出业绩和贡献导向,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统筹应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政策,明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建立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让人才“名利双收”。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应用于企业,让更多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试错中发展和掌握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对一些研发周期长的技术创新保持战略耐心,推动持续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笃信笃行学“真经”
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关键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难题的思路、促发展的办法。
思想理论日积月累,才能让行动有方向有力量。有的年轻干部把理论学习当成“分外事”,有时间就拿来学学,没时间就放在一边,有的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碰到复杂情况使不上劲,矛盾问题“涛声依旧”。要主动站在强理论促振兴的政治高度,坚持不懈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理论学习增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要有日拱一卒的坚持,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把看家本领学到手。
理论武装的迭代升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派、实干家的“必读书”和“必修课”,要常学常新、常悟常进。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动态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带着鲜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法、寻答案,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和群众幸福底色。
实践是学习成效最好的试金石。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将书本学的同客观实际对照结合,做好转化文章。要开阔格局、拓宽视野,在中心大局坐标上谋划工作、推动发展,不能用片面机械的理解去生搬硬套、粗放落实。要深入调查、仔细研究,把群众的难言之隐聊出来、发展深层次矛盾挖彻底,让给出的办法、制定的政策贴合实际、务实管用。要心系群众、关注民生,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用党的创新理论办实事解民忧,推动群众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鲜明导向,为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科学指引。
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领会其精髓要义,是我们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看家本领;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的前提所在。我们要紧密结合新征程新实践新要求,做好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深刻感悟其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认同,做到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内心坚定、思想净化、志向高远,方能力量无穷。如果只把理想信念当口号,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才能从信仰深处坚定确立起思想引领的行动自觉,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毛泽东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重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科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善于掌握和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笃信笃行党的创新理论,方能思想上坚信不疑、意志上坚韧不拔、行动上坚持不懈。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学思践悟中主动担当作为。把对看家本领的学习领悟,转化为看待问题的宏阔视野、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思虑未来的长远眼光、解决问题的高超本领,笃信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广大学校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以学史明理为基础,提升青少年理论素养。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引领,系统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包含的党史文化元素,优化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方法,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真正从思想深处打动和赢得青少年。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更加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脑、指导生活、规划未来,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
以学史增信为重点,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应建设规划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用好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精神进行深入学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受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接续拼搏、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从过去和现在、国际和国内视角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中看到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凝聚力量,进一步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
以学史崇德为核心,厚实青少年道德修养。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应加强不同学段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协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历史英雄事迹,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党的组织理论、路线方针,培养对党忠诚的大德;也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好红色基因,主动学习革命先辈们坚定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各项利益的无私精神,培育造福人民的公德;更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境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培育严于律己的品德。此外,应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开学典礼等常态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形势政策教育、校史校规教育等常规教育内容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时时刻刻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进一步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
以学史力行为根本,引导青少年知行合一。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需要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引导广大青少年主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将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此外,应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实干担当中力行;也需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在淬炼品德中力行;更需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将学习教育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力行。
赓续长江文化做好“三字”文章
2020年11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千百年来,长江传唱着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历史壮歌,积淀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赓续长江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做好“情”“新”“实”三字文章。
保护长江文化,做好“情”字文章。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长江文化,既是对过去的敬仰,又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历史遗产的必要之举。要做好“情”字文章,以真情真意深入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xxx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摒弃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绿色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让长江岸线成为风光、文化、经济的“多彩绣带”。
传承长江文化,做好“新”字文章。“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振了精气神。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在保护长江文化的基础上,更要在传承长江文化上下功夫,切实做好“新”字文章,以“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进行修复,着力打造水美、岸美、景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要运用技术创新、科技赋能等现代化技术,点燃文化和旅游、文化与数字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之“火”,在融合创新中让长江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凸显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让长江文化在传承中守正创新、绵延不绝。
