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造就实绩,创新引领未来——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实干造就实绩,创新引领未来——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是一本纪实文学,语言朴实、情感丰富,能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以及40多年来他对梁家河的绵绵情意和深切关怀。读完本书全文,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才是成长成才的根本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开启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初到梁家河,习近平生活上很不习惯,也引起了一些风波。这着实让人为这个少年未来的知青生活捏了把汗。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后,他最终沉下身子,带着感情融入群众,为梁家河解难题、办实事,逐步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中“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他带领梁家河村村民打坝造田,修筑梯田,开辟出一片片良田;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做饭、环境卫生等生活问题,习近平前往四川“取经”,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总书记是个实干派、行动派,打坝造田、大办沼气,无不是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凭借这股真抓实干的韧劲,他努力的改变着这个小村庄的面貌。七年的知青经历,培养出了习近平坚毅的性格,务实的风格,他敢想敢干、能谋善干的作风,至今影响着他的人生,也影响着祖国的未来。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职工队伍,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年来的付出与辛劳都是可圈可点,但还不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有一大批像青年习近平一样脚踏实地、能想敢干的年轻化的干部职工,我们的未来就能更加的有希望。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同样也没有终点。我们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标杆,持续的加大对职工队伍的建设,着力塑造干部职工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要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未来
在梁家河,除了打坝造田、普及沼气,年轻的习近平通过细心观察和审慎的构思,又想出了许多发展的新点子。他考虑到村里有人会铁匠的手艺,于是就发动群众,创建铁业社;为了让村民免于为购买日用品而往来奔波,办起了代销社;之后沿着这个思路,在又相继创办了缝纫社、磨房、菜园等。习总书记通过这种内部搞活的做法,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人民解决了现实困难,办了实事。
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些做法毫无疑问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青年习近平的这些新点子、新思路就是后来国家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如果从现代的历史维度来说,就是从发展方式上搞创新。而今,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已40多年,但这种创新精神却在梁家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时至今日,梁家河无不享受着创新或者是“新点子”“新思路”所带来的发展和收益。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才能引领未来。不管是什么样在组织,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才有发展的希望。墨守成规只会原地打转,裹足不前。我们应当学习和继承梁家河精神,学习习近平勇于创新,敢于把新点子新想法变为现实的勇气和魄力。近年来,我们不断突破以煤为主的发展路径,大胆试水PPP项目、清洁能源项目、供热管网工程等新的市场领域,发展潜力初步显现。现在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这对我们来而言可能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的勇气和魄力,学习青年习近平对政策严谨精准的把握能力,以更新更高更广的视角,推动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更加平稳的行进。
三、世上没有所谓的成功学,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得以始终
习总书记曾经讲到:“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七年的青葱岁月,使习近平在磨砺中脱胎换骨,他在窑洞里、在田间地头上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并在实干中树立起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高尚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为人民做实事”就是他的初心。离开梁家河后,总书记也时刻关注着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相继出台,下大力气要使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生活。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入决胜阶段,相信到2020年,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作为企业领导团队中的一员,我想我们也都应当怀有一颗“干事创业、强企兴业”的初心,这个初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坐标,更是我们不断奋进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我们应秉承梁家河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榜样,争当实干派、行动派,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为企业谋发展,为职工谋福利,努力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