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练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路上奉献力量。
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地方,从1969年开始,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魔坊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麿砺,重铸造了筋骨和灵魂。
那边神奇的黄土地走出了我们党的一代领袖,孕育了“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品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体会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彼时的习近平,他所感受的青春,就是和群众在一起,做为民服务的事,那种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实,就是这个青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与群众共度时艰苦中,油然而生、铸入血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情大家。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没有酸甜苦辣的品味,就看不到最美丽的风景。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青年时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容易迷失的时期,陕北七年,习近平从那边贫瘠荒凉的土地上一路走来,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也曾有过迷茫,但心中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朴素理想,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仍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所向,拔步前行,沉淀至社会实践的是最前沿,最终谱写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华章。
人生的脚步一直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那一颗初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虽然艰难困苦,但麿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群众同苦共苦,荣辱与共,从此梁家河不再只是生命中一段曾经的过往,更是他为民谋福祉的初心萌芽,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这段经历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个大学问,是忠诚、是担当、是不忘初心,是求真苦干,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想要在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冗繁时代坚守本心,不迷失自我,就要时刻牢记心中的梁家河,矢志不渝传承好党的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究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而放弃追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起步,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不畏艰苦磨励,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缩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七年的磨励,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不应只凭满腔的热血,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做实事。很多老党员在提到年轻人工作时总是说“年轻人吃不了苦”,我认为这不是批评,这是提醒,是老党员对年轻人的鞭策和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立足本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移动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