弘扬长江文化,做好“实”字文章。无论是长江上游的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遗址,还是下游的河姆渡、凌家滩、良渚遗址……长江文化“满天星斗”,汇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近代以来,辛亥革命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红军在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革命的壮阔史诗为长江文化熔铸进新的内涵。弘扬长江文化,要做好“实”字文章,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做长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外延,深入提炼其标识、符号,充分利用其资源、价值,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以拿得出、叫得响、有内涵的实打实的作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长江文化在传承弘扬中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持久,续写更多新时代的“长江故事”。
@年轻干部跑好“接力棒”启航“新征程”
近日,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不忘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广大年轻干部要坚持以信仰姿态“起步”、为民姿态“加速”、奋进姿态“冲刺”,在展现新时代风采、续写新时代华章中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当好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以“矢志不渝、一心向党”的信仰姿态“起步”,跑好坚定理想信念“接力棒”,在笃信笃行党的创新理论中启航“新征程”。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讲话中多次强调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思想定向领航、向思想寻策问道、用思想推动工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广大年轻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坚持不懈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闻鸡起舞”“囊萤映雪”“青灯黄卷”的毅力恒心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正领悟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能力。
以“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姿态“加速”,跑好矢志为民造福“接力棒”,在无私奉献站稳人民立场中启航“新征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年轻干部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首先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广大年轻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政绩观,在多坐群众“热炕头”、常听群众“牢骚话”中牢牢扎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以专心恒心赢得民心。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本领,多深入矛盾突出的地方、群众意见多的地方磨砺才干,盯住群众最盼望、最急切的矛盾问题下苦功、见真功,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发展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以“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奋进姿态“冲刺”,跑好勇于担当作为“接力棒”,在踔厉奋发开新局建新功中启航“新征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景壮阔,任务艰巨,更加需要年轻干部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广大年轻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先干一步、多干一步、快干一步,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在奋斗中汲取智慧。要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把热火朝天的劲头干出来、把昼夜兼程的姿态亮出来,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面对困难不“撂挑子”、遇到矛盾不“捂盖子”,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担当尽责,推动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奏响“四部曲”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当谱写政治忠诚、本领过硬、作风严明、实干为民的“时代之曲”,找准转化主题教育成果的着力点,切实奏响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奏响“登高望尽天涯路”的砥砺之曲,在真学真信中铸牢对党忠诚。忠诚是魂,魂固方能神聚;忠诚是根,根深方能叶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风险,前行的道路绝对不会是一马平川,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错综复杂。当面对激流险滩和惊涛骇浪之时,对党忠诚就是我们直面艰险、稳定风浪的“压舱石”和“定海针”,只有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人生道路才不会“走错”“跑偏”。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格,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誓言,不断擦亮“对党忠诚”底色。
奏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积淀之曲,在增智出新中做到本领高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不断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才能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家、学到手。以学增智,重在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党员干部要坚持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善于从工作全局、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问题中“抽丝剥茧”,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应急处突”的能力。同时,也要将既有优秀经验做法与新方法新模式有机结合,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突破前行、开拓视野。
奏响“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廉洁之曲,在整改整治中促推作风严明。“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党员干部久久为功抓“正风”,要始终锚定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任务,通过案例警示、学习教育等,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克服错误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学查改相贯通,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敢于给自己“泼冷水”“敲警钟”,善于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既要“改得精准”,更要“改得实在”,自觉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奏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之曲,在实干实绩中强化为民担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员干部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内化真抓实干的本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找不足补短板,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锚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任务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劲头,着力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始终坚守为民初心,锤炼为民服务本领,眼睛向下、双脚沾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了解“民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把一项项调研课题转化为实打实的工作成果,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做到走访群众“全覆盖”、群众问题“百晓通”、服务群众“零懈怠”。
从党史“富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不竭的奋进力量,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先锋力量。
在深学细悟上下功夫,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回望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史作为“必修课”,把学习党史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自觉做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持之以恒筑牢思想根基,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要坚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宝贵经验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在深学细悟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筑牢战胜一切风险、应对一切挑战的精神支柱。
