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范文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以故事小品的形式,生动阐述了近平同志年轻时代自我磨砺、自我学习、奋斗自强、不断成长的过程,语言平实、内容丰富。通过回故乡、知青岁月的故事、“小伙伴”的故事、以及梁家河现在的发展面貌四部分全面还原了近平同志在延安的日子,他的成长经历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东西,下面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 黄土地上也能长出大境界大情怀。习近平同志说: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初到梁家河时,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好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但梁家河的村民却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养育和培养了他,所以他下定决定要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尽一份力。他带领群众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收入;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带领社员打坝淤出来的良田,如今依旧造福着乡亲们。在离开梁家河后,无论乡亲们生病住院还是遇到困难,远在千里之外的他都会伸出援手接他们治病,支付医疗费、甚至寄钱,乡亲们对他的深厚情谊念念不忘。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党员干部一定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牢记入党时的初心,牢记党员的使命。要胸怀大格局,不能被私欲占领思想,要以公为大,干任何事,做任何决定都要出于公心,把“公”字放在首位。时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使各项工作都贴近实际、符合民意、惠及群众,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固树立真挚的为民情怀。
二、窑洞里也有担当和责任。近平同志从大城市来到
小村庄,过了“四关”后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为了改变村容村貌,他认真学习良种培育知识,给中科院写信希望他们提供粮种、菜种方面的帮助,收到种子后播出一块地来试验种植。为了有足够水源灌溉庄稼,他执着地带领着村民寻找被埋的泉眼,不顾寒冷的天气率先跳入冰面上清理残冰。为了办沼气池,他前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成功挖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近平同志对待支书的工作,对待自己身上的担子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了无愧于心。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再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责任使人奋进。永康书记讲:“人无压力轻飘飘”,说的就是责任心、事业心、奋进心。党员干部要善养责任心,敢于担当,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时时想到自己的责任,不能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希望。勇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宽广的视野,有战略的思想,有学习的自觉,有敢闯的勇气,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共产党人都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这样的心意,想尽办法来帮助百姓,任何时候都不松懈,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练好内功才能挑起担子。在梁家河期间,近平同志同志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15岁的他认为当时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所以除去劳动时间,他有空就看书,经常点着煤油灯读到很晚。他认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追求的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对马列、历史、文学、军事都非常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机会就和老师、其他知青讨论书上的内容以加深理解和吸收。农村七年的时光对他来说并没有荒废,他说很多知识的基础都是那个时候打下来的。近平同志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学习才能创新,才有未来。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功夫用在平时,练好内功。在学思践悟中提升能力,增强学习、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等八种本领,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发展的质量,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在实践锻炼中积累经验,在一线奋斗中获得成长。
《梁家河》让我受益匪浅,近平同志奋进的青春岁月让我们难忘,他和梁家河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让我们动容,他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感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时刻牢记党员的使命,加强学习,培养自己为民服务的大格局、大情怀,立足工作岗位,牢记工作职责,认真履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