在常修常炼上出实招,砥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做一心为民的践行者。“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取得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归根结底要把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中去。广大党员要对党的历史常修常炼,在学习中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厚植“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在实干笃行上见实效,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力量,做挺膺担当的实干家。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我们党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拼搏实干是我们党战胜前行路上一切挑战的强大底气。“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扬实干精神。党员干部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先锋力量,要接好光辉历程的“接力棒”,从党史“富矿”中汲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进力量,积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激昂的斗志、坚定的决心、饱满的热情主动投身到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去。要拿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练就挺膺担当的“铁肩膀”,锻造干事创业的“硬功夫”,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答卷。
雷锋精神的时代回响
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以“雷锋”命名的雷锋精神穿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辽宁走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凡60多年,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甚至不同信仰的人们,仍为雷锋故事所感动,为雷锋式人物所感怀,为雷锋精神所感染,让人们看到“雷锋有同志”“同志有雷锋”。这种尽人皆知的“雷锋现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探寻雷锋足迹,再听雷锋故事,反思雷锋精神,感知雷锋式人物,特别是在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把握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价值,在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中,把握雷锋精神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在雷锋精神与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关系中,把握雷锋精神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特殊意义,不难发现,雷锋精神所折射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精华和思想情愫,因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而充分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楷模和超越历史的永恒。
在雷锋精神创造的中华文化纵深中,把握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都说雷锋精神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是雷锋精神的真正思想文化源泉。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进的精神命脉。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一百多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进程中,既没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没放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涵养雷锋精神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为雷锋精神创造、发展提供了强大文化纵深。
中华儿女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实践中,不断上演着“天下为公”“专门利人”的历史活剧,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涵养着雷锋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孕育了雷锋精神。正是这一源头活水让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恩格斯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绝不是因为精神受到物质的纠缠而反映物质,而是因为精神反映物质从而成为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力量。雷锋精神作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大纵深的独特精神力量,在积极驾驭和有效控制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消极作用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要追逐利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双重影响。因此,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消解资本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必然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强化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固然不可或缺,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与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因而精神文化对资本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发扬雷锋精神,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改善政商关系,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亲清政商关系,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本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从而规范和引导资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雷锋精神实践的伟大征途上,把握雷锋精神在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
雷锋精神何以永恒,以何永恒,如何永恒,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我们不是把“雷锋精神永恒”当作“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是当作“实践”来理解,那么雷锋精神只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永恒。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之一。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雷锋精神,是“融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合乎逻辑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礡精神力量。
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弘扬雷锋精神,需要将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化作经常,融入现实生产生活过程,并着力将其转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生动实践,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日用不觉、润物无声地转化成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让人们养成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良好习惯,让雷锋精神成为人生的伟大指南。
在雷锋精神传播的广阔时空里,把握雷锋精神在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特殊意义
雷锋平凡、雷锋故事平凡,雷锋精神伟大,伟大在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
马克思的职业选择,专注于人类的幸福。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从而让马克思站到人类真理制高点。其实,马克思的更伟大之处是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是这种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马克思把个人的命运同人类的幸福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雷锋的一生,选择了为人民服务。60多年前雷锋在日记中深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这些富含深刻哲理的人生叩问穿越时空依然滚烫发热,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激荡起阵阵时代回响,引领我们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响亮应答。
马克思和雷锋都站到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虽然这一道义制高点的创造始于他们人的个体,但却升华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指向。如果说共产主义、世界大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总趋势,那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则正行进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雷锋精神因其对社会主义热爱、崇敬和信念,高度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呈现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从而成为矗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既属于中华民族,又属于整个人类,既具有中国意义,又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人们不禁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呐喊。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未偏离过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从根本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与文化感召力,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和人类美好未来提供鲜明文明导向,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未来指向性,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精神动力。从“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到“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充分证明了雷锋精神蕴含着人类大爱的精神之基,闪烁着人间大德大爱的精神光芒,饱含着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和天下情怀。这种心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叙事,满足着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对大爱精神的需要。正是雷锋精神所展示的大爱情怀,在人类文明的新的十字路口,推动中华民族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新方向,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统一起来,以“全球发展倡议”引领人类发展未来,以“全球安全倡议”破解人类安全赤字,以“全球文明倡议”点燃人类文明之光,为全球解决共同难题贡献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弘扬立己达人精神、保持奋发有为姿态,既立足中国又胸怀世界,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真正为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世界现代化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总之,雷锋精神之所以伟大,因为她来自生活、来自平凡。唯其如此,学习、传承、弘扬、实践雷锋精神才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生活琐事,而是以方寸之微,融天下之大的宏伟事业。作为时代精神和永恒精神,雷锋精神善莫大焉。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点
从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到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阐述,再到2024年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共商国是再阐释、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新质生产力是xxx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重大意义和发展路向,汇聚发展新动能的磅礴伟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同样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等因素。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的一次能级跃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标注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机遇的历史主动,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意蕴。
其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经济业态的深刻变化,必然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必然促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然推动国家更加重视创新驱动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聚焦创新破题,接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整合全要素、提升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其二,新质生产力由技术变革、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转型而催生,关键在质优。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是在技术大变革出现颠覆性技术、生产要素科学重组以及产业升级迭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践充分证明,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必然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如宇宙探测、深海深地探测、基因编辑、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给社会生产带来革命性改变,推动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其三,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内在要素,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劳动者之新。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得以生成的前提性条件,更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新质生产力之新,还在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新,内含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也使得劳动对象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从资本主义在欧美大陆的勃兴再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的曲折发展,不难发现,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近代中国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宏阔历程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激发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支撑。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放眼世界历史,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往往导致新生产力的形成,从而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只有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体系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奠定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
最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本身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而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又将通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来推动科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持续促进我国科技实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各种创新要素源泉的充分涌流,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首先,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构筑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强大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基础研究上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在应用研究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要发挥国家研究机构作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要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聚焦科技创新体制变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组织者作用,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其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继续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抓紧推进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好未来产业,以前瞻性视野布局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最后,经济大省要发挥主要作用。江苏要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习主席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进一步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和有力思想武器。
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习主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毕生追求。学会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熟练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并用以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保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主席强调,“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全面学习领会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切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自觉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明确、理论上清醒、情感上笃诚,以理论上的坚定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实践。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广大党员干部要科学把握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通过学习和掌握贯穿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切实解决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着力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驰而不息正党风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印发,强调坚持以学正风,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个干部,能不能得到群众认可,工作能不能顺利推进,端正党风尤为关键。但从近年通报的作风问题典型案例来看,纠治党风任重而道远。有的干部光喊号子不拉纤,搞本位主义、做表面文章,严重影响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有的政绩观出现错位和偏差,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难以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有的追求花样翻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纠而复生,盲目加重基层负担。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干部成长进步,任其发展也必定损害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
党风看起来是无形的,却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以学正风上下功夫,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坚持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巩固学习成果,坚持不懈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党史研读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做好中心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信仰,夯实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牢固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主动扑下身子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一批利当前、惠长远的民生实事、暖心工程,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聚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及上级巡视巡察、审计检查、专项督查等反馈的意见等,结合正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自觉接受政治体检、净化政治灵魂、纠正行为偏差,切实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好党风、好形象,不是看开了多少会、作了多少表态、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要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闯劲和韧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同时,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凝聚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开展新时代人民群众满意的调查研究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声民意,进一步完善议案、提案,代表委员们更直面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建言献策,全国两会也将释放出更多民生领域改革信号,向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发力。
开展新时代人民群众满意的调查研究,是代表委员为党和国家高质量建言献策的必修课,是奋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切入点,更是我们把党和国家有关民生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落实的基本功。
必须把密切联系群众这个调查研究的优势发扬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传家宝”传承好、使用好,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我们党出台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之前,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有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才能让各项决策部署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坚持深入群众搞调研,生命线就不会失守、传家宝就不会失传,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必须以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中,我们要串“百家门”、听“百家声”、知“百家事”、解“百家难”。
调查研究要摸透民心民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面对新时代群众的期盼、需求,要通过调查研究寻求提升民生幸福的新答案。做好调查研究要“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探其源,究其理”,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优调查研究要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中“听群言、察实情”,走好深入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做实调查研究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问一问百姓在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把民生期盼变成民生幸福。
做好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深入群众首先要有广度,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深入群众还要有深度,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关键一环。开展调查研究要有广度和深度。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就会空,只有深度没有广度就会片面,唯有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一切为了群众”的正确政策措施。
必须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党员干部要打破思维惯性,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站稳人民立场,虚心向人民请教,做好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的文章。
调查研究要站稳人民立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无从谈起。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增进人民福祉。站稳人民立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带着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坚持准确有效的总体要求,对调研材料提炼出解决问题见实效的办法;要坚持和完善调研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调查研究要虚心向人民请教。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要坚持拜人民为师,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宝贵经验。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党员干部要善于到基层寻解,问需问计于民,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必须用好“群众满意”这把调查研究标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要注重把调研成果拿到人民群众中去检验,推动群众工作发展。
恪守人民标准,满足人民愿望。人民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调查研究工作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走好走实群众路线作为重要途径。走实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少点“闭门调研”,多点“实地调研”,把“文来文往”变为“人来人往”;要将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水火关系”变为“鱼水关系”;要聚焦基层的痛点“破冰”,把“问题清单”变为“民生清单”。
要以调查研究的有效举措让“群众满意”。时代是出卷人,党员干部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只有当人民群众给出调查研究的满意评价,答卷才能“过关”。让“群众满意”要找准奔着问题去的金钥匙,把每一件事办到群众心坎里,让民意清单更详实;要传承好群众路线传家宝,把每一件落实到行动上,使政策措施更接地气;要练好从“心”出发这个基本功,把每一件事“研”出群众放心,以实干精神把调查研究成果化为解难题的实招。
必须书写出“群众满意”的调查研究答卷。“不明察,不能烛私。”奋进新征程,党员干部要赓续调查研究传家宝,从高楼深院走向田间地头,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从“调、研、实”书写人民满意答卷。要用好奔着问题去的金钥匙,“调”进群众心里去,把民意摸上来,把难点理出来,提升调查研究成色;要用好群众路线传家宝,“研”出群众满意,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要弘扬好求真务实之风,“实”到群众心坎上,摆出问题、谋出办法、晒出成绩,为民排忧解难见真章。
从人民性书写出满意答卷。调查研究要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心下沉,问群众之所需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困;要站稳人民立场,从民生诉求中把握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革重点,从基层工作难点中找准发展着力点,从市场主体需求中为改革创新把向定策。
以奋进之笔书写满意“答卷”。党员干部要执笔久久为功锚定调查研究的“真、深、实”,书写“夙夜在公谋实事”的满意答卷;执笔聚焦群众最“难”问题锤炼本领,书写“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满意答卷;执笔踏踏实实干好为民服务每项工作,书写“知屋漏者在宇下”的满意答卷。
必须把调查研究落地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中,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好为民服务这个根本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愿望。
以“四个必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回应人民期待;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在发挥人民实践创造中汇聚力量,在回答人民之问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办好。
提升为民调查研究之功。重要的是弘扬优良作风,筑牢调查研究之基,提升调研素质;坚持发展导向,把稳调查研究之舵,切实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坚持问题导向,抓准调查研究之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效果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为衡量调研工作标尺,提升调查研究之用。
要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措施。“文以载道,以用为贵”。只有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调查研究的价值意义所在。要在调研成果转化论证上下功夫,在拓宽转化渠道上下功夫,把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举措,聚力建设幸福中国伟力。
在党的二十大绘就新征程中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蓝图之际,党中央号召全党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恰逢其时,我们要对标对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入开展人民满意的调查研究,为实现新时代宏伟蓝图汇聚磅礴力量。
别荒疏了和群众说话的本领
无论到什么时候,共产党人心里都不能没有群众。因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意义所在。
会不会和群众说话,并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和群众的沟通交流是否顺畅,关系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有效,关系到为群众提供的服务可否达标,而所有这些都关乎党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
在革命战争年代,敌人的残酷和严峻的形势时刻提醒着我们,脱离群众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本领,学会和群众说话就是一门重要的本领。
首先态度要好。态度问题是首要问题。如果和群众说话的时候,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指手划脚,或者事不关己、麻木不仁、言不由衷,就失去了和群众共情的基础,那么说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打心底尊重群众,以公仆的姿态对待群众,方能做到态度谦和、语言亲切。
其次群众要听得懂。据一些老同志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到农村去做工作,走到哪里都要先学习那里的方言,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当然,这也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因为敌人通常对外地口音的人更为警惕。
再次不讲官话。与群众说话要熟悉群众的语言。如果,不管什么场合,不管什么对象,不管什么事情,一律打官腔念文件,一个文件从机关一直念到基层,或者使用的都是报告文件语言,一点不加翻译的,一点不结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不能说不对,但是基层群众听了,就觉得不好懂、不解渴、不管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和基层治理的深入,为基层群众服务和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更加重要了。做群众工作,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传统和强项,理应传承发扬好。善于和群众沟通,做好服务,也是一种重要基本功,必须要下功夫学到手。
让世界读懂中国,关键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于广大基层理论工作者来说,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要聚焦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作为基层理论工作者,既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向百姓讲清楚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自信——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又要通过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纵深视角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随着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中国必将对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既要摆事实、更要讲道理;既要看清发展大势,又要弄清历史之源;既要着眼民生小事,又要心怀“国之大者”。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既要讲好“小故事”,又要展现“大时代”。用“小人物”讲述“大情怀”,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普通中国人的视角打开新时代奋斗者的时代画卷。中国式现代化包罗万象,在基层理论宣讲中,只有将镜头和笔端对准鲜活的基层实践,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展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生动事例折射出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拉近理论与受众的距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需要更加聚焦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想听的事、关心的事、身边的事,讲好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既要讲好“大道理”,又要道出“真学问”。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应在叙事中“讲理”,在讲述中“析理”,在点评中“明理”,用生动故事和火热实践深刻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大逻辑,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历史和实践证明,“两个确立”不仅是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制胜密码,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走向辉煌未来的根本保证。对于基层理论宣讲来说,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要帮助人们读懂“两个确立”对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引导人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既要充满“中国味”,又要展现“国际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要树牢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表达形式、表现手法上多做文章,在思想深度、理论厚度上多下功夫,用创新发展的形式讲好反映人民精神风貌、奋斗姿态的中国故事,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把人文底蕴、品格风范、大国气度展示好。同时,要讲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擦亮“雷锋精神”的时代名片
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有一种传承,历尽沧桑却始终不渝。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1周年纪念日。61年来,雷锋精神就像一面永放光芒的光辉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和精神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精神的时代名片愈加璀璨,必将有力激发起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当过记工员、通讯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等,他把报效国家、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与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干好每项工作的坚定信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拥有这样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把平凡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60多年来,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再到“用奉献的双手托举女孩梦想”的张桂梅,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赓续传承、生生不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22年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以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担当精神奉献光和热,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坐标,至今温暖着我们的社会,感动着我们的时代,营造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要付诸行动。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自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雷锋精神的旗帜永不褪色、永放光芒。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青年一代的手上,广大青年正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发扬公仆本色和忘我精神,甘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和“服务员”。要俯下身听民声,沉下心办实事,主动多接“烫手山芋”、多啃“硬骨头”,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将其融入本职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地推进下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雷锋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反映了时代需求,符合人民愿望,必将永远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续写奋斗的新篇章。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党建